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刘林 《当代农业》2011,(19):45-45
蟹种性早熟指当年生产的蟹种中有一部分个体较大.通常规格在20克以上。性腺已发育成熟。生产实践证明,放养性早熟的蟹种,会表现为效益差、回捕率低、死亡率高。一般死亡高峰大多在每年的4月第一次蜕壳而蜕不下来导致幼蟹死亡。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蟹种培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蟹种出池规格偏大、性成熟比例过多的问题,从而给蟹种越冬带来困难,易造成第二年开春大批蟹种死亡.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对蟹种性早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建鑫 《新农业》2004,(1):37-37
在幼蟹生长过程中经常出现性腺早熟现象。性早熟的个体规格只有10~40克,且不再长大。当年即达性成熟的一龄幼蟹一般占5%;二龄幼蟹培育中。性早熟的个体占20%~30%。性早熟的幼蟹难以蜕壳而死亡,给养殖者带来巨大损失。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人工培育幼蟹过程中,缺少必需的维生素C的添加,会导致约14%左右的雌性个体性早熟出现。正常幼蟹的肝胰脏、肌肉的维生素C含量高于早熟幼蟹1~2倍。性早熟现象与其体内Vc的含量不足存在着正相关。初步判断,Vc源的缺乏或不足是造成幼蟹性早熟的重要原因。饵料中Vc的添加,对幼蟹克服性早熟与促进生长有明显的作用,适宜的添加量为3000~5000mg·kg-1。  相似文献   

5.
通过观察性腺指数、性腺颜色和卵母细胞长径的变化来评价17α-羟基孕酮对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的影响.分别用10-5mg/g和10-1mg/g剂量17α-羟基孕酮注射性腺发育即将启动的性早熟中华绒螯蟹(九月初),共注射2次,间隔时间为15 d.研究发现:17α-羟基孕酮对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外部特征(壳长和壳宽)没有明显影响,但较高剂量组10-1mg/g剂量组能明显促进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卵巢的早期发育(15 d),卵巢指数和卵母细胞长径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P<0.05).本实验结果表明,外源给予孕酮能促进性早熟中华绒螯蟹性腺的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6.
通过观察性腺指数、性腺颜色和卵母细胞长径的变化来评价17α-羟基孕酮对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的影响.分别用10-5mg/g和10-1mg/g剂量17α-羟基孕酮注射性腺发育即将启动的性早熟中华绒螯蟹(九月初),共注射2次,间隔时间为15 d.研究发现:17α-羟基孕酮对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外部特征(壳长和壳宽)没有明显影响,但较高剂量组10-1mg/g剂量组能明显促进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卵巢的早期发育(15 d),卵巢指数和卵母细胞长径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P<0.05).本实验结果表明,外源给予孕酮能促进性早熟中华绒螯蟹性腺的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7.
河蟹一龄性早熟是扣蟹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构建一龄性早熟和二龄正常性成熟河蟹家系,综合评估了两种家系子一代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早熟率、成活率、产量、早熟蟹和正常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及其规格分布等参数,结果显示:(1)除215日龄雄体甲壳长外,一龄早熟家系扣蟹在155和215日龄的体质量、甲壳长、甲壳宽、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低于二龄成熟家系(P0.05);(2)整体上两种家系子代的成活率和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尽管一龄早熟家系子代雄体的早熟率略高于二龄成熟家系,但是两者的差异不显著,一龄早熟家系子代雌体无一龄早熟现象,二龄成熟家系子代雌体的早熟率是其雄体的两倍;(3)两种家系后代中正常扣蟹各规格比例基本呈正态分布,雌雄体主要集中于3~6 g和6~9 g两个体质量范围,无论雌体还是雄体,二龄成熟家系的大规格扣蟹(体质量6 g)比例较高,一龄早熟家系的小规格扣蟹(体质量6 g)比例较高。综上,河蟹二龄成熟家系子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优于一龄早熟家系子代,两者的一龄性早熟情况也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研究河蟹一龄性早熟的生理机制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河蟹,动物学名中华绒螯蟹,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水产品之一。其适应性强,食性杂,饵料来源广,生长环境要求易于达到。苗种是养殖河蟹的重要基础,高质量的苗种是河蟹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正常蟹种与性早熟蟹种的形态区别则是鉴别河蟹苗种质量、获得高质量苗种  相似文献   

9.
杨立功 《农家致富》2004,(23):42-42
蟹种早熟是人工培育中的一大难关,是直接制约养殖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早熟的蟹在60~100只/千克时,雌蟹腹部即变圆,并见周围生长绒毛,雄性腹部交接器已骨质化,掌节绒毛稠密。一龄蟹早熟的原冈主要是人工养殖条件优越、饲料允足以及蟹菌质量不佳等。幼蟹培育中性早熟的控制技术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蟹种培育的关键是控制好规格,规格过大,性早熟的蟹种比例大,影响养殖成活率;规格过小,养成的商品蟹偏小,市场价格低,影响养殖经济效益。生产上需要培育成规格为每只重5~10克的“扣子蟹”。因此,在蟹种培育过程中,要采取控制和促长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河蟹性早熟的发生原因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性早熟蟹的发生原因Ⅰ期幼蟹经过几个月的生长,5~7次蜕壳,通常称为小绿螃蟹。而对性早熟的小绿蟹,人们称为"Ⅱ龄螃蟹"。发生小绿蟹早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水环境的好坏可直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绒螯蟹蟹种性早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绒螯蟹1龄蟹种性早熟问题始终是困扰河蟹产业的顽疾,概述了1龄蟹种性早熟的判别、形成原因、内分泌调控及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对单一诱因和多诱因复合作用的深层发生机制研究及性早熟蟹种与正常发育蟹种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种蟹性早熟是指当年生产的、部分个体较大(通常在20克以上)的、性腺已发育成熟的种蟹.用这种种蟹养殖的商品蟹,死亡率高达60%~90%.当年池塘培育的种蟹,大约20%达到性早熟.  相似文献   

14.
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的一种球状病毒粒子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辽宁省盖市一养蟹场送检的中华螯蟹幼蟹体内组织,分离提取后,在电镜下观察到一种小球状病毒粒子,直径约30nm左右,数量较多,此病毒有可能是造成幼蟹大量死亡的病原。本文报道了电镜对此病毒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5.
《农家致富》2010,(2):43-43
南京帅丰饲料有限公司与金陵科技学院共同研制的无公害抑制幼蟹性早熟配合饲料是采用3种生物高活性物质作为饲料添加剂,运用了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1999,(4)
蟹种性早熟是当年生产的蟹种部分个体较大,通常在120克以上,性腺已发育成熟,用这种蟹种养殖的商品蟹,死亡率达60%~90%。当年池塘培育的蟹种,大约20%会性早熟。识别性早熟蟹种,一是看雌蟹腹部,雄蟹交接器变化。如雌蟹腹部已成团脐、雄蟹交接器变成坚硬骨质化的管状体,则表明性成熟。二是看雄蟹螯足绒毛是否稠密且较长,颜色较深,如达到这个标准,则表明性腺已成熟。三看河蟹头胸甲的颜色和蟹纹。正常蟹种头胸甲背部颜色为淡黄色。而性成熟的蟹种背部为墨绿色或青色;下沉的蟹种背部比较平坦,起  相似文献   

17.
幼蟹培育是指把大眼幼体培育到幼蟹的养殖过程,在这个阶段,养蟹池的水温、含氧量、酸碱度、敌害生物等外界环境因素和投饵、大眼幼体老化淡化的人工管理因素,是导致幼蟹死亡的重要原因。为提高幼蟹培育成活率,该文在分析幼蟹死亡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又称大闸蟹、毛蟹等.多年来由于养殖中河蟹性早熟死亡,给养殖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是我国发展河蟹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河蟹性早熟死亡在我国主要河蟹养殖区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都有发生.其原因主要是种质差异和养殖生态环境不良等.生产中解决河蟹性早熟而死亡可采取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及其杂交种成体肌肉、性腺和肝胰腺中的主要矿物质元素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1)3种群绒螯蟹雄体肌肉中,K、P和Zn的含量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螫蟹的Na、Mg和Cu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但Mn和Fe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Ca含量最低.就精巢而言,3种群蟹精巢中的Na和Mg含量无显著差异;日本绒螯蟹的Mn和Fe含量最高,杂交种的K、P和Zn含量最低,而中华绒螯蟹的Ca和Cu含量最低.就肝胰腺而言,3种群蟹的Mg、Ca和P含量无显著差异;杂交蟹的Na、K和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蟹,但其Fe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则分别具有最高的Cu和Zn含量.(2)3种群绒螯蟹雌体肌肉中,5种常量元素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Cu、Zn和Mn元素含量最高,而日本绒螯蟹的上述微量元素含量最低.3种群绒螯蟹卵巢中的9种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卵巢中的Na、P、Mg和Zn含量高于其他种群,除杂交种的Na和中华绒螯蟹的K含量最低外,日本绒螯蟹卵巢中其他6种元素含量均最低.肝胰腺中,3种群绒螯蟹的矿物质整体含量排序为:日本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杂交蟹.整体上,3种群绒螯蟹肌肉中的Na、Mg、Cu和Zn含量低于海水蟹类,但Ca、P和K含量高于大部分海水蟹;3种群绒螯蟹矿物质元素组成模式较为接近,但仍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20.
胡小燕 《农技服务》2014,(6):199-199
<正>从大眼幼体到商品蟹要历经多次蜕壳,每蜕壳一次成活率都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从大眼幼体到五期仔蟹的成活率对成蟹养殖成活率影响至关重要。为了有效提高各期养殖成活率,就必须加强从大眼幼体到五期仔蟹的培育,强化技术措施,精心饲养管理,也只有强化五期仔蟹的培育,才能提高成蟹养殖的经济效益。用以培育一龄蟹种的蟹苗以5月上旬以后的为好,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培育成活率,又有利于降低性早熟率。5月以后的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