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赤霉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生产和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综述了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选育抗病品种、化学防控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等,旨在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棉花(Gossypium spp.)高效综合栽培管理模式,以自育的棉花品种冈8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施氮量和施肥模式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冈86在3.3万株/hm2、低氮水平180 kg/hm2和见花一次施肥的条件下增产,不同施氮量和施肥模式对冈86产量构成因素铃数、铃重和衣分没有显著影响,对冈86部分纤维品质有显著影响;不同施氮量对整齐度指数有显著影响;不同施肥模式对断裂比强度存在显著影响,一次见花施肥处理的断裂比强度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3.
棉花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秸秆是棉花生产的副产物,同时也是工农业生产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但主要产棉区对棉秆利用效率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通过分析目前棉花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对策,以促进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类甜蛋白(Thaumatin-like proteins,TLP)参与多种植物病原真菌侵染后的防御反应。本研究通过在全基因组分析TLP基因,为深入探究其在介导棉花抗黄萎病通路中的分子机理提供基础。【方法】分别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陆地棉中的TLP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和响应棉花黄萎病菌侵染表达分析。【结果】共鉴定出88个TLP基因;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和序列特征分析可将棉花TLP家族分为10类。TLP基因家族外显子数量介于1~5之间,内含子介于0~4之间,同组成员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大部分TLP含有5个保守的motif,具有相同的基序组织模式,均为Motif 5_4_2_3_1。染色体定位显示87个TLP基因定位于陆地棉20条染色体上,其中A亚组和D亚组各分布有42和45个,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存在串联重复现象。响应病原菌侵染表达分析显示,黄萎病菌侵染可以诱导6个候选基因的表达,不同抗性品种相对表达量达到峰值的时间不同,且耐病品种(GZ-1)上述基因表达量比感病品种(86-1)有增高的趋势。【结论】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棉花TLP基因家族的进化与功能。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棉蚜的绿色防控,探究环境友好型新型微生物菌剂蚜必净对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防治作用,同时采用两种化学杀虫剂吡虫啉和毒死蜱进行防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棉蚜均有明显的控制效果,但蚜必净处理5~15 d后,其防效维持在98%以上,与10%吡虫啉和40%毒死蜱处理存在极显著差异;10%吡虫啉和40%毒死蜱处理15 d后,防治效果开始下降,下降幅度较大,棉蚜数量上升。  相似文献   
6.
中植棉2号抗黄萎病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感病品种861为父本、抗病品种中植棉2号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构建6个世代群体(P_1、P_2、F_1、B_1、B_2和F_2),并在田间病圃进行抗病性鉴定,利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陆地棉抗黄萎病遗传特性。结果表明,中植棉2号抗性遗传符合E-1遗传模型,即2对加性 ̄显性 ̄上位性主基因+加性 ̄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遗传以显性效应为主,且第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比第1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大,多基因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B_1、B_2和F_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8.24%、30.71%和82.0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24.96%和0,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17.01%~44.33%。  相似文献   
7.
为给湖北省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以该省2001-2020年审定的57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重要产量、品质性状和抗病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产量逐年增加,年平均增产  39.29 kg·hm-2,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呈升高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年份呈缓慢下降趋势。相关分析显示,产量与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相关程度表现为有效穗数(0.549 1)>千粒重  (0.392 7)>株高(-0.333 2)>穗粒数(0.110 4)。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各因素与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要性状相关程度表现为有效穗数(0.821 0)>千粒重(0.811 8)>穗粒数(0.783 6)>株高(-0.162 6),且产量构成因素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今后要在适当降低株高基础上,提高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兼顾穗粒数,协调三因素间关系。品质性状分析显示,供试小麦品种主要以中筋为主,弱筋小麦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十三五"期间共审定了6了弱筋品种,占比全部弱筋小麦的66.67%。此外,楚襄1号和华麦1168达到国家强筋标准,强筋小麦有了突破,小麦品质也更多样化。抗病性状分析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缺少高抗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品种,抗性亟需加强。直接亲本统计分析,发现利用4个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育成品种主要集中于"十三五"期间,占全部审定品种24.56%,表明20年湖北省审定品种遗传基础较狭窄。建议加强不同来源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和创新,以选育出高产、优质和多抗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