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处处彰显着作为一名语言大师该有的写作风范。在这部话剧中主要的出场人物就有十几个,但是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形象特点和性格,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老舍先生通过话剧中的十几个人物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浓浓的京味语言,幽默风趣的叙述了三个时代中茶馆的兴衰成败,辛辣的语言,嘲讽着当时社会时代中的丑态。整本书将黑暗的社会与爱国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一边讽刺当时的社会,一边又表达了对于爱国者的同情之心,让读者看完之后笑中带泪,心中却不仅充满悲凉。  相似文献   

2.
邢湘臣 《农业考古》2003,(2):132-132
老舍的女儿舒云女士撰写了“老舍与《茶馆》”回忆录 ,读来思绪万千。今择之 ,共“品”味。老舍写《茶馆》一剧 ,有他的前因后果。老舍是当代著名的剧作家 ,但是他对自己的剧本 ,从不作高的评价 ,他只有一个优点 ,就是“勤快”。此话不假 ,正是老舍夫人胡青在整理老舍手稿时 ,发现仅一部《春华秋实》 ,老舍写了五十多万字 ,化了七、八个月时间 ,一遍一遍的改 ,一共改了十遍 ,说明他写作的谨慎、郑重 ,所以他写出的作品 ,份量很重 ,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治学“勤快”的哲理。老舍写《茶馆》剧本 ,那就在“三反五反”后 ,老舍刚…  相似文献   

3.
《茶馆》是我国话剧典范,一经上演,长久不衰。剧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这得力于老舍先生力透纸背的语言功力。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就《茶馆》的语言艺术进行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4.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著名话剧,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这个作品用茶馆的命运来隐喻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兴衰,从茶、茶馆、茶文化入手来传达"葬送旧时代,歌颂新中国"的时代主题,与当时的主流文学样式迥异其趣。  相似文献   

5.
舒云 《农业考古》2003,(4):276-277
老舍的代表作——《茶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从中吸取了营养。但《茶馆》的产生,却鲜为人知。舒云女士特撰文“老舍与《茶馆》”一文,详细叙述了老舍写《茶馆》的来龙去脉,值得一读。今特摘之。  相似文献   

6.
话说北京茶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馆不仅是人们饮茶小憩、享受品茗乐趣的好去处,而且还可以从茶馆里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历史掌故,乃至世道的兴衰。凡是看过老舍先生著名话剧《茶馆》的人,都会对北京的市井生活和民间疾苦,产生深刻印象。茶之成为商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据陆羽《茶经》引《广陵耆老传》中说,在晋元帝时,就有老妇人每天清晨提着一罐茶水,到市场上去卖,市民们纷纷购买,由此推断这就是茶馆的雏型。明确记载有关茶馆的最早文献,是唐代宗(公元七六二——七七九年)时封演的《封民闻见记》:“闰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见卷6)唐中期时,饮茶风气愈益盛行。市廛间随之出现了卖茶水的  相似文献   

7.
老舍的话剧《茶馆》中,主人公王利发所开的茶馆里张贴有一张"醉八仙"大画,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的有关课文注释是:"醉八仙"大画大约是以饮中八仙故事为题材的画.饮中八仙,是指李白、贺知章等八人.杜甫有《饮中八仙歌》.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欠妥,"醉八仙"应指传说中的汉钟离、铁拐李等八仙.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8.
北京又添一新景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命名的一家京味儿十足的茶馆,1988年兴建,位于北京前门西侧蓝色琉璃瓦飞檐的“大碗茶”商业大楼三楼。正门前,有一座老舍先生的半身铜像,“老舍先生”以幽默的目光迎接着前来品茗的宾客。门楣上书有“北京大碗茶”五字的金漆匾额,落着老舍夫人胡絜青题写的“集老舍书印”的边款。走进大厅,使人感到一派既古朴典雅,又清新蓬勃的气氛.厅内宫灯高照,名人书画琳琅满目。中央池座里摆着数十张乌漆铮亮的仿古梨木八仙桌,上首是一座小巧玲珑,故宫漱芳斋风格的小戏台,下首棱花木门,虚掩着几间雅座,左边明亮的高台上是一溜可以眺望天安门的廊座,右边柜台前悬挂着老式茶叶店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茶     
有一文艺单位,想在上海开爿艺术茶馆,取名“鲁迅茶馆。”。上海的“鲁迅茶馆可与北京的“老舍茶馆”齐名。一来,鲁迅、老舍都是文艺界著名人士。二来,上海是鲁迅长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可说是鲁迅的“第二故乡”),三来鲁迅生前十分爱喝茶。他一边品茗,一边构思佳作,在他的日记中,就有买茶、赠茶及外出饮茶的记载。鲁迅对品茗有一论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  相似文献   

10.
1999年孟春,笔者向国内17个省、市有一定知名度的53家茶馆和在香港、台湾的朋友,邮寄了当时刚从印刷厂印出来的《中国茶馆》样书,很快(不到半个月)就收到北京、上海、沈阳、珠海,尤其济南市千佛山路9号山东名人茶馆的鲁明先生,在三月二十三日寄来的特快邮件;“看到《中国茶馆》,十分高兴,要求购买1500册。”他还就增添内容,重新设计了书面草图,并建议由他负责在山东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事,向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家扬先生作了会报,古稀之年的王老在百忙之中,于四月十五日特意为再版的《中国茶馆》写了“序…  相似文献   

11.
安明霞 《农业考古》2004,(4):237-238
人们一向认为老舍茶馆就是"品茗听戏"的地方,如今又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今年以来,再到老舍茶馆,就会发现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仍然保持三楼西边大厅的品茗听戏外,东边大厅的大碗茶酒家还增加了茶宴,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二楼开办了老舍茶馆前门四合茶院、大碗茶茶庄.许多人的直觉是,老舍茶馆在逐渐壮大.  相似文献   

12.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5,(2):110-113
雷锋墙下多沉思,远望老舍茶馆,除了京味十足的彩色雕梁门柱,几十年如一日的“老二分”茶摊,还有那面巍巍壮观的“雷锋墙”。褐色的雷锋铜雕像和“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这里绝不仅仅是个装饰和口号而已,它犹如茶馆的历史一样绵长,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深深刻进了老舍茶馆每一个员工的血液里。  相似文献   

13.
“老舍茶馆”的冷与热1988年,北京西珠市口开设了“老舍茶馆”,茶客们在这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悠然品茶,领略“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茶文化韵味。同时可欣赏传统技艺节目,既发思古之幽情,也是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洗礼,这正是“老舍茶馆”独特魅力之处。不到五年功夫,...  相似文献   

14.
漫画家的茶趣漫画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进我国的“舶来品”,按说与古老的茶文化并无瓜葛。无奈许多漫画家本身就是超级茶客,一不留神,笔下便流出了一缕缕茶香,浸人漫画里面,成了别具风味的茶漫画。老一代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是中国漫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生于浙江桐乡,少年在杭州求学,中年以后又在杭州住了多年,说他是被龙井茶“泡”大的,也不算夸张。他发表的第一幅漫画,是刊登在朱自清、俞平伯合编的《我们的七月》上,题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正是一张表现茶馆的漫画:一弯新月高悬中天,月光透窗而入,照在…  相似文献   

15.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5,(4):122-126
扶植民族艺术花 走进老舍茶馆的西大厅,一眼就可以看到舞台两侧一副烫金对联“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这副简短的对联诉尽了尹盛喜一生的喜好、追求和努力,也成为老舍茶馆的两大立馆宗旨。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4):244-245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以百万字的篇幅描写了抗战时期发生在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的一个个血泪故事。作品中展示了北平市民的抗争与软弱,批判了在北平这个闲适的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文化的蛀虫。  相似文献   

17.
天下茶人是一家,在江西有这么一群活跃的茶文化界朋友,他们都在为江西的"茶"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就是江西各大茶馆的馆主。然而有这样一个茶馆——泊园茶馆,它于2010年9月试营业,它的馆主张卫华是一位居士,他喜好禅文化,热爱书法,是一名有"茶"精神的茶人。他本着和谐共赢的目的约了江西的馆主齐聚  相似文献   

18.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7,(5):217-217
知道了鲁迅先生也去茶馆喝茶,感到很新鲜!在我过去印象中,鲁迅先生应该是个永远的留着整齐的胡子、永远的严肃、永远的“横眉冷对”着一切的伟人!他也会食人间烟火么?去,而且不止一次地出入北方的茶馆、南方的茶楼吗?也会坐在茶馆或茶楼里,同民众一起,同他的朋友们一起,喝茶、吃茶点、聊天?是的,鲁迅先生也去茶馆、茶楼!翻开鲁迅先生日记。1912年5月离南京北上,5月5日抵京,寓居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县馆内的藤花馆,从即日起开始记日记。没过几日,就开始了他在北京不断去茶馆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的生活。请看日记。1912年5月26日记云:…  相似文献   

19.
沈冬梅 《农业考古》2006,(5):130-134
一、茶馆社会文化功能的历史茶馆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较为独特的经济文化现象。它最初出现在唐中期开元时期。据《封氏闻见录》记载,在自今山东河北邹、齐、沧、棣等地通往洛阳、长安这一路的大小城市中,有人开设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在西京长安开远门外数十里之处的道路边上也有开茶馆。当时称茶馆为茶坊、茶肆、茶店、茶楼、茗铺等,主要是为了满足行旅之人以及城市居民的饮茶和歇息休闲之用。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更为迅速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社会流动加剧,城市、乡村都出现了数量众多的…  相似文献   

20.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4,(4):239-244
“盛世兴茶”——,一声轻叹,一位历经人世变迁,深得茶中况味的老人左手托着盖托,右手拿着盖碗的碗纽,这是他挚爱一生的花茶,看着手中黄色盖碗上的“老舍茶馆’’字样,清亮的茶汤中映出了他那历经风霜的脸,几度风华,几番茶香,久远的记忆在酽酽的茶香弥漫开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