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砒砂岩覆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可蚀性的空间变异特征,为砒砂岩覆土区土壤侵蚀机理深入探究和土壤侵蚀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覆土区二老虎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共144份土壤样品,基于EPIC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并利用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特征。[结果](1)二老虎沟小流域土壤砂粒、粉粒、黏粒和有机碳均呈中等变异程度,除黏粒和有机碳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外,其他土壤属性均呈弱空间自相关性。(2)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介于0.018 7~0.047 6 t·hm2·h/(hm 2·MJ·mm),0—10 cm和10—20 cm土层K值变异系数分别为15.5%和20.3%,属中等变异强度;0—10 cm土层K值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影响,呈弱空间自相关性,而10—20 cm土层受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3) 3种克里格插值方法结果表明:小流域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受海拔和坡度影响明显,其总体分布趋势为西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及偏东部较低...  相似文献   

2.
消落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研究消落带土壤抗侵蚀特点对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桑树林地土壤抗蚀性在不同高程处的差异,本文以典型消落带桑树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理化性质研究法对不同高程桑树林地土壤抗蚀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高程桑树林地0~20 cm土层土壤抗蚀性指数具有较大差异,表现为180 m(38.22%)170 m(23.09%)165 m(18.4%)175 m(10.5%),且未淹没区(高程为180 m)大于淹没区(高程≤175 m);对于同一高程,表层(0~10 cm)土壤抗蚀性优于底层(10~20 cm)。2)土壤15个抗蚀性指标优化为F1、F2、F3 3个主成分,其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模型为F=0.655F1+0.236F2+0.109F3,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高程桑树林地土壤抗蚀性大小为180 m170 m165 m175 m。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抗蚀性指数与土壤黏粒(0.001 mm)、0.25 mm水稳性团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78和0.732;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性系数为0.689;与砂粒和粉粒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说明黏粒、0.25 mm水稳性团粒和有机质是影响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抗蚀性的重要因子。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区域土壤流失进行针对性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南方红壤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抗蚀性的变化特征,为该地区的土壤抗蚀性研究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内柑橘园试验区的裸地对照、柑橘净耕、柑橘+全园植草、柑橘+水平梯田处理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处理、不同深度下土壤抗蚀性。 [结果] 0-20 cm土层,柑橘+全园植草的土壤抗蚀性最强,柑橘+水平梯田和柑橘净耕次之且二者无显著差异,裸地对照最差;20-40 cm土层,柑橘+全园植草和柑橘+水平梯田的土壤抗蚀性最强且二者无显著差异,柑橘净耕次之,裸地对照最差;相同处理下0-20 cm土层的土壤抗蚀性显著大于20-40 cm土层。 [结论] 水土保持措施能显著提高土壤抗蚀性,柑橘+全园植草的处理下土壤抗蚀性最强。建议在该区域采用林草复合的措施提高植被覆盖度,以加强土壤抗蚀性。  相似文献   

4.
以辽宁省凌源市西南部6乡镇为研究对象,利用GPS定位采集了1 042个土壤表层样.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的变异系数为29.45%~67.25%,变异强度是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速效钾.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的C0/(C0+C)比值均在49.7%~49.90%之间,都具有中等的相关性,而有效磷的C0/(C0+C)的比值为100%,空间的相关性较弱.分维数D大小顺序为: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Kriging插值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为定量描绘矿区次生裸坡土壤抗冲性特征,以山西潞安王庄煤矿矸石山为例,运用传统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煤矸石山土壤抗冲性进行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矸石山土壤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土壤抗冲指数的最适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在2,2.5,3,4 m共4个步长间隔范围内,拟合模型的精度随步长间距的增大而提高.土壤抗冲指数的块金系数C0/(C0+C)在10.91%~13.68%之间,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因素的影响.土壤抗冲指数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条带状和斑块状的分布特点,且主要分布在0.06~0.12min/g之间,占83.02%.沿坡长方向,土壤抗冲指数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极显著服从于方程ANS=0.0001X2-0.0048X+0.1166.  相似文献   

6.
北川地区典型林分土壤抗蚀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北川县8种典型林分土壤为对象,研究该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抗蚀性。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土壤的抗蚀性具有明显差异,土壤抗蚀指数表现为二十年生柳杉林最大,达到66.3%,后依次为柳杉桤木混交林(51.9%)、杉木纯林(49.6%)、十年生柳杉纯林(34.6%)、五年生柳杉纯林(31.6%)、桤木林(30.7%)、楠竹林(20.4%),荒草坡的抗蚀指数最小,只有11.8%。(2)不同林分土壤剖面上、下层之间土壤抗蚀性有着明显差别。对于同一林地,土壤的抗蚀性上层一般要优于下层,土壤抗蚀指数0-20cm土层为20-40cm土层的1.0~1.6倍。土壤抗蚀指数随着浸水时间推移而降低,它与土粒浸水时间呈三次多项式函数关系。(3)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土壤抗蚀性评价指标的3个主成分,分别为Y1、Y2、Y3,并确定了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即综合抗蚀性Y=0.552Y1+0.337Y2+0.111Y3。  相似文献   

7.
湖北丹江口水库库区小流域土壤可蚀性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土壤自身的可侵蚀性是土壤侵蚀发生的内在因素。由于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和方便的测定方法,土壤可蚀性K指标值成为水土流失预报模型的一个重要参数。采用EPIC中土壤可蚀性K值计算方法,对丹江口水库库区内1.94km2的五龙池小流域的K值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土壤可蚀性K值平均为0.0302thm2h(MJmmhm2)-1,与我国其他有黄棕壤分布地区已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小流域土壤可蚀性存在一定的空间变异,但变异性不大(变异系数14.7%),86.56%土地面积上的K值位于0.0264~0.0330之间。从土壤可侵蚀性强弱判断,该区土壤为易侵蚀土。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IDW)进行了K值图的制作,并简要介绍了K值图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以丹江源区鹦鹉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EPIC模型计算了不同地类的土壤可蚀性,研究了土壤可蚀性空间变异特征和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可蚀性K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养分差异显著,变化范围为0.027~0.062[t·hm~2·h/(hm~2·MJ·mm)],均值为0.047[t·hm~2·h/(hm~2·MJ·mm)],变异系数为12.8%,说明K值变异程度属中等变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K值逐渐变大,说明土壤表层可蚀性最小,抗侵蚀能力最强,6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表层0~10 cm K值的大小排序为栎树林花生地草地玉米地松林茶园;K值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为球状模型;K值从南至北、自东向西逐渐减小,条带状分布明显,反映了流域北部森林覆盖区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强,东南部及中东部耕作种植、居住生活区和未受关注的山体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9.
亚热带丘陵小流域土壤碳氮磷生态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了解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变异有助于土壤养分管理。以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脱甲河小流域(52 km2)为研究区,系统分析了亚热带丘陵小流域表层(0~20 cm)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空间变异性。该流域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13.09、1.50和0.51 g kg-1,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10.42、72.71和7.19,均具有高等变异水平和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C∶N、C∶P、N∶P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高、人为干扰少和肥料使用少的林地区,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人类活动频繁以及化肥施用量大的农田区。菜地、茶园、林地和稻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N∶P差异显著;在高海拔和陡坡地区,土壤C∶N∶P均明显偏高。这表明研究区域表层土壤碳氮磷比率的空间分异与土地管理措施和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沂蒙山区典型县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壤可蚀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在时间、空间等方面呈现异质性特征,选取蒙阴县和沂水县为研究区域,采用EPIC模型中K值计算方法,以地统计学原理为指导,基于Arc GIS地统计模块,探讨了沂蒙山区典型县土壤可蚀性空间分布特征,为区域土壤侵蚀评价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可蚀性K值变化范围为0.1057~0.3776,属中等变异,以中低可蚀性土壤分布最广;在分布最广的粗骨土土类中,石灰岩钙质粗骨土K值最大,为中高可蚀性土壤,存在较大的侵蚀危险性。(2)蒙阴县西北部区域为低可蚀性土壤,中部和东南部为中可蚀性及以上土壤;沂水县土壤主要为中低可蚀性,而南部、西北及东北部存在中高及高可蚀性土壤;两县相接区域土壤为中可蚀性及以上土壤。(3)同一土类而不同土地利用呈现异质性特征,不同土地利用K值大小依次为园地耕地林地草地。(4)随着海拔高度增大,土壤可蚀性K值呈逐渐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