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I-107杨苗木水分状况对造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I-107树造林成活率,以一年生I-107杨扦插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春季造林前经晾晒处理的苗木水分含量、根系活力、苗木水势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苗木水分含量与根系活力的关系,探讨了晾晒处理天数、苗木水分含量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I-107杨树苗木根、茎含水量都随着晾晒时间延长而降低,降低幅度根部>茎部.苗木造林成活率、根系活力、水势随晾晒天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晾晒失水时间的油松苗木进行含水量、生根潜力、相对电导率及晾晒后造林成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苗木根系含水量越高,苗木活力越强,其造林成活率越高。经过0~7 d的晾晒,相对含水量从51.04%下降到17.40%,苗木平均相对电导率从17.40%增加到49.0%,平均新根生长点数从24.3个·株-1下降到2.3个·株-1,造林成活率从77.78%降低到33.33%。在起苗、贮藏、运输过程中应作好苗木保护,特别是根系水分的保护。西北林学院学报22卷第6期吕月玲等油松苗木活力与相对电导率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尤溪县高海拔地区,尤其是海拔800 m以上的林地,长期以来马尾松祼根苗造林成活率普遍较低,如何提高马尾松祼根苗造林成活率,保证造林成效,是高海拔地区林业生产的关键问题。研究苗木规格和根系处理、种植方法对马尾松造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选地径0.35 cm以上、高30 cm以下的苗木,用ABT生根粉拌黄泥浆根造林,最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马尾松造林成活率可由原来不到80%提高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Ⅰ-107树造林成活率,以一年生Ⅰ-107杨扦插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春季造林前经晾晒处理的苗木水分含量、根系活力、苗木水势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苗木水分含量与根系活力的关系,探讨了晾晒处理天数、苗木水分含量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Ⅰ-107杨树苗木根、茎含水量都随着晾晒时间延长而降低,降低幅度根部>茎部。苗木造林成活率、根系活力、水势随晾晒天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蒙古栎造林成本,提高移栽成活率,对蒙古栎进行雨季造林试验,研究其成活率、苗木生长情况及土壤含水量变化。结果表明:雨季连续阴雨天气,土壤含水量有所上升,其中6月22日土壤含水量最高为16.29%,造林成活率也最好,为100%,高于土壤解冻后的5月10日的成活率,苗木的高与地径粗分别平均为74.1和0.74cm,略低于与5月10日的高生长和地径粗。试验表明,蒙古栎反季节造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晾晒对毛红椿苗木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毛红椿1年生苗木进行5种晾晒处理试验,测定不同晾晒处理时根系含水量、相对电导率、根系活力和栽植后的成活率,分析探讨毛红椿苗木水分与苗木活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毛红椿苗木活力与其苗木水分密切相关,在晾晒的过程中苗木失水使相对含水量下降;相对电导率增加,根系活力下降,最终导致苗木成活率降低。所以在毛红椿造林时,要做好起苗后的苗木保护工作,尤其是根系的保护,这对于维持苗木活力、提高造林成活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造林技术作为林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树木生长发育以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三北五期、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实施,造林面积逐年增大,造林成活率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结合多年的造林实践经验和体会,就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提出几点建议。1.造林苗木选择与栽植1.1严把造林苗木质量关一是应选择优质壮苗造林,苗木应粗壮通直、充分木质化、根系发达,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均匀,针叶树有发  相似文献   

8.
由于杨树人工萌芽更新造林的苗木,是采伐迹地内的伐根被清除出后,留在土壤里面的侧根盟发出来的,根系十分发达,吸收水肥的能力非常强,苗木生长十分茂盛.与传统的植苗造林相比,杨树人工萌芽更新造林不仅节约了成本和劳动力,还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树木生长周期短、见效快,可以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地膜覆盖在山地造林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地造林中,采用地膜覆盖可使林地土壤含水量提高2.6%、造林成活率提高22%、苗木保存率提高24.4%,造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降雨径流利用效率,在红崖子沟进行集流整地试验。结果表明:采取扇形集流整地效果显著,在4~10月树木生长期内,扇形整地集水坑内0~60cm土壤含水量比自然坡面提高4.0%,比水平阶提高2.6%;利用集流整地方式进行造林,可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对提高造林成活率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青杨实生苗和青杨截杆扦插,在同等条件下造林,对其成活率、保存率和造林成本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高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高于植苗造林,造林成本低于植苗造林。  相似文献   

12.
晾晒对榛子苗木水分含量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不同晾晒时间处理对平榛苗木相对含水量、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晾哂时间延长苗木根、茎、梢含水量都降低,其中以梢的降低幅度最大,茎和根次之,说明平榛根蘖苗的根比茎和梢的保水能力强;苗木成活率随晾晒天数的增加总体上呈下降趋势.4月份各处理的苗木成活率的下降幅度最大,从80%下降到0;晾晒时间越长,新梢生长量、叶片数、萌芽数降低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3.
论三北地区冻结滞水的生态环境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野外观测和室内模拟实验初步资料分析 ,冻结滞水是冬季冻结作用在包气带内形成的季节性固态地下水 ,具有独特的形成机制和倒置富水性及独立的水盐动态特征 ,对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冻结滞水比冻结前水量一般增加 8%~ 2 5 % ,最高增加 39.5 1% ,是天然和人工植物越冬、春季繁衍的水分代谢均衡不可缺少的 ,甚至是唯一水资源 ,是保持生态平衡的主导因子。当水量达到过饱和状态时 ,易形成冻胀、热融、滑塌、沉陷、盐渍化、沼泽化等不良地质现象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在水量 <5 %时造成天然和人工植被衰亡 ,加速荒漠化。这一课题属于跨学部多学科交叉应用基础研究 ,将为可持续发展农林牧业工程、环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荒漠化防治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开拓国际前沿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土壤水分对入侵性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 Kunth)的克隆繁殖和植株形态特征的可塑性,提高对该物种的预警能力和控制能力。【方法】在人工气候箱内通过模拟干旱和淹水条件,研究土壤水分对薇甘菊不同繁殖单位存活能力的影响;通过温室水分控制试验研究低、中、高土壤水分和水深1 cm条件下,薇甘菊植株的表型可塑性。【结果】除节间和不定根外,土壤水分对薇甘菊其它营养繁殖体单位的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营养繁殖体单位在同等土壤水分条件下的存活率存在差异。当土壤含水量为12.5%时,薇甘菊地下营养繁殖体不定根+节点、不定根+根状茎+节点的存活率显著大于其它营养繁殖单位,而叶片则不能存活;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各营养繁殖单位的存活率逐渐增大;当处于淹水状态时,在水深1 cm条件下,营养繁殖体节间、节点、不定根、不定根+节点不能存活,而其它营养繁殖体的存活率均超过80%;但水深为6 cm时,各营养繁殖体均不能存活。薇甘菊的主茎长、总分枝长、叶面积和主茎节间长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分枝数则在高土壤水分含量下达到最大,且各土壤水分处理间差异显著;茎节数在中土壤水分含量下达到最大,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薇甘菊的地上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以及地上生物量分配和叶生物量分配均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大;而茎生物量分配在中等土壤水分含量下最大;地下生物量在高土壤含水量时达到最大,后在淹水状态下减小,而地下生物量分配则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减小。【结论】薇甘菊的克隆繁殖和植株形态随土壤水分变化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干旱(土壤含水量为12.5%)和淹水(水深1 cm)条件下,均可通过营养繁殖体克隆繁殖并生长,而在水深6 cm则不能存活。  相似文献   

15.
枣树栽植的成活率不高,一直是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通过对影响枣树栽植成活率的原因分析和试验研究,就苗木保水、平衡营养、改良土壤、提高地温等措施在提高枣树栽植成活率技术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红富士苹果树在缺水时茎流规律,利用热扩散技术,在阿克苏地区对红富士苹果树茎流在不同水分处理下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分过多可能抑制果树蒸腾作用,体现在灌溉当天CK日茎流量值下降。缺水时,红富士苹果树单日茎流速率为“窄峰”曲线,茎流开始时间较晚,结束时间较早;同时刻茎流速率差别较小,即果树缺水时蒸腾耗水受天气影响小。果树为适应干旱,在夜间茎流速率谷值推迟,根系吸水活动减弱但时间延长。相关性分析表明,- 50 cm 深土壤体积含水率对红富士苹果树适时灌水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和木荷不同类型苗木造林后幼林生长建成差异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马尾松和木荷容器苗、裸根苗造林后幼树的生长建成差异,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开展其1年生容器苗和裸根苗造林对比试验。造林3a后,对其保存率、生长量、根系特征及N、P养分质量分数等幼树生长建成指标进行调查、测定。结果表明:马尾松容器苗林分4年生幼树平均地径、树高及调查当年新梢生长量分别为35.52 mm、200.59 cm和105.59 cm,分别比裸根苗显著大31.71%、18.25%和21.13%;相对裸根苗,木荷容器苗林分生长量亦表现出较大优势,其地径和树高分别较裸根造林大4.36 mm和26.72 cm,并且调查当年的新梢生长量和保存率分别显著较裸根造林大19.68%和33.73%;两树种容器苗林分平均单株干质量均近等于裸根苗的2倍;容器苗林分根系发育均较相应裸根苗林分优,马尾松容器苗林分幼树平均主根长、根幅和一级侧根数分别比裸根苗相应指标大6.02 cm、14.30 cm和4.13条,木荷容器苗林分幼树平均根幅和一级侧根数分别比其裸根苗幼树相应指标显著高出14.24 cm和6.75条;两树种容器苗林分幼树N、P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裸根苗。因此,从马尾松和木荷不同类型苗木造林初期幼树的生长等相关结果看,容器苗根系的完整性保障其林分幼树根系的较好拓展和发育,利于造林初期其对养分的吸收进而促进地上部分生长;容器苗造林效果不仅体现在当年的成活率高、缓苗快,造林第3年幼林的生长建成及养分吸收优势仍在。  相似文献   

18.
蛀干害虫对幼树水势及蒸腾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6年生的垂榆为材料,在相同的苗圃地栽培条件下,通过同一时间的测定结果,研究了蛀干害虫的危害对幼树水势和蒸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蛀干害虫破坏木质部,影响水分输导,降低水势和蒸腾速率。其危害程度愈强,降低的幅度愈大,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利用这种相关性可以从水分生理的角度研究蛀干害虫对树木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9.
贵州旱坡地油茶植苗的成活率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贵州山区旱坡地冬春季干旱与油茶植苗成活率的关系,解决建园造林成本高等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植苗时间、植苗方式和苗木类型对油茶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2年生芽砧嫁接营养袋苗于5月采取浇定根水和树盘盖膜方式植苗,其树苗成活率可达90%以上。结论:用该方法建园(造林)可1次性植苗成功,降低新植园和改造园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