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北玉米茎腐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1985年从东北各地采集玉米茎腐病株标样119个,经分离鉴定为禾本科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串珠镰孢(F.moniliforme)、腐皮镰孢(F.solani)、木贼镰孢(F.equiseti)、尖镰孢(F.oxysporum)、镰状镰孢(F.fusarioides)6种,前两者分离频率最高。温室和田间以牙签和注射方法接种,前三者致病力最强,是东北地区玉米茎腐病的主要致病镰孢菌种。两种接种方法以牙签法效果最佳。6种镰孢菌在8—30℃均能生长,以25℃最佳,15℃以下和30℃以上生长明显减慢。在同一温度各菌株生长速度存在差异,以禾本科镰孢生长速度最快,腐皮镰孢生长最慢。前三种镰孢菌在pH4.3—9.8里均能生长,最适pH是6.7—7.5,pH值大于9.4或小于4.3时生长减慢。对碳、氮营养源要求相似,碳源以果糖、菊糖、木糖和葡萄糖最适生长。氮源以酒石酸铵和天门冬酸钠最佳。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马铃薯干腐病菌种类鉴定及致病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将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马铃薯干腐病病样进行分离和病原菌纯化,得到27个镰刀菌菌株,通过致病性鉴定,其中的18个菌株具有致病性。运用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综合分析的方法,对上述18个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为6种镰刀菌,分别为拟枝孢镰孢(Fusarium sporotrioides)、茄镰孢(F.solani)、接骨木镰孢(F.sam-bucinum)、拟丝孢镰孢(F.trichothecioides)、燕麦镰孢(F.avenaceum)和茄病镰孢蓝色变种(F.solanivar.coerule-um)。同时对上述6种镰刀菌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镰刀菌致病性不同,以接骨木镰孢、燕麦镰孢和拟丝孢镰孢致病力最强,拟枝孢镰孢致病力最弱。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青海省樱桃叶斑病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的生物学特性及筛选出对其防效最佳的药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计数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并用菌丝生长抑制率法对9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马铃薯蔗糖琼脂(PSA)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5℃, 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碳源分别为肌醇和乳糖,最适pH分别为6~8和6~7,24 h持续黑暗处理更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9种化学药剂对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250 g/L嘧菌酯悬浮剂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1.258 mg/L。该研究结果可为青海省樱桃叶斑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甘肃省枸杞根腐病病原种类、生态分布和优势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于2013年和2014年采集甘肃省各枸杞主产区根腐病患病植株样品,分离纯化后进行形态和分子鉴定,统计分离到的各主产区的病原种类,并对优势病原菌的适宜生长温度、光照条件、pH和碳氮源进行了研究。结果共分离到260株镰孢菌菌株,其中GSJT7-2和GSJY8-1分离频率分别为66.15%和26.92%,属优势种;将2株镰孢菌进行EF-1α基因序列分析及对比,菌株GSJT7-2(登录号:KM457089)与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GSJY8-1(登录号:KM457093)与尖镰孢菌(F.oxysporium)同源性达99%,在系统发育树中聚在一起,分别将它们的分类地位初步确定为腐皮镰孢菌和尖镰孢菌。甘肃各产区病原菌分离种类和频率有较大差异,靖远县以尖镰孢菌为主,占82.89%;其余采集地均以腐皮镰孢菌为主,均占80%以上。腐皮镰孢菌GSJT7-2和尖镰孢菌GSJY8-1在10~40℃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分别为35℃和25℃,最适pH为8~9和8,均在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最快,供试碳氮源中GSJT7-2和GSJY8-1对蔗糖和Na NO3利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河北省夏玉米区玉米穗腐病的发生情况、病原菌组成及地区对病原菌种类的影响,本团队于2016年和2017年在玉米收获前期对玉米穗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生物学方法对随机采回的样本进行分离鉴定。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与2016年相比,2017年河北省玉米种植面积有所减少,玉米穗腐病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河北省夏玉米区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为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分离频率为63.49%,其他病原菌如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禾谷镰孢菌(F. graminearum)、变红镰孢菌(F. incarnat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黄曲霉(A. flavus)、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的分离频率分别为19.05%、6.35%、1.59%、14.29%、3.17%、9.52%和1.59%。为明确伏马毒素基因在潜在产伏马毒素镰孢菌鉴定中的作用,拟轮枝镰孢菌、层出镰孢菌和藤仓镰孢菌(F. fujikuroi)分别以EF-1α和FUM1基因序列为基础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两个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相似,伏马毒素基因可用于潜在产伏马毒素镰孢菌种的鉴定,基于FUM1基因的种间遗传距离大于基于EF-1α基因的种间遗传距离,而种内遗传距离的结论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6.
水稻恶苗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水稻恶苗病病原菌种类以及9种药剂对各类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基于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和TEF1-α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多菌灵、咪鲜胺、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咯菌腈、氟啶胺和噁霉灵对分离所得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水稻恶苗病病原菌为藤仓赤霉复合种(Gibberella fujikuroi species complex,GFSC)内的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拟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s和F. andiyazi。多菌灵对层出镰孢菌、拟轮枝镰孢菌、F. andiyazi、敏感及抗性藤仓镰孢菌的EC_(50)均值分别为0.310、0.387、0.310、0.680和2.152μg/mL;咪鲜胺对上述镰孢菌的EC_(50)均值分别为0.010、0.043、0.017、0.038和0.110μg/mL;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咯菌腈、氟啶胺和噁霉灵对分离所得4种病原菌藤仓镰孢菌、层出镰孢菌、拟轮枝镰孢菌和F. andiyazi的EC_(50)均值分别为0.002~0.097、0.014~0.078、0.044~0.343、0.019~0.074、0.033~0.466、0.019~0.146和13.957~85.558μg/mL。4种病原菌个体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叶菌唑整体较为敏感,而对噁霉灵敏感性最低,但不同病原菌对药剂的敏感性规律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陕西省糜子丝黑穗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幼苗浸种法测定其致病性,并于室内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发病糜子叶片和病瘿中共分离得到6株形态特征一致的菌株,代表菌株YL11-1菌落呈酵母状,白色,厚垣饱子呈球形或近球形,大小约7~10μm;菌株YL11-1的ITS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T721292.1)与稷光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destruens的相似性为100%,接种菌株YL11-1后糜子出现4种典型病症,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分析结果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稷光孢堆黑粉菌。该菌株厚垣孢子萌发及菌丝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均为25~30℃,最适产孢温度为30℃;厚垣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最适pH范围分别为3~7和5~7,最适产孢pH为7;厚垣孢子萌发最适碳源为0.5%葡萄糖和1.0%蔗糖,该菌株对葡萄糖的利用效果最好,对淀粉的利用效果最差;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氮源分别为硝酸钾和硫酸铵,该菌株对硝酸铵的利用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对西藏设施茄子镰孢根腐病症状和病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根部或茎基部逐渐腐烂,后导致整个植株萎蔫枯死。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分析结果,将致病菌鉴定为层出镰孢(Fusarium proliferatum),该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碳源为树胶醛糖和甘露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研究结果为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黄瓜枯萎病菌致病性小种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瓜枯萎病是土传病害。根据Owen(1956)报道病原菌是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rum),戚佩坤等(1966)报道吉林省是瓜萎镰孢(F.bulbigenum),黄仲生等(1984)报道京郊枯萎病菌是尖孢镰孢(F.oxysporum),美国Armstrong等(1978)报道黄瓜枯萎病菌有3个致病性小种。  相似文献   

10.
树莓茎溃疡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辽宁省沈阳市树莓园发现了一种新的茎溃疡病害,对其进行了组织分离、单孢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是引起此病害的病原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病原菌菌落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半胱氨酸,最适温度为25℃,光照对其无明显影响。本研究为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在我国引起树莓茎溃疡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玉米茎腐病菌种类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于1992~1995年,从江苏省玉米主产区采集的玉米茎腐病标样中分离获得105个菌株,经鉴定,致病菌种类有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禾生腐霉(P.graminicola)、串珠镰孢浙江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zhejiangensis)、串珠镰孢中间变种(F.moniliforme var.intermedium)、串珠镰孢胶孢变种(F.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禾谷镰孢(F.graminearum)、拟枝孢镰孢厚膜变种(F.sporotrichioides var.chlamydosporum)、尖孢镰孢芬芳变种(F.oxysporum var.redolens)、接骨木镰孢(F.sambucinum)、茄病镰孢(F.solani)、半裸镰孢(F.semitectum)等11个种或变种。其中串珠镰孢浙江变种出现频率最高,占44.8%,肿囊腐霉和禾生腐霉致病力最强,这两类菌是江苏玉米茎腐病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2.
大豆根腐病原镰孢菌种群多样性DGGE分析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以及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植物病原菌传统分离、鉴定及致病力测定,检测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市大豆连作定位试验区根腐病原镰孢菌的种群构成及其致病力。采用真菌传统分离和鉴定方法共确定镰孢菌6个种,包括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木贼镰孢F. equiseti、禾谷镰孢F. graminearum、腐皮镰孢F. solani、尖镰孢F. oxysporum和拟轮枝镰孢F. verticillioides。其中,尖镰孢菌的分离频率最高,为56.7%。结合DGGE条带克隆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出8种镰孢菌,较传统方法增加了黄色镰孢F. culmorum和一个尖镰孢近似种。同时,DGGE图谱中尖镰孢所占百分比下降为37.4%。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大豆生育指标相关的多种变量进行降维分析,得到第一主成分贡献值为91.2%。按照贡献值的正负结果,将30株镰孢菌分为致病和非致病类群。第二主成分贡献值为5.8%,根据其正负值可以矫正被错误估计的致病能力。综合所有研究结果,该定位试验区大豆根腐病主要病原镰孢菌为尖镰孢、禾谷镰孢和燕麦镰孢,且以尖镰孢菌为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13.
枸杞果实采后黑霉病发生普遍,前期实验室鉴定该病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为进一步明确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筛选体外抑菌药物,试验采用皿内测定方法对枸杞黑霉病菌(A. alternata)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测定了壳聚糖、碳酸氢铵和脱氢乙酸钠3种药物与阳性对照醚菌酯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该菌最适生长条件为PDA、PSA和PDA+WFFA培养基,22~28℃,pH 7.0~10.0,光暗交替环境;最佳产孢条件为PDA培养基、28℃、pH 8.0、全黑暗条件;最佳孢子萌发条件为28℃、pH 7.0~10.0、全黑暗、高湿度条件;最适生长碳源为果胶,氮源为蛋白胨;最适产孢碳源为甘油、甘露醇和乳糖,氮源为蛋白胨。药物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脱氢乙酸钠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与醚菌酯相当,分别为0.098 g/L和0.084 g/L,其次是碳酸氢铵和壳聚糖,EC50分别为0.738g/L和1.640 g/L。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西洋参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武  陈娟  焦晓林  高微微 《植物保护》2011,37(5):135-138
根腐病是北京地区栽培西洋参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明确引起该类病害的病原菌,对北京怀柔区罹病西洋参参根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结合形态学以及rDNA ITS区、转录延伸因子TEF 1α区的分子序列特征,对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显示,分离频率较高的11个菌株分属于茄镰孢(Fusarium solani)、尖镰孢(F.oxysporum)、三线镰孢(F. tricinctum)、多育镰孢(F. proliferatum)、毁灭柱孢(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F. solani和F. oxysporum是引起北京地区栽培西洋参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发现F. solani不同菌株的致病性及致病力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了阐明海南省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种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83份病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最终获得12种病原菌,包括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亚粘团镰孢(F.subglutinans)、木贼镰孢(F.equiseti)、新知镰孢(F.andiyazi)、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拟康宁木霉(T.koningiopsis)、卵孢木霉(T.ovalisporum)、喙刚毛球腔菌(Exserohilum rostratum)、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其中,拟轮枝镰孢分离频率占65.06%,为优势种。以拟轮枝镰孢的EF-1α、histone 3和β-tubulin基因序列为基础进行多基因家系分析,以明确海南省与内陆部分省份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海南省内菌株之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海南省和内陆省份菌株之间存在高频率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6.
引起玉米穗腐病的两种镰孢菌双重PCR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和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是引起玉米穗腐病的两种主要病原菌。为了建立这两种病原菌的快速和定量检测体系,本研究分别设计了针对F.graminearum和F.verticillioides的基因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双重PCR反应体系,并从DNA浓度、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3个方面对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为54℃和58℃时扩增效果较好,DNA模版的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6.25 ng·μL~(-1);F.graminearum和F.verticillioides引物最佳终浓度配比为0.2μmol·L~(-1)/0.4μmol·L~(-1)。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对同时鉴别引起玉米穗腐病的两种主要镰孢菌提供了准确、快速、灵敏的检验检疫技术。  相似文献   

17.
南方镰孢Fusarium meridionale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快速、稳定的南方镰孢Fusarium meridionale特异性检测方法,对已报道的镰孢属reductase-like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寻找特异性SNP位点,设计出特异性检测引物F-Fm/R-Fm3。利用该引物对包括南方镰孢在内的30株镰孢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仅在7株南方镰孢中均扩增出400 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PCR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达到500 pg基因组DNA。  相似文献   

18.
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火龙果溃疡病病原菌,应用柯赫氏法则测定了从病样中分离的纯培养物的致病性,根据形态学特性和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落生长法和玻片法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火龙果溃疡病的病原菌为新暗色柱节孢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 (Penz.) Crous & Slippers.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差异明显,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为蔗糖,菌丝生长最佳氮源为酵母膏,产孢最佳氮源为甘氨酸.温度、pH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差异显著,菌丝生长、产孢、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均为30℃;菌丝生长最佳pH为8,产孢和孢子萌发最佳pH为7.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有抑制作用,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影响.相对湿度高有利于孢子萌发,高于98%时,萌发率达100%.  相似文献   

19.
采集具有典型叶斑病症状的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叶片,分离其病原菌,利用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对其菌落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分离出的病原菌分生孢子无色,大多梨形或长梨形,大小为(10~12)μm×(5~7)μm,多基因联合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与首都叶点霉(Phyllosticta capitalensis)的同源性达到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首都叶点霉(Ph.capitalensis),这是首都叶点霉(Ph.capitalensis)侵染多花黄精的首次报道;PDA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25℃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且产孢量最大,pH为5.0~10.0时菌丝均可生长,最适pH为7.0,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产孢最适碳源为葡萄糖,但酵母、甘氨酸、牛肉膏均不产孢;光暗交替适宜其生长、光照条件可促使病原菌产孢;在测试的9种药剂中,三唑酮EC50=0.292 mg·L-1对首都叶点霉(Ph.capit...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辽宁省沈阳市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使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于室内对其最适生长温度、碳源及氮源进行测定,采用分生孢子悬浮液蘸根测定其对大豆品种合丰47的致病力,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分生孢子萌发率法测定16种常用杀菌剂对其的毒力。结果表明,从感根腐病大豆样品中共分离到31株镰孢菌菌株,基于培养性状从中选择3株疑似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菌株进行鉴定和分析。这3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白色绒毡状,产生黄色色素;大型分生孢子大小为3.3~7.2μm×29.0~62.0μm,小型分生孢子大小为2.5~5.7μm×9.1~16.8μm;结合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TEF)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3株菌株最终鉴定为锐顶镰孢菌F.acuminatum。该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生长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生长氮源为硝酸钠、硝酸钾和尿素;其对大豆合丰47的致病力较弱,发病植株的株高、根长和鲜重较空白对照显著降低了22.8%、12.2%和26.7%。在16种常用杀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