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目的】研究天然胡杨林生长过程中不同层次土壤C、N、P化学计量变化特征及与叶片C、N、P含量的相关性,为胡杨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新疆轮台县轮南镇选取5种不同林龄胡杨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不同林龄胡杨林下土壤( 0~10、10~20、20~40、40~60、60~100 cm)和叶片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胡杨林土壤C含量在0~100 cm层次垂直分布差异不显著,这与其他森林群落有显著的不同。土壤N含量均呈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土壤N含量具有表层聚集的特征。土壤P含量在各层次分布较为均匀,在0~100 cm层次垂直分布差异不显著。(2)龄级对土壤化学计量有显著影响(P < 0.05),土层深度对土壤的C和P含量影响不显著,对土壤N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影响差异显著,而龄级和土层深度的协同作用对土壤C和P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对土壤N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影响显著。(3)叶N含量与土壤各层次的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P含量与土壤N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而叶N∶P与土壤C含量、N含量、C∶P、N∶P均呈现显著负相关。【结论】胡杨林土壤C含量垂直分布差异不显著,这与其他森林群落有显著的不同。土壤N含量具有表层聚集的特征。胡杨林生长过程对土壤N含量影响显著。土壤P含量在各层次分布较为均匀,但是,胡杨林生长过程对土壤P含量影响显著。近熟林和成熟林土壤的C∶N、C∶P和N∶P比在不同的土壤层次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计划烧除及其时间间隔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土壤碳氮磷钾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滇中地区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照壁山云南松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未烧除样地(对照)、连续每年实施计划烧除后间隔1 a样地(T1)和间隔3 a样地(T2),分层采集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测定土壤碳、氮、磷、钾4种养分元素质量分数,采用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探究计划烧除后不同间隔时间对滇中云南松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与对照样地相比,T1样地的2个土层土壤p H均无显著变化,T2样地的2个土层土壤p H均极显著增加(P<0.01);T1和T2样地2个土层的土壤总碳、有机碳、总氮、碱解氮质量分数均无显著差异,T2样地的0~1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显著降低(P<0.05),2个土层的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均显著增加(P<0.05),土壤碳氮比仅在T...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膜下减量滴灌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评价出复播大豆高产稳产又能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最佳膜下滴灌量。【方法】 于2019年,田间设置4 200 (W0)、3 780 (W1)、3 360 (W2)、2 940 (W3)、2 520 (W4)、2 100 (W5) m3/hm2 6个膜下滴灌量和未覆膜滴灌量4 200 m3/hm2处理 (CK),研究膜下不同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CO2呼吸、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 覆膜条件下,不同测定时期各处理土壤中CO2排放速率基本表现为W2>W3>W4>W5>W1>W0,且W2和W3处理之间均无差异;土层0~ 30 cm的SOC、AOC、CPMI含量均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均以W2或W3处理达到最大,其大豆产量以W3处理最高,为3 304.90 kg/hm2,较W0、W1、W2、W4、W5处理分别提高了7.45%、5.16%、0.77%、8.42%和18.68%。同等滴灌量条件下,覆膜W0处理的各指标均高于未覆膜CK处理。【结论】 复播大豆采取地膜覆盖且滴灌量为2 940~3 360 m3/hm2时可增加耕作层(0~30 cm)土壤SOC和AOC的含量,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物质生产响应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素营养的综合响应差异及其生理机制。【方法】以产量和物质生产对CO2浓度升高响应有明显差异的水稻品种两优培九(LY)和南粳9108(NJ)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进行水培试验。分别设置对照CO2浓度(A-CO2,400μmol·mol-1)和CO2浓度升高(E-CO2,600μmol·mol-1)两个CO2处理,高氮(HN,1.25 mmol·L-1 NH4NO3)和低氮(LN,0.25 mmol·L-1 NH4NO3)两个氮水平。分析CO2浓度升高对不同水稻品种根系形态与生理活性、叶片和根系中细胞分裂素(CTKs)含量、氮素同化酶活性、叶片生理特性、光合参数以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不同类型氮肥对高纬度春玉米土壤N2O和CO2昼夜排放的影响,以期为高纬度地区农田氮肥高效利用管理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微区施用缓释肥(SLN)、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NIUI)和普通尿素(OU)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在苗前(S1)、苗期(S2)、拔节期(S3)、灌浆期(S4)、蜡熟期(S5)和休闲期(S6)6个时期取样测定,比较分析农田N2O和CO2的昼夜排放特性。【结果】施用不同类型氮肥,田间N2O和CO2昼夜排放均呈单峰变化趋势,S1—S6时期,土壤N2O排放高峰出现在12:00—19:00,排放低谷出现在下半夜(0:00—6:00),而S2—S5同一时期白天或夜晚各观测时段之间CO2排放通量差异不显著。S1和S2时期,N2O和CO2白天排放量分别占全天总排放量的56.2%—82.3%和53.6%—66.5%,而S3—S6时期,白天排放比例分别为40.6%—59.6%和43.7%—55.4%。SLN处理减少了S1时期土壤N2O的全天总排放量,而NIUI处理减少了S1、S2和S5时期土壤N2O的全天总排放量,其主要减排时段为S1时期的4:00—16:00和S2时期的12:00—22:00,其中S2时期18:00—19:00减排量占所有减排时段总量的57.3%,S5时期昼夜各时段均表现为减排作用,且昼夜减排比例相当;SLN对土壤CO2的主要减排时段为S1时期的全天和S3时期的15:00—4:00,其中S1时期12:00—23:00减排比例高达76.8%,S3时期夜晚减排比例占所有减排时段总量的68.1%;NIUI处理在玉米生长季5个测定日都表现出对CO2的减排作用,但昼夜减排比例存在差异,白天平均减排46.9%,最高减排达73.2%。同时发现,N2O和CO2排放通量日均值与9:00—10:00观测值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N2O=0.938**,rCO2=0.977**),9:00—10:00可作为东北春玉米农田N2O和CO2昼夜排放研究的代表性取样时段。【结论】不同类型氮肥对土壤N2O和CO2昼夜排放通量的影响在不同时期表现各异。与常规施氮相比,缓释氮肥抑制了玉米苗前期土壤N2O昼夜排放,减排时段主要在9:00—22:00,而在其他测定日均促进了土壤N2O昼夜排放;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抑制了玉米苗前白天、苗期夜晚以及收获期白天和夜晚的土壤N2O排放,对拔节期至灌浆期土壤N2O的昼夜排放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苗前测定日全天和拔节期测定日的夜晚,缓释肥对土壤CO2表现出减排作用;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降低了6个测定日土壤CO2的排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土壤酶活性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以会仙岩溶湿地为研究样点,以湖泊湿地和其相邻的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色法和静态暗箱法分别测定水稻整个生育期内主要土壤酶的活性及CO2和CH4的排放,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稻田土壤的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蔗糖酶、几丁质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湖泊湿地,高出幅度为11.8%—32.7%。稻田CO2和CH4排放通量分别为255.9—789.7和-0.41—1.74 mg·m-2·h-1,平均值分别为445.8和0.42 mg·m-2·h-1,低于天然湖泊湿地。与湖泊湿地相比,稻田CO2和CH4排放总量分别降低了22.3%和83.3%,而增温潜势(GHGs,含N2O)降低了29.6%。相关性结果显示,CO2排放通量与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蔗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CH4排放通量与6种土壤酶活性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在会仙岩溶湿地系统中,天然的湖泊湿地转变为稻田可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同时降低CO2和CH4的排放量,有利于微生物碳利用率的提高和土壤碳的封存。  相似文献   

7.
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是逐渐且缓慢的过程,而以往的农田模拟研究多是设定瞬间增加的高CO2浓度。为了明确大气CO2浓度缓增、骤增2种不同升高方式对冬小麦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基于农田CO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2季冬小麦试验(品种为扬麦22)。设置3种CO2浓度升高方式:CK(对照,背景大气CO2浓度);CO2浓度缓增(从第1个生长季开始每年增加40μmol/mol, 2017—2018、2018—2019年生长季每年CO2的缓增浓度分别为80、120μmol/mol,分别记作C+80、C+120);CO2浓度骤增(每个生长季均设置CO2浓度升高200μmol/mol的处理,记作C+200)。于冬小麦主要生育期,测定叶片SPAD值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插入式地下滴灌对盐碱土壤入渗与水盐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土柱试验,以阿拉尔灌区春季返盐的盐碱土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滴头流量与滴头埋深,对土壤湿润峰运移和湿润体内部水分及盐分的影响规律。【结果】相同入渗时间和滴头流量条件下,地下滴灌比地表滴灌湿润峰深度、湿润面积、湿润体内土壤平均含水量和脱盐深度增加。与CK处理相比较,T1处理土壤湿润峰深度和土壤湿润面积分别增加20.89%和18.01%;T2处理土壤湿润峰深度和土壤湿润面积分别增加45.78%和19.06%。T1和T2处理土壤湿润体内含水量平均值分别增加2.48%和1.37%。土壤脱盐深度由10 cm增加至25 cm。增加滴头埋深和流量,能够增加土壤持水效率,T1~T4处理0~25 cm土层土壤持水效率分别为2.56%、3.82%、9.81%和13.35%。滴头流量较小,随滴头埋深增加,土壤盐分表聚。T2处理0~5 cm土层深度土壤积盐率为67.98%。若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香蕉枯萎病不同发病程度下对抗感香蕉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抗病品种云蕉1号(YJ)和感病品种巴西蕉(B)为供试材料,在2个品种不同发病程度下(健康植株0级和发病植株1、2、3级),测定香蕉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的变化。【结果】抗病品种YJ与B的光合日变化趋势相似,Pn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没有“光合午休”现象,且峰值均出现在13:00—14:00时;通过光合-光响应曲线得到品种YJ的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分别为57.63和2630.00μmol/(m2·s),B的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为60.86和2250.00μmol/(m2·s);得到YJ与B的暗呼吸速率(Rd)为2.98和3.29μmol/(m2·s)。B与YJ的Pn、Gs、Tr...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开放气室需要将气体取样至红外气体分析仪(IRGA)测量CO2浓度的不便,设计了一种土壤呼吸监测装置,并提出了补偿气体CO2浓度不稳定时的修正计算方法。通过计算流体力学仿真分析,将一种小巧、轻便、低成本的非色散红外传感器模块布置于气室内部的合适位置,替代IRGA。控制气体流量为3、4、5 L·min-1,根据仿真软件获得土壤呼吸速率为0.5、2、5、10μmol·m-2·s-1时气室内的CO2体积分数场。以气室底面中心点为原点建立笛卡尔坐标系,结合传感器模块尺寸分析,发现对于所述气室,由点(-0.046 5,0.071 7, 0.209 0)(单位为m)为球心、直径0.05 m确定的球形区域内,测量CO2浓度计算土壤呼吸速率的平均误差不超过15%。将布置传感器后的装置与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以及自制的密闭气室进行实地对比测验,平均误差为10.8%,与仿真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保水剂对袋式复合沙培辣椒光合特性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剂量保水剂对辣椒光合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 以瑞霸五号为试材,以保水剂施用量为变量,通过穴施保水剂,测定盛果期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不同剂量保水剂对袋式复合沙培辣椒光合特性日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 在栽培基质中加入保水剂后,有助于提高辣椒叶片的光合特性,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均为“双峰”曲线,并在14:00时出现“午休”现象,除胞间CO2浓度以外,各项指标随着保水剂剂量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B5处理(3 g/穴)的光合特性表现最好,光合速率为12.91 μmol/(m2·s),气孔导度为0.22 μmol/(m2·s),胞间CO2为163.82 μmol/mol,蒸腾速率为5.37 mmol/(m2·s),水分利用效率为3.28 μmol/(m2·s)。【结论】 在栽培基质中施加3 g/穴保水剂对辣椒的各项光合指标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2种CO2体积分数下9种杀虫剂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花蓟马(F. intonsa)的毒力差异,为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环境下蓟马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400和800μL/L CO2条件下采用浸渍法测定9种杀虫剂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雌、雄成虫及2龄若虫的毒力。【结果】800μL/L CO2条件下,氟虫腈对西花蓟马雌、雄成虫及2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0.401、0.337和0.261 mg/L,分别是400μL/L CO2条件下的0.82倍、0.94倍和0.73倍;对花蓟马雌、雄成虫及2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0.381、0.263和0.219 mg/L,分别是400μL/L CO2条件下的0.82倍、0.87倍和0.78倍。2种CO2体积分数下,9种杀虫剂对2种蓟马的毒力大小均为:氟虫腈>辛硫磷>阿维菌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NaCl和NaHCO3溶液对2种制干辣椒品种红椒王和川椒19号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以红椒王和川椒19号为试材,以NaCl和NaHCO3溶液浓度为变量,采用盆栽定量浇灌,测定现蕾时辣椒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利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2种制干辣椒品种光合特性日变化规律。【结果】在栽培基质中分别浇灌50、100、150和200 mmol/L NaCl和NaHCO3溶液后,辣椒叶片受到了NaCl和NaHCO3胁迫而出现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降低的变化现象。在200 mmol/L NaCl处理下红椒王日平均净光合速率最低为13.79μmol/(m2?s),川椒19号在200 mmol/L NaHCO3处理下日平均净光合速率最低为16.85μmol/(m2?s)。【结论】NaCl和NaHCO3胁迫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灌水量对新疆南疆矮砧密苹果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 以5 a生皇家嘎啦(Royal Gala)为试验树种,常规灌溉果园为对照处理(CK),灌水定额为5.14 mm,共设置5个灌水定额,即W1(13.5 mm)、W2(18 mm)、W3(22.5 mm)、W4(27 mm)及W5(31.5 mm),分析苹果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水分的响应机制。【结果】 不同灌水量下的苹果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并在10:00达到峰值,而胞间CO2浓度变化规律则相反,呈倒“V”型,在10:00时处于最小值。光合指标日均值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均以W4处理最高,W3处理次之;与CK相比,W3处理和W4处理,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5.06%和3.37%;苹果产量则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W4处理产量最高,但与W3处理差异不显著,分别较CK增加了17.01%和14.94%,且灌溉水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7.23%和26.33%。【结论】 新疆南疆矮砧密植5 a生皇家嘎啦苹果灌溉定额为472.5 mm,灌水次数21次时,苹果产量较高,较常规灌溉果园节约灌水9.06%的灌溉。  相似文献   

15.
添加石灰和秸秆对塿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作物秸秆与石灰配施对土壤CO2排放、土壤有机碳(SOC)固持、土壤无机碳(SIC)转化的影响机制,以及SOC固持对初始SOC含量的响应。【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及稳定同位素技术(13C),选用经16年不同碳氮水平管理,且长期进行冬小麦-夏休闲种植的2个供试土壤样品:S0N0土壤(不进行秸秆还田+不施用氮肥)和S1N1土壤(高量秸秆还田+高量施用氮肥:240 kg·hm-2),将S0N0土壤和S1N1土壤分别在添加秸秆(12 g·kg-1)或不添加秸秆以及添加石灰(3 g·kg-1)或不添加石灰的情况下于25℃黑暗条件中培养120 d。【结果】未添加秸秆和石灰时,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比S0N0土壤高出42.9%;添加等量秸秆不仅提高了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81.6%,70.4%),而且S0N0土壤CO2累积释放量的增加幅度高于S1N1土壤,这说明秸秆的添加对初始SOC含量低的土壤即S0N0土壤的原SOC矿化影响更大。但是无论添加秸秆与否,石灰的加入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CO2累积释放量分别降低了428.11和528.52 mg·kg-1。与空白土壤相比,添加秸秆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SOC含量分别提高了2.95和3.19 g·kg-1;但是与单独添加秸秆相比,同时添加秸秆和石灰使S1N1土壤的SOC显著降低了1.36 g·kg-1,而对S0N0土壤的SOC含量没有影响。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发现,添加秸秆能促使新形成SOC;其中,S0N0土壤中新形成的SOC含量比S1N1土壤高出0.77 g·kg-1;然而与单独添加秸秆相比,同时添加石灰和秸秆后新形成的SOC与其相差无几,说明石灰的加入对秸秆的腐解不会造成影响。在S0N0土壤和S1N1土壤中,添加秸秆使SOC净固持量分别提高了3 066.3和2 480.53 mg·kg-1;同时添加石灰和秸秆对S0N0土壤的SOC净固持量无显著影响,但是S1N1土壤的SOC净固持量则呈现下降的趋势。石灰的加入使S0N0土壤和S1N1土壤的CO2释放量分别降低了469和529 mg·kg-1,同时使SIC含量分别提高了443和566 mg·kg-1。【结论】初始SOC含量低的土壤具有更高的固碳潜力;添加钙源能够与土壤CO2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无机碳—碳酸钙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达到土壤固碳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环鄱阳湖受涝地区洪涝过后稻田水土环境质量退化的情况,研究不同水肥管理与耕作措施对涝渍灾后稻田水稻产量及土壤pH值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以期为鄱阳湖区涝渍灾后稻田水肥管理与合理耕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涝渍灾后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稻盆栽试验,设2种耕作深度(18 cm T0、22 cm T1)与灌溉方式(常规淹灌W0、间歇灌溉W1)和3种施肥方式(稻草还田+单施化肥CK、稻草还田+化肥配施土壤调理剂F1、稻草还田+化肥配施炭基肥F2),共组成12个处理,研究不同农艺措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积累量及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对于水稻产量,间歇灌溉处理高于常规淹灌处理,耕作深度22 cm处理高于18 cm处理。其中,耕作深度18 cm条件下,F1+W1T0、F2+W1T...  相似文献   

17.
【目的】紫色土坡耕地是南方丘陵区农业生产重要的耕地资源,其耕层土壤退化主要为物理退化。为了探讨土壤侵蚀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物理特性及力学特性退化的影响,在耕层土壤退化分级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不同侵蚀程度下紫色土坡耕地耕层物理、力学特性及土壤退化指数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铲土侵蚀模拟试验方法,以未侵蚀地块为对照组(CK),对比分析了侵蚀5 cm(S-5)、10 cm(S-10)、15 cm(S-15)、20 cm(S-20)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耕层土壤渗透性、土壤力学特性及土壤退化指数变化特征,对坡耕地耕层物理、力学特性的退化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1)紫色土坡耕地不同侵蚀程度下耕层土壤渗透性为CK>S-5>S-10>S-15>S-20,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饱和导水率随着侵蚀程度加剧而降低,S-20土壤渗透性能最差;不同侵蚀程度下紫色土坡耕地均表现为0—20 cm土层的土壤渗透性指标高于20—40 cm土层的。(2)紫色土坡耕地不同侵蚀程度耕层土壤力学性质为CK-5-10-15-20,土壤抗剪强度、土壤紧实度随侵蚀程度加剧而增加。不同侵蚀程度下紫色土坡耕地各层土壤力学指标均表现为0—20 cm土层的高于20—40 cm土层的。(3)土壤抗剪强度对第一轴贡献率最大,土壤抗剪强度是影响不同侵蚀程度下紫色土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及力学特性变化的主要因素。紫色土坡耕地土壤物理性质及力学特性与第一轴相关性排序表现为稳定入渗率>土壤紧实度>饱和导水率>平均入渗率>初始入渗率>抗剪强度。(4)不同侵蚀程度下紫色土坡耕地土壤退化指数大小为S-5(-8.71%)>S-10(-10.95%)>S-20(-12.17%)>S-15(-15.37%),S-15处理对耕层物理性质影响最大,S-15 土壤退化指数最小,土壤退化程度为重度退化。不同侵蚀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土壤退化指数10—20 cm土层的最大,土壤退化对10—20 cm土层影响最小。【结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退化现象严重,不同侵蚀程度土壤的退化等级分为4级,分别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研究结果可为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过程辨识及恢复调控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8.
马红  孟捷  李宁 《新疆农业科学》2023,60(3):750-756
【目的】研究磷水平对苜蓿根系形态和植株生长的影响,为苜蓿耐低磷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水培条件下,分析6种磷:0μmol/L(P1),50μmol/L(P2),100μmol/L(P3),250μmol/L(P4),500μmol/L(P5),1 000μmol/L(P6)水平对新牧1号苜蓿苗期根系性状、植株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随磷水平增加,根冠比显著降低(P<0.05),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除P4、P5处理下株高无显著(P<0.05)差异外,其他各处理间均存在显著(P<0.05)差异,P4处理下株高最高,为9.37 cm; P2供磷水平下总根长、根表面积与根冠比均达到最大,分别为281.75 cm、20.78 cm2、1.13;6种磷水平下,地下部氮、磷、钾积累量均大于地上部积累量,P5...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改良措施下沙质土壤质地变化,为沙化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南疆典型沙化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改良措施(种植燕麦(A1)、种植油菜+燕麦(A2)、种植燕麦+油菜秸秆翻耕+生物菌肥(A3)、种植燕麦+农家肥(A4)、种植燕麦+农家肥+生物菌肥(A5)),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改良措施对沙化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的影响。【结果】不同改良措施下土壤分形维数D值介于2.35~2.49,与对照相比,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的细颗粒物质的分形维数值呈增加趋势;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值与黏粒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细粉粒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农家肥或绿肥与生物菌肥配合施用,可有效改善沙化土壤的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为川中丘陵紫色土区建立“提升土壤质量、高效利用秸秆”的种植业副产物利用模式,同时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2006—至今),采用原位监测和计算机断层微扫描技术(CT)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量(无秸秆还田(RMW0)、秸秆30%还田(RMW30)、秸秆50%还田(RMW50)和秸秆100%还田(RMW100))差异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耕层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结果】(1)秸秆还田可明显改善土壤透气、持水和导水性能,随秸秆还田量增加改善效果明显增加。RMW30、RMW50和RMW100处理较RMW0处理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15.2%、11.7%和17.9%,土壤孔隙度则分别显著增加18.4%、13.7%和21.3%。另外,RMW100处理饱和导水率高达1.62 mm·min-1,导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