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试验明确了玉米丝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在中性或偏酸性的条件下有利于冬孢子萌发,pH=3.pH=5和pH=7的冬孢子最高萌发率分别为33.2%,48.8%和37.2%;黑暗促进冬孢子萌发,连续黑暗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分别为28.4%和27.2%;而连续光照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仅为13.2%和11.8%;冬孢子萌发适温为25℃左右,其萌发率为32.06%;冬孢子在60℃热水中处理10min即丧失萌发力;氧气促进冬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明确了玉米丝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在中性或偏酸性的条件下有利于冬孢子萌发,PH=3,PH=5和PH=7的冬孢子最高萌发率分别为33.2%,48.8%和37.2%;黑暗促进冬孢子萌发,连续黑暗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分别为28.4%和27.2%;而连续光照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仅为13.2%和11.8%;冬孢子萌发适温在25℃左右,其萌发率为32.06%;冬孢子在60℃热水中处理1  相似文献   

3.
一、玉米丝黑穗病(乌米)丝黑穗病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一旦染病造成损失很大。病菌的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三年左右,玉米播种发芽时,冬孢子同时萌发侵入玉米。从种子萌发至5叶期,都可侵染。病菌侵入后,蔓延在生长锥基部的分生组织中,花芽分化时菌丝向上蔓延至花蕾原始体,形成丝黑穗。防治方法: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一是铲除病苗和可疑苗;二是中期铲除病苗;三是后期割除病株,并把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施用腐烂的粪肥;加强苗期管理,促进快出苗,增强抗病力。三是药剂防治。在苗期利用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玉米瘤黑粉菌冬孢子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明确了该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自然光照射的条件下萌发较好。用清水浸泡3 d,再用0.025 mol/L盐酸处理24 h能显著促进玉米瘤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以天门冬氨酸和硫酸铵为培养液,它们分别在质量分数为2×10-5时玉米瘤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率最高,分别达81.4%和78.1%。用三唑酮,烯唑醇,包衣杀在田间推荐剂量下对冬孢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它们对冬孢子的萌发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冬孢子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在土壤中可存活10 a以上,该病害的阻断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试验将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冬孢子埋于种植水稻的稻田,通过对埋土前后冬孢子的萌发率和自体荧光率的测定,研究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在稻田中活性的变化及冬孢子萌发与自体荧光之间的关系.2 a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冬孢子的萌发率和自体荧光率均逐渐降低,经过一个完整稻季处理后,病菌冬孢子萌发活性和自体荧光特性都全部丧失,丧失自体荧光的冬孢子,其萌发活性也相应丧失.  相似文献   

6.
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hn)冬孢子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在土壤中可存活10 a以上,该病害的阻断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试验将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冬孢子埋于种植水稻的稻田,通过对埋土前后冬孢子的萌发率和自体荧光率的测定,研究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在稻田中活性的变化及冬孢子萌发与自体荧光之间的关系.2a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冬孢子的萌发率和自体荧光率均逐渐降低,经过一个完整稻季处理后,病菌冬孢子萌发活性和自体荧光特性都全部丧失,丧失自体荧光的冬孢子,其萌发活性也相应丧失.  相似文献   

7.
玉米丝黑穗病直接损坏果穗,造成玉米产量的严重损失.为了获得抗病品种,试验在得到最佳接种条件后,开展了人工接种鉴定玉米抗性.结果表明:在22℃和有萌发的玉米种子及土壤湿度为20%~25%条件下,有利于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但在无玉米种子时,则不能萌发.采用1%冬孢子制作的带菌土接种方法于2007年和2008年在昆明市和施甸县两个病圃鉴定了云南省302份玉米新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其中,高抗、抗病、中抗、感和高感品种分别为65份,118份,27份,86份和6份,各占供试材料的21.45%,38.94%,8.91%,28.38%和1.98%.依据株发病率就是损失率的特点,建议在重病区,只宜推广抗病和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8.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用清水浸2d,再用0.05mol/L盐酸处理6h、12h的能显著的促进冬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为64%和58%;对照仅为26.3%,0.4mol/L,0.6mol/L,0.8mol/L,lmol/L的盐酸处理6h、12h、24h、48h显著地抑制冬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为0;0.05mol/L盐酸予处理6h、12h、24h、48h对冬孢子的萌发无影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予处理不同时间对冬孢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以天门冬氨酸、吲跺乙酸为培养液,以质量分数0.1%的抗坏血酸为培养液的冬孢于萌发率最高,为61.2%.冬孢子在不同的抗感玉米材料及植株的各器官上其萌发率有显著差异,感病材料“京黄417”(32.96%),抗病材料MO17(4.4%)、胚芽鞘(47.2%),根(12.7%).  相似文献   

9.
正一、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的重要病害,由真菌在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受害部位主要是玉米的雌、雄穗。玉米黑穗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甚至7~8年。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新区,带菌种子是重要的第1次传播来源。带菌的粪肥也是重要的侵染来源,冬孢子通过牲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丝黑穗病症状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玉米丝轴黑粉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轴黑粉菌属。丝黑穗病病菌危害果穗和雄穗,形成菌瘿。菌瘿内充满病原菌的冬孢子,并残留丝状维管柬残余物,故名"丝黑穗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玉米丝黑穗病在本县频发,虽然农业专家随后对本地玉米丝黑穗病进行了控制,但由于本地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本地农民的传统观念,大部分地区农民连续多年对玉米进行了连作,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丝黑穗病症状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玉米丝轴黑粉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轴黑粉菌属。丝黑穗病病菌危害果穗和雄穗,形成菌瘿。菌瘿内充满病原菌的冬孢子,并残留丝状维管柬残余物,故名"丝黑穗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玉米丝黑穗病在本县频发,虽然农业专家随后对本地玉米丝黑穗病进行了控制,但由于本地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本地农民的传统观念,大部分地区农民连续多年对玉米进行了连作,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正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是我国春玉米重要病害。近几年发生比较普遍且危害呈上升趋势,一旦雌穗得病,此株玉米即可绝产。春季持续低温,且土壤湿度较大,如种子在土中出苗时间拉长,势必增加玉米丝黑穗病菌侵染的机率,加之品种抗病性弱,导致丝黑穗病发病更加严重。一、基本情况玉米丝黑穗病病菌称黍轴黑粉菌,属真菌界担子菌门。厚垣孢子近圆球形或卵形,黑褐至赤褐色,表面有细刺,萌发时产生先菌丝和担孢子。玉米丝黑穗病与高粱丝  相似文献   

13.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的重要病害,由真菌在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受害部位主要是玉米的雌、雄穗。是一种叫丝孢黑粉菌引起的病害,黑粉是该菌的冬孢子。该病属积年流行性病害,调查表明,近年来黑龙江省严重发生,田间平均发病株率达10%,减产达30%以上,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离体条件下玉米丝黑穗病菌的形态及三种药剂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在PDA平板上萌发产生先菌丝,生长缓慢,然后以小孢子芽殖形成小菌落。在糖溶液中萌发产生先菌丝和有隔担子,最后发育成有分隔和分叉的菌丝,主菌丝直径4.75μm,分枝菌丝直径2.5+μm。  相似文献   

15.
玉米苗期对丝黑穗病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11个不同抗性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种苗为材料对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reiliana)抗性机制作了初探。结果表明:冬孢子在感病的玉米材料胚芽鞘上的萌发率(13.23%~18.81%)显著高于在抗病的玉米材料胚芽鞘上的萌发率(6.60%~7.10%);感病材料幼苗中维生素C(Vc)和总糖的含量分别为14.91~19.71mg/100g鲜重和4.23%~5.91%,显著高于抗病材料幼苗中Vc和总糖的含量(7.18~10.76mg/100g鲜重、2.52%~3.78%);且二者与冬孢子在胚芽鞘上的萌发率呈显著的正相关(r=0.8476,0.8612),揭示了玉米幼苗期抗侵入的固有抗性;受玉米丝黑穗病菌侵染后,幼苗胚芽鞘内表皮在0.53mol/L高渗蔗糖溶液中感病的玉米材料丧失质壁分离能力的细胞百分率高干抗病的玉米材料,高感杂交种“京黄417”胚芽鞘内表皮丧失质壁分离能力的细胞百分率最高(47.4%);抗病自交系Mo17最低(23%)二因此,冬孢子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上的萌发率,幼苗中Vc、总糖的含量,以及病菌侵入后胚芽鞘内表皮丧失质壁分离能力的细胞百分率可作为玉米早期抗丝黑穗病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6.
白头翁[Pulsitilla chinensis(Bge.)Regel]黑粉病是近年来辽宁东部山区发生的重要病害.对白头翁黑粉病病原菌(Urocystis pulsatillae(F.Bubak)Moesz)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头翁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速度慢且萌发率较低,加入抗坏血酸对冬孢子萌发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该菌冬孢子适宜萌发温度为20~25℃,适宜萌发pH值为4~7,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天门冬氨酸,冬孢子致死温度为56%.  相似文献   

17.
正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的一种重要病害,又称作乌米、哑玉米,近几年发生比较普遍且危害呈上升趋势,一旦雌穗得病,此株玉米即可绝产。春季持续低温,且土壤湿度较大,如种子在土中出苗时间拉长,势必增加玉米丝黑穗病菌侵染的机率,加之品种抗病性弱,导致丝黑穗病发病更加严重。一、发病症状玉米丝黑穗病病菌称黍轴黑粉菌,属真菌界担子菌门。厚垣孢子近圆球形或卵形,黑褐至赤褐色,表面有细刺,萌发时产生先菌丝和担孢子。玉米丝黑穗病与高粱丝黑穗病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夏玉米丝黑穗病发病条件,对不同保存时间(1 a、2 a、3 a、4 a和5 a)和不同保存方式(库存、地表0 cm、地下10 cm土层、地下20 cm土层、地下30 cm土层和地下40 cm土层)下夏玉米丝黑穗病菌的萌发率和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和土层保存深度的增加,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的萌发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相同保存方式下,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丝黑穗病菌的致病力逐渐下降;相同保存时间下,随着土层保存深度的增加,不同保存方式下的丝黑穗病菌致病力依次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不同保存方式和不同保存时间均与病菌活力密切相关,符合二元线性回归方程;病菌致病力与病菌保存深度(负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病菌保存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建议在夏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区,采取清除田间病株、深翻以及2 a以上轮作等措施,以有效减轻玉米丝黑穗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历史较早,但没有很好的控制,在一些种玉米的地方零星发生,尤其在山区发病较重。 一、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病原菌为丝轴黑穗粉病菌,属于担子菌。病部的黑粉为冬孢子。冬孢子黄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玉米丝黑穗病是一个苗期侵入系统侵染的病害,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但是,有些病株在生长前期即表现种种异常,病株节间短,较健株低矮,茎秆基部膨大,下粗上细,如笋状,叶片簇生、暗绿,稍硬而上挺。有时分蘖稍有增加,或病株稍向一侧弯曲。此外有些品种在叶片上还出现黄条……  相似文献   

20.
芦苇粒黑粉病(Ustilago phragmites Ling)、叶腥黑粉病(Tilletia nigrifaciens Langdon et Boughton)、穗腥黑粉病(Neovossia iowensis Hume et Hods)是发生在辽宁苇区芦苇上的三种黑粉病,国内外对该病菌的深入研究较少。我们通过冬孢子萌发试验证明,芦苇粒黑粉菌的冬孢子当年11月份已经成熟,在适当条件下即可萌发,而在山梨糖中的萌发率最高,在水中也有极个别孢子萌发,其它两种黑粉菌的冬孢子在糖液中较难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