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杂交F1代秃尖与亲本秃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明泉 《玉米科学》2001,9(4):043-044
本文以农大玉米育种试验1999年的自交系试验圃和杂交鉴定圃为材料,运用相关及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133对玉米杂交组合的杂种F1与双亲的秃尖、双亲秃尖均值的相关性、双亲秃尖之差绝对值的相关性,并利用回归方程根据双亲秃尖,双亲秃尖均值,双亲秃尖之差绝对值的变化对F1代秃尖的影响进行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南通和三亚两个环境下对84份鲜食糯玉米自交系果穗秃尖长度进行鉴定和评价,筛选果穗无秃尖性状种质资源.结果 表明,在南通和三亚分别筛选到无秃尖性状的优异自交系14、16个,两个环境下均无秃尖性状的自交系共9个,分别为LBN2586、L8F、HZHW-1、J2FBSY、TZP、N7-2、L1M、ZBN1 ·W361和H3...  相似文献   

3.
用自交系201与698-3杂交,创建了一个玉米F2:3群体,共233个家系.分析了该群体的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深、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生产力等9个性状的变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度均很大,在不同家系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除秃尖长外,频率分布均呈正态分布.各性状与单株生产力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行粒数、百粒重、穗行数、粒深和出籽率对单株生产力的贡献最大.利用该群体中的变异性状,结合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选择.可选育出新的高产玉米自交系.  相似文献   

4.
一个玉米F2:3群体主要性状的变异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交系201与698-3杂交,创建了一个玉米F2:3群体,共233个家系。分析了该群体的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粒深、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生产力等9个性状的变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度均很大,在不同家系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除秃尖长外,频率分布均呈正态分布。各性状与单株生产力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行粒数、百粒重、穗行数、粒深和出籽率对单株生产力的贡献最大。利用该群体中的变异性状,结合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选择,可选育出新的高产玉米自交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2个优良爆裂玉米自交系与6个Reid类群普通玉米自交系杂交组配12个杂交组合,研究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穗重、穗粒重和出籽率8个穗粒性状的F1表现、杂种优势和F2群体表现、分离特征及其与亲本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组合F1表现、中亲优势(MH)、超高亲优势(HH)和F2群体的平均值(F2M)、变幅、变异系数、优势衰退(HDR)等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各穗粒性状杂交早代的遗传背景效应突出;F2群体各性状均呈连续正态分布,存在超双亲分离,为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杂种优势较小的穗行数、出籽率和穗粗可以根据两类亲本或其均值初步预测其组合F1和F2M值的表现,对于杂种优势较大的穗重、穗粒重和百粒重不宜进行预测;除穗行数和出籽率外,其余性状F1表现与F2M、MH和HH以及F2M、MH、HH间多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HDR与F1、F2M、MH和HH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2×N04、R4×N10和R5×N10组合为进一步开展遗传作图和改良爆裂玉米自交系穗粒性状的最佳群体。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的利用具有优异基因的野生大豆资源创造高异黄酮含量的大豆新种质,采用野生大豆作为亲本进行种间杂交,研究种间杂交后代异黄酮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种间杂交F1代异黄酮含量介于双亲之间,且F1代异黄酮含量与双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杂种优势分析得知,在杂交F1代中出现正向优势和负向优势的机率均等;在选育大豆异黄酮专用品种时,应采用双亲异黄酮含量均高,或以异黄酮含量中等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栽培大豆为母本,以异黄酮含量高的野生大豆资源为父本组配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7.
贾玉峰  张新生  赵明 《玉米科学》2004,12(2):026-029
试验以吉林省主推的普通玉米单交种为母本,以高油玉米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研究双亲对杂交当代子粒的脂肪、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母本对杂交当代子粒脂肪含量的影响大于父本,杂交当代子粒的脂肪含量与其双亲的关系是:普通玉米单交种×高油玉米自交系杂交当代子粒的脂肪含量=0.60P1+0.40P2;普通玉米单交种×高油玉米单交种杂交当代子粒的脂肪含量=0.65P1+0.35P2;普通玉米单交种×高油玉米群体的杂交当代子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及其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普通玉米杂交组合N3030、N4640为对照,通过盆栽接虫试验和田间调查,系统研究了转Bt基因玉米杂交组合N3030Bt和N4640Bt对亚洲玉米螟的抗虫效果和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无驱避作用,但花叶率、茎秆和雌雄穗的受害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转Bt基因玉米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等与对照差异不大,秃尖长明显短于对照,穗粒数和产量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9.
BP神经网络模型对超级玉米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对超级玉米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选育超级玉米杂交种时,和平均值相比,黑穗病和空秆率要小,容重适当降低,百粒重稍高,穗行数14行以上,秃尖小,晚熟,耐密。  相似文献   

10.
利用2个栽培大豆(G.max)品种与2个野生大豆(G.Soja)材料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研究其F1的优势指数、超亲优势及F1与亲本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F1单株粒重的优势指数最大,其次为株高、单株荚数。百粒重和开花至成熟天数低于双亲平均值。F1的株高、单株荚数、百粒重、生育日数与其双亲平均值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高油玉米花粉直感效应对普通玉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两个高油玉米品种与5个普通玉米品种混种,利用高油玉米品种为普通玉米品种授粉,研究高油玉米对普通玉米的花粉直感效应。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花粉直感效应,增加了普通玉米的含油量和粗蛋白含量,改变了淀粉含量。与通油1号玉米杂交的5个普通玉米产量均增加,增加幅度最高的是吉单180,其经济效益也最大。与四油199玉米杂交的5个普通玉米,除吉单180外,产量均降低,经济效益最高的是吉单180。由此可见,高油玉米通油1号比四油199更适合与普通玉米进行花粉直感效应,而吉单180是与高油玉米进行花粉直感效应最为合适的普通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2.
玉米穗粒腐病抗病资源鉴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人工接种串珠镰刀菌,进行玉米穗粒腐病抗性鉴定.从90份玉米自交系中筛选出15份高抗材料和27份中抗材料.结合血缘追踪发现,78599和78698等先锋海外种子公司育成的玉米杂交种的衍生自交系普遍具有较高的抗性。  相似文献   

13.
王胜祥  王胜  晏纯 《杂粮作物》2006,26(2):150-151
着重分析我国玉米生产和玉米育种面临的任务和存在的问题。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玉米的主要用途依次是饲用、食用和工业用。目前我国玉米65%~70%用于饲料,人均占有饲用玉米60 kg,美国人均占有饲用玉米300~500 kg,而我国远远低于农牧业发达国家。中国人口众多,再经过30年努力,玉米总产翻一番,人均占有玉米量也不超过120 kg,仅靠玉米数量增加是无法满足畜牧业发展对饲料的需求,因为大部分肉、禽、蛋、奶是靠玉米转化的。当前应加强品质育种研究,使今后玉米产业向高层次迈进,发展优质蛋白玉米(高赖氨酸玉米opaque-2玉米)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农业技术措施。此外,为满足市场需求,还要发展高油玉米、青饲青贮玉米、高直链淀粉玉米等。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玉米群体与我国主要玉米种质杂种优势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将20个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与4个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代表自交系按照NCⅡ设计组配80个测交组合,2006、2007年进行田间鉴定试验,研究引进群体与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杂种优势关系。结果表明,EP1、EP9、EP14、EP15、EP16和EP17群体单株产量等综合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表现较好;EP1、EP8和EP19群体属于塘四平头群,EP12、EP14、EP15和EP22属于Reid群,EP17、EP20、EP21和EP23属于Lancaster群,EP3、EP6、EP7、EP9、EP10、EP11、EP13、EP16和EP18属于旅大红骨群;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与旅大红骨类群的杂种优势最强。  相似文献   

15.
闫巨光  刘丽 《杂粮作物》2007,27(2):152-153
种植青贮玉米调制青贮饲料,是草食家畜不可缺少的青绿多汁饲料,目前,辽西地区养殖户主要是收籽实后的玉米秸作青贮饲料,在生产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用玉米秸远远不够,同时随着青贮玉米选育研究的向前发展,调制优质玉米青贮饲料的条件已经具备。寻找辽西地区推广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从经济效益和生产实践上考虑,是否经济合算,为此,开展了此项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国审品种和主栽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对该区域2018~2020年审定品种及2020年部分主栽品种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27份审定品种中未见对南方锈病高抗(HR)的品种,抗性以高感(HS)为主,占比高达62.06%,抗性(R)品种、中抗(MR)品种和感病(S)品种分别占4.45%、4.92%和28.57%。47个主栽品种中未发现高抗南方锈病的品种,抗性品种、中抗品种、感病品种和高感品种分别占12.77%、27.66%、19.15%和40.43%。黄淮海夏玉米区国审品种和主栽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较差,品种抗性以高感为主。因此,应加强病原菌的监测预警工作,加快抗病育种进程,引进利用优质抗性基因资源,发掘创新抗性材料,培育多基因聚合的持久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17.
秸秆深还对土壤水分转移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将玉米秸秆切段、粗粉碎、细粉碎、细粉碎后压粒和细粉碎后氨化处理,研究玉米秸秆深施还田对土壤水分转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粉碎程度越细,吸水能力越强,深施后土壤渗水速度越快;粉碎的秸秆较其他处理更能促进土壤水分竖直方向转移;各处理的蓄水能力表现为粉碎状秸秆处理段状秸秆处理CK(不施秸秆),且细粉碎、细粉碎后氨化处理在还田初期就能呈现出明显的蓄水效果;秸秆粉碎状态越细,深施后土壤容重减小的速度和幅度越大,细粉碎处理和细粉碎后氨化处理能在还田初期对减小土壤容重产生明显作用,播种后25 d,土壤容重减小幅度最大,分别达0.052和0.045 g/cm3;秸秆深施还田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产量排序为细粉碎细粉碎后氨化处理粗粉碎细粉碎后压粒秸秆切段CK(不施秸秆),其中细粉碎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增加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8.
玉米五大种质对红蜘蛛抗性的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五大种质常用玉米自交系、自选稳定系及近两年山西省审定的玉米新品种对红蜘蛛抗性的田间调查、鉴定与分析,并建立了对红蜘蛛抗性的分级指标体系。结果表明,5大种质系统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初步认为P系统总体最好;较差的是Reid系统;Lancaster系统、旅大红骨系统、塘四平头系统抗感表现相差不大。证明玉米植株的抗病性、叶片的持绿性、株叶型结构对红蜘蛛抗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物驯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单纯的狩猎和采集型向农业型的转变。玉米(Zea mays L.)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起源演化的机制一直备受关注。2012年12月1日,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团队与其合作团队在Science(《科学》)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通过深入解析大量玉米野生种和栽培种材料的基因组变异,重新定义了现代栽培玉米的驯化过程,揭示了6 000年前墨西哥高原亚种(Zea mays subsp. mexicana)基因组的渗入及其优异等位基因的选择,实现了栽培玉米的二次驯化,同时推动了栽培玉米的广泛传播,研究结果为深入阐明作物起源演化这一古老的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