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讨典型乌龙茶产区氮素平衡状况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基于2015-2017年在福建省安溪县和武夷山市茶园开展的355户农户调研数据和207个土壤数据,采用Boundary line方法,分析了典型乌龙茶产区的氮肥施用特征、氮素平衡状况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安溪县茶园平均氮肥投入量509.4 kg·hm-2,主要来源于复合肥和尿素,全年氮盈余量479.1 kg·hm-2;武夷山市茶园平均氮肥投入量218.1 kg·hm-2,主要来源于复合肥,全年氮盈余量189.8 kg·hm-2;氮素投入与氮养分盈余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氮素盈余量的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也随之增加,并且安溪茶园的土壤全氮含量比武夷山茶园更高;基于Boundary line方法,安溪县和武夷山市茶园的氮肥优化用量分别为411.3 kg·hm-2和157.7 kg·hm-2;通过优化氮肥投入和管理水平可分别实现安溪县和武夷山市茶园温室气体减排62.0%和68.0%。在安溪县和武夷山市乌龙茶产区中,氮肥施用严重过量,导致氮素盈余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应通过优化氮肥用量达到减少氮素过量盈余和降低茶园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集约化蔬菜系统是当前全球高投入和高环境代价热点系统,降低不同区域蔬菜生产环境代价是实现蔬菜绿色生产的关键。本研究以重庆市铜梁典型露地蔬菜为研究对象,采用农户问卷调查方法,并结合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系统评价该地区露地蔬菜生产的施肥现状与环境代价(活性氮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并比较蔬菜种类间差异。最后,基于推荐施肥量估算其节肥减排潜力并明确节肥减排措施。结果表明:重庆市铜梁区蔬菜生产系统肥料用量高,当季氮、磷、钾平均用量分别为483、321 kg·hm-2和369 kg·hm-2,普遍超过作物自身养分需求,且重基肥、轻追肥。高肥料投入导致该地区蔬菜生产系统环境代价高,平均活性氮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分别为141 kg·hm-( 2以N计)和6 352 kg CO2e·hm-2,氮肥投入贡献了86.6%~92.9%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同蔬菜种类间肥料投入量和环境代价差异大,其中,茄果类蔬菜的肥料投入和环境代价最高。不同蔬菜类型节肥减排潜力大。单位面积上,与推荐施肥量相比,该地区蔬菜生产系统氮、磷、钾肥的节肥潜力分别为48%、55%和39%,降低活性氮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分别为46%和48%。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是影响稻田土壤固碳潜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农作措施。通过研究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并配合施入不同量氮肥(150、225、300 kg·hm-2和375 kg·hm-2)对稻田土壤固碳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评估综合增温潜势,对分析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固碳效果有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与单施氮肥和单施秸秆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显著增加土壤固碳量,秸秆配施氮肥处理固碳量最高值为147.74 kg·hm-2,比单施氮肥处理平均高出38%。在降低温室效应方面,与单施氮肥相比,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显著降低N2O的累积排放量;与单一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降低CO2的累积排放量,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CH4的排放。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温室气体强度和综合温室效应分别为0.372、5 394.22 kg CO2-eq·hm-2,显著低于单施氮肥处理的0.630、9 339.94 kg CO2-eq·hm-2,以及单一秸秆还田处理的0.816、9 872.2 kg CO2-eq·hm-2,因此,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缓净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东北-黄淮海平原旱作农业区(旱作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估算旱作区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和化肥替代潜力,可为该区域秸秆养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减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5—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对旱作区各市小麦、玉米和大豆3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和利用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和大豆累积播种面积占旱作区作物播种面积的81.49%;作物秸秆资源年均产量分别为9 432.24万t(小麦)、13 485.91万t(玉米)和732.94万t(大豆),占全国相应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的70.96%、51.63%和42.34%。秸秆养分总量为678.60万t,包含167.75万t(N)、67.12万t(P2O5)和443.73万t(K2O),累计占该区域三大作物推荐施肥总量的53.75%。秸秆还田模式下,小麦、玉米和大豆秸秆当季替代化肥(N+P2O5+K2O)潜力分别为188.88、138.71和38.51 kg·hm-2。小麦主要种植区(黄淮海平原)小麦秸秆可实现N 16.15 ~ 30.11 kg·hm-2,P2O5 7.89 ~ 14.71 kg·hm-2,K2O 112.18 ~ 209.16 kg·hm-2的化肥替代;玉米主要种植区(东北平原)玉米秸秆可实现N 20.39 ~ 39.85 kg·hm-2,P2O5 10.39 ~ 20.31 kg·hm-2,K2O 66.60 ~ 130.18 kg·hm-2。可见旱作区秸秆还田替代化肥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中国粮食对外贸易中虚拟耕地对本国耕地资源的贡献。【方法】在分析中国粮食对外贸易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虚拟耕地贸易量计算方法,对1978~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中小麦、大豆、大米、玉米4种主要粮食的虚拟耕地贸易量进行估计,并分析了其对中国耕地资源的贡献。【结果】1978~2008年,在中国4种主要粮食的对外贸易中,虚拟耕地贸易一直保持较大逆差,除1985、1986、1993和1994年外,其余27年虚拟耕地贸易量均表现为净进口状态,虚拟耕地贸易净进口量从1978年的415.74万hm2增加到2008年的2 147.61万hm2;31年间,虚拟耕地交易量达22 397.47万hm2,其中大豆和小麦的虚拟耕地贸易净进口量为11 700.52万和7 219.37万hm2,玉米和大米的虚拟耕地贸易净出口量为2 843万和634.58万hm2;在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4种粮食的对外贸易中,虚拟耕地贸易净进口量合计为15 442.31万hm2,相当于中国2008年耕地面积的1.27倍。【结论】虚拟耕地战略有助于加强耕地资源管理和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实施虚拟耕地战略不仅可以缓解国内耕地资源压力和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发挥国内各地的比较优势、调整各地粮食种植结构、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这对保证耕地和粮食双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旱地红壤在云南广泛分布,据云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统计,总面积为123.75万hm2,仅云南滇中-滇东高原面上面积就有37.31万hm2,是云南粮、烟、油的重点产区.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品种‘鸿油88’和‘秦油558’关键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以‘青杂5号’为对照,设置5个种植密度,分析其对生长发育、植物学性状和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鸿油88’ 和‘秦油558’的成熟期提前,株高、单株角果数降低,而单位面积产量先增后降,‘鸿油88’在65万株·hm-2(D2)、90万株·hm-2(D3)、105万株·hm-2(D4)密度下,实收产量达3 333 kg·hm-2,比对照在相同密度约增产111~755 kg·hm-2;‘秦油558’在65万株·hm-2(D2)、90万株·hm-2(D3) 密度下,实收产量分别达3 222 kg·hm-2和3 211.11 kg·hm-2,比对照在相同密度约增产0~100 kg·hm-2,因此,认为‘鸿油8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每公顷65万~105万株·hm-2,‘秦油558’ 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5万~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为系统性探究区域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核算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采用Tapio脱钩分析法评估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与产值、产量的关联程度,运用LMDI分解法解析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和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均呈现“增长—平稳波动”趋势,至2020年农业和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分别为1.02×1010 kg和1.34×109 kg(以CO2计)。2)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与产值处于脱钩状态,而与产量逐渐脱钩。3)生产机械化水平、水利现代化水平对农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效应值为-14.87×106、58.25×108 hm2,分别起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畜禽良种化水平对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效应值为-4.55×106,起抑制作用;生产机械化水平对畜牧业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从促进作用转向抑制作用。本研究成果可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试验结果表明,5个甜荞参试品种在环县甜荞生产区均能正常生长和成熟,榆荞4号折合产量1553kg/hm2,较对照美国甜荞折合产量1277kg/hm2增产21.6%;西农9976折合产量1477kg/hm2,较对照增产15.7%;宁荞1号折合产量1437kg/hm2,较对照增产12.5%。以上三个品种增产较对照均超过10%,建议在环县甜荞主产区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玉米新品种“华玉”518最佳种植密度,2020年在运城市盐湖区进行了密度比较试验。结果显示,植株特征特性表现出随密度加大株高、穗位均增高,穗长、千粒重降低,对产量影响显著。当密度为6万株/hm2,其产量最高,6.75万株/ hm2次之,因此最佳适宜密度为6万株/ hm2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中国边际土地草本能源植物种植与生物质原料生产,基于京郊边际土地草本能源植物规模化种植的实践,从生产潜力、生物质品质、生物质利用潜力、生态效应等4个方面对荻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荻在京郊挖沙废弃地上的生产潜力为2.31 t/hm2,达到京郊耕地条件下的8.41%,生物质品质优良,其标准煤折算当量、沼气产量、纤维素乙醇产量分别为1.42 t/hm2、289.99 m3/hm2、0.59 t/hm2,分别达到京郊耕地条件下的8.38%、8.37%、8.15%,生态效应明显.荻在边际土地上具备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木薯生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姬卿  傅国华  闵义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7):191-196
以广西、广东、云南、海南、江西和福建6省区321户木薯种植户为样本,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木薯生产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各木薯主产区,福建家庭劳动力相对富余,海南家庭劳动力相对不足;云南户均家庭土地面积最多、为2.41 hm2,而广东最少,只有0.33 hm2;广西和江西户均木薯种植面积较多,分别为1.02、1.05hm2,广东最少,只有0.12 hm2;云南户均木薯种植获得的收入最多、为15 822.00元,广东最少,仅有822.98元.全国范围内,种植木薯总收入为18 069.9元/hm2,扣除总成本11 863.95元/hm2,净收入为6 205.95元/hm2,成本利润率达52.31%.影响木薯种植面积的第一因素是家庭土地面积,其次是家庭劳动力人数;影响木薯单产的第一因素是人工投入,其次是物质与服务费用;在木薯生产扩能方面,在国内首要发掘云南的生产潜力,其次为江西和广西,而在国外继续实施和推行以东盟、非洲为重点的“走出去”战略.提出构建木薯种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木薯集约化高效种植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构建全国木薯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民进行木薯生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广西、广东、云南、海南、江西和福建6 省区321 户木薯种植户为样本,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木薯生产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各木薯主产区,福建家庭劳动力相对富余,海南家庭劳动力相对不足;云南户均家庭土地面积最多、为2.41 hm2,而广东最少,只有0.33 hm2;广西和江西户均木薯种植面积较多,分别为1.02、1.05hm2,广东最少,只有0.12 hm2;云南户均木薯种植获得的收入最多、为15822.00 元,广东最少,仅有822.98 元。全国范围内,种植木薯总收入为18069.9 元/hm2,扣除总成本11863.95 元/hm2,净收入为6205.95 元/hm2,成本利润率达 52.31%。影响木薯种植面积的第一因素是家庭土地面积,其次是家庭劳动力人数;影响木薯单产的第一因素是人工投入,其次是物质与服务费用;在木薯生产扩能方面,在国内首要发掘云南的生产潜力,其次为江西和广西,而在国外继续实施和推行以东盟、非洲为重点的“走出去”战略。提出构建木薯种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木薯集约化高效种植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构建全国木薯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民进行木薯生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空心村整治是解决城乡发展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区土地资源闲置、空废及低效利用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构建符合平原农区地域功能特点的空心村整治潜力测算模型是实施平原农区空心村整治工作的基础与依据。本文以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为基础,基于平原农区的地域特色及优质耕地保育与现代商品粮基地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建立了涵盖整治迫切性、自然适宜性及经济社会可行性等影响平原农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释放的评价指标体系,据此构建了空心村整治潜力测算模型,并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禹城市的整治迫切性、自然适宜性及整治可行性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各乡镇的整治迫切性修正系数处于0.18~0.96之间,自然适宜性修正系数处于0.69~0.84之间,整治可行性修正系数处于0.11~0.77之间;(2)禹城市空心村整治的理论潜力及现实潜力分别为3 517.86 hm2和1 853.18 hm2,新增耕地系数达16.89%。近期空心村整治需重点挖掘市中街道、十里望镇和房寺镇的整治潜力,远期需加强其他乡镇村庄整治;(3)市中街道周围的农村居民点自然适宜性较低,可考虑将该区空心村整治后复垦为建设用地,其他乡镇空心村整治后复垦为耕地,提高综合用地效益。  相似文献   

15.
张慧  赵俊三  李红波  周豹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994-13997
针对于低丘缓坡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需要进行低丘缓坡资源的建设适宜性评价,有必要把生态学的概念引入其中,以减少开发过程中带来的弊端.提出了基于“生态位”元胞自动机(CA)的新模型,同时将该模型应用于拥有典型的低丘缓坡资源,处于云南省中部的安宁市,探讨了如何通过“生态位”元胞自动机和GIS的结合对安宁市低丘缓坡资源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根据元胞在t时刻的适宜建设的概率,将元胞的建设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即高适宜(S1)、中等适宜(S2)、勉强适宜(S3)、不适宜(N),从而得出安宁市低丘缓坡资源建设适宜性结果,为更加合理地利用低丘缓坡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对耕地格局及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土地整治模式对降低耕地细碎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基于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比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前后耕地景观格局指数和利用效率,研究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对耕地格局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治后地块规模扩大,地块规模均匀度提升,地块平均规模由0.016 hm2扩大到0.096 hm2,变异系数由49.75下降到43.55。2)整治后地块形状复杂程度降低、趋于规整,地块自相似性增强,地块平均形状指数从3.47减少到2.48,地块平均分形维数从1.23下降到1.17。3)整治后耕地细碎化程度降低,地块破碎度由53 614.44骤减到1 487.62。4)整治后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升,沟渠密度增加了72.28 m/hm2,道路密度增加了139.43 m/hm2,耕地产量增加了28 t/hm2,净利润增加了23 900 元/hm2。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模式并举土地平整与权属调整,从自然细碎化和产权细碎化2个方面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又以合作社为载体统筹惠农政策与资金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使地块更加符合农业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其做法能够为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提供参考借鉴,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国木薯种植不同区域气候特点及其木薯种茎越冬贮藏方法,为我国木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方法】在广西合浦、南宁、来宾及湖南、浙江等地,于入冬前采用活体田间保存,或离体露天堆放、地埋堆放、大棚内堆放等方法贮藏木薯种茎越冬,开春后检查存活的木薯种茎芽点数量,计算不同方法贮藏木薯种茎越冬的芽点存活率。【结果】在广西合浦地区采用露天堆放贮藏木薯种茎越冬,其芽点存活率均在90.00%以上,其中以露天浅埋堆放的种茎芽存活率最高,达94.38%;在广西南宁地区以塑料大棚堆放贮藏的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最高,达94.98%;在广西来宾地区以大棚内存放木薯种茎越冬,其芽点存活率几乎都在89.60%以上,其中大棚内盖蔗叶横放地埋处理的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最高,达98.79%;在湖南江永、浙江杭州采用设施化保护性越冬贮藏木薯种茎芽点存活率较高。【结论】中国木薯种茎越冬贮藏,北纬21.6°以南地区的无霜区(广东茂名—广西合浦—云南景洪以南)可采用露天浅埋堆放和盖膜堆放的方法贮藏;北纬21.6°-23.8°地区轻霜至重霜边缘区(广东清源—广西来宾—云南临沧以南)可采用塑料大棚、露天盖膜堆放及大棚内地埋竖放等方法贮藏;北纬23.8°以北的重霜和低温区(广东清源—广西来宾—云南临沧以北至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可采用防寒性岩洞或地窖贮藏法及塑料大棚加小拱棚竖直堆放法贮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橡胶树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天然橡胶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物资,受气候因素限制,中国种植橡胶树范围有限,迫切需要厘清天然橡胶树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区域。本研究旨在划分出中国橡胶树种植气候适宜性分布,以阐明中国橡胶树种植的气候差异格局。【方法】根据中国橡胶树种植区的自然气候特点和生物学特征,基于橡胶树种植存在概率、橡胶树台风影响概率和橡胶树寒害影响概率,分别采用最大熵模型和影响橡胶树种植的5个主导气候因子(最冷月平均温度、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值、月平均温度≥18℃月份、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计算橡胶树种植气候适宜性指数。根据台风历史资料和橡胶林台风灾害分级标准计算橡胶树台风灾害指数、参照《橡胶寒害等级(QX/T169-2012)》行业标准计算橡胶树综合寒害指数。根据确定的橡胶树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气候适宜性指数、橡胶树台风灾害指数、橡胶树综合寒害指数),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中国橡胶树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区划结果划分为高适宜区、中适宜区、低适宜区。【结果】橡胶树种植的气候高适宜区面积约4.99×104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20.94%,主要分布在海南儋州、澄迈、定安、乐东、保亭,广东徐闻、雷州、湛江、阳江,云南景洪、勐腊,福建诏安、云霄,广西防城等地。该区域气候条件优越,但部分区域属于台风高影响区,因此需要防御台风灾害对橡胶树的影响。气候中适宜区面积约8.85×104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35.86%,主要分布在在海南琼中、东方、昌江、万宁、琼海等,广东廉江、高州、茂名、信宜、惠来、潮州,福建漳州、漳浦等,云南瑞丽、旧过,广西北海、合浦。与高适宜区相比,该区域橡胶树寒害发生概率增加,部分区域受台风影响概率也增加,应针对不同灾害特点,加强橡胶寒害和风害的防御。气候低适宜区面积约10.3×104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43.20%,主要分布在在云南盈江、永德、思茅、屏边等一线,广西玉林、浦北,广东阳春、海丰、陆河,福建华安等地。该区域主要受寒害影响为主。【结论】该方法考虑了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中国橡胶树种植的气候优势区域分布,对橡胶树种植的区域布局和科学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家“十五”期间已经启动生物质能源发展计划,然而对于木薯等淀粉源作物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与经济问题尚缺乏明确的答案。本研究在对广西、海南木薯酒精企业和原料生产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木薯的生物学特性,解析木薯生产与加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目前已经具备的技术储备,提出专用新品种选育、集约化种植技术、种苗基地建设、高效微生物治污和产业经济发展等5点宏观战略研究,以应对木薯产业发展瓶颈,释放木薯在燃料酒精生产中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20.
针对滇西南山区城镇建设的特殊性.构建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山区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限条件法”与“适宜性指数法”。通过确定单项评价因子指数和综合性适宜指数,并借助GIS技术分析、评定每一评价单元图斑的建设用地适宜性及其适宜等级。建立的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适用于云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类似山区推进坝区(平原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土地政策措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