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以"格兰蒂"为试材,研究了小拱棚、小拱棚加地膜覆盖(双膜覆盖)和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及对绿芦笋早春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覆盖方式均显著提高地温,促进芦笋提前萌芽出笋,其中以小拱棚增加地温和促进提早萌芽的效应最大。小拱棚和双膜覆盖可提高气温4℃~14℃,使芦笋生长速度加快,采笋期提前10d左右,早期产量是对照的2倍以上。小拱棚覆盖对绿芦笋的一级笋率无显著影响,而双膜覆盖和地膜覆盖的弯笋率比对照增加,一级笋率比对照降低。  相似文献   

2.
1施肥原则芦笋是多年生宿根植物,施肥应以提高地力为中心,做到用养结合。定植时重施基肥,进入采笋期后做到“一增二重”,即增施催笋肥、重施复壮肥和秋发肥。同时浇好关键水,以水调肥。2增施催笋肥芦笋采笋期长达2个多月,嫩茎的生长需要大量的养分和水分,期间应施肥催笋,氮、磷、钾配合施用。菜收白笋的施肥期一般掌握在采笋前半月(3月20日左右)结合培土进行;绿笋在春初嫩茎长出前开沟施入,可施充分腐熟的粪肥1立方米、尿素5公斤、15%三元复合肥10公斤。由于采笋时正值北方春旱季节,适量笋期,结合施肥浇2~3次关键水,采用隔行轮浇,浇小水。绿…  相似文献   

3.
研究116微生物菌肥对芦笋苗期和大田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16微生物菌肥能促进芦笋的生长发育,提高芦笋育苗的壮苗率;大田生产中能显著提高芦笋的产量,增产幅度8.13%,显著提高生育指数,对来年芦笋的产量有增加作用;施用微生物菌肥还可提高芦笋中干物质的含量,增加优质笋率,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4.
通过芦笋留不同母株数采笋试验,选择出芦笋定植第二年在采笋时留母株数为5株~6株产量较高,定植第三年在采笋时留母株数为3株~5株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植物生长调节剂碧护在大棚芦笋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盛产期的大棚芦笋在春母茎留养期后,叶面喷施碧护8 000倍液2次,可有效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夏笋平均产量增加15%,株数增加9.5%,其中尤以直径1.5 cm以上高规格粗壮嫩笋增产明显,其产量和株数分别比对照增加23.1%和21.4%,有效提高了芦笋产量和商品性。  相似文献   

6.
以12.5%有机绿之宝对春季萌芽前芦笋实施灌根试验,以探讨有机绿之宝在芦笋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12.5%有机绿之宝能显著提高芦笋的产量和一级笋率,其中以2000倍液灌根效果最好,增产幅度达22.76%,一级笋率提高10.78%。与对照(清水)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早期培土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应用自主研发的马铃薯专用中耕培土犁分别在马铃薯出苗拱土前培土和苗后4~5片叶及块茎形成期进行统一培土,研究蒙头培土对马铃薯各生育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出苗拱土前进行培土,出苗较对照(常规中耕)晚2~3d,但提高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降低胞间CO2浓度,使马铃薯主根增长、结薯茎数增加,并促进地下干物质的积累;蒙头培土使马铃薯产量提高6.3%~8.8%,其中中薯相对于对照增产20.2%~27.1%,中小薯增产26.1%~30.8%,小薯增产13.2%~26.1%。早期蒙头培土技术也是马铃薯增产的一项关健技术,此项技术为今后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增氧-调亏灌溉对芦笋根系生长的影响,以芦笋为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在70%~80%轻度水分胁迫下进行不同增氧处理,对其不同生长阶段的根系生长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对芦笋不同生育阶段进行增氧-调亏灌溉,能促进其生长中后期根系发育,并提高其根系活力。与对照相比,幼苗期处理能提高其49.2%的根冠比,幼年期处理能增加27.3%的叶绿素含量和27.3%的根系活力,成株期处理能提高其32.4%的根系活力,在采笋期进行的水分胁迫且增氧能增加芦笋15.16%的株高和15.48%的茎粗;采笋期处理可促进芦笋根系的横向生长,扩大56.8%的总根表面积、19.9%的根平均直径、39.0%的总根体积和39.5%的根尖数。因此,增氧-调亏灌溉的协同作用能够刺激其根系生长,进而促进芦笋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白笋变色 白芦笋作为罐头加工原料,是在收获前经培土软化长成的。一般培土采收的芦笋要求笋为白色或乳黄色,若为绿色或笋尖为绿红色,则为变色。变色的原因:一是土壤过黏或过沙,前者易龟裂,后者的孔隙大,造成缝隙透光而使芦笋见光变色;二是土壤温度高、干燥,培土易干裂或培土过松,土壤孔隙太大透光所致。为防止芦笋变色,  相似文献   

10.
<正>近几年,随着芦笋栽培年限的增加,芦笋管理的技术含量也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笋农对芦笋进行精细管理,特别是返青期、采笋期、秋季以及入冬前等几个关键时期,都应该注意精细管理,特别是冬前如果管理不当将会使笋株冻死,对芦笋整个生长期的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很大影响。下面简要介绍芦笋入冬之前应该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1.
化肥施用对绿芦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海翔  杨斌  焦彩菊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2):1263-126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对绿芦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芦笋支数、单支质量以及总产量均以NPK处理最高;PK,NK以及NP处理的芦笋支数、单支质量均不同程度降低,最终导致减产。芦笋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不同矿质元素含量均以NPK处理最高。可见,平衡的养分供给不仅可以提高绿芦笋产量,而且还可以有效改善芦笋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绿芦笋产量的影响。[方法]在芦笋生产基地,以3年生芦笋UC308为试材,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芦笋产量的影响。[结果]增施氮肥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明显,处理N3(纯氮475.0 kg/hm~2)产量最高,较常规施肥对照处理N1(纯氮127.5 kg/hm~2)增产38.2%,其次为处理N2(纯氮301.5 kg/hm~2),增产20.7%,高肥处理N4(纯氮648.8 kg/hm~2)增产较少,为12.8%。增施氮肥处理N2、N3、N4平均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N1增加17.0%。[结论]该试验条件下,推荐最佳氮肥用量为纯N 407.3 kg/hm~2。  相似文献   

13.
绿芦笋在辽宁省生产的可行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绿芦笋的利用价值、销售现状、经济效益、以及环境因素等几方面论证了其在辽宁省生产的可行性,并根据生产实践提出了绿芦笋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多年生芦笋"井冈红"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绿芦笋产量及采摘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纯氮在0~15.4kg/667m2范围内,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绿芦笋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产量在纯氮用量为11.93kg/667m2时最高,最高产量为1 321.14kg/667m2。在芦笋采摘过程中,3月下旬至4月中上旬采摘量最大。  相似文献   

15.
绿芦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棚避雨栽培绿芦笋,可有效解决芦笋茎枯病问题,获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选择抗性强、色泽浓绿、生长势旺盛的芦笋品种,种子催芽后于育苗床育苗,苗期保持床土湿润;苗高25cm以上、地上茎3根以上、肉质贮藏根4根以上时移栽定植;定植后加强肥水管理,注意预防病虫害;第一年起产的芦笋留2~3根母茎后起产;每年冬季当芦笋茎秆枯黄后应及时清园,并重施腊肥,为翌年优质高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叶丽秀  熊光权  周明  杜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11-12013
[目的]探索绿芦笋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方法]在冷藏保鲜试验中,将预冷4h后的绿芦笋切去基部,保留嫩茎长度23~25cm,将其粗、细搭配捆扎,用保鲜袋包装,置于1~3℃泡沫箱贮藏。此后定期抽样,测定冷藏绿芦笋的失水率、呼吸强度、Vc、还原糖、纤维素、游离氨基酸的变化。[结果]在1~3℃的冷藏条件下,绿芦笋的水分含量在0~30d内无明显变化;呼吸强度及Vc均呈下降趋势,冷藏10d后的呼吸强度为0.250mg/(g.h),30d后降为0.026mg/(g.h);粗纤维含量缓慢增加;还原糖含量前期下降、中期回升、然后逐渐下降;游离氨基酸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30d后,粗纤维增加7.30%,Vc下降75.70%,还原糖降低24.70%,失水率为1.49%。[结论]低温有利于保存绿芦笋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不同叶面肥对芦笋长势和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几种不同叶面肥在芦笋上施用作对比试验,以探讨对芦笋的长势和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了芦笋株高、茎粗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相应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芦笋在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基础上分别喷施叶面宝、害立平、喷施宝及清水对芦笋的长势与产量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效应,其中喷施叶面宝对芦笋株高、茎粗和产量的影响均优于其它叶面肥。与对照相比,芦笋株高、茎粗和产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喷施害立平与对照相比,芦笋株高和产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喷施喷施宝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喷施叶面宝产量最高(3 361.5 kg/hm2),经多元回归统计分析,喷施叶面肥芦笋的株高、茎粗与产量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0.996 343。  相似文献   

18.
氮肥施用量与莴苣产量和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莴苣高产、优质、低污染、高氮肥利用率的合理氮肥施用量,采用盆栽试验与^15N标记示踪技术,分析了氮肥施用量与莴苣产量和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关系.根据试验结果,将每1kg土的氮肥施用量x(g)与每盆莴苣的产量y(g)拟合成回归方程为y=104.21 2476.31x-5181.97x^2,表明莴苣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每1kg土的合理氮肥施用量为0.1750-3.2125g.适宜的氮肥施用量能改善莴苣品质,降低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绿芦笋品种的筛选、配方肥使用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系统应用,基本明确了能适应本地区生产、品质佳、产量高的出口绿芦笋品种及其安全生产栽培技术。出口绿芦笋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结果表明,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示范区,较常规生产对照区,出口绿芦笋的产品的商品率提高10.1%~11.6%,化肥用量减少10.87%~23.91%,农药用量减25.12%~49.28%,增加收入23811.0~40552.5元/km~2。140hm2绿芦笋取得经济效益987.5万元;出口绿芦笋安全生产示范区生产的产品中,重金属、化学农药、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等12种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检测结果表明各项检测结果显著低于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0.
绿芦笋经不同浓度的Na2CO3处理后,在pH6.5~8.5的条件下,用Cu2+、Zn2+和Cu2++Zn2+溶液护绿,并检测其护绿效果。结果表明,0.150mol/LNa2CO3处理后,在pH8.0的条件下,以50mg/kgCu2++150mg/kg的Zn2+溶液护绿处理24h,其护绿效果为最佳,产品经检测,铜、锌残留量符合国家允许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