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信阳茶区4个主栽茶树品种信阳群体种、乌牛早、福鼎大白茶和白毫早的鲜叶品质和适制性,对4个茶树品种2批春茶和1批夏茶(均为1芽1叶)的茶鲜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茶树品种春茶和夏茶鲜叶中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31.83~39.12 mg/g和21.02~32.40 mg/g,儿茶素含量分别为99.31~108.24 mg/g和97.32~108.49 mg/g,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41.64%~44.12%和36.89%~45.68%,咖啡碱含量分别为3.59%~4.53%和2.90%~4.15%,茶多酚含量分别为18.10%~19.31%和21.19%~23.62%,酚氨比分别为4.90~5.69和6.54~11.24。可见,4个主栽茶树品种的春茶皆适制绿茶,且具有茶汤滋味鲜爽、苦涩味低的生化物质基础。4个主栽茶树品种中春茶和夏茶鲜叶中氨基酸、茶氨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均为乌牛早最低,酚氨比为乌牛早最高。因此,信阳茶区4个主栽品种中乌牛早茶鲜叶品质低于其他3个茶树品种。  相似文献   

2.
荔枝主栽品种树体营养累积特点及与土壤养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主栽品种成年挂果树养分需求参数及树体营养与立地土壤性质关系,为荔枝养分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华南主产区挖取树龄约15年的‘妃子笑’等10个主栽品种各1株,调查树体生物学性状,并采集叶片、果实、树干和根系样本,研究树体不同部位养分累积特点及树体营养与土壤养分关系。【结果】荔枝单株地上部生物量为158.2~344.9 kg;单株果实生物量为38.4~101.8 kg,占地上部生物量的18.0%~38.1%。荔枝叶片N含量最高,树干则以Ca或N含量最高,外果皮、内果皮、果肉和种子一般以N或K含量最高,根系则Ca含量最高,Mo在多个品种的多个部位中均未检出。以生产50 kg果实计,地上部N、P、K、Ca和Mg累积量分别为811.9、86.4、586.0、792.5和112.8 g,随50 kg果实收获带走的养分量为N 114.5 g、P 14.4 g、K105.1 g、Ca 21.6 g和Mg 12.5 g,带走养分量占地上部树体各养分总量的15.8%、18.9%、20.2%、3.4%和12.6%。叶片K、Ca、Mg含量与土壤有效K、Ca、M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他元素含量与土壤养分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为维持荔枝立地土壤肥力、保障树体正常生长发育,荔枝收获果实及修剪带走的养分量是荔枝翌年养分施用量的下限。土壤有效K、Ca和Mg含量可预测荔枝叶片K、Ca、Mg含量。今后将加强对荔枝Ca、Si和Mo营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茶树是以收获叶片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上,茶树旺盛的生殖生长会消耗大量营养,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通过比较有无花芽和采摘花芽对春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茶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以中茶108为材料,试验设3个处理:T1为有花芽未采摘,T2为采摘花芽,T3为无花芽。在春茶期,分别于3月15日、3月18日、3月22日和3月25日进行采样,测定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开花会显著降低春茶产量,与有花芽的T1相比,T3处理前3次采摘分别增加了114.3%、55.1%和76.5%。可采摘芽头数量也呈现相同的趋势,与T1相比,T3处理各个时期鲜叶芽头数分别增加了100%、55%、31.6%和9.9%。T2摘花处理也能够显著提高可采摘芽头数量。茶树开花与采摘花芽处理对春茶期间茶叶百芽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1次采摘时,T1处理百芽重最低,T3处理的百芽重最高,达到3.1 g。对茶叶品质成分进行研究发现,无花芽的T3处理鲜叶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显著高于有花芽的T1处理;与T1处理相比,摘去花芽后T2处理的鲜叶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不同处理间鲜叶养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主要体现在磷(P)、钾(K)含量上。第3次采样时,T1的P含量最低,为5.0 mg·g-1,T2和T3处理P含量均为5.7 mg·g-1;第4次采样时,T1处理K含量最低,为17.0 mg·g-1;T2处理K含量提高到19.8 mg·g-1,T3处理的K含量为20.9 mg·g-1。茶树开花会造成春茶产量下降,尤其是前期春茶产量下降程度更严重。同时也会造成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的降低,进而影响茶叶品质。花芽长成初期,通过采摘花芽能够有效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探索通过合理的修剪和采摘、化学除花、合理密植和遮荫等措施来减少茶树开花,从而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含量差异,探讨养分含量与产脂量的关系,为马尾松产脂林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凭祥26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产脂类型(低产脂类型和高产脂类型)马尾松针叶、枝、皮的N、P、K、Ca、Mg含量及其变化情况,运用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揭示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含量与产脂量的相关性。【结果】(1)N、K、Ca含量在马尾松不同器官间差异显著,而P和Mg含量差异不显著;针叶中N、P、K、Mg含量最高,皮中Ca含量最高。(2)在1年针叶和2年针叶中,各养分含量表现为NKCaMgP,1年针叶和2年针叶N、K、Ca、Mg含量在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间差异显著;除N含量是低产脂类型高于高产脂类型外,P、K、Ca、Mg含量均是低产脂类型低于高产脂类型。(3)在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间,枝和皮的养分含量均表现为CaNKMgP,Ca含量在不同产脂类型间差异显著,N、P、K、Mg含量差异不显著,5种养分含量均表现为低产脂类型低于高产脂类型。(4)马尾松产脂量与1年针叶和2年针叶养分含量关系密切,其中与K、Ca、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特点不同,养分含量对产脂量存在影响。与产脂量相关性较高的是1年针叶和2年针叶K、Ca、Mg、N含量。  相似文献   

5.
保护地黄瓜养分积累特点及氮钾营养对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保护地条件下黄瓜对养分的吸收量是K>N>Ca>Mg>P。养分最大吸收量出现在盛瓜期。各种矿质元素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有所不同,根为K>N>Ca>P>Mg,茎为K>Ca>N>Mg>P,叶为Ca>N>K>Mg>P,瓜为K>N>Ca>Mg>P。氮钾合理配合能提高黄瓜产量、光合作用、品质及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6.
芒果叶片主要养分含量及营养诊断适宜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广东省芒果产区215个叶片样本的N、P、K、Ca、Mg含量及相应产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芒果高产树与低产树的叶片N、P、K含量差异不明显,Ca、Mg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但低产树养分的离散变异程度明显高于高产树,高产树叶片的N、P、K、Ca、Mg含量处于相对适宜水平,低产树的叶片养分含量对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大,高产树的叶片养分对产量的贡献很大程度上依靠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认为芒果营养诊断值为:N 1.60%~1.88%、P 0.140%~0.180%、K 0.72%~0.98%、Ca 1.43%~2.15%、Mg 0.147%~0.280%。  相似文献   

7.
试验在同一种植管理水平条件下,对湖北茶树主要栽培品种中N、P、K、Ca、Mg、Fe、Mn、Zn8种元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鄂茶1号中N、P、Z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槠叶齐中K、Fe含量最高,乌牛早中Ca含量最高,鄂茶1号和福鼎大白茶中Mg含量相同且为最高,福鼎大白茶中Mn含量最高;Fe、Mn、Zn这3种元素含量变异系数较大。元素含量间的相关分析表明,N与P、Ca、Zn元素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N与Mn、P与Zn、Ca与Fe、Fe与Zn元素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长沙市郊枫香人工林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沙市郊枫香人工林5种营养元素(N、P、K、Ca、Mg)的养分元素积累与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枫香人工林乔木层不同器官养分元素含量以树叶最高,树干最低;各器官中养分元素含量以N和Ca最高,P最低。林下植被层的养分含量比较高,其含量普遍高于乔木层各组分。土壤各层中养分元素含量均以K最高。枫香林生态系统养分总贮量为99 963.181 kg.hm-2,其中乔木层5种元素养分总量为2 049.652 kg.hm-2,占总贮量的2.05%,林下植被与枯落物层二者的养分总量为288.74 kg.hm-2,占总贮量的0.28%。营养元素的年积累量为177.793 kg.hm-.2a-1,以Ca的积累量最大。枫香年吸收量、归还量、存留量分别为335.975、254.590、81.386 kg.hm-.2a-1。营养元素的循环系数为0.750,利用系数为0.179,周转期为8.960 a,循环速率为P>N>K>Ca>Mg。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自然保护区亚高山灌丛植物的养分状况及其环境适应性,以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高山灌丛7种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叶片6种必需大量矿质营养元素(N、S、P、K、Ca、Mg)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亚高山灌丛常见植物叶片N、S、P、K、Ca、Mg含量分别为25.24、7.58、1.78、11.11、11.44、2.22 mg/g,变异系数分别为20.64%、8.30%、30.49%、15.69%、46.98%、43.82%;叶片内K/Mg、N/Mg、S/Mg、Ca/K、N/Ca、Ca/S、Ca/P、Mg/P相互影响较大,并对其他元素化学计量有较大影响;N/P、S/P、N/K、S/Mg、K/P、K/Mg、Ca/Mg、N/S、K/S在植物体内具有相对较强的内稳定性。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 Carr.)、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Lindl.)Fedde]、刺叶冬青(Ilex bioritsensis Hayata)属N制约型植物,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Rehder et E.H.Wilson)H.L.Li]和箭竹(Fargesia spathacea Franch.)属P制约型植物,鲜黄小檗(Berberis diaphana Maxin.)和红果树(Stranvaesia davidiana Dcne.)生长受N和P共同限制。研究区植物具有P营养供应不足而S营养相对过剩的特征,Ca、Mg是该区植物为适应环境伸缩性地调整体内必需大量矿质营养元素化学计量的关键元素。  相似文献   

10.
用营养诊断与施肥建议综合法(DRIS)对陕西省富平县杏树的N、P、K、Ca和Mg等5种矿质营养元素的营养状况进行了叶片营养诊断。结果表明,富平地区养分适宜值范围为:N 2.163%~2.773%、P 0.352%~0.428%、K 2.218%~2.804%、Ca 3.340%~3.994%、Mg 0.535~0.645%。DRIS诊断参数确定为P/N、N/K、N/Ca、Mg/K、P/K、P/Ca、P/Mg、K/Ca、Mg/K、和Mg/Ca等10种比例关系,其变异系数均表现出高产园(CV范围为9.344%~12.356%)明显低于低产园(CV范围为20.193%~27.770%);根据DRIS指数制定了DRIS指数分级指标,得出了N、P、K、Ca、Mg的DRIS适宜指数范围分别为-5.864~6.009、-6.742~5.210、-5.656~6.894、-3.381~4.209、-5.869~5.190。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生物耕作(接种蚯蚓)对芋艿N、P、K、Ca、Mg吸收及在体内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芋艿植株不同器官对N、P、K、Ca、Mg等元素的吸收和分配规律是一致的。与传统机械耕作(CK)相比,生物耕作(T2)可以大幅促进N、P、K、Ca、Mg等元素在芋艿体内的积累(P0.05),幼苗期以及发棵期(出苗后60 d)的N、P、K分配均为叶柄叶片根,Ca、Mg分配为叶片叶柄根;发棵期(出苗90 d)以及球茎膨大期的N、P、K主要分配在球茎中,子芋和孙芋中N、P、K含量最高,Ca素和Mg素则主要分布在子芋和叶片内,其他器官较少。在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培育土壤有益动物(生物耕作)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对实现芋艿产业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氮、磷、钾、镁、锌、硼肥对木薯养分吸收及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最佳施肥处理OPT(N+P+K+Mg+Zn+B)、减氮施肥OPT-N、减磷施肥OPT-P、减钾施肥OPT-K、减镁施肥OPT-Mg、减锌施肥OPT-Zn、减硼施肥OPT-B处理和不施肥处理,测定各处理木薯产量以及块根、茎、叶养分吸收量和养分吸收强度.[结果]OPT处理木薯所吸收的N、P、K、Zn养分主要累积在茎部,Ca、Mg养分主要累积在叶片和茎部,B养分主要累积在叶片部位中.木薯对N、P、K养分的吸收强度呈抛物线状,在块根膨大期前呈逐渐提高,块根膨大后,木薯对N、P、K养分的吸收强度逐渐下降.增施N、P、K、Mg肥,木薯产量分别提高38.01%、13.09%、23.14%和8.99%;增施1 kgN、P2O5、K2O、MgO木薯产量分别增加101、54、22和49 kg; OPT处理产值最高(13217元/ha).[结论]施肥均可提高木薯的养分吸收量,但K、Za、B肥会抑制Mg的吸收.不同施肥条件对木薯产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正交设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水、氮、磷、钾耦合条件下玉米苗期植株养分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玉米苗期植株氮含量在0.08321g到0.28085g之间,最高为处理7(W3N1P3K2),最低为处理1(W1N1P1K1);玉米苗期植株磷含量在0.00788g到0.02450g之间,最高为处理4(W2N1P2K3),最低为处理2(W1N2P2K2);玉米苗期植株钾含量在0.14749g到0.46537g之间,最高为处理4(W2N1P2K3),最低为处理2(W1N2P2K2);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了广东南亚热带5年生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生物量,林木器官的养分元素(N、P、K、Ca、Mg)含量和养分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5年生杉木幼林的养分元素N、P、K、Mg含量较其它龄组(7~9.10~20,20~30年)的为高,Ca则较低;杉木和火力楠对这几种养分元素的需要量顺序基本相同,均为N>K(?)Ca>Mg>P.但混交林中,单位面积上火力楠的养分吸收量低于杉木,只有镁例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养分含量和养分再吸收率的差异,研究千年桐叶片养分再吸收 率与叶片养分含量、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方法】以低产低效针叶林皆伐后营造的千年桐近自然经营生态林 为试验对象,测定生长高峰期(7 月)和衰老凋落期(10 月)千年桐不同冠层叶片氮(N)、磷(P)、钾(K)、 钙(Ca)、镁(Mg)含量。【结果】叶片主要养分 N、P、K、Ca、Mg 均表现为衰老叶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 衰老叶并未出现养分富集现象。成熟叶和衰老叶均呈现冠层上部叶片 N 含量显著大于冠层下部,成熟叶冠层上 部 K 含量显著高于冠层下部。Ca 再吸收率显著低于其他养分,仅有 14.935(±3.191)%。除了 Mg 在冠层下部 的再吸收率显著高于冠层上部,其他叶片养分再吸收率在上下冠层之间差异不大。千年桐 K 再吸收率与衰老前 后叶片 K 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Ca 再吸收率与成熟叶 Ca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 N 再吸收率与土壤水解 N 呈 显著正相关;叶片 K 再吸收率与土壤全 K 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速效 K 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千年桐叶片 主要养分均表现为衰老叶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成熟叶,养分再吸收与叶片及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关联。研究结果 可为进一步探索生态公益林的养分循环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郭岩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天然林分的叶片(鲜叶和凋落叶)养分元素含量和回收率随海拔的变化特征,以期进一步了解丝栗栲养分元素循环机理和对环境的适应特性,为丝栗栲等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培育及外源养分调控提供参考。【方法】采集郭岩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600~900 m)丝栗栲天然林的鲜叶和凋落叶,测定其氮(N)、磷(P)、钾(K)、钙(Ca)、镁(Mg)含量,并计算其回收率,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不同海拔叶片养分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 海拔对丝栗栲鲜叶N、K、Ca、Mg元素含量和凋落叶N、Ca、Mg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影响,凋落叶除Ca元素含量高于鲜叶外,其余元素含量均低于鲜叶;② 相关性分析表明,在鲜叶中,K与P元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Mg元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在凋落叶中,Mg元素含量与N和Ca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K元素含量与Ca和Mg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③ 丝栗栲鲜叶与凋落叶间,Mg元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N、K、Ca元素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元素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④ N、K、Mg元素回收率受海拔影响显著,N和Mg元素回收率在800和900 m海拔处较低,K元素与之相反,P元素在不同海拔均具有较高回收率,而Ca元素不具有回收特征。【结论】丝栗栲叶片不同养分元素含量随海拔的变化存在差异且具有一定相关关系,在不同海拔条件下,丝栗栲叶片会对除Ca元素以外的N、P、K、Mg 4种养分元素予以回收,但回收率表现特征不同,在森林经营过程中可据此因地制宜控制N肥施用及改良元素配比,以满足林木生长发育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浙西南地区不同年龄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地上部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及分配特性,为黄甜竹林地土壤养分管理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全收获法计算生物量,测定不同年龄(1~3 a)和不同地上部位(叶、枝、秆)的植株样品中氮(N)、磷(P)、钾(K)、钙(Ca)、镁(Mg)、铁(Fe)、锰(Mn)、铜(Cu)和锌(Zn)等9种营养元素。  结果  ①黄甜竹地上部营养元素质量分数最高为叶(48.73 g·kg?1),其次为枝(17.61 g·kg?1),秆中最低(16.30 g·kg?1);叶中各营养元素从高到低依次为N、K、Ca、Mg、P、Mn、Fe、Zn、Cu,枝中为N、K、Ca、P、Mn、Mg、Fe、Zn、Cu,秆中为N、K、P、Ca、Mg、P、Mn、Fe、Zn、Cu。各部位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受竹龄影响不同,其中枝受竹龄影响最大,秆次之,叶最小。②营养元素积累量秆中最大(687.38 kg·hm?2),其次是叶(333.01 kg·hm?2),枝中最小(166.29 kg·hm?2)。不同营养元素的积累量从大到小依次为N、K、Ca、P、Mg、Mn、Fe、Zn、Cu。③不同部位营养元素分配率不同,总体表现为秆中最高(57.92%),其次是叶(28.06%),枝中最低(14.01%)。  结论  黄甜竹中N元素积累量最高,表明黄甜竹有较强的氮吸收能力,生产上要适时补充氮肥。竹叶中营养元素全面,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图1表3参29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解干热河谷草本植物叶片养分含量和养分再吸收规律。【方法】本研究选取了6种干热河谷的典型草本植物,研究了多种水分和养分条件下植物新鲜叶片、凋落叶中N、P、K、Ca、Mg含量以及养分再吸收效率。【结果】橘草(Cymbopogon goeringii)和孔颖草(Bothriochloa pertusa)的新鲜叶片中养分含量较高,裂桴草(Schizachyrium brevifolium)整体养分含量最低。物种是叶片和凋落叶养分含量、养分再吸收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水分和养分无显著影响。凋落叶N、P、K含量分别较叶片低43.41%、52.82%、36.25%,表现出强烈的养分再吸收现象;Ca、Mg含量则分别高出叶片57.81%和44.06%,表现出积累现象。植物叶片中的N、Ca、Mg含量与凋落叶中的N、Ca、Mg含量显著正相关。【结论】植物所有养分再吸收效率与叶片养分中的含量显著正相关,表明养分含量较高的物种在相同条件下可以回收更多的养分。  相似文献   

19.
为探寻信阳毛尖茶不同产区茶鲜叶品质的差异,对信阳毛尖茶5个产区(浉河区、平桥区、光山县、罗山县和新县)的2批春茶和1批夏茶鲜叶中主要品质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5个茶区的3批次茶鲜叶中氨基酸总量、儿茶素和酯型儿茶素的含量均以浉河区最高;茶氨酸含量最高的为浉河区的第1批春茶和夏茶,罗山县的第2批春茶。5个茶区间,3批次茶鲜叶中茶多酚、水浸出物、茶多糖和非酯型儿茶素的平均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咖啡碱、氨基酸、茶氨酸、儿茶素和酯型儿茶素的平均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5个茶区的春茶与夏茶鲜叶中咖啡碱、儿茶素的含量差异不显著,而茶多酚、茶多糖、氨基酸、茶氨酸、酯型儿茶素和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京北山区刺槐林主要养分元素积累与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京北部山区刺槐林主要养分元素的积累与分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刺槐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 (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 )为 2 1 81 5~ 2 92 85kg hm2 .刺槐林不同器官中各养分元素的含量差异较大 ,在叶、枝和干中各养分元素的含量顺序相同 ,根系中的养分元素除Ca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加呈升高的趋势外 ,其余的养分元素的含量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加而降低 .刺槐林生态系统 5种养分元素的贮存量为 4 0 7 35~ 5 91 82kg hm2 ,其中乔木层中的养分贮存量占总贮存量的 83 4 2 %~ 89 83% .若以各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生物层中的贮存量来计 ,则Ca的贮存量最大 ,P的最小 ,不同养分元素贮存量的顺序为Ca >N >K >Mg >P .刺槐林生态系统乔木层对N元素的富集能力最强 ,不同元素的富集系数排序为N >P >Ca >K >Mg ,刺槐林每积累 1t干物质需N、P、K、Ca和Mg等养分元素共计约 1 4kg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