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黑小麦籽粒硒含量,达到富硒标准,于2017—2018年在天然富硒区山西省洪洞县马三村开展大田试验,以黑小麦为供试材料,依据研究区域黑小麦的籽粒硒含量范围,研究增补硒肥(开花期叶面喷施有机硒肥)对3个品种黑小麦植株硒积累、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富硒区黑小麦籽粒硒含量在159~175μg/kg之间,但仅达富硒标准的最低水平(150~300μg/kg)。开花期喷施有机硒肥后,黑小麦成熟期各营养器官的硒含量、硒积累量和干物质量均显著提高,茎秆硒积累量占比降低,籽粒硒代蛋氨酸、硒代胱氨酸含量显著提高,且‘冀紫496’和‘临黑131’2品种籽粒硒酸盐含量降低,最终黑小麦籽粒硒含量达246~258μg/kg,不超人体吸收籽粒硒含量的推荐量。富硒区开花期喷施有机硒肥较不喷施硒肥黑小麦产量提高6%~8%,主要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以‘冀紫496’表现较好。总之,富硒区开花期补有机硒肥有利于促进黑小麦植株吸收积累硒元素,促进茎秆硒运转,提高籽粒硒含量,同时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籽粒产量,以‘冀紫496’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国冬小麦籽粒植酸含量差异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以期为提高小麦营养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来自4个麦区的161份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籽粒植酸含量变化及分布频率、植酸含量与籽粒形态特征、粒重、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植酸含量变异范围为0.92%-1.95%,平均值为1.41%;蛋白质含量为12.60%-19.20%,平均为15.24%。籽粒植酸含量的分布呈现正态分布,其中有53.4%的小麦品种植酸含量在1.25%-1.55%之间,只有8.7%的品种植酸含量小于1.1%。相关分析表明,植酸含量与蛋白质含量、SDS沉降值之间无显著相关,但蛋白质含量与沉降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培育低植酸含量且蛋白质含量高的小麦品种理论上是可行的。籽粒千粒重与籽粒宽、长和厚呈显著正相关,但是植酸含量与千粒重、籽粒长、宽、厚之间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在品种选育中,获得低植酸含量、高粒重且加工品质好的小麦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山西玉米的品质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3~2012年山西省审定玉米品种的容重、粗淀粉、粗蛋白、粗脂肪及赖氨酸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2003~2012年山西省审定玉米品种的平均容重和粗淀粉含量有升高的趋势;2003~2012年山西省审定玉米品种的粗脂肪含量基本无变化;2003~2008年山西省审定玉米品种的赖氨酸含量基本无变化;2003~2012年山西省审定玉米品种的粗蛋白含量略有下降。[结论]粗淀粉含量和容重随玉米产量的提高而提高,而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的赖氨酸含量等指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主要由遗传基因所控制,因此必须加强专用型玉米选育。  相似文献   

4.
利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100个不同类型小麦籽粒的赖氨酸含量.结果表明:100个小麦品种(系)籽粒的赖氨酸含量平均值为0.40%,中等及以上赖氨酸含量的品种(系)有53个,占全部供试品种(系)的53%,其中宁麦9号、宁0078、宁9-18、宁96048、扬麦13号、910084、安92484、渝98767等 8个品种(系)的赖氨酸含量最高, 占全部供试品种的8%.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邮编:223800,电话:0527-4837878)选育的中早熟夏大豆新品种泗豆520,前不久通过了江苏省品种审定。该品种生育期105天,百粒重21.0克。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黑色,外观商品性较好。粗蛋白质含量39.2%,粗脂肪含量19.2%。田间花叶  相似文献   

6.
不同品种荞麦蛋白质和黄酮含量与环境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8个荞麦品种在全国17个栽培地点的籽粒蛋白质和黄酮含量变化,以期进一步研究不同地点不同荞麦品种的蛋白质和黄酮含量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养麦籽粒黄酮含量以及不同品种不同地点间蛋白质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荞麦黄酮含量变化幅度为0.781% ~2.479%,平均值为1.676%;荞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异范围为3.253%~15.723%,平均值为7.672%.不同品种黄酮、蛋白质含量变异与生态因子之间的不同关系,说明不同荞麦品种对生态因子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7.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中心有关专家选育的小麦新品种“陕 2 5 3”日前通过陕西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陕 2 5 3”属冬性小麦 ,耐寒性较好 ,分蘖力强 ,成穗率高 ,株型紧凑 ,株高 80 cm左右。穗多、早熟、籽粒角质。籽粒饱满度好 ,千粒重 40~ 42 g。蛋白质含量 1 4.1 2 %~ 1 4.8% ,湿面筋含量 2 8.4%~ 2 8.8% ,干面筋含量 9.7%~ 1 0 .2 % ,沉淀值为 37.2~ 42 .0 m L,吸水率为 5 8.94%~ 5 9.62 % ,各项指标达到或接近强筋小麦指标 ,田间综合耐病性好。 1 999~ 2 0 0 1年陕西关中灌区区试 2 2点次 ,平均单产 4646kg/hm2…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喷施亚硒酸钠对大豆籽粒硒含量及单株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盛荚期喷施不同用量的亚硒酸钠,共5个处理(CK(清水):0 g/hm2,C1:30 g/hm2,C2: 60 g/hm2,C3: 90 g/hm2,C4: 120 g/hm2),副区为8个大豆品种。分析8个大豆品种在喷施5种用量亚硒酸钠处理中籽粒硒含量及单株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地土壤达到富硒水平,在CK处理中,不同大豆品种籽粒硒含量均未达到富硒大豆标准,需要额外喷施硒肥。随着喷施亚硒酸钠用量的增加,8个大豆品种籽粒中硒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亚硒酸钠用量与大豆籽粒硒含量呈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8个大豆品种籽粒硒含量均值随亚硒酸钠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与CK相比,C1~C4处理均能极显著提高8个大豆品种籽粒硒含量均值,提高了571.186 %~2 489.831%。亚硒酸钠用量对大豆籽粒硒含量的影响大于大豆品种对大豆籽粒硒含量的影响。喷施亚硒酸钠用量(X)与每种用量下8个大豆籽粒硒含量均值(Y -均)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 -均=0.012X+0.003,r =0.986,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根据该方程,当大豆籽粒硒含量达到富硒大豆标准(0.1~1 mg/kg),喷施亚硒酸钠用量的范围为8.08~83.08 g/hm2。分析喷施亚硒酸钠用量与大豆籽粒硒含量的回归方程发现,郑9525的回归方程斜率最大,C4处理中籽粒硒含量达到最大值1.997 mg/kg,籽粒富集硒能力最强;齐黄34斜率最小,C4处理中籽粒硒含量达到最小值1.133 mg/kg,籽粒富集硒能力最弱。在本试验条件下,喷施亚硒酸钠对大豆单株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大豆品种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大于亚硒酸钠用量对单株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不同水分处理下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在生育后期蜡质含量与主要生理指标的关系,选择建国以来河南中北部麦区不同年代主栽的6个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三个水分处理:W0,返青后不灌水;W1,拔节期灌水;W2,拔节和灌浆期分别灌水,研究了不同灌水下灌浆期冬小麦旗叶蜡质含量、气体交换参数以及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变化。结果表明:旗叶表面蜡质含量与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水势和籽粒产量极显著负相关,与叶片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WUE和产量水平WUE相关不显著。在品种更替过程中,冬小麦旗叶蜡质含量先增加后降低,20世纪70—80年代品种蜡质含量最高,比其它年代品种高14.4%~86.9%,而籽粒产量比90年代后品种降低6.6%~23.0%,叶片WUE比其它年代品种降低11.8%~17.9%,产量水平WUE比90年代后品种降低6.8%~22.0%。水分胁迫增加了旗叶表面蜡质含量,使得旗叶光合速率降低,CO2同化作用减弱,同化产物输出减少,最终引起籽粒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不同品种粗蛋白质含量与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试验,对中国北方1990s以来种植面积较大的50个玉米品种粗蛋白质含量(CPC)进行了研究。通过探测分析和正态分布测试检测表明,秸秆CPC、籽粒CPC和整株粗蛋白产量(CPY)分别符合正态分布N(5.48,0.532)、N(9.42,0.792)和N(530.67,64.632),三者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38%~7.09%、7.03%~11.00%和417.43~726.72 g/plant。籽粒CPC与秸秆CPC相关性不显著(P>0.05)。对籽粒和秸秆的CPC进行分层聚类,将北方玉米品种划分为籽粒高秸秆低型(HGLS)、籽粒与秸秆双低型(LGLS)和籽粒与秸秆双高型(HGHS)。目前CPC双高的HGHS型品种相对较少,仅占20%,应当加强该类型品种的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不同蛋白质含量小麦品种籽粒形成期旗叶、籽粒氮代谢主要物质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分析,阐明其源、库氮形态以及相关酶活性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高、中、低蛋白质含量的小麦品种各2个,研究籽粒形成期硝态氮、氨态氮与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变化特征。【结果】不同类型小麦籽粒形成期蛋白质含量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蛋白质积累量呈现为高蛋白含量品种>中蛋白含量品种>低蛋白含量品种。随籽粒发育,3种类型品种籽粒硝态氮含量逐渐下降,成熟时高蛋白含量品种>中蛋白含量品种>低蛋白含量品种。籽粒、旗叶氨态氮含量与籽粒硝态氮含量呈类似变化趋势,成熟时氨态氮含量因品种而异。旗叶NR活性随籽粒成熟而降低,低蛋白含量品种NR活性低于高、中蛋白含量品种。旗叶和籽粒GS活性均随籽粒的成熟而下降,中、高蛋白含量品种趋势相似,而低蛋白含量品种籽粒和旗叶GS活性变化趋势不同,籽粒成熟时旗叶仍保持较高的GS活性,而籽粒GS活性则降至很低。【结论】籽粒硝态氮含量与旗叶NR活性和籽粒GS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氨态氮含量与旗叶NR、GS和籽粒GS活性的相关性均亦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高蛋白含量品种由源(叶)向库(籽粒)供给硝态氮的能力强于中、低蛋白含量品种。但低蛋白含量品种对硝态氮的利用更为充分。高蛋白含量品种较高的旗叶NR活性和较高的籽粒GS活性使其氮素同化能力高于中、低蛋白含量品种,这为籽粒蛋白质合成提供了充足的底物,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邮编:350003,电话:0591-87572110)从日本引进的蚕豆新品种陵西一寸,前不久通过了福建省品种认定。该品种百粒重200克左右。鲜籽粒粗蛋白含量5.6%,氨基酸含量3.8%,粗脂肪含量0.3%,淀粉含量7.1%,粗纤维含量2.1%,蔗糖含量2.8%,还原糖含量0.3%,水分含量95.1%。667平方米(1亩)产青荚700公  相似文献   

13.
氮肥对小麦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两个小麦品种(鲁麦8号和泰山1号)氮素营养、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每亩纯氮施用量从10公斤增至20公斤,对两个品种的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5%水平),但却显著增加其蛋白质产量;在各施氮期中,拔节期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揚花肥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的效应最大,并且各施肥处理的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均比对照高。试验还表明,合理运筹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可成功地打破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间的负相关关系,使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得到同步提高,并有效地增加单位籽粒中量重的赖氨酸含量。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富硒小麦生产中土壤天然富硒与外源施硒的差异及其机制,于山西省晋中市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基地开展盆栽试验,研究天然富硒土壤、施硒土壤和缺硒土壤对小麦籽粒硒积累、植株物质积累及产量影响的差异,为富硒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结果表明:较缺硒土壤,土壤施硒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达228μg/kg,其有机硒占比为81%,籽粒硒强化指数达35%;富硒土壤显著提高籽粒硒含量,达176μg/kg,有机硒占比为83%,籽粒硒强化指数达27%。较缺硒土壤,施硒土壤和富硒土壤可显著提高越冬-拔节、拔节-孕穗两阶段物质积累量,提高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贡献率达31%,富硒土壤高于施硒土壤;施硒土壤和富硒土壤均可提高千粒重4%~8%,增产3.15%~4.16%,富硒土壤高于施硒土壤。总之,富硒土壤和施硒土壤籽粒硒含量均达到富硒小麦生产标准,且富硒土壤更有利于籽粒有机硒积累及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5.
选取近60年来,山东省连续3年推广面积较大的36个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在土壤肥力存在差异条件下籽粒、颖壳和茎叶中的铜、锰、铁、锌等4种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肥力条件下4种微量元素含量高肥处理高于低肥处理的年代出现的较多。微量矿质元素在冬小麦籽粒、茎叶和颖壳中含量表现为Cu元素含量呈现出籽粒茎叶颖壳,Mn元素含量表现为茎叶籽粒颖壳,Fe元素含量表现为茎叶颖壳籽粒,Zn元素含量表现为籽粒颖壳茎叶。冬小麦籽粒中铜、锰、铁、锌等4种微量元素含量范围分别为4.79~6.14、32.55~44.07、37.24~59.56、25.74~37.40 mg/kg。  相似文献   

16.
小麦品种间籽粒品质性状表现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25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试材,分析了它们的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Zeleny沉降值表现及4项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硬度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也分别与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间相关不显著。将被测品种按面筋强度分为强、中、中下和弱4个等级,不同的等级中,各性状的相关性又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此外,各品种小麦硬度的变幅是7 5%~81 4%,变异系数为33 71%;蛋白质含量的变幅是9 9%~16 9%,变异系数为9 39%;湿面筋含量的变幅是3 6%~93 2%,变异系数为62 28%;沉降值的变幅是16 5~51 7ml,变异系数为27 93%。这些品种中多数为硬质麦,蛋白质含量中等,湿面筋含量较高,但也有部分材料湿面筋含量非常低,沉降值中等偏低。  相似文献   

17.
利用核不育燕麦新种质选育新品种品燕2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裸燕麦新品种品燕2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燕麦课题组以CAMS-6核不育材料作母本、裸燕麦品五作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生育期为95~100 d,属中熟品种,株高110~120 cm,千粒质量24 g左右,籽粒粗蛋白含量18.9%,粗脂肪含量8.3%;抗旱性强,丰产性好,品质优,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河南若干小麦品种籽粒营养品质及其稳定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1个试点6个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赖氨酸含量的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环境间、品种×环境间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赖氨酸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品种效应的比较与品种×环境效应方差和变异系数的分析,表明陕农7859、鲁早一号是籽粒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和赖氨酸含量较高且稳定性尚好的两个品种。  相似文献   

19.
<正>糯玉米籽粒中营养成分含量高于普通玉米,含70%~75%的淀粉,10%以上的蛋白质,4%~5%的脂肪,2%的多种维生素,籽粒中蛋白质、VA、VB1、VB2均比稻米多,脂肪和VB2的含量最高。糯玉米速冻果穗的出口市场巨大,出口的品种类型也从曾经的以  相似文献   

20.
强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稳定性及其调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氮肥对不同强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调控效应,以及小麦蛋白质的稳定性。【方法】利用7个强筋小麦品种,按统一方案分别在6个省进行试验,成熟时按小区收获,测定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结果】在0~300 kg•ha-1施氮范围内,不同品种在各试验点均表现随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处理间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每公顷施用300 kg氮素仅比施用225 kg的处理增产1.6%。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不同施氮处理在各试验点之间产量的变异系数逐渐降低,表明施氮和产量水平的提高可以缩小不同地区产量的差异。8901-1和豫麦34对氮肥较敏感,增施氮肥的增产效果明显;济麦20和皖麦38稳产性较好。各试验点间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的变化与产量变化趋势相同,表明适当施氮可以有效降低不同试验点间的品质差异。不同试验点间各品种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为2.04%~7.03%,变异系数较小的品种,蛋白质含量稳定性好,变异系数大的,其品质的栽培可塑性较强。不同施氮量处理间各品种的变异系数为5.43%~7.33%。有些供试品种在施氮150 kg•ha-1以下时,蛋白质含量不能达到强筋标准,如烟农19、济麦20和皖麦38。在施氮量超过225 kg•ha-1时,其籽粒蛋白质含量均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结论】在实际生产中,从产量和品质两方面考虑,强筋小麦施氮水平应控制在225~300 kg•ha-1。试验中各种影响蛋白质含量变异的因素的效应表现为:栽培措施>基因型>生态环境(试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