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双环法对黑龙江省的黑土和草甸土两种土壤,分耕地和荒地两种利用类型进行试验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与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容重都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与初始含水量表现出显著相关性。稳定入渗速率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与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呈正相关。选择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达到稳定入渗所用时间和至稳渗的入渗量四项指标进行灰色关联评价。结果表明,两种土壤在0~20 cm层荒地的入渗性能明显优于耕地,而在20~40 cm层黑土耕地的相对入渗性能有所好转,但总体上看,荒地仍然优于耕地。40~60 cm层耕地和荒地间并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长年耕作对耕层土壤的水分参数造成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渭北黄土高原旱地果园生草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目的】研究旱地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特征。【方法】在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区及清耕区设立标准地,在60 cm土层内分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等土壤物理性状,分析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生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高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其影响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生草种类不同,对果园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存在差异,种植白三叶效果更佳;随着生草年限的增加,果园土壤物理性状愈趋改善,土壤的入渗性能和持水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长期生草有利于果园土壤物理性状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3.
选取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V字河谷九子村-三寨村断面为研究对象,研究河谷断面生态林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和贮水特征及其异质性。结果显示:土壤容重河谷南侧(1.24 g/c m~3) 河谷北侧(1.47 g/c m~3),其中采样表层(0~15 cm)变化幅度大,河谷南侧差值最高达0.27 g/c m~3,河谷北侧差值最高达0.015 g/c m~3,采样底层(60~75 cm)变化幅度小,且随土层深度和海拔增加而减小;土壤孔隙度河谷南侧(52.51%)河谷北侧(45.21%),总体高出7.3%,且与土层深度和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土壤贮水量河谷南侧(380.71 mm)河谷北侧(332.70 mm),取决于土壤孔隙度,与海拔呈正相关。表明不同坡向土壤贮水能力河谷南侧河谷北侧。研究结果为杂谷脑河流域生态恢复和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布局选择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年限对渭北地区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种植年限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洛川县不同园龄苹果园为研究对象,采集0~10、10~20、20~30、3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样品,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对不同土层果园土壤紧实度、容重、pH、有机质和碳酸钙等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园土壤紧实度和容重整体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20 cm以下土层紧实度和容重均超过了限制根系生长的标准,黏粒在剖面上发生向下移动的趋势。果园土壤pH和HCO~-_3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20 cm显著高于20 cm以下土层,而CaCO_3在30 cm以下土层含量偏高。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大于20 a以上果园紧实度和容重增加,造成黏粒在土壤深层(40~60 cm)的淋溶淀积,土壤pH、CaCO_3和HCO~-_3均呈现增—减—增的变化趋势。果园土壤发生了深层紧实化、CaCO_3退化现象以及酸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松嫩平原杨树防护林的建设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松嫩平原农田和杨树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在松嫩平原设置杜蒙、富裕、兰陵、明水、肇东和肇州6个采样点,选取72对农田(对照)和防护林的配对样地,测定0~20 cm土壤比重、容重和孔隙度。[结果]杨树防护林营建后,富裕、明水和肇东的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农田(P0.05),富裕和明水的土壤孔隙度显著高于农田(P0.05);综合数据分析,防护林土壤容重下降了3.50%,土壤孔隙度增加了5.40%。[结论]松嫩平原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局部土壤改良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土壤的物理性状变化,来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对沙区土壤的改良效果。[方法]采用分层取样法,对青龙湾沙区7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及总孔隙度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青龙湾沙区土壤容重在1.010-1.621 g/cm3,总孔隙度在42.48%~63.66%,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呈反比。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的防护和改良作用存在差异,除农田外,果园改良效果最好,毛白杨与刺槐混交林次之,小叶杨林最差。[结论]经过生态林改良后的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李翔  杨贺菲  吴晓  张家其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10):1677-1682
【目的】针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结构差、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实现红壤坡耕地的持续、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等高花生常规耕作为对照(CK),探析表施聚丙烯酰胺(PAM)、香根草篱和PAM+香根草篱等3种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的影响,综合评价不同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结果】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处理下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显著(P<0.05),3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对红壤坡耕地0~20 cm土壤容重改善效果明显;不同处理下0~4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0~1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的提升效果较好。土壤容重与其他土壤物理指标呈负相关,且作为主成分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的贡献率较高(76.517%)。【结论】土壤容重是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的重要因子,影响着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等物理性质;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0~1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的综合改良效果较好,且以表施PAM+香根草篱效果最佳,是值得推广应用的红壤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寒草甸典型植被退化小流域土壤容重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高寒草甸典型植被退化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GIS技术和地统计学的Kriging空间内插法,研究小流域尺度下景观单元土壤容重空间变异规律。结果表明:0~10 cm土层土壤容重最佳拟合模型为线性模型,10~20 cm,20~30 cm,30~40 cm和40~50 cm 4层土壤容重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在小流域尺度范围内,40~50 cm土层土壤容重具有强空间变异性,块金系数[C0/(C0+C)]为15.7%,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 4层土壤容重属于中等空间变异,块金系数在27.6%~47.4%之间;分析得出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 5层剖面土壤容重的有效变程分别为1 596 m,1 697 m,1 985 m,1 426 m和1 380 m。通过确定半方差函数、比较变量的空间变异性及空间变异程度,总体上,小流域内土壤容重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山区生态果园建设对土壤铁锰铜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市海拔1500m的半山荒坡地种植系列果树,建设生态果园,以相同坡面的未开垦荒山为对照,研究生态果园建设对土壤微量元素铁,锰,铜和锌变化的影响,探索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半山荒坡的农业生态模式。土壤有机质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测定;铁,铜,锰和锌等微量元素用氢氟酸-高氯酸-硝酸消煮,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含量。结果表明:生态果园建设除锌含量与荒地没有明显差别外,铁,锰和铜的含量比荒地都有所降低。铁含量比荒地低7.6%;锰含量比荒地低24.8%;铜含量比荒地低26.9%;生态果园土壤的锌含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4倍,土壤不缺锌。生态果园建设对土壤微量元素状况没有负面影响,是一种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和使农民增收的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对南疆梨园不同土壤管理方式下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与清耕处理相比,覆盖和生草处理不同程度的降低了0~40 cm土层土壤的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0~4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表土层中有机质增加较深层土壤更为显著。覆盖和生草对干旱区果园有一定保墒作用。土壤养分的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覆盖生草免耕清耕。0~40 cm土层覆盖和生草处理的土壤碱解N、速效P、速效K、全P、全K含量较清耕处理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金属冶炼厂区附近土壤和果树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金属冶炼厂排放的粉尘和废气对周边环境土壤、果树生长的影响,为该地区农业发展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果树叶片中Fe、Mn、Pb、Zn、Bi、Cu和cd的含量。I结果l厂区附近果园土壤中金属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Fe〉Mn〉Pb〉Zn〉Bi〉Cu〉CA,对照区果园土壤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与厂区附近果园土壤的顺序一致;厂区附近果园枇杷和石榴叶片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Fe〉Pb〉Mn〉Zn〉Cu〉Bi〉CA,对照区果园枇杷和石榴叶片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Fe〉Mn〉Pb〉Zn〉Cu〉B.〉Cd。[结论]厂区附近石榴和枇杷园土壤中和叶片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对照区;枇杷和石榴叶片中金属元素的含量与土壤中金属元素含量大小呈正相关;枇杷和石榴叶对Pb的吸收能力大于Mn。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渭北旱塬苹果园的土壤水分,降低土壤容重,提高果实产量及品质,本研究以果园清耕为对照,探讨自然生草(繁缕和牛繁缕群落)、清耕+蚯蚓和自然生草+蚯蚓处理对果园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和苹果产量及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生草和自然生草+蚯蚓处理在苹果开花坐果期、幼果膨大期、花芽分化期、果实采前膨大期和落叶期分别提高0~...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白沙枇杷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沙枇杷以优良的品质而被冠为枇杷中的精品,江苏省是我国白沙枇杷主产区之一。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了江苏地区白沙枇杷丰产优质栽培管理技术,主要包括选择良种,合理建园与定植;科学矮化整形,培养早丰产树冠;按需平衡施肥,合理排灌水分;生草与覆盖相结合,有效管理土壤;合理修剪,促进矮化丰产;精细疏花疏果,保障果实质量;适时合理套袋,提高果实商品性;多方措施,有效防冻;无公害综合防治病虫害;适时采收与保鲜,以期为促进江苏省白沙枇杷产量、品质和效益的提高及扩大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新疆阿克苏地区农田或荒地改建为果园亦或果农间作后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方法】 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单作小麦、枣麦间作、单作枣园、荒地单作枣园、撂荒地等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测定有机碳含量并估算其碳储量。【结果】 由农田更替为果园及果农间作后,提高了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0~40 cm土层各层土壤有机碳均显著提高(P<0.05)。由荒地改建为果园后,0~10、10~20、20~30和60~8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均有显著提高(P<0.05)。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范围2.21~14.31 t/hm2,垂直分布看,0~40 cm土层是有机碳储存的主要土层(份额比>56.9%),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均表现为枣麦间作>单作枣园>单作小麦>荒地单作枣园>撂荒地。【结论】 阿克苏地区农田或荒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后,均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提高。枣麦间作系统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相比具有较高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15.
刘永萍  鲁天平  郭靖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11):1382-1386
【目的】探讨环塔里木盆地林果防护林结构、配置模式、树种选择及科学栽植技术,为该地区林果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方法】通过分析环塔里木盆地南疆五地州林果防护林建设现状,提出在林果防护林规划设计时应选择的防护林结构、配置模式、树种及科学栽植技术。【结果】环塔里木盆地林果防护林结构类型规划设计分为紧密结构的林带、透风结构的林带和稀疏结构的林带3种;配置模式设计分为主、副林带以生态作用为主的配置模式,主、副林带生态经济兼用的配置模式,绿洲边缘风沙危害严重区主、副林带配置模式3种。【建议】林果防护林树种应具备的条件为:乡土树种,适应性强;生长较果树更快,寿命比果树长;与被防护的果树没有共同的病虫害;枝叶繁茂,根蘖少;灌木则应选用再生性强、枝叶茂盛的树种。  相似文献   

16.
渭北苹果园土壤钙素退化状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针对渭北苹果主产区出现的随植果年限增加,果树过早衰老,苹果的苦痘病、水心病、痘斑病等生理性病害频繁发生的问题,对该区苹果园土壤钙素退化部位、退化趋势及退化程度等进行了研究,以期查明制约苹果品质和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为果园土壤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渭北黄土塬区分别选取<10 a、10-20 a、>20 a 3个园龄的苹果园各4个,并以土壤条件相同的农田作对照,在树冠层投影范围内距树干2/3处逐层采集剖面0-100 cm土壤样品,研究不同园龄果园土壤碳酸钙、交换性钙、水溶性钙含量及其贮量变化情况。【结果】3个不同园龄苹果园土壤碳酸钙在0-100 cm土层的总贮量随植果园龄的增加而降低,0-50 cm土层碳酸钙含量及贮量随园龄增加显著减少,50-100 cm则随园龄增大呈现逐渐增加趋势。10 a以上果园0-50 cm土层的碳酸钙总贮量显著低于农田。各果园土壤交换性钙在0-100 cm土层的总贮量随植果园龄的增加呈减少趋势,0-40和60-100 cm土层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及贮量也随园龄的增加而减少,而40-60 cm土层则随园龄的增加而稍有增加。与农田相比,果园土壤的交换性钙均有所增加。各果园0-50 cm土层水溶性钙含量及其贮量都高于50-100 cm土层,10 a以上果园10-30 cm土层的水溶性钙含量最高。与农田土壤相比,3个园龄果园土壤水溶性钙含量都有所增加。【结论】即使在富含石灰质的渭北黄土旱地,因长期植果明显加速了土壤钙素退化。随园龄增大果园土壤钙素库容及有效钙供给减小,已成为该地区土壤化学性质隐性退化的特征之一。在重视果园大量养分管理的同时,警示关注包括钙素在内的中微量养分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养分元素特征的变化规律。【方法】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枣麦间作园、荒地枣园和撂荒地等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运用土壤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结果】各土壤养分指标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变异系数为0.92%94.00%,均为中等空间变异性。由农田更替为枣园及枣麦间作后,提高了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020 cm土层各层土壤有机质均显著提高(P<0.05)。由荒地改建为枣园后,各层土壤有机质均有提高,其中010 cm、2030 cm土层显著提高(P<0.05)。0100 cm土层各养分元素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枣麦间作园>枣园>小麦地>荒地枣园>荒地,全氮表现为枣园>枣麦间作园>小麦>荒地枣园>荒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各养分元素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阿克苏地区农田或荒地改建为枣园或枣麦间作园后,均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8.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实践,集成创新了浙江省莲都枇杷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其技术体系包括:注重层形,强化修剪;果园生草,以园养园;增施有机肥,重施壮果肥;以树定产,以枝定果,实行果实套袋;多措并举,预防冻害;综合防治病虫害;分批采摘,分级包装。该项技术体系的推广促进了莲都区枇杷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落叶松具有速生、材质优良等特性,在辽宁林业产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良种壮苗造林是提高林木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比较不同世代落叶松种子园球果和种子的形态特征,本研究选择日本落叶松初级种子园、1.5代和2代种子园的母树球果和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了单果重、球果长、球果宽、种子千粒重、种子长、种子宽和种子厚等球果和种子形态特征指标,旨在比较日本落叶松种子园母树球果和种子在不同世代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球果和种子形态特征在不同世代种子园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初级种子园母树球果单果重、球果长和宽平均值分别为4.04g、2.86cm和2.08cm,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和千粒重平均值分别为4.67mm、2.6mm、1.49mm和5.1g;1.5种子园母树球果单重、球果长和宽平均值分别为3.68g、2.85cm和2.12cm,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和千粒重平均值分别为4.59mm、2.61mm、1.5mm和5g;2代种子园母树球果单果重、球果长和宽平均值分别为2.93g、2.93cm和2.04cm,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和千粒重平均值分别为4.6mm、2.58mm、1.51mm和4.66g。不同世代种子园间比较表明,平均单果重、球果长和宽分别表现为初级种子园>1.5代种子园>2代种子园、2代种子园>初级种子园>1.5代种子园和1.5代种子园>初级种子园>2代种子园, 平均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和千粒重分别表现为初级种子园>2代种子园>1.5代种子园、1.5代种子园>初级种子园>2代种子园、2代种子园>1.5代种子园>初级种子园和初级种子园>1.5代种子园>2代种子园,方差分析表明,除种子宽和厚外,其他指标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日本落叶松种子园母树球果与种子的形态特征指标间相关性较强。本研究对了解日本落叶松的生态适应性、遗传变异和指导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渭北旱塬不同树龄果园土壤营养状况演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探明果园土壤质量的演化趋势,探讨果树可持续生产的理论基础。[方法]对渭北旱塬不同树龄果园土壤有机质、有效氮、速效磷以及钙的剖面分布特征和变异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研究得出,果园土壤深层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8~15龄果树的果园土壤有机质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园龄土壤在40 cm以上土层有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尽管有所增加,但氮和磷的供给能力仍在中下等水平;即使在富钙的石灰性土壤果园里,其土壤上层交换性钙含量变化幅度不大,而60 cm以下土壤交换性钙明显递减,土壤剖面有酸化趋势。[结论]渭北地区果园养分管理的关键问题在于施肥深度欠佳,旱塬地区土壤墒情欠缺的情况下,必须适度深施肥料,才能充分发挥肥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