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玉米芯不同配方栽培猴头菇试验李明,哈保茹(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保定071001)我省是玉米产区,玉米芯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但大部分被烧掉或自然腐烂,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为此,笔者进行了玉米芯栽培猴头菇试验,旨在选择最佳配方,现报导如下。1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2.
不同方法处理玉米芯对猴头菇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英  梁荣华 《食用菌》1994,16(5):24-25
玉米芯是主要的农副产品,无论是平川还是山区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经过几年的试验,虽已证明玉米芯栽培猴头菇是可行的,但产量不很理想。为了提高玉米芯栽培猴头菇的产量,我们于1992年春季用不同方法处理玉米芯,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菌株 供试菌株H—88,由山西省生物研究所提供,母种采用PDA培养基,原种用棉子壳培养基。 (二)栽培料配方 ①玉米芯77%,麸皮20%;②玉米芯87%,麸皮10%;③玉米芯50%,棉子壳37%,麸皮10%;④棉子壳87%,麸皮10%(对照)。各配方均加入石膏、蔗糖和过磷酸钙各1%,另加磷酸二氢钾0.2%。 (三)栽培方法 栽培原料为玉米芯和棉子壳,玉米芯粉碎成0.5~1cm大小的颗粒,每种配方装料10kg。试验时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玉米芯,将配方①~③各分成两组:A组用清水浸泡24小时,捞出后加入各  相似文献   

3.
以猴头菇为研究对象,采用金针菇菌糠、滤泥等廉价培养基质,通过优化液体菌种和栽培培养基配方、栽培方式等建立猴头菇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结果表明,猴头菇液体菌种的培养基配方为H3,培养到第4天时活力最强;猴头菇栽培培养基配方W2;栽培方式以小口径、不需要搔菌为好;比较菌糠培养基与纯玉米芯培养基栽培获得的子实体,金针菇菌糠培养基培养的猴头菇菌丝生长速度更快,菌丝满袋时间和现蕾时间更短,子实体重量提高44%,并且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
猴头菇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88’猴头菇菌株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猴头菇菌丝生长速度、生长态势,装料量对猴头菇产量和覆土栽培模式对猴头菇品种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猴头菇生长的最佳配方为配方A(棉籽皮50%,杂木屑20%,玉米芯15%,麦麸10%,石膏粉2%,过磷酸钙2%,蔗糖1%),成本低且搭配合理;装袋量为每袋400g时,猴头菇转化率最高;双排袋泥垛式单向出菇模式栽培的猴头菇菇型好,个大刺密,高品性好。  相似文献   

5.
用玉米芯替代木屑栽培黑木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是以玉米芯替代木屑栽培黑木耳,共设置6组试验配方,玉米芯添加量分别为10%、20%、30%、40%、60%、87%。通过栽培试验确认,玉米芯部分替代木屑栽培黑木耳可行,栽培出耳与纯木屑配方栽培产量、质量、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并确认用玉米芯栽培黑木耳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6.
李明  哈保茹 《食用菌》1996,18(2):21-21
我省是玉米产区,玉米芯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但大部分被烧掉或自然腐烂,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为此,笔者进行了玉米芯栽培猴头菇试验,旨在选择最佳配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省秸秆来源丰富,成本很低,为此我们于1989年春进行了玉米芯和高粱壳瓶栽猴头菇配方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供试猴头菇菌种,由山西生物所提供,母种采用PDA 培养基,原种用棉籽壳培养基培养。栽培料设五个配方:A 主料(下同)棉籽壳87%(对照);B 和C玉米芯87%;D 玉米芯50%,棉籽壳37%;E 高粱壳50%,棉籽壳37%。各配方均加辅料麦皮10%,石膏、蔗糖和过磷酸钙各1%,另加磷酸二氢钾0.2%。  相似文献   

8.
利用桑枝栽培猴头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玉文  陈雪凤 《中国食用菌》2011,30(2):25-26,30
为了探索利用桑枝栽培猴头菇的关键技术,实施适合桑枝栽培的猴头菇优良菌株筛选试验,并实施以桑枝为主要原料的猴头菇栽培配方试验,筛选出适合利用桑枝栽培的猴头菇优良菌株,最佳配方为桑枝35%。  相似文献   

9.
作物秸秆栽培滑子菇配方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玉米芯和豆秸分别替代部分木屑进行滑子菇生产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各配方栽培所得生物学转化率和投入产出比均高于纯木屑栽培,其中豆秸替代比例为30%时生物学转化率最高,投入产出比最大;玉米芯配方中以替代比例为40%时生物学转化率最高,投入产出比最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混料配比的设计方法,研究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栽培料的最佳配比.以棉籽壳、麦麸、玉米芯和木屑为主料,以产量和栽培周期为主要考核指标,设计4因素15种配方,分别建立产量、栽培周期与配方的回归方程,确定高产配方为:麸皮27.8%、棉籽壳36.2%、玉米芯19.7%、木屑9.3%时,产量可以达到198.3 g;最短周期配方为:麸皮14.0%、棉籽壳18.5%、玉米芯9.3%、木屑51.2%,预计得到最短周期值是146.5 d.配方验证试验表明,混料设计可用于白灵侧耳栽培配方优化.  相似文献   

11.
选用了四种激素,四种浓度,四种施药剂量和四个施药期喷施猴头菇,采用四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激素浓度适当时,具有促进猴头菇菌丝体生长,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的效果,尤以赤霉素效果最好,并初步筛选出了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2.
猴头菌及其药物制品腺苷等药效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通过薄层层析HPLC方法着重分析了猴头菌的腺苷成分,并对猴头菌的药物制品-胃乐宁浸膏的组成成分和矿质元素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猴头菌丝体中存在着较高含量的腺苷,同时在其固体发酵培养物、浸膏和片剂中的检测到了一定含量的猴头菌腺苷、腺苷含量依次为:浸膏>片剂>固体培养物。胃乐宁浸膏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和灰分,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质元素。  相似文献   

13.
猴头菌对碳,氮营养的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碳素含量为2%、氮素含量为0.06%的条件下,采用液体静止培养方法,研究了4个猴头菌菌株对碳、氮营养的利用。结果表明,菌丝营养生长对有机的利用比对无机氮强,有机氮中,其对复合氮素加蛋白胨、干酪素、酵母膏的利用比对单一氮如尿素、谷氨酰胺强。无机氮中,其对铵态氮利用较强,硝态氮基本上不能被利用。猴头菌对碳素营养的利用广泛,在多糖中对糊精的利用最好,其次是可溶性淀粉,对纤维素的利用较差,单糖中的甘露糖  相似文献   

14.
赤霉素和2,4—D对猴头菇的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赤霉素和2,4-D处理猴头菇,对改善猴头菇品质,提高其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含量,增强猴头菇菌丝体酶活性,促进猴头菇子实层细胞分裂、伸长、分化均具有明显效应。  相似文献   

15.
猴头菇药效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974年起作者对猴头菇的药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探明,猴头蔬具有提高税体耐缺氧能力,提高心血输出量,加速血液循环,抑制肿泪细胞生长等作用.治疗胃,肠溃疡、各种胃炎的有效率达87. 7%,治疗胃、食道癌的有效率达69. 3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率达76. 9%。  相似文献   

16.
60Co-γ射线辐照诱变尖端菌丝选育猴头菌多糖高产菌株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60Co-γ射线辐照诱变尖端菌丝,在辐照剂量为800Gy和剂量率为27、84Gy/min的条件下选育出一株猴头菌多糖高产菌株。其拮抗试验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试验均证明其为变异株。经液体培养其生物量和原始菌株相比提高14、2%,菌丝多糖产量提高2倍。经6次传代培养后,其生物量和菌丝多糖产量较稳定,且明显超过原始菌株,表明其遗传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为降低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生产成本和解决油茶籽种壳利用问题,研究油茶籽种壳营养成分及其代替棉籽壳和麸皮栽培猴头菌.结果显示:油茶籽种壳含有8.2%粗蛋白、12.3%粗纤维、4.5%粗脂肪、29.8%木质素以及12.6%灰分.油茶籽种壳部分代替棉籽壳可促进菌丝生长、提高产量且子实体仍保持良好经济性状.适宜配方为堆制13% ~28%油茶籽种壳、30% ~45%棉籽壳、30%玉米芯、10%麸皮、2%碳酸钙,袋(干料440 g)产量286~292 g,高于对照(267 g).油茶籽种壳部分代替麸皮不利于猴头菌菌丝生长并降低其产量,但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上可利用油茶籽种壳部分代替棉籽壳栽培猴头菌.  相似文献   

18.
猴头菇新品种‘黑威9910’是从大兴安岭野生猴头菇中采用组织分离获得,经系统选育而成。子实体呈单体球形,乳白色。单个子实体质量150~250 g,直径7~15 cm,菇形圆整,菌肉致密。每100 kg干料可产鲜菇110 kg。子实体商品性好,产量高,适应性强,易于管理。  相似文献   

19.
猴头多糖的提取与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人工栽培的猴头子实体干品为原料,用蒸馏水、0.5%草酸铵溶液、1N氢氧化钠溶液三种得取剂分别提取猴头粗多糖,并用蒽酮比色定糖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表明,1N氢氧化钠溶液提取的粗多糖量最高,达30.80%,其中的多糖含量亦最高,达22.12%,纸层析法鉴定多糖成分表明,其中均有D-甘露糖、D-半乳糖、D-葡萄糖和D-木糖。  相似文献   

20.
猴丰1号新菌株的选育及其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子实体组织分离与系统筛选法,从福建猴头的变异株中选育出了定名为“猴丰1号”的新菌株。该菌株菌丝体生长势强,发菌迅速;子实休菇形大,产量高。鲜菇产量比出发株福建猴头增加69.3%,比著名的常山99菌株增加16.8%。酯酶同工酶分析显示:猴丰1号的酯酶谱型与福建猴头相似,但有1条酶带发生了变异。由此说明,它确是源于福建猴头的自然变异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