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佟文波 《植物保护》1990,16(1):53-53
水稻“盘育苗机插秧”的质量主要决定秧苗盼素质。其中尤其是无有立枯病发生。而欲求达到机插秧无病规范化的壮秧。在水稻盘育苗过程中保证床土酸碱度,即pH值在4.5-6.0之间,稻苗才能正常生长,因在微酸性土壤中生理机能旺盛,抗逆性强。土壤中Fe等营养元素有效性能高。尤其是土壤中的立枯病菌,在酸性条件下受抑制,防止病害发生。所以目前水稻盘育机插秧的调酸问题,已当规程确定下来,调酸所用的材料较多,但用糠醛渣进行调酸,pH值稳定持续时间长,调酸后回升慢,此外,糠醛渣以玉米棒做原料,从而增加了盘育苗营养土的有机质,具相当的营养成分,据沈阳市农科所化验,含速效N30.80mg/100g土、含速效P25.000mg/100g土,速效K825.0mg/100g土。 我们水稻育苗的糠醛渣,是新民县化工厂的副产品,pH值1.88,供育苗用床土pH值7.91,按300克/盘在大面积生产应用,简便而且经济。要着重指出糠醛渣含有硫酸,如果使用量过大能烧苗致死,通过室内和田  相似文献   

2.
水稻壮秧剂是集床土消毒、调酸、营养和秧苗化控4种功能为一体的育秧理想产品。在育秧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促根、促蘖、抗病等功能,因而深受农户的欢迎。我县于1998年开始推广、使用该产品。经过摸索与实践,我们已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县塑盘育秧上使用水稻壮秧剂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星哲 《江西植保》2003,26(2):54-58
研制了一种集防病消毒剂、土壤增酸剂、秧苗营养剂和植物化控剂于一体的新型水稻壮秧剂.结果表明:早稻湿润育秧壮秧剂用量60g/m^2、旱育秧70g/m^2、塑盘育秧10g-12g/盘,晚稻湿润育秧和旱育秧用量60g/m^2,塑盘育秧8g/盘培育的秧苗素质好,主要表现为秧苗矮壮,秧龄弹性强,根系发达.叶龄进展快。分蘖力强,单株带蘖多,干物质积累多。秧苗栽后早生快发,单位面积有效穗多,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4.
游春平 《江西植保》2003,26(1):46-47
水稻苗期的生长状况,直接影响到水稻后期的产量。我省每年因水稻苗期发生病害,造成不同程度的水稻产量损失。我省春季常出现倒春寒或春温回升慢现象,对早稻秧苗造成极大危害,秧苗受冷害后,抵抗力下降,易遭受病原菌的侵染,导致秧苗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根据早稻苗期病害的病原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和侵染性苗期病害。生理性苗期病害主要有:水稻烂种、烂秧和苗期冷害等;侵染性病害主要有:水稻立枯病、绵腐病、稻瘟病、细菌性褐条病、胡麻斑病和水稻恶苗病等。现将它们的症状、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1 水稻烂秧 1.1 水稻生…  相似文献   

5.
通过药剂作苗前土壤处理、苗期喷药及秧苗根系吸收方法,测定杀草丹(Thiobencarb)、杀草丹的邻氯苄基异构体(Orthobencarb)以及混合异构体对粳稻或籼稻的相对药害效力,结果表明邻氯苄基异构体对粳稻或籼稻的相对药害效力相当杀草丹的2~4倍;混合异构体未表现有增效或拮抗的作用。水稻出苗前喷药作土壤处理,杀草丹或其邻氯苄基异构体对籼稻的药害作用比对粳稻大;而在水稻出苗后喷药,两者对粳稻和对籼稻的药害作用大小无显著差别。在水稻立针期或1~2叶期喷药,杀草丹在土壤中经稻苗根部吸收的药害作用大于邻氯苄基异构体。杀草丹或邻氯苄基异构体在水稻立针期只喷药于芽鞘的药害作用远小于芽鞘及土壤均喷上药剂,表明水稻立针期喷药产生药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幼苗根部从土壤中吸收药剂所致。  相似文献   

6.
药剂对水稻立枯丝核菌的毒力及形态毒理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室内离体平皿法测定了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立枯磷及混配药剂20%克·福·甲和20%克·多·甲种衣剂对水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菌作用和联合毒力.结果表明,甲基立枯磷对水稻立枯丝核菌具有优异的抑菌效果,其EC50为0.056μg/ml,两个种衣剂对R.solani的共毒系数分别为866.72和597.85,增效倍数分别为7.67和4.98.20%克·福·甲种衣剂(福美双甲基立枯磷为86,w/w)对立枯丝核菌的增效程度优于20%克·多·甲种衣剂(多菌灵甲基立枯磷为55,w/w).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上述三种杀菌剂和两种混配种衣剂对立枯丝核菌的形态毒理影响.结果表明,杀菌剂及种衣剂低浓度到高浓度处理下可引起立枯丝核菌菌丝不同程度的异常生长,表现为主菌丝上二次分枝频繁发生,菌丝畸形缢缩、膨胀,新分枝处菌丝生长受抑、菌丝顶端呈花絮状或穗状膨大.  相似文献   

7.
李家荣 《植物医生》1999,12(6):11-11
水稻赤枯病,按发病原因和症状,可分为生理型和中毒型两种。1.生理型,是由于水稻栽后气、泥(土)温低、土壤缺乏水稻所必需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锌、钼等,引起水稻生理机能失调,表现为新根不长、叶片僵直、稻株矮小、分蘖减少、生长停滞。2.中毒型,是因外界有毒物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共分离了976株细菌分离物,发现来自甘蔗根围的1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S9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和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在PDA平板的对峙培养过程中不形成抑菌圈,但4d后可使上述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溶解。扫描电镜观察发现S9菌株在待测的立枯丝核菌表面形成了溶菌斑。S9菌株对立枯丝核菌的作用过程是通过吸附在病原真菌的菌丝上,并随菌丝生长而生长,而后产生溶菌物质消解菌丝体。液体共培养测定也证明了S9菌株具有上述作用。本研究还发现,S9菌株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真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鲜红毛壳菌(Chaetomium cupreum)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的生长没有影响。盆栽试验证明了S9菌株可有效地控制立枯丝核菌(R.solani)引起的番茄苗期病害。S9菌株与其它拮抗真菌混合具有促进防治植物病原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拮抗细菌BRF-1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生效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大豆根际土壤分离到一株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BRF—l,经扫描电镜观察和耐高温试验,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对峙培养试验表明,该菌对大豆根腐病菌、南瓜疫霉病菌、大豆立枯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立枯病菌和小麦根腐病菌等7种病原其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BRF-1的培养滤液可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一定的耐酸、碱及高温特性。盆栽接种结果表明,该菌可促进大豆、小麦幼苗生长;在豆长连、重一年和正茬土壤上,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53.9%、34.4%和15.8%。  相似文献   

10.
茎叶喷雾是当前化学农药最常用的施药方式,但是存在着农药蒸发飘移、弹跳碎裂、因过度铺展而脱靶流失等缺陷,导致农药利用率低。通过研究农药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及传导性能,选择合适的农药研发根部施药的剂型与技术,能够降低环境因素对农药有效成分的不利影响,并通过农药的缓慢释放与剂量调控维持更长时间的药效,从而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本研究以室内营养土和营养液两种模式培育的水稻为模式作物,研究了三环唑、噻呋酰胺、己唑醇、氟环唑和嘧菌酯5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在水稻苗期植株中的吸收与传导行为。结果表明,这5种杀菌剂均可以被水稻幼苗根系吸收并向上传导,但效率存在差异。在营养土和营养液培养条件下,水稻幼苗根部的三环唑含量在4 h~2 d内明显高于茎叶部,施药5 d后三环唑在水稻中的转运因子值均大于1,说明三环唑具有良好的向上传输性能,而其他农药向上传输的能力较差。相比其他4种农药,三环唑更适合加工成根部施用的剂型,更易于通过水稻根部吸收后向上传输与分布,以有效防控茎叶部病害。该结果可为根部施用的药剂研发提供思路,为农药根部施药技术的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防治水稻旱育秧立枯病的有效药剂,通过秧盘试验和室内致病菌离体毒力测定,结合考察药剂对秧苗生长的影响,对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和福美双以及内吸治疗性杀菌剂稻瘟灵、 FDA1 霉灵等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 FDA1 霉灵、甲基硫菌灵和稻瘟灵对致病菌离体毒力虽然不高,但由于 FDA1 霉灵和甲基硫菌灵对水稻秧苗生长均有促进作用,稻瘟灵能显著提高秧苗抗低温胁迫能力,这3种药剂对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达65%~81%;而离体毒力虽然高,但对秧苗生长不利的三唑酮、丙环唑和烯唑醇等三唑类药剂效果稍差,防效为51%~75%。根据试验结果提出稻瘟灵是防治该类病害的一种较理想的单用或混用药剂;针对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受环境影响大、病原种类多等特点,指出在研究防治药剂时应采用活体筛选为主、离体筛选为辅的筛选方法,而且提倡不同杀菌谱品种的混用。  相似文献   

12.
杜晓宇  李辉 《植物医生》2003,16(2):38-38
近年来 ,因水稻赤枯病、稻瘟病和稻蓟马等病虫危害引起的水稻坐蔸在南充市发生愈来愈重 ,为控制其危害 ,我们经过 3年调查及综防示范发现 :水稻坐蔸一般在冬水田、冷浸田、烂泥田、深水田、缺钾、缺磷、缺锌的田以及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田发生重 ;常在栽秧后 15d左右开始发生 ,轻则病株生长迟缓 ,株形簇立矮小 ,叶片僵缩 ,分蘖锐减 ,重则稻根变黑腐烂 ,秧苗呈火烧状枯死 ,导致水稻减产 5 %~ 2 5 %。合理施肥、健身栽培、科学管理等预防措施是避免该病发生的关键 ,及时防治是控制该病危害的保障。1 防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 ,以易发生的田块…  相似文献   

13.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lus subtilis)S9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溶菌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共分离了976株细菌分离物,发现来自甘蔗根围的1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S9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和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在PDA平板的对峙培养过程中不形成抑菌圈,但4 d后可使上述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溶解.扫描电镜观察发现S9菌株在待测的立枯丝核菌表面形成了溶菌斑.S9菌株对立枯丝核菌的作用过程是通过吸附在病原真菌的菌丝上,并随菌丝生长而生长,而后产生溶菌物质消解菌丝体.液体共培养测定也证明了S9菌株具有上述作用.本研究还发现,S9菌株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真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鲜红毛壳菌(Chaetomium cupreum)和球毛壳菌(Chaetomiumglobosum)的生长没有影响.盆栽试验证明了S9菌株可有效地控制立枯丝核菌(R.solani)引起的番茄苗期病害.S9菌株与其它拮抗真菌混合具有促进防治植物病原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素水平与水分胁迫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温室水培试验,研究了秧苗期水分胁迫(PEG模拟)对水稻苗期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5d)轻度水分胁迫,水稻秧苗的根冠比、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和根系电导率提高;且根冠比随氮素水平的上升而降低,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则相反;随水分胁迫时期的延长,根冠比增加趋势减弱,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降低.轻度水分胁迫对叶片叶绿素、丙二醛、各器官可溶性糖和氮含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灰黄青霉CF3对马铃薯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性及其促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灰黄青霉Penicillium griseofulvum CF3对马铃薯土传病害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茄病镰刀菌Fusariumsolani、硫色镰刀菌F.sulphureum及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拮抗性及对马铃薯的促生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甜瓜种子发芽法分别研究了CF3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作用、对立枯丝核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及其发酵液的促生作用,并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CF3孢子粉对马铃薯植株的促生作用及对抗逆性的影响.CF3发酵滤液对4株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菌率达53%~72.1%,对立枯丝核菌微菌核的抑制率达36.8%~100%,并显著促进甜瓜种子胚根、胚轴生长.灰黄青霉孢子粉拌土和包衣接种均能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并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其中,拌土接种使马铃薯地上植株鲜重和多酚氧化酶活性较对照分别增加38.3%和9%,丙二醛含量降低28.8%.研究表明灰黄青霉CF3对连作马铃薯常见土传真菌病害有较强的生防潜力,对马铃薯具有良好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广西稻区74种水稻品种中采集了222个水稻标样,分离出1903株内生细菌。经形态和生理生化测定,确定这些菌株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鞘胺醇单孢菌属Sphingomonas、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成团泛菌属Pantoea。其中,Bacillus和Enterobacter为主要类群,Bacillus为优势类群。水稻内生细菌的类群随不同的水稻品种和栽培地区而变化。水稻内生细菌在植株器官中的分布以根部数量最多,其次是叶鞘和叶。内生细菌的总量在水稻生育期的变化趋势是从苗期到孕穗期上升,从灌浆期到乳熟期下降。分离到的1903株内生细菌中,有412个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绿黄隆及其复配剂对稻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我市马肝土、黄泥土、黄沙土三种代表土壤类型中,使用绿黄隆及其复配剂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明显,但对9-92水稻产量的影响亦非常明显。在推荐剂量下,在马肝土上春用化除可致使后茬9-92水稻减产6.78%,在黄泥土、黄沙土上冬用化除可致使9-92水稻减产10.47%和15.32%。黄沙土、黄泥土、马肝土上种植9-92水稻,绿黄隆的亩临界用量分别为:0.11~0.22g、0.37g、0.66g。水稻基肥中亩用麦秸200kg直接还田,可减少损失4个百分点,减轻危害程度18.61%~31.35%。因此,我市沿江及洮塥农区应不用绿黄隆及复配剂,丘陵农区可推广使用双黄隆类复配剂,并推行麦秸直接还田。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通过用60%吡虫啉悬浮拌种剂(高巧)等药剂进行拌种,考究其对水稻飞虱、稻蓟马、恶苗病的防治以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锯齿叶矮缩病等病毒病的预防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高巧种子处理剂对防治水稻秧苗期稻飞虱和预防"南矮"的发生有较好的作用,且对水稻体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促进叶片和根系的生长,进而促进植株分蘖数、株高、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茎基宽和产量结构的提高,最终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9.
进行分层盆栽试验,模拟田间土壤剖面上下层水分不均匀分布条件,研究表层土壤施锌对玉米植株吸收Ca、Fe、Mn和Cu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层土壤干旱抑制了苗期玉米植株生长,降低了地上部Ca、Fe、Mn分配比例。上层土壤干旱情况下,增加下层土壤水分供应,并没有提高植株生长和养分元素的吸收量。施锌明显促进了玉米地上部生长,在土壤水分充足时,施锌对植株生长效果更明显。不论土壤水分状况如何,施锌显著降低了植株中Ca、Fe、Mn、Cu浓度,对植株吸收积累Fe有拮抗作用;上层土壤干旱条件下,施锌还降低了地上部和整株中Mn以及根部Cu的积累量。施锌对植株体内Ca、Fe、Mn、Cu向上运输没有显著性影响。研究表明土壤表层干旱条件下,即使增加土壤水分,尚不能提高玉米植株生长和对Ca、Fe、Mn、Cu等养分的吸收利用。施用锌肥可以提高作物对土壤水分利用,但要注意对作物吸收Fe与Mn的拮抗作用,适当配合铁锰等养分供应。  相似文献   

20.
对水稻中多种病原细菌的检测,使用常规方法往往耗时耗力,而多重PCR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多种细菌的检测。根据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gyrB基因,水稻细菌性叶鞘褐腐病菌PfsI/R quorum sensing 位点以及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含铁细胞接受因子基因设计引物,建立4种水稻病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对方法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测试,并对采自不同地区的水稻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多重PCR方法能同步地快速检测出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水稻细菌性叶鞘褐腐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或水稻白叶枯病菌,检测灵敏度达到103 cfu/mL的菌液浓度,利用该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的58份水稻种子进行检测,其中17个样本检测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或水稻白叶枯病菌,未检测到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和水稻细菌性叶鞘褐腐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