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通过对2004~2013年新疆棉花品种早中熟组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基本情况、产量、品质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多以新疆本地育种单位培育为主;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籽棉产量平均每年增加72kg/hm2,皮棉产量平均每年增加36kg/hm2;单铃重下降、衣分提高;纤维长度呈降低趋势、比强度呈提高趋势,但马克隆值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省中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常规组和杂交组棉花品种(系)为材料进行生育期、农艺性状、丰产性和抗病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常规组中CQ1215生育期123d,单株果枝数12.4个,单株结铃数20.10个,籽棉总产居第2位,皮棉总产和霜前皮棉产量均居第l位,分别达4813.5、2175.8和2037.0kg/hm2,增产显著,霜前籽棉产量表现也较好;CQ1216、CQ1212、CQ1207、CQ1214、CQ1213、CQ1217和CQ1209等也表现较好。杂交组中以ZQ1223表现最好,生育期124d,单株果枝数13.2个,单株结铃数25.3个,籽棉总产、霜前籽棉产量、皮棉总产和霜前皮棉产量均居第l位,分别比对照增产11.36%、12.46%、15.05%和12.70%。表现较好的有ZQ1233、ZQ1232、ZQ1222、ZQ1230和ZQ1225等。调查显示,所有参试品种均高抗枯萎病,抗或耐黄萎病。  相似文献   

3.
推广种植优质高产棉花品种是提升棉花品质、促进棉农提质增效和提高当地棉花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为了鉴定评价适合在伽师县推广利用的优质稳产棉花新品种,2020年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分子育种课题选育的3个优质棉品种(中棉所101、中棉所114、中棉所127)在伽师县开展试种与示范试验.结果 表明:3个参试材料的产量均比对照新陆早42号增产,增幅为5.9% ~29.5%;以中棉所127表现最好,其单铃重5.5g,衣分43.7%,籽棉产量5584.5 kg/hm2,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3.5 mm,断裂强度37.8 eN/tex,马克隆值4.6.中棉所127的品质表现最为突出,达到高品质棉花标准,且产量比较稳定,适合在伽师县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对农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自育杂交棉品种3-0812进行多茎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第7片真叶时去顶心的处理较对照单株结铃多5.8个,单铃重高0.1g,皮棉产量高404.3kg/hm^2,增产幅度达11%,但衣分低2.5%;在第6片真叶时去顶心的处理较对照单株结铃多3.8个,单铃重高0.2g,皮棉产量高67.8kg/hm^2,增产2%,但衣分低2.0%。对杂交棉进行多茎秆棉栽培时。摘除顶心的时期选择在7叶期较为合适,且以果棉间作的棉花边行采取多茎棉栽培技术优势较强。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全面的描述棉花新品种邯棉6101的品种特性,对邯棉6101在国家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河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河北省和国家区域试验的结果平均),邯棉6101第一果枝节位6.5节、单株结铃数18.1个、单铃重6.3 g、籽指11.9g和衣分39.3%;枯萎病病指6.39,黄萎病病指21.7,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7 mm,断裂比强度32.8 eN/tex,马克隆值5.3,整齐度指数84.8%,纺纱均匀指数146;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4179.55 kg/hm2、1637.58 kg/hm2、1471.98 kg/hm2.邯棉6101具有品种特性表达稳定、抗病性突出、纤维品质优良以及高产稳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豫花8号是具有高产、优质、中早熟、高蛋白特点的花生新品种。1988~1994年7年46点次试验,平均产量2918.1kg/hm2,比当地当家品种豫花1号增产15.5%。大田生产一般荚果产量4500kg/hm2。蛋白质含量为31.05%。生育期120d左右。百果重205.4g,百仁重85.6g,出仁率75%~78%。  相似文献   

7.
为积极推进棉花减氮增效,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保护农田环境。以鲁棉1131、鲁棉37、鲁棉319、聊棉19为试验材料,设置氮磷钾配比肥施用量为0、225、300和375 kg/hm 2共4个处理,研究施肥用量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株高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降低;单株结铃数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减少,而单铃重相反;同一品种衣分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各品种随着施肥量的减少籽棉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各个品种均在施肥量225 kg/hm 2下达到最大值;霜前花率和籽棉收益也在施肥量225 kg/hm 2下达到最大值;净收益最高的是不施肥处理。综合认为,在鲁西南地区高肥力蒜套棉地块无需对棉花进行追肥,可为鲁西南地区蒜套棉减肥增效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1 种植表现 抗虫杂交棉鲁棉研15号(H9513)是山东省农科院棉花研究中心最新育成的抗虫杂交棉品种.1998年开始在江苏省射阳县小面积试种,表现突出.此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现将该品种在射阳县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两年品比试验结果平均,鲁棉研15号全生育期146.5天,株高100.9cm,果枝15.4个,单株结铃34.9个,单铃重5.62g,衣分为41.62%,公顷子棉产量4711.5 kg,皮棉产量为1962.3kg,比对照中棉所29增产达12.45%,霜前花率达85.13%.在参试的品种(1999年5个,2000年10个)中,鲁棉研15号子、皮棉及霜前子、皮棉产量均居第一位.大面积示范出现了不少公顷产量在2250kg以上的高产田块.  相似文献   

9.
通过近两年在江西省北部的瑞昌市武蛟乡、湖口县武山镇和九江县永安乡试验基地开展棉花与早熟西瓜套作高效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丘陵旱地栽2行棉花1行西瓜,棉花的株距45cm,双行间距60cm,密度12345株/hm2,西瓜的株距46cm,密度6000株/hm2,其配置模式效益最佳。其籽棉产量4147.9kg/hm2,西瓜产量为26250kg/hm2,两者产值达113592.5元,h0。  相似文献   

10.
以优质啤酒大麦澳选1号、2号和3号为试验材料,对播种期和施肥量进行研究,各设四个处理,结果 表明:3个品种在滇中地区以10月29到11月8日播期较好,其中10月29习播种的澳选2号施150kg/hm2 纯N最好,澳选1号和3号施300kg/hm2纯N最好;11月8日播种,澳选1号和2号施75kg/hm2纯N最好, 澳选3号施225kg/hm2纯N最好。3个品种的产量均与播种期、有效穗、无效分蘖、实粒数和空粒数有极显著 或显著的相关性,与施氮量和基本苗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选育出适合江西棉区两熟或多熟种植模式的早熟棉花新品种或组合,本试验利用早熟短季棉品种为亲本之一,与另一中熟或中晚熟优质、丰产亲本进行杂交,并对配制的21个杂交组合进行F1代优势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该批参试组合生育期均值为117天,比对照早熟8天,属早熟棉品种类型;单株成铃整体偏低,均值仅为19.4个,远低于对照;单铃重和衣分均较高,均值分别达6.0 g和44.2%,这两均值与对照一致;株高、果枝层数、始果枝节位等均低于对照,表现出早熟的特性;另外,该批参试组合籽棉、皮棉产量整体偏低,但纤维品质与对照差异不大。经综合比较分析,筛选出综合性状较好组合材料5份,分别是组合1、8、9、14及16号,可进一步利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结合阜阳地区短季棉生产状况,对中棉所50进行不同密度试验,为阜阳地区发展短季棉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计四种不同种植密度,测量棉花农艺及产量性状。[结果]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果枝数、株铃数、单铃重、衣分等一些农艺性状和产量指标总体表现好于其它密度梯度。[结论]适宜的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中缅所50的农艺及产量性状。  相似文献   

13.
杂交抗虫棉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杂交抗虫棉(以中棉所29为代表)与常规棉(以苏棉22号为代表)分密度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中,杂交抗虫棉除株高略低于常规棉外,果枝数、果节数、单株铃数和脱落率、烂铃率均高于常规棉。而主要经济性状中,杂交抗虫棉除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指、绒长高于常规棉外.构成产量的重要性状总铃数和衣分均低于常规棉。杂交抗虫棉籽棉产量高于常规棉,但由于衣分较低.其皮棉产量低于常规棉。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利用杂种优势选择杂交棉新品种,通过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10个杂交组合从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方面与对照(赣棉杂1号)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材料在株高、始果枝着生节位、果枝数、单株成铃、衣分、霜前花率、产量等性状方面表现负向竞争优势,而在始果枝着生高度、单铃重、比强度、纤维长度、整齐度等方面表现正向竞争优势;根据育种目标综合评定,组合1和3为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钾肥对棉花早熟品种引入南疆的前期发育快、后期易早衰问题,以中长绒棉品种新陆早3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基施钾肥量对棉花延缓早衰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硫酸钾270kg/hm2比基施90kg/hm2(对照)可促进棉花生长,降低红叶枯病发病率6.4个百分点,籽棉增产5.8%。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利用引进的棉花种质资源,2009~2010年对近年从国内外棉花研究机构引进的种质资源51份进行了生育期性状、产量性状、纤维品质及抗棉铃虫性鉴定。结果表明:该批材料类型较丰富,生育期大部分属于中熟偏晚型,单株结铃数变幅较大,单铃重整体表现一般,大部分在5.5 g以下,衣分均较高,抗虫性整体表现也一般;纤维品质整体表现为中等偏上,纤维整齐度较好,马克隆值偏高,伸长率中等,纤维长度和比强度整体较好。该批材料中有强结铃性材料3份,高衣分材料18份,长纤维材料2份,高比强度材料6份,大铃材料2份,高抗虫材料4  相似文献   

17.
为了棉花生产的轻简化.以晶华棉116为例,设置了增效缩节胺(DPC)不同浓度(90 g/hm2、180 g/hm2、270 g/hm2)处理进行棉花打顶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喷施DPC能够控制棉花新生主茎长度和株高,提高籽棉产量、单铃重和断裂比强度;中低浓度(90 g/hm2和180 g/hm2)处理对棉花单株结铃数、衣分影响不明显,但高浓度(270 g/hm2)处理会降低棉花的单株结铃数、衣分.建议在鄂东植棉区生产中喷施DPC 90~180 g/hm2进行棉花化学打顶.  相似文献   

18.
棉花稀植大棵群体不同果枝产量与品质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农杂棉68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稀植大棵栽培下棉花不同果枝产量与品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果枝棉铃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存在差异.第6~17果枝是构成棉花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铃数多、单铃重高、衣分波动较大;中下段第7~10果枝和顶端第20、22果枝的纤维品质具有优势,其纤维长度、比强度较好.棉铃产量和品质综合性状空间分布的聚类分析表明,果枝可分成差异明显的四大类,按优劣性状表现为中上部>中下部>顶部>基部.  相似文献   

19.
陆地棉品种产量构成因素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产量是亩铃数、单铃重、衣分三个因素的乘积。理论上,任一产量因素的增加都能提高产量。而事实上,三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任一产量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明显反响。我们对1977~1982年山西省中熟棉区抗病品系比较试验及省区域试验的64个参试品  相似文献   

20.
利用综合性状较好的3个抗草甘膦棉花材料作特定亲本,与6个从黄河流域引进的非抗草甘膦的棉花品种组配25个杂交组合,对各参试组合进行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纤维品质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了具有抗草甘膦棉花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在开花期、吐絮期、成铃进度、脱落率、果枝层数、第一果枝着生高度、单铃重、霜前籽棉产量及籽棉总产量等性状在大多数材料中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而第一果枝着生节位、生育期等性状在大多数材料中则表现为负向竞争优势,大多数组合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优于对照,正向竞争优势明显。筛选出显著增产、综合性状优良的优势组合3个,早熟性状竞争优势明显的组合4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