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温度对广西瓜实蝇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瓜实蝇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恒温饲养方法,分别设置15、20、25、30、35℃ 5个恒温条件,测定不同恒温条件下瓜实蝇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结果】瓜实蝇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56、7.33、10.77、9.72和10.77℃,有效积温分别为12.68、117.91、107.15、364.43和602.17℃·d;在35℃时蛹不能存活,25℃时单雌产卵量最大,平均每头雌虫产卵1428.30 粒,15℃时最低,平均240.30粒;在15~30℃时,瓜实蝇实验种群趋势指数均大于1,在25、30℃时,种群趋势指数最大,分别为447.37和301.19。【结论】15~30℃范围内瓜实蝇可正常发育,25~30℃为其最适生长发育及繁殖温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在不同温度下的生存特性及温度对其种群发展的影响.【方法】以韭菜鳞茎为食料,利用人工气候箱,在10、15、20、25、30℃5个恒温条件下饲养韭菜迟眼蕈蚊.【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韭菜迟眼蕈蚊发育历期逐渐缩短,10℃时卵-蛹的发育历期最长,达98.98d,30℃时卵-蛹的发育历期最短,为18.12d;韭菜迟眼蕈蚊雌、雄虫寿命也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且雌虫寿命长于雄虫;单雌产卵量在25℃时最高,为85.53粒,10℃时最低,仅有29.20粒;其中,卵孵化率、幼虫化蛹率及蛹羽化率均在25℃时最高;内禀增长率与周限增长率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均在25℃时达到最大,分别为0.15和1.16,随后开始下降;卵、幼虫、蛹和卵-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4.70、5.40、9.24和4.76℃,有效积温分别为84.77、289.23、49.33和452.7℃.【结论】25℃为韭菜迟眼蕈蚊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影响喙尾琵琶甲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为喙尾琵琶甲及该属昆虫的人工繁育提供依据。【方法】从饲养温度、产卵基质颗粒大小和基质含水量等方面比较研究雌虫的平均日产卵量差异。【结果】结果表明:饲养温度为20℃、室温(平均温度:21.8℃)、15℃、25℃时单雌日平均产卵量分别为4.790、3.919、2.151、1.568粒,20℃时雌虫的产卵量极显著高于15℃和25℃饲养条件下的平均产卵量,室温时的产卵量极显著高于25℃饲养条件下的平均产卵量,显著高于15℃时的产卵量。温度达到30℃时出现大量死亡;采用小颗粒产卵基质(30目)时雌虫的平均产卵量显著高于基质颗粒过大(30目)时的产卵量,基质颗粒40目、30~40目、20~30目、10~20目、无基质时单雌日产卵均值分别为2.525、2.412、1.418、1.266、1.519粒;在含水量为10%~15%基质中的产卵量远多于其他含水量组,占总产卵量的68.49%。同时发现,喙尾琵琶甲产卵时间主要集中在00:00-06:00时间段,占全天产卵量的73.48%。【结论】温度、产卵基质颗粒大小及含水量多少对雌虫的产卵量影响较大,雌虫对产卵环境具有极强的选择偏好性。20℃左右、小颗粒产卵基质(30目)、基质含水量10%~15%等条件较适合喙尾琵琶甲产卵。喙尾琵琶甲在长期的进化选择下更偏好于在静谧的深夜产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温度对辣木瑙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辣木瑙螟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光周期L∶D=14h∶10h、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设置24、26、28、30和32℃5个温度梯度,测定不同温度下辣木瑙螟卵的孵化率、幼虫及蛹的死亡率和发育历期;待成虫羽化后,测定不同温度对成虫寿命及产卵量的影响,并计算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及实验室种群的生殖力生命表参数。【结果】在24~32℃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除1、2和3龄幼虫外,辣木瑙螟其他幼虫虫态和蛹的死亡率均先降低后升高;24℃时各虫态的累积死亡率最高。在24~30℃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各龄期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及成虫寿命均逐渐缩短,32℃时从卵发育到成虫仅需14.58d,而在24℃下为28.75d。单雌产卵量在30℃时最大,为412.85粒,32℃时最低,仅27.33粒。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6.75、16.95和16.33℃,有效积温分别为27.83、131.00和94.16d·℃。在24~30℃内,周限增长率均大于1,种群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结论】温度对辣木瑙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明显影响,28~30℃是辣木瑙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适温区。根据辣木瑙螟危害地区的平均温度,结合其发育历期等,可对辣木瑙螟进行预测预报,为辣木瑙螟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是杨梅、樱桃等浆果果实最主要害虫。为明确温度对黑腹果蝇种群增长的影响,掌握黑腹果蝇饲养合适温度,在室内观察了黑腹果蝇在15,20,25,30和35℃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存活与繁殖能力,并计算各温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参数。结果表明:在35℃条件下,黑腹果蝇不能完成发育,其他温度条件下黑腹果蝇从卵孵化至蛹羽化成成虫,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明显加快,在15℃下,完成发育需要长达41 d,而在30℃下,黑腹果蝇完成发育仅需7 d;黑腹果蝇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缩短,在15℃下,雌、雄平均寿命分别高达70,80 d,在30℃下,平均寿命都仅为30 d;黑腹果蝇在20和30℃的平均繁殖力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138.85和137.97粒卵·雌-1,但在以上条件下的平均繁殖能力显著低于25℃条件下的平均繁殖力,25℃条件下黑腹果蝇平均产卵量高达375.4粒(P<0.01);黑腹果蝇的种群增长参数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在25℃时达最高值分别为55.10和1.021 d-1,而在15℃条件下值最小,分别为36.67和0.189 d-1。据此得出,25℃是最适宜黑腹果蝇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黑腹果蝇种群增长。黑腹果蝇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8℃,充分完成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为123.3日·度。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实蝇在同一生境中能为害同一寄主,为明确南瓜实蝇和瓜实蝇成虫种间互作关系。实验室条件下,在4种寄主植物上以不同的种群数量单独或混合饲养南瓜实蝇和瓜实蝇成虫,研究2种实蝇种群单雌产卵次数的变化情况,分析2种实蝇的生殖能力竞争。结果表明:在南瓜实蝇和瓜实蝇混合种群中,南瓜实蝇和瓜实蝇雌成虫在4∶12、6∶10和8∶8的种群比例下,南瓜实蝇在4种寄主上的产卵次数均大于瓜实蝇;在南瓜实蝇单一种群和两种实蝇混合种群中,南瓜实蝇雌成虫数在南瓜上为6和8头、在苦瓜上为8头、在冬瓜上为4和8头、在黄瓜上为4头时,单一种群中南瓜实蝇单雌产卵次数显著小于相同个体数的混合种群;在瓜实蝇单一种群和两种实蝇混合种群中,瓜实蝇雌成虫数分别为4、6、8、10和12头时,4种寄主上单一种群瓜实蝇单雌产卵次数与相同个体数的混合种群无显著差异。混合种群中南瓜实蝇在4种寄主上表现出明显的产卵竞争优势,而瓜实蝇则无明显影响;南瓜实蝇和瓜实蝇分别对南瓜和黄瓜有明显的嗜好。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分析南瓜实蝇与瓜实蝇成虫的产卵选择性及种间竞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恒温条件下观察了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发育、存活及繁殖情况,组建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南美斑潜蝇实验种群的生殖力表,计算了主要生命表参数。研究结果表明,30℃以上的高温不利于南美斑潜蝇的存活,在33℃时卵仅有16.9%的存活率,而其余虫态均不能存活;在15~30℃的温度范围内幼虫的存活率最高,蛹的存活率最低。在25℃时,平均产卵量最高,内禀增长率(rm)最大,净增殖率(R0)最高。在15~50℃4种温度下种群的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阶段所占比例均在97%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长时波动高温处理棕榈蓟马对其后代种群的影响。[方法]以25℃恒温饲养的种群为对照,将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预蛹(3龄若虫)于波动高温下处理至1龄若虫产生,将1龄若虫单头饲养在25℃恒温条件下,观察记录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并构建特定年龄生命表。[结果]长时波动高温处理对棕榈蓟马后代的卵期、1龄若虫期、蛹期、未成熟期、雌虫寿命、产卵前期、内禀增长率以及繁殖力等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2龄若虫历期、3龄若虫历期和周限增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高温处理显著缩短了棕榈蓟马的未成熟期,延长了雌虫寿命,但种群的繁殖力下降,单雌产卵量(18.46粒)较对照(93.35粒)显著下降。[结论]长时波动高温处理对棕榈蓟马后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同寄主营养条件下的瓜实蝇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30℃下采用苦瓜、黄瓜、丝瓜饲养的瓜实蝇的发育历期分别为44.82、43.12、46.08 d,幼虫、蛹、世代历期、雄成虫寿命差异显著;平均每雌产卵量分别为878.41、895.65、806.35个,差异显著;采用苦瓜、黄瓜、丝瓜饲养的瓜实蝇实验种群的种群趋势指数(I)分别为228.39、268.70、201.59,净生殖率(R0)分别为59.2532、94.0800、48.9910,差异显著;其它生命表参数差异不显著;周限增长率(λ)均大于1,说明瓜实蝇的种群为正增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短时高温对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 Yamanaka成虫存活及繁殖的影响,明确该虫对高温的适应性,为准确预测预报该害虫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以25℃恒温为对照,将井上蛀果斑螟羽化12 h内成虫在35、38、41℃高温下,分别处理1、2、4、6 h后移至25℃适温继续饲养,观察短时高温处理后成虫的存活、寿命、产卵及卵孵化情况。【结果】成虫期短时高温处理的温度和持续时间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的存活及繁殖有显著影响。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及处理时间的延长,成虫存活率逐渐降低,寿命和产卵期逐渐缩短,单雌平均产卵量和产卵高峰期产卵量亦逐渐减少,卵孵化率下降,但产卵前期无明显变化。其中,35℃处理1、2 h成虫的存活率、寿命、产卵前期、卵孵化率和对照无显著差异,而产卵期和单雌平均产卵量与对照差异显著。41℃处理4、6 h成虫的存活率、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单雌平均产卵量、卵孵化率较对照及35℃相同时间处理差异显著。【结论】短时高温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的存活及繁殖有不利影响,且随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影响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11.
等钳蠊螨Blattisocius dentriticus(Berlese)是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Schrank)的重要捕食螨,本文作者研究了等钳蠊螨雌成螨在6个温度下对腐食酪螨卵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等钳蠊螨雌成螨对腐食酪螨卵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在17~29℃范围内,等钳蠊螨雌成螨对腐食酪螨卵的瞬间攻击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而处理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温度超过29℃时,等钳蠊螨雌成螨对腐食酪螨卵的瞬间攻击率有所下降,处理时间也相应延长。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等钳蠊螨对腐食酪螨的捕食效率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温度(15、20、25℃)和盐度(5、15、30)对沿海一混盐水体中褶皱臂尾轮虫复合类群中的3种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Mtiller、B.plicatilis Yamamoto和B.rotund@rmisTschugunoff(分别简称为Bm、By、Br)休眠卵体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休眠卵的体积与轮虫的体型密切相关;休眠卵体积对温度和盐度的改变较为敏感,L-型轮虫Bm和By对温度和盐度的改变较S-型轮虫Br更为敏感;在低温低盐条件下,Bm和By休眠卵体积偏大,Br休眠卵体积只在相对适宜其生长的中温环境下偏大;大部分条件下,Bm与By休眠卵的体积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温度及低温贮存天数对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成虫羽化率的影响,为贮存和指导田间适期释放丽蚜小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不同温度[(10.0±0.5)、(15.0±0.5)、(25.0±0.5)、(30.0±0.5)℃]对被丽蚜小蜂寄生的烟粉虱(Bemisiatabaci Gennadius)褐蛹成虫羽化率的影响;测定丽蚜小蜂褐蛹在(10.0±0.5)℃下低温贮存10、15、20、25、30 d后分别放入(25.0±0.5)、(30.0±0.5)℃恒温培养箱后的成虫羽化率。[结果]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羽化率和羽化速率相应提高,在(10.0±0.5)℃下10 d羽化率仅为15.3%,而在(30.0±0.5)℃下7 d羽化率即达92.5%;低温贮存20 d后,在(25.0±0.5)℃和(30.0±0.5)℃下羽化率可分别达92.9%(11 d)和90.9%(7 d),而贮存25 d后羽化率只有31.2%和41.8%(11 d)。[结论]温室温度应在20℃以上时放蜂,且放蜂时应增加10%放蜂量;丽蚜小蜂褐蛹低温贮存时间最长为20 d。  相似文献   

14.
李玉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59-7160
[目的]探究重阳木锦斑蛾(Histia rhodope Cramer)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为有效防治该虫提供借鉴。[方法]设计18、21、24、27、30℃5个温度处理,对重阳木锦斑蛾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结果]卵、幼虫、蛹在18~30℃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发育速率与温度成直线关系。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5.61、8.07、5.39℃,有效积温分别为74.66、517.24、316.13日度。在上海地区1年可发生4代。[结论]为准确预测预报及有效防治重阳木锦斑蛾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有效实施烟草储藏害虫综合治理、确保烟草及其制品品质提供新方法。[方法]研究不同温度(25、35、45、55、60、65℃)下处理不同时间(60、75、90、105、120 s)对烟草甲成虫、蛹、幼虫和卵的致死作用。[结果]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温度、不同处理时间对烟草甲各虫态的致死作用效果差异显著。在处理温度为25、35和45℃时,该试验各个处理时间对烟草甲各虫态均无致死作用,而在处理温度为55℃以上时对烟草甲各虫态均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在处理温度为60℃时,对烟草甲成虫、蛹、幼虫和卵达到100%致死作用的最短处理时间分别为90、120、75和75 s。[结论]高温处理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害虫防治方式运用到储烟害虫综合治理当中。  相似文献   

16.
韩庆  杨品红  黎伟  王文彬  罗玉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17-17319
[目的]为池蝶蚌的人工繁殖、新品种培育及种质资源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显微技术研究了洞庭湖区引种条件下池蝶蚌的胚胎发育和钩介幼虫结构。[结果]在16~24℃的水温下,胚胎发育历时约11d,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2~25℃;池蝶蚌卵为均黄卵,受精卵在雌蚌内、外鳃腔中进行胚胎发育,胚胎发育同步;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和钩介幼虫期;卵裂为螺旋不等完全卵裂。[结论]通过池蝶蚌外鳃的特征可初步判断胚胎发育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温度、寄主、光照时间对新疆地区烟粉虱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下新疆B型烟粉虱的产卵量差异显著,在25℃恒温下,B型烟粉虱在烟草和番茄上产卵量都最高,分别为152粒/雌和182粒/雌,且成虫寿命最长.在昼夜24 h光照下新疆B型烟粉虱产卵量最高.在不同寄主上产卵量也有显著差异,在卡莫蒂尼上产卵量最高,为147粒/雌.在不同温度处理下,温度越高,新疆B型烟粉虱发育历期越短.35℃条件不能发育到成虫.在25℃温度下粉虱的存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不同库外保护时间和冷藏时间对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验证库外保护时间和冷藏时间对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的影响程度。【方法】以“两广二号”正、反交一代杂交种为研究对象,将不同库外保护时间f2~7d,25℃)和不同内库冷藏时间(30~110d,3~5℃)的蚕卵,经同一标准浸酸处理后统计其冷藏浸酸种孵化率。【结果】冷藏时间相同,库外保护时间短的冷藏浸酸种比库外保护时间长的发育快,而库外保护时间间隔越长,蚕种孵化整齐度越差。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不同库外保护时间的冷藏浸酸种实用孵化率提高明显,冷藏时间达到70d以上,其实用孵化率全部达到生产要求(90.0%以上);而且不同库外保护时间的冷藏浸酸种孵化整齐度也明显提高。【结论】冷藏浸酸种的卵龄差过大、内库冷藏时间不足等容易出现孵化不整齐。因此,在生产上应尽量减少冷藏浸酸种补种,防止蚕种孵化不整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