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杂交稻抛栽不同时期晒田控苗对提高成穗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稻抛栽进行晒田控苗,是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提高群体质量、成穗率、稳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试验以亩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18万的80%~90%晒田控苗,成稳率达74.4%~79.5%,效果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为优化适合盐碱水田水稻种植的高效栽培模式,提升水稻产量,促进经济效益。以‘吉粳511’为试验材料,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灌溉方式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增加,株高逐渐增加,株高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794*。(2)施氮量对产量、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对每穗实粒数和总粒数影响较小。灌水量对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对产量、每穗实粒数和总粒数影响较小。(3)产量与有效穗数(X_1)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647*,与每穗实粒数,总粒数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种子产量回归方程为Y=922.475+350.159X_1。(4)当施氮量为N2条件,灌水方式为传统灌溉时,产量达到最高,分别比间歇灌溉高3.3%,控制灌溉高6.7%。通过本试验可以看出有效穗数,总粒数和结实率受氮肥梯度影响较大,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3.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案,研究不同灌溉水量和氮肥耦合效应对凤阳县水稻产量及节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及穗粒数增加,而结实率与千粒重降低;控制灌溉条件下,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实现增产、节水、节肥的多重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比较机械、手工两种插秧方式在水稻苗数、穗数以及产量等方面的技术效应,初步探明,塑盘秧机插的成穗率明显提高,有效稳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较高,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最高,产量明显高于常规秧手插。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节水控制灌溉对寒地水稻新品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本试验以16个新品系和2个育成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2种不同灌溉模式:常规灌溉和节水灌溉,研究各材料产量构成因素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下大多数材料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有减少趋势,千粒重有增加趋势。其中,13份材料有效穗数减少,1份材料有效穗数不变,4份材料有效穗数增多;10份材料穗实粒数降低,8份材料穗实粒数增加或不变;4份材料千粒重降低,14份材料千粒重增加或不变。所有材料中只有L5在控制灌溉下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均呈增加趋势,可作为寒地培育节水抗旱水稻品种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对两系杂交水稻两优662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两优662的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关系,且与穗宾粒数、千粒重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稳实粒数和千粒重对两优662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结实率通过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间接贡献较大。可通过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来增加穗实粒数、提高千粒重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玉稻518具有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性较强,株叶形态结构合理,株高适中,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籽粒饱满,米质优、成熟落黄好等特点,在沿黄稻区作麦茬稻种植。产量构成要素分析表明: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2.8%和12.7%。千粒重次之,变异系数为7.3%。结实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5%。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y=1.075 9),其次为每穗实粒数(y=1.053 3)和千粒重(y=0.583 7)。玉稻518在配套栽培上应着重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玉稻518是穗粒兼顾型组合,在高产栽培中,必须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以增粒为核心,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8.
于2009年在桂北高寒山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两系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Y两优3218水气平衡栽培示范。结果表明:示范区平均株高119.9 m、穗长27.3 cm、有效穗数16.64万穗/667 m2、成穗率74.36%、穗实粒159粒、结实率80.85%、千粒重27.4 g、单产715.05 kg/667 m2,与对照区相比,除株高、穗长和穗实粒数相差不大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区,其中以单位面积产量增幅最大,达28.91%;成穗率次之,达18.22%;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再次之,达12.74%;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幅则分别达9.85%和9.16%。同时还介绍了Y两优3218的特征特性及其配套水气平衡栽培技术,并对其在当地的推广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9.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早籼稻品种温12的4因素2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几个因子中,其贡献率依次为千粒千>结产率>每穗总粒数>有效穗,说明温12在不同栽培因素水平下,千粒重,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2)在纯N12.5kg/667m^2水平时,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高低起着主要的作用,此时应攻大穗为主;在15.0kg/667m^2水平,结实率的高低影响产量的高低;(3)不同密植时,对温12的栽培要求也不一样,在稀植时,要以攻大穗提高结实率为主,而在密植时,要求提高成穗率,从而提高有效穗。  相似文献   

10.
水稻控蘖促根的化调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水稻的群体质量建立高产群体的目的就是要在足穗的基础上形成大穗,实现高产。然而穗数与大穗是一对矛盾。如何协调这对矛盾使之在足穗的基础上又使穗子尽可能大些,就成为水稻群体控制的难题,凌启鸿、苏祖芳等试验研究认为:在获得适宜穗数的前提下,控制无效分率、提高分美成穗率,是协调穗数与大穗两者关系的有效途径。在适宜的穗数范围内,成穗率越高,每穗粒数,群体总颖花量、结实率、千粒重均越高。使产量结构因素在高水平上达到协调统一,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为此,在大面积生产上通常采取:确定合理的基本苗;适当降低大田前…  相似文献   

11.
广西早籼早熟杂交水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6~2010年广西早籼早熟杂交水稻区域试验49个品种(组合)的63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株高,穗长,总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而有效穗数通过每穗实粒数间接负作用较大.认为广西早籼稻品种(组合)高产育种应在保证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同时兼顾千粒重和结实率,协调好性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优质香稻黔香优302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香型杂交水稻新组合黔香优302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在贵州省5个试验点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黔香优302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变异系数较大,各农艺性状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产量因子是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其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正向作用最大,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在栽培技术上,应主攻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并协调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常规水稻品种黄华占栽培密度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黄华占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与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r=0.932);与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穗长、结实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总=-0.996,r实=-0.997,r穗=-0.991,r结=-0.991);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r=-0.929);产量构成各因素间,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穗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实=0.997,r穗=0.998)。为夺得水稻黄华占高产水平,其适宜栽培密度处在Ⅲ与Ⅳ之间。  相似文献   

14.
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通过对1996—2005年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区试试验86个组合的116组数据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成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有效穗数通过穗粒数的间接副作用较大,所以有效穗数太大对提高产量反而不利。笔者认为,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高产应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同时兼顾提高千粒重,协调好性状之间的关系。其单产9.0t/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265~270万/hm2,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大于84%,千粒重27~29g。  相似文献   

15.
栽培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一代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用27个组合得出的试验结果表明: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一代具有很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单株秆重、每穗总粒数、单株茎数、株高,穗长、抽穗日数、着粒密度、全生育期等性状均显著超过大值亲本(P<0.005)。但杂种一代的成穗率、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均显著低于双亲平均值(P<0.005),杂种一代的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单株粒重与大值亲本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优质常规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在水稻生长、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生长及产量表现以浅水灌溉和轻干湿灌溉为优,深水灌溉次之,重干湿灌溉最差。浅水灌溉单位面积分蘖最好、有效穗数最多,与其他灌溉方式有显著性差异;轻干湿灌溉的穗长、每穗总粒数、千粒重表现最好,与其他灌溉方式之间存显著性差异;浅水灌溉和轻干湿灌溉的结实率无明显差异,重干湿灌溉的结实率最差;浅水灌溉和轻干湿灌溉单位面积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灌溉方式对于优质常规稻的增产作用是一个综合影响,水分过多、过少均不利于水稻的增产,轻干湿灌溉是以较少水获得较高产量的最佳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7.
优质籼稻不同品种、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 ,以莫王谷、德农 2 11、香优 2 0 0 0、抗优 98为试验材料 ,设计品种与密度二因素五水平的试验 ,分析品种、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 ,栽插密度在 2 2 5~ 4 6 5万穴 hm2 范围 ,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 ,最高茎蘖数、每株成穗数下降 ,成穗率提高 ,有效穗增多 ,每穗实粒数下降 ,结实率上升 ,千粒重相对稳定 ,产量增加 ;在云南省海拔 14 5 0m以下籼稻区可以大力推广抗优 98和德农 2 11,重点示范莫王谷和香优 2 0 0 0 ,适宜密度掌握在 4 0 5~ 4 6 5万穴 hm2 ,有利于协调各品种的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成穗率、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 ,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水稻有机生物叶面肥在水稻上的提质增产效果,特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喷施了水稻专用有机叶面肥后,能增加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水稻本田期主要生育期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建立W模型图,同时利用相应的W模型施肥方法与当地的常规施肥方法进行小区比较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的增产作用。结果表明,水稻W模型施肥方法比常规施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增加每穗结实粒数,从而达到增加水稻产量,为推广应用水稻W模型高产施肥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王惠珍  罗伟雄  王蕴波 《种子》2004,23(12):55-57
本文研究了11个广东省主推杂交水稻组合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通径作用.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每穗实粒数和生物产量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千粒重达到极显著负相关.每穗实粒数对单株粒重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生物产量、千粒重;株高、每株穗数的直接效应为负.广东省的杂交水稻育种和栽培目标是:株高适中,大穗粒多,粒小,分蘖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