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转基因产业的飞速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逐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外源基因的非预期效应可能引起转基因食品的营养成分发生改变,甚至产生一些新的毒性物质,可能对人类和动物健康以及环境形成潜在的危害,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外源基因的非预期效应具有潜在性,非预见性,因此以“实质等同性”为基础的定向评价方法很难充分考虑到由遗传修饰引起的非预期效应.文章主要阐述了转基因植物整合位点的分布和机制、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的非预期效应,以及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蛋白质组定量分析技术、代谢组分析技术分别从mRNA水平、蛋白质水平、代谢水平上比较转基因作物和非转基因作物基因表达的差异,在食品安全评价中会是完善定向方法的补充方案,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在介绍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预期效应概念基础上,分析了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预期效应产生的机制,从转录组学技术、蛋白组学技术及代谢组学技术三方面综合论述了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预期效应的检测方法及检测结果。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已表明,转基因作物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大尺度的非预期效应,但仍然不能完全排除转基因作物产生非预期效应的可能,国内外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都未给出完全的肯定性结论。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引入外源基因的途径对农作物进行遗传改良,转基因技术已经在作物的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抗旱等方面显现出了巨大的潜力。201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比1996年首次种植面积增长了100多倍,达到1.75亿hm2,转基因作物及其副产品大部分则用于动物饲料原料,因此,转基因饲料中外源基因和外源蛋白在畜禽体内消解和转移规律以及转基因成分对畜禽营养、生长、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在提出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特别指出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与食用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讨论和分析转基因作物评价所应该遵循的科学原则;概述抗虫作物、抗草甘膦作物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中转基因成分的特性;侧重分析了饲料中转基因成分在畜禽体内的消解、转移,转基因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饲料养分效价评定,重点剖析转基因饲料对畜禽营养、免疫、繁殖和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从短期、长期和多代效应综合分析转基因饲料的安全性,转基因饲料中外源基因和外源蛋白未发现从饲料中转移到畜禽组织、器官和血液中,仅少量残存于消化道前段的食糜中;转基因饲料也没有对畜禽营养、免疫、繁殖、肠道健康产生不利作用。但目前还需深入探讨试验材料的选择和相关信息的准确描述、转基因成分在畜禽体内的消解和转移的方法、转基因饲料对畜禽繁殖、免疫以及长期多代的作用研究,以期为建立和完善转基因饲用安全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以来,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2012年种植面积达1.7亿hm2。其在解决全球饥饿问题、保护环境、提高粮食营养品质以及方便的获取药物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转基因技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加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是保障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在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前,要经过严格的食用安全性评价,包括营养学、毒理学、过敏性等方面,另外有非期望效应和肠道健康评价作为补充,为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规避及大力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手段。凡是经过了安全性评价,获得了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都有安全保障,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相似文献   

5.
检测和评价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是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介绍了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的定义、成因及其检测评价技术的发展,指出了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检测评价技术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基因芯片分析技术在检测和评价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中的应用前景,特别介绍了转基因植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生长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模型,并提出了利用基因芯片分析技术,从差异基因到代谢途径,再到非预期效应的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模式。这一评价模式可为今后创建高效、全面、客观、公正的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检测和评价技术提供可能的实验模型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世界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加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管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而转基因作物的检测评价技术是判定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的关键。笔者综述了当前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检测技术和安全评价技术,重点阐述了非目标的组学技术包括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转基因作物的非预期影响的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从抗生素的使用、食源性致病菌、转基因作物与饲用安全性等三个方面综述了优质牛肉安全生产的国外研究进展,以期对我国优质牛肉安全生产提供借鉴。总结了抗生素在肉牛养殖中利用现状、抗生素耐药性和对公共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概述了肉牛养殖中减少食源性致病菌的措施。简述了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现状和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与商品化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是转基因作物生产和推广的前提,全面了解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对于指导当前的转基因作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实施以来的数据为依据,全面分析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中使用的基因、改变的性状、转化方法和推广的面积等参数标准,试图阐明当前转基因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同时还介绍了中国当前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的成果和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食品安全总是相对的,属于风险事件,但是人们倾向于认为传统食物是安全的,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难于评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质疑主要包括: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转基因作物蛋白质的毒性及致敏性、标记基因的安全性(如耐抗生素)以及非预期效应(长期效应)。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估坚持的原则包括风险分析原则、实质等同原则、个案分析原则和逐步推进原则等。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安全评估的指导方针,我国颁布了针对重组DNA植物的安全评  相似文献   

10.
<正>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评价有哪些基本原则?答: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评价原则主要有:(1)科学原则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利用国际通行的科学技术手段研究、分析和评价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确定其安全等级和安全监控措施。(2)比较分析原则即通过比较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对照(一般用其亲本)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异同,确定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3)个案分析原则就是针对不同的转基因活动,根据外源基因特性、受体植物、转基因操作方式及释放环境等因素,对具体的转基因作物进行环境安全性评价。其他还包括预防原则、熟悉原则、分阶段评  相似文献   

11.
生物安全:美国转基因作物的评价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篇综述侧重于介绍美国本土的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的过程和进展。回顾了安全评价程序的建立过程,从1975年阿西洛马(Asilomar)会议上关于重组DNA技术的问题,自1984-1994年间第一例转基因作物进行田间试验到评估作为食物和饲料商业化生产时,美国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科学家之间的讨论。此外,一同回顾国际上的指南与美国的系统。整体过程还要考虑人类接触基因来源和表达蛋白是否有安全的或不安全的历史。食用蛋白安全性首要考虑因素为某些消费者是否对其过敏或者拥有转基因编码蛋白的IgE抗体,或者转基因食品会诱发乳糜泻,同时考虑表达蛋白的潜在毒性效果和对人或动物营养的影响。在美国,该过程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建议是一致的,它是基于科学的并应用合理的假设。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证明在美国获得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危害人或动物的健康。评价要考虑遗传和环境上的变化对植物新品种产物的影响,并坚持转基因植物食品和非转基因相似物种同样安全的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欧美等主要农产品贸易大国之间由于转基因作物审批不同步引发的农产品贸易问题日益凸显。大量事实表明欧盟于上世纪90年代建立的严格的转基因作物审批制度对其经济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我国与欧盟在农业上具有极为相似的特点,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对欧盟转基因作物审批制度的内容、特点、引发的问题及其经济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将欧盟与我国转基因作物审批制度的内容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以期能得出对我国转基因作物审批制度改革的启示及具体建议。结果表明:1)安全评估时间较长、商业化审批程序复杂并有一些特殊要求是欧盟审批周期较长的原因,而且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审批的最终结果具有不确定性;2)转基因作物禁止商业化种植使得农民遭受了潜在经济损失,转基因研发企业积极性受到打击并出现大量人才流失;3)转基因作物新品种难以获得进口审批使得欧盟饲料进口量逐年下降,下游的畜牧产业受到冲击,社会总福利每年损失96亿欧元;4)预计未来更多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将滞留在审批系统中,因转基因成分低水平混杂(LLP)问题引发的贸易摩擦将在更大范围内出现,更多的农户和企业将受到影响;5)欧盟应该通过加快安全评估速度、建立科学的投票表决机制、加强对经济影响的风险评估及其风险交流等措施来提升欧盟审批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进而增进欧盟整体社会福利。建议我国加强转基因作物审批阶段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经济性及社会性,重视并加强与公众的风险交流,适时适量批准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的进口或商业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转基因育种是将对人类有益的外源基因通过生物技术整合进受体植物的基因组中,使其获得通过自然进化无法获得优异性状,这是转入外源基因的"预期效应"。然而,外源基因插入受体植物还可能产生无法控制和预期的细胞、代谢或表型等方面的改变,即"非预期效应"。非预期效应是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以抗虫转基因玉米为材料,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研究转基因玉米与其非转基因玉米之间的非预期效应,为蛋白质组学技术解析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4份已经进入中国农业部安全评价阶段转苏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einsis,Bt)内毒素基因的抗虫玉米材料,即SK12-5zd、IE034z、Bt799z、Bt799zd,以及它们的对照玉米材料郑单958和郑58,分别种植于可控人工温室中。待玉米幼苗生长至5叶1心期时,每份材料取长势一致的6个单株最上部完全展开叶片,混合作为一个样本进行取样,并提取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分别分离4种转基因玉米和它们各自对应的非转基因材料高丰度蛋白质组,利用Image Scanner扫描仪扫描脱色后的蛋白质凝胶,PD Quest 8.0软件(Biorad,USA)分析蛋白质凝胶图谱,以蛋白点相对体积(%Vol)来表述每一个匹配蛋白质的表达丰度,将电泳凝胶上特异性蛋白质和相对体积大于2倍的差异蛋白质点取样,依据相应蛋白质数据库进行质谱鉴定,并对鉴定出的特异性和差异性蛋白质进行细胞功能富集分析(GO)和代谢途径富集分析(KEGG),以评价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可能非预期效应。【结果】通过比较4种不同转基因抗虫玉米及其非转基因对照的高丰度蛋白质组,除目标抗虫基因外,共鉴定出61个蛋白质,其功能主要是富集于光合作用、碳固定、能量转运等基础细胞功能相关酶类,如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ATP合成酶、丙酮酸磷酸双激酶等。仅有少数几个与光合作用、碳固定和ATP合成途径等基础代谢过程相关基因出现上调表达。KEGG分析表明,与对照ZD958相比,SK12-5zd的差异蛋白在光合生物碳固定途径中显著富集;Bt799zd的差异蛋白则分别在光合生物碳固定途径、光合作用和碳代谢途径中显著富集。与对照Z58相比,IE034z和Bt799z的差异蛋白均在光合作用代谢途径中显著富集。证明4种转基因材料与对照蛋白质组相似性较高,未见基因的异常表达。【结论】测试的4种转基因材料在蛋白质水平未发生影响其安全性的非预期效应;当前结果表明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用来验证转基因植物的非预期效应。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产业的迅猛发展使转基因食品从实验室走向餐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已为全世界所关注,它涉及到贸易壁垒和人体健康。文章从食品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出发,在实质等同性原则的基础上,从外源基因、遗传修饰、非预期效应等方面论述了转基因植物及其食品的安全性评估方法,以便为我国的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估和政府监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寡聚糖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研究结果和应用概况。主要内容为 :寡聚糖的种类及生产 ;寡聚糖在单胃动物消化道内的消化和体内代谢 ;寡聚糖的作用机理 ;寡聚糖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应用效果 ;寡聚糖的研究及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一直倡导无抗饲料养殖,发酵饲料逐渐成为饲料行业主要研究对象,越来越多的企业及科研工作者投身于生物饲料的开发与应用。饲料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后,可以改善饲料的消化特性,使其营养物质含量提升,某些原料所含的有害成分得到降解。发酵饲料中含有种类繁多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可增强动物胃肠道酸性环境,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提高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健康,进而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所以越来越多的养殖企业开始使用发酵饲料。综述了发酵饲料的生产工艺,以及发酵饲料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