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曼氏无针乌贼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四大渔业产品之一,但近年来产量有所下降,为配合乌贼资源增殖的研究,提高乌贼渔业的年产量,除了要搞清其产卵场、索饵场及涸游路线外,对其食性的研究也是显得十分必要的。鉴于目前国内尚未见到对曼氏无针乌贼的食性作全面详细的报道,为此作者对1983年11月至1984年10月,周年按月采捕的新鲜乌贼标本计336只,逐个进行胃肠消化道的解剖观察,为了解其食性规律,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曼氏无针乌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1.3%、36.0%、41.6%、45.9%和51.5%的5种饲料,对平均初始体重为(1.65±0.20)g的曼氏无针乌贼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P4和P5组曼氏无针乌贼的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P4和P5组曼氏无针乌贼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P2和P3组(P〈0.05);这两组曼氏无针乌贼的肥满度也显著高于P1和P2组(P〈0.05);P3组曼氏无针乌贼的肝体比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P〈0.05),但其他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结果,认为,在该实验条件下,曼氏无针乌贼配合饲料中蛋白质适宜水平为45.9%~51.5%.  相似文献   

3.
曼氏无针乌贼生物学特性及渔场分布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开展曼氏无针乌贼生物学及渔场分布情况的调查研究,对于乌贼资源增殖及繁殖保护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就以往的资料看,林书颜等(1935、1937)、浙江省水产试验场(1936)、朱元鼎(1959)、郑严等(1960)、浙江省水产资源调查队(1960)、黄建勋等(1964)等分别对曼氏无针乌贼生物学及渔场分布进行过调查研究。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对中街山渔场曼氏无针乌贼的生物学测定及浙江近海主要渔场的调查,看到了其中的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4.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怀卵量及生殖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群的补充、生长和死亡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种群亲体的怀卵量及生殖力的变动是补充过程的基本环节,在研究种群生物学时要给予充分注意。分布在东海北部,生命周期一般只有一年的曼氏无针乌贼,其资源量是由当年的补充群体所组成。对曼氏无针乌贼的怀卵量及生殖力的研究,在探索其增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我国海域4个不同地理群体曼氏无针乌贼的形态学特征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形态学分析方法,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对舟山、温州、厦门和湛江4个不同曼氏无针乌贼地理种群的形态学差异进行比较。[结果]4个群体的腕式不一致,在测定的12项形态学指标中4个地理群体的胴长、胴宽、鳍宽、海螵蛸壳长、海螵蛸壳高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茜素络合物、动物体内色素标签及玻璃管动物标签3种方法对养殖条件下的曼氏无针乌贼幼体进行标志,探索其在今后乌贼野外标志放流中的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标志方法均可有效运用于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标志中。标志后,茜素络合物、动物体内色素标签会在标记处留下清晰可见的紫色或蓝色斑块,而玻璃管动物标签会在标记处形成突出的隆起,3种标志可从幼体阶段一直持续到成体阶段,标志保存率均达100%。3种标志对乌贼的活动、生长和存活均无显著影响(P>0.05)。相对于茜素络合物、动物体内色素标签,玻璃管动物标签具有更高效的标志效果,在今后曼氏无针乌贼大规模标志放流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曼氏无针乌贼不同世代养殖群体进行形态学比较。[方法]采用形态学分析方法,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对浙江舟山地区曼氏无针乌贼F_1、F_2、F_3养殖世代群体的形态学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在检测的10项形态学指标中,体重、胴宽、海螵蛸壳重、壳长、壳高在3个养殖世代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胴长/胴宽在3个养殖世代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研究结果为曼氏无针乌贼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就我国浙江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种群分布、生命周期、洄游、近海生长等资源特征以及从20世纪50-60年代的盛产,经历了80-90年代的衰竭,到本世纪初有恢复迹象这段时间内的各种变化及其产生原因展开综述,并探讨了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修复路径——加大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工作力度;产卵场的修复和保护;洄游路径上禁止捕捞作业;严格控制年捕捞量,以及拟定了资源保护和修复方面相关渔政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曼氏无针乌贼(以下简称乌贼)是我国浅海洄游性头足类,广泛分布于福建,浙江沿海,年产量很高,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四大渔业产品之一。但近年来,乌贼产量下降幅度较大,为配合乌贼资源增殖的研究,搞清其食性问题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是我国东海的主要渔捞对象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带鱼和黄鱼,但国内对无针乌贼的研究,却远不及带鱼、黄鱼那样系统和周密。除了断续作了一些形态、生态、产卵习性、孵化发育等研究外,关于资源方面,也仅有1960年浙江省渔业资源调查队作了春、夏汛洄游分布的调查。至于幼乌贼的分布范围、数量变动等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为详细了解曼氏无针乌贼的内脏和缠卵腺的组织学结构,采用组织学技术对曼氏无针乌贼的肠、肝、胰、胃、缠卵腺进行了显微观察,阐述了各个器官的组织学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肠较短,肠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构成;黏膜层主要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黏膜下层肌纤维丰富,毛细血管较少,肌层较薄;肝脏由若干肝小叶构成,每一肝小叶由外缘的胚细胞和内部的腺细胞围成;胃较圆,胃壁肌肉层较厚,纤毛细胞丰富;胰脏由一颗颗松散的黄色小颗粒构成,细胞主要有胚细胞和分泌细胞;缠卵腺则呈"书页状",各叶瓣分泌的分泌物充斥着缠卵腺的空腔。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头足类繁殖生物学研究的资料,为曼氏无针乌贼人工繁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天然产物——曼氏无针乌贼内脏脂溶性提取物(the extract from visceral organs of Sepiella maindroni,ESM)的抗炎功效,以探索其作为天然安全无副作用的抗炎营养增补剂的可能。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提取中国产曼氏无针乌贼内脏脂溶性提取物。构建二甲苯诱导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这3种炎症模型,将不同剂量组验证模型鼠的疗效与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相比较,观察ESM对不同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从上述3项抗炎模型的实验结果发现,当ESM剂量为100 mg/kg时,具有较强的急性及慢性抗炎功效。发现和确认了乌贼内脏脂溶性提取物的抗炎作用,为深入研究乌贼抗炎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曼氏无针乌贼是我国四大海产之一,开发其微卫星标记具有重要的科研与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FIASCO法(Fast Isolation by AFLP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构建了曼氏无针乌贼的(CA)n微卫星富集文库,通过PCR检测出640个阳性克隆,占所有克隆的87%,从阳性克隆中随机选取118个进行测序,序列分析发现,103个克隆含有7次以上的重复序列,其中完全的为67(65%)个,不完全的23个(22.3%),复合的为13(12.7%)个,重复次数范围为7~59次,平均为38次。在103个序列中共42条可以设计引物,所筛选出的引物可以用于评估曼氏无针乌贼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亲子鉴定以及放流效果评估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曼氏无针乌贼幼体(胴长2.0-3.0cm)背部注射浓度为350mg/L的茜素络合指示剂(Alizarin Complex-one,ALC)溶液,以实现对其内壳的染色标记。将标记组与对照组幼体各125头饲养于同一养殖试验池(370cm×370cm×140cm)内,并分别于标记后的第0d、10d、20d、30d、40d、50d对2组个体进行随机取样,测量其胴长、胴宽、体重、壳长、壳宽、壳重6个生物学指标,观察内壳标记色保持情况并记录死亡率。将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后显示,荧光注射标记方法对曼氏无针乌贼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至乌贼发育成熟并产卵时,紫红色的椭圆形标记依然清晰可见,从外部透过皮肤也具有可视的直观效果,保持率为100%。荧光注射标记法适用于曼氏无针乌贼的标记,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标记色易识别等优点,可进行批量标记试验。  相似文献   

15.
由于曼氏无针乌贼独特的产卵习性:需将受过精的由三级卵膜包果的卵缠附在附着物上,卵的孵化过程又很漫长,约须一个月左右,所以附卵区的生态环境因子及其变化,对亲乌贼的集群、附卵量、孵化率及稚乌贼第1~2周的成活率等关系甚为重大。  相似文献   

16.
中街山曼氏无针乌贼产卵场生态环境及其资源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街山列岛是曼氏无针乌贼重要的产卵场,其生态环境的良否,与乌贼资源的关系极大,通过定点调查分析,得出该产卵场158种生物及其优势种的大致分布情况,初步明确了渔场水文要素的概况,并且确认,该列岛周围产卵场的生态环境已趋于恶化,当前急需重视乌贼产卵场的繁殖保护工作。对此,本文提出了若干可供参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几种常见头足类角质颚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头足类角质颚具有稳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其稳定同位素分析已成为头足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分别对4种近海头足类(曼氏无针乌贼、杜氏枪乌贼、短蛸和剑尖枪乌贼)角质颚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角质颚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13)C/~(12)C,δ~(13)C;~(15)N/~(14)N,δ~(15)N)、摄食生态和栖息环境在物种间的差异,分析可能形成差异的原因以及δ~(13)C、δ~(15)N值与头足类胴长间的相关性,旨在解读不同头足类所生活栖息的渔场,了解它们所处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为渔业开发与管理提供材料,同时也为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物种提供基础。结果表明,4种头足类的平均胴长关系为杜氏枪乌贼剑尖枪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短蛸(122.72 mm67.93 mm67.93 mm35.3 mm),平均体质量关系为杜氏枪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短蛸剑尖枪乌贼(70.39 g50.67 g47.35 g19.93 g),其中:曼氏无针乌贼的δ~(15)N值最大(10.81‰±0.38‰),δ~(13)C值最小(-14.98‰±0.55‰),C/N比值最小(3.08±0.03);剑尖枪乌贼的δ~(15)N值最小(8.21‰±0.30‰),δ~(13)C值最大(-13.00‰±0.54‰),C/N比值最大(3.57±0.06)。曼氏无针乌贼可能具有较高营养水平,剑尖枪乌贼、杜氏枪乌贼相较于短蛸、曼氏无针乌贼生活在较浅水域的栖息环境。杜氏枪乌贼与短蛸的δ~(13)C、δ~(15)N值无显著差异(ANOVA,P0.05),它们的生态位圆存在重叠,处于相近的营养级,其他物种间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存在显著差异(ANOVA,P0.05),生态位圆无重叠。此外杜氏枪乌贼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与胴长(ML)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δ~(13)C=0.023 6×L_(ML)-17.429,P0.05;δ~(15)N=0.017 6×L_(ML)+6.873,P0.05),而曼氏无针乌贼、短蛸以及剑尖枪乌贼的胴长与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其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影响曼氏无针乌贼卵孵化的因子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年春末夏初,随着沿海水温的回升,曼氏无针乌贼便分批在沿海岛屿、岩礁附近交配产卵。卵呈心形,卵柄分叉,部分缠绕在天然附着物以及乌贼笼等人工附着物上,附着物直径通常在0.7cm以下;部分缠绕在已附着的卵柄上,依次下去,形成一串,沿海渔民称为“海葡萄”(图1)。  相似文献   

19.
素称我国东南各省市四大经济鱼种之一的墨鱼,就是软体动物中头足类的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以下本文简称乌贼。它在我国东海,尤其是浙江近海的产量最高,六十年代年平均产量为4.4万吨,高产年份达6万多吨。丰产年出现频率高,相对波动幅度(即丰年或歉年偏离年平均值的程度)小于17%,且恢复周期短,一般为1~3年。  相似文献   

20.
饵料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生长、成活率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胴长2.3 mm±0.1 mm)初孵幼体投喂不同开口饵料(丰年虫、桡足类、桡足类 糠虾),对幼体乌贼(胴长12.7±0.3 mm)投喂不同饵料(活脊尾白虾、冰鲜杂鱼、干湿配合饲料)进行喂养试验,以成活率、胴长、体重等为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桡足类组的初孵幼体成活率最高(83.3%),依次为桡足类 糠虾组、丰年虫组,成活率分别为63.9%、13.9%;桡足类 糠虾组的初孵幼体生长速度最快,平均旬生长为2.65 mm,依次为桡足类组、丰年虫组。活脊尾白虾组的幼体乌贼生长最快,平均旬生长为12 mm,依次为冰鲜杂鱼组、湿配合饲料组,平均旬生长分别为6、5mm;幼体乌贼的成活率依次为活脊尾白虾组(67.5%)>湿配合饲料组(41.7%)>冰鲜杂鱼组(33.3%);投喂不同饵料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粗蛋白、水分、粗脂肪、总灰分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