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ozzarella干酪凝乳过程中理化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牛奶凝乳过程中理化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研究了Mozzarella干酪凝乳过程中表观粘度、自由巯基含量、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凝乳酶后,体系中的二硫键即开始减少,至30 min时出现明显增加趋势,而牛奶的表观粘度、弹性模量、粘性模量都在30~40 min出现升高,通过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此时的蛋白质颗粒发生剧烈的凝集;随着凝乳的发展,二硫键生成量增加,凝乳的表观粘度、弹性模量、粘性模量也呈增加趋势,酪蛋白胶束越来越聚集、收缩.通过表观粘度和流变特性测定到的凝乳时间与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的凝乳时间都比较接近,说明3种方法都可用于凝乳时间的客观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葛根粉初始质量浓度和混合物中牛奶体积分数对葛根粉-牛奶混合物相行为、稳定性及相关性质的影响,为该功能性复合饮料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天然葛根粉与传统饮料牛奶通过共混法配制复合饮料,并通过浊度仪、Zeta电位仪、粒径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正置荧光显微镜等多种仪器对混合体系予以表征,分析不同初始质量浓度葛根粉和不同体积分数牛奶混配的葛根粉 牛奶混合物的稳定性及相行为的变化。【结果】观察发现,当葛根粉初始质量浓度为1 g/L时,葛根粉-牛奶混合物未出现明显的相分离,而当葛根粉初始质量浓度增加到25 g/L时,混合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葛根粉-牛奶共混体系表现出稳定、亚稳定、不稳定3种状态。初始质量浓度为1 g/L的葛根粉与任意体积分数的牛奶配制的葛根粉-牛奶混合物均表现稳定,无聚集体产生。当葛根粉初始质量浓度高于5 g/L且牛奶体积分数低于40%时,二者混合物会出现聚集现象,此时要得到稳定体系,则需将其中的牛奶体积分数增加到40%以上。混合物的浊度主要与牛奶体积分数有关。混合物Zeta电位的绝对值随牛奶体积分数的增大而增大。随葛根粉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混合物的粒径分布变宽且大粒径粒子的比例增加。向牛奶中添加葛根粉,可以使混合物的热学性能发生改变。正置荧光显微镜观测表明,随着牛奶体积分数增大,混合体系微观结构由不均匀逐渐向均匀转变。【结论】葛根粉-牛奶混合物的稳定性与葛根粉初始质量浓度及牛奶体积分数有关,随着葛根粉初始质量浓度的降低(即从25 g/L降至1 g/L)或混合物中牛奶体积分数的增加(即从0%增至100%),共混体系的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聚烯烃弹性体(POE)、三元乙丙橡胶(EPDM)、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SBS)3种增韧剂对竹粉/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增韧机理,制备韧性较好的竹粉/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分别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POE、EPDM、SBS制成竹粉/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试样,并对其进行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测试。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3种增韧剂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均明显增大,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均减小。当POE、EPDM质量分数为30%,SBS质量分数为40%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最好;流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低频区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总体随着增韧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说明随着增韧剂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黏弹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对水溶菊粉溶液与牛奶溶菊粉溶液的黏度、膨胀度、持水力及凝胶质构特性进行了研究。当菊粉质量分数低于25%,水溶菊粉溶液的黏度很低且增长不明显,但当质量分数大于25%时,其黏度随质量分数的增加迅速上升;对于牛奶溶菊粉溶液,菊粉质量分数低于20%时,其溶液黏度很低且增长不明显,质量分数大于20%时溶液黏度也迅速上升。水溶菊粉的膨胀度及持水力与牛奶溶菊粉的膨胀度及持水力受温度影响显著,均在40℃时达到最大值,且牛奶溶菊粉的膨胀度和持水力较大于水溶菊粉的。通过穿刺和凝胶试验分析了两种溶液菊粉凝胶的质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菊粉质量分数和贮藏天数的提高,水溶菊粉溶液和牛奶溶菊粉溶液的凝胶硬度、最大粘附力、粘附性及凝胶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水溶菊粉溶液的凝胶硬度、最大粘附力、粘附性及凝胶强度均在菊粉质量分数超过40%时增长幅度明显;牛奶溶菊粉溶液的凝胶硬度、最大粘附力、粘附性及凝胶强度均在菊粉质量分数超过35%时增长显著。在粘附性指标上牛奶溶菊粉凝胶优于水溶菊粉凝胶。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以森林土和农田土为研究对象,接种2种不同生态类型的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mi),设置5种不同处理,在室温黑暗环境下培养180 d后,分析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及各粒级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赤子爱胜蚓增加了森林土粗大团聚体(d>2.000 mm)质量分数,接种威廉环毛蚓和两种蚯蚓共同作用降低了森林土粗大团聚体质量分数,3种不同的蚯蚓处理均降低了农田土的粗大团聚体质量分数;2种不同生态型蚯蚓均降低了森林土和农田土细大团聚体(0.250 mm相似文献   

6.
牛乳的流变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牛乳在各个不同条件下的流变特性,指出粘度值可以作为鲜乳质量鉴别的辅助指标,牛乳粘度受温度、浓度量变化影响显著。牛乳在浓度过程呈3种不同的流变特性体。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牛乳在各个不同条件下的流变特性,指出粘度值可以作为鲜乳质量鉴别的辅助指标,牛乳粘度受温度、浓度变化影响显著.牛乳在浓缩过程呈3种不同的流变特性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北亚热带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土壤植硅体碳(PhytOC)质量分数及剖面分布规律,探讨不同林龄麻栎林土壤植硅体碳储量的差异。  方法  以江苏省句容市不同林龄麻栎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0~10、10~20、20~40、40~60 cm分层取土壤样品,测定植硅体和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并估算麻栎林土壤植硅体碳储量。  结果  土壤有效硅质量分数为45.7~153.3 mg·kg?1,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各分层之间有效硅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不同林龄麻栎林土壤有效硅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幼龄林和成熟林土壤植硅体、植硅体碳和植硅体中有机碳质量分数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而中龄林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林龄之间土壤植硅体、植硅体碳、植硅体中有机碳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而各土层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土壤植硅体碳和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比值(PhytOC/TOC)为0.36%~1.49%,大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土层之间PhytOC/TOC差异不显著,但各林龄之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植硅体与植硅体碳质量分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植硅体碳与有效硅质量分数之间无相关性;麻栎林土壤植硅体碳储量为1.15~1.47 t·hm?2,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土壤的植硅体碳储量占有机碳储量的比例分别为0.80%~1.50%、0.73%~1.10%、0.36%~0.67%,占比较小。  结论  受土壤理化性质、淋溶作用等的影响,植硅体和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在不同林龄麻栎林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植硅体碳储量占有机碳储量的比例较小,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表明植硅体碳较其他形式的碳更加稳定。从时间尺度上来讲,植硅体碳汇是森林长期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图3表4参41  相似文献   

9.
不同肥力红壤及其复合体无机磷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自江西省临川县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壤为样品进行研究表明:红壤及其复合体中O-P,Al-P,Ca-P,Fe-P的质量分数在同一粒径的复合体随肥力水平提高而增加,同一土壤中不同粒径的复合体4种不同形态无机磷质量分数随粒径增大而减小。红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磷主要存在于〈2μm的复合体中,随着粒径增大,其质量分数迅速减少。培肥土壤,可以迅速增加Al-P的质量分数,增加作物磷的供应。  相似文献   

10.
l、选择优良茵种 选择正规厂家新制作的酸奶2瓶,先检查其中1瓶,若PH值为4.5,且结块良好,口感好,则将未开启的另一瓶作酸奶菌种,冷藏保存。 2、选择培养基 新鲜牛奶或优质奶粉按1:10配成酸奶菌株生长培养基。牛奶酸度在18~20度。无抗生素药物残留。刚生  相似文献   

11.
超声波处理木薯淀粉对其流变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功率(120、180、240 W)超声波处理对木薯淀粉流变特性的影响.动态流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木薯淀粉的贮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强而增大,表现出较强的弹性特征;静态流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原淀粉及不同功率超声波处理后的淀粉均属于典型的非牛顿流体,具有假塑性流体特征.在相同的剪切速率下,淀粉糊的表观粘度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强而增大,在超声波处理前后均存在剪切稀化现象,具有明显的触变性.在剪切结构恢复力试验中发现各组淀粉的剪切结构恢复力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强而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水合物浆液流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水合物循环管路装置,添加比例为水量2%(质量比)的防聚剂Span80,在压力为1.6MPa、温度为280.2K的条件下,测定了(柴油 甲烷 四氢呋喃 水)体系在不同水油体积比时生成水合物浆液的流体力学行为。将(水合物 液体)的非均相体系当作拟流体处理,建立了水合物浆液的流动模型,计算了各实验体系的表观粘度,分析了不同水油比时气体消耗量、流量、表观粘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湿法超微粉碎对大豆膳食纤维素微粒结构及物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湿法超微粉碎对非水溶性成分质量分数分别为70%和90%的大豆膳食纤维素微粒结构和物理性质(持水力、膨胀力、黏度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胶体磨对大豆膳食纤维素进行超微粉碎可获得粒度为4~20μm的细小颗粒。物料在湿状态下呈硬脆特性,在外力作用下一般发生刚性断裂。非水溶性成分质量分数为70%的大豆膳食纤维素的持水力在磨齿间隙大于15μm时随纤维素粒度减小逐渐上升,而在磨齿间隙为15~5μm时随纤维素粒度减小呈下降趋势,但膨胀力和黏度则随纤维素粒度减小显著增大;非水溶性成分质量分数为90%的大豆膳食纤维素粒度减小后持水力和黏度都降低,但膨胀力增加。超微粉碎使二者的结构都发生整体性破坏,但聚合物的结晶状态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
以蒙古栎人工林新鲜地表可燃物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研究其产率、元素质量分数、碳组分以及化学性质、速效养分、官能团类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分析各指标组间差异性,为森林可燃物资源再利用提供新途径。结果表明:生物炭产率、去灰分净产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但灰分质量分数、氢元素质量分数、氧元素质量分数、稳定性碳质量分数、pH则随温度升高而上升;不同炭化时间时,生物炭碳质量分数、不溶性碳质量分数、铵氮质量分数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氮质量分数、阳离子交换量、硝氮质量分数、速效磷质量分数随温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原生物质材料相比,生物炭电导率显著降低,但其随温度升高表现出缓慢上升趋势。生物炭表面的O—H基团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C—H、—COO、Si—O—Si基团随温度升高逐渐消失,C—O—C、C=C基团随热解温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制备过程中的不同温度、炭化时间均影响蒙古栎新鲜地表可燃物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制备温度、炭化时间对各性质及官能团质量分数的影响不同,制备温度对生物炭理化性质影响较炭化时间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分别以玉米淀粉、小麦淀粉、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二步法按不同配比制备多层瓦楞纸生产线用淀粉胶黏剂,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糊化温度随淀粉胶质量分数和NaOH质量分数的增大而降低;SteinHall黏度随NaOH质量分数增大先减小,当NaOH质量分数超过0.7%时,Stein-Hall黏度迅速增大。在同一温度时,Brabender黏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马铃薯淀粉胶、小麦淀粉胶、玉米淀粉胶;经过同一放置时间时,Brabender黏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马铃薯淀粉胶、玉米淀粉胶、小麦淀粉胶。  相似文献   

16.
利用自制的土槽试验台,对4种农田土壤(黑土、黑钙土、风砂土、草甸土)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用位移传感器和函数记录仪记录土壤受压后变形和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每种土壤在不同栽荷和水分状态下的流变曲线均服从Burgers模型,方程的4个流变参数(EM,EK,ηM,ηK)均随栽荷的增大而增大;随土壤含水量提高,流变参数值近似地呈指数规律递减。  相似文献   

17.
杉木造林密度生长效应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通过对29年生五种不同造林密度杉木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木和优势木胸径均随着密度增大而明显减小;树高随着密度增大而有减小的趋势,但不明显;平均单株材积随密度增大而减小;林分现存蓄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在确定造林密度时,应控制在1875~3750株/hm2,培育大径材应控制在1875~2805株/hm2.  相似文献   

18.
食品流变试验的数据回归分析表明,以牛顿体作为紫云英蜂蜜和蔗糖溶液的流变模型,宾汉体作为余干果酱的流变模型,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拟合效果显著.粘度是以上3种食品的主要流变参数,温度和浓度变化对粘度有显著影响.本文采用数理统汁方法对其规律性进行分析.在糖度计上显示一样的蜂蜜和蜜糖溶液可通过流变试验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剂量对血液流变性质的影响。方法:对10只大鼠心脏穿刺取血;以0W·cm^-2(作为对照组)、0.5W·cm^-2、1.0W·cm·^-2和1.5W·cm^-2超声剂量在25.0±0.5℃下固定式辐照5min;在25.0±0.1℃下用锥板式粘度计等测量全血高切变率表观粘度等9项指标。结果:超声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全血高切率(225s^-1)表观粘度(P〈0.01)、全血低功率(11.2  相似文献   

20.
自身他感作用物对木麻黄幼苗叶绿素及糖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5年生实生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根系浸提液为他感作用物,采用水培方法研究其不同质量分数对木麻黄苗木叶绿素和糖类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麻黄苗木的叶绿素质量分数随木麻黄根浸液质量分数增大而减少,叶绿素a下降幅度大于叶绿素b。高质量分数根浸液作用下,木麻黄苗木叶绿素受到显著影响,而且主要表现在叶绿素a上。木麻黄幼苗的根、茎和叶中碳质量分数和积累量在木麻黄根浸液作用下不断下降。木麻黄根浸液作用下木麻黄苗木根和茎可溶性糖、还原糖和蔗糖质量分数增加。木麻黄根浸液质量分数<50 g.kg-1时,木麻黄苗木叶可溶性糖、还原糖和蔗糖质量分数随根浸液质量分数增大而增加,当木麻黄根浸液质量分数为50 g.kg-1时,木麻黄苗木叶中可溶性糖、还原糖和蔗糖达到最大,然后随木麻黄根浸液质量分数继续增大而不断下降。表6参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