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川康优丝苗在长江上游稻区年推广面积5 万hm2 左右,并呈逐年递增趋势。随着推广面积的不断增大,该品种在不同耕作方式、不同育插秧方法、不同播种期、不同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应进行系统集成。对川康优丝苗飞机直播、强化栽培、机插秧技术进行总结,并集成了川康优丝苗轻简、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以供推广技术人员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水稻三系配套制种技术体系虽然已经很完整了,但随着水稻育种资源的不断更新、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型的水稻三系不育系层出不穷,而对三系不育系异交性能的研究也并未止步。通过对三系不育系异交性能、繁殖研究方法及试验结果的推陈出新,为农业技术人员研究新品种制繁技术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米质与产量性状的典范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杂交水稻区试优质米组1999~2005年307份(次)品种的全套米质分析资料和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典范相关分析认为,大部分米质性状与农艺性状之间的直接相关关系并不密切,但仍有10.2%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以上的水平。在米质和产量这两组性状间的关联性中,由粒长、长宽比、糙米率与千粒重、每穗实粒数、产量、有效穗起了主要作用。以直链淀粉含量为核心的蒸煮品质和食口性,以及以垩白为代表的外观品质与产量和其构成因素是没有矛盾的,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通过遗传改良和相应的栽培技术是可以使二者有机结合,达到高产和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水稻区试优质米组1999~2005年307份(次)品种的全套米质测试资料进行分析,主要性状的优质达标率依次为糙米率(100%)>直链淀粉含量(86.64%)>长宽比(78.18%)>胶稠度(72.96%)>垩白度(52.44%)>垩白米率(45.93%)>整精米率(44.3%);12项稻米理化指标中,呈极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6对,呈显著正相关的有3对,呈极显著负相关的有3对,呈显著负相关的有3对;构成四川杂交水稻优米品质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碾米因子、外观因子1、外观因子2、蒸煮因子1、外观因子3和蒸煮因子2,其贡献率分别是23.96%、22.04%、12.97%、10.21%、9.06%和6.5%。笔者认为四川省杂交水稻优质育种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但因各性状间有着复杂的互作关系,育种上应抓住主要矛盾,以提高稻米品质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川康优618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自育不育系川康606A作母本、自育恢复系成恢3018为父本组配出的优质、高产和抗稻瘟病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22年通过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20055。2023年通过华南感光晚籼组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233260。  相似文献   
6.
根据川106 A亲本的生育特征和开花习性,结合5年亲本繁殖实践,总结了川106 A的高产繁殖技术.川106 A原原种提纯复壮采取"三圃四步"法.川106 A籽粒易开颖,容易携带细菌和病毒,浸泡前需使用杀菌消毒药物做浸泡处理,种子浸泡时间24 h左右,催芽温度不宜过高,35℃为宜.繁殖秧田采取提前30 d持续灌深水浸泡,消除落粒谷的效果好.繁殖中GA3施用母本时采取2次喷施法,可以使母本抽穗整齐,成熟一致.  相似文献   
7.
8.
四川及南亚水稻恢复系的聚类分析及类群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以四川地区为主的水稻恢复系和以印度为主的南亚水稻恢复系进行聚类和分析,结果表明:①构成两个不同生态区水稻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粒数因子、粒长因子、籽粒因子、生育因子和糙米因子,它们的累积贡献率为85.05 %;②品种聚类结果与来自不同地域自然形成的品种生态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以四川品种为主构成的类群Ⅰ,有23.1 %的品种来自南亚区域;同样,以南亚品种为主构成的类群Ⅱ,也有14.8 %品种来自四川区域;③在15个农艺性状中,除有效穗是类群Ⅱ大于类群Ⅰ以外,其它14个性状均为类群Ⅰ大于类群Ⅱ;④群类Ⅰ和类群Ⅱ的不同特点是第一主成分的主导因子不同,前者为粒长因子,后者为实粒数因子;而它们的共同之点是第二主成分的主导因子是相同的,均为穗长因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96—2005年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区试试验86个组合的116组数据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成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有效穗数通过穗粒数的间接副作用较大,所以有效穗数太大对提高产量反而不利。笔者认为,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高产应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同时兼顾提高千粒重,协调好性状之间的关系。其单产9.0t/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265~270万/hm2,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大于84%,千粒重27~29g。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10年区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96~2005年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区试试验86个组合的116组数据进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十年间,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产量育种处于徘徊阶段(产量与辐优838相当),没有突破性进展。对影响该组品种的产量因子进行相关和主成分分析,得出结论,以增加有效穗、大穗,重穗为核心增加单株产量,适当略降植株群体,控制生育期,保持一定株高是四川中熟杂交水稻高产育种的核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