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玉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玉米杂交制种生产上,常发现一些植株果穗顶部、基部不结实的秃尖、秃根、半边苞谷、癞子苞谷等缺粒甚至全穗不结实的现象,一般减产10%~30%,高的达50%~70%,严重影响玉米杂交制种的产量。结实率是影响玉米制种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异交结实率低制约着杂交玉米的推广。1玉米异交结实率低的原因1.1品种遗传缺陷有些玉米品种遗传秃尖,亲本对光温反应敏感,抗逆性差,雄花  相似文献   

2.
正玉米杂交制种生产中,常发现一些植株果穗顶部、基部不结实的秃尖、秃根、半边苞谷、癞子苞谷等缺粒甚至全穗不结实的现象,一般减产10%~30%,高的达50%~70%,严重影响玉米杂交制种的产量。1.异交结实率低的原因1.1气候条件1.1.1高温干旱。玉米前期干旱,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玉米在穗期生育适温为24~26℃,田间持水量为60%,幼穗期分化发育期高温干旱,气温持续高于28℃以上,田间持水量  相似文献   

3.
玉米异交结实的好坏直接受品种特性、外界环境、栽培措施等影响。分析了异交结实率低的原因,探讨了提高玉米异交结实率的技术措施,以期为玉米大面积制种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多效唑及赤霉素在杂交小麦制种生产中的作用。【方法】以小麦温敏不育系"A河10"及其恢复系"389"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不用激素处理为对照,研究多效唑(75,90,105,120,135,150 g/hm2)和赤霉素(0,120 g/hm2,喷药液量375 kg/hm2)2种激素配合使用对不育系生长发育、花器性状、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用75~150 g/hm2多效唑拌种,能够使成穗数、株头外露率、雌蕊长度和颖壳张开角度分别增加24.88%~66.51%,0.88%~4.57%,2.64%~6.16%,6.93%~14.35%,从而提高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与未喷施赤霉素相比,喷施赤霉素后,雌蕊长度显著增加,柱头外露率、颖壳张开角度、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均极显著降低。其中以135 g/hm2多效唑拌种、不喷施赤霉素为最佳处理,其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35.63%和2 142.0 kg/hm2。【结论】在杂交小麦制种中,可以通过多效唑拌种来优化群体组成及不育系异交特性,增加制种产量,使杂交小麦制种技术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5.
在玉米杂交制种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着种子及产量,但影响最大,最突出的一个技术环节是花期调节,它是制种成败的关键。如花期不遇,母本结实很少,严重者不结实,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给制种农户和种子部门带来惨重的损失。因此,在玉米制种整个生育过程中,应时刻关注父母花期相遇期,就一个制种组合而言,如果母本雌穗吐丝和父本雄穗散粉在同一时期,表明该组合花期相遇,制种成功:如二者不在同一时期,则花期不能正常相遇,导致制种失败。  相似文献   

6.
<正>乌苏市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全年≥10℃积温3 600℃;年日照时数4 400小时,无霜期175天。乌苏市拥有丰富的光、热、水资源,在玉米制种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几年,乌苏市每年玉米制种面积均在5.3~6.7千米2。但繁育基地制种玉米产量一直没有新的突破,制种玉米在生产上结实性差是主要的原因。玉米结实性差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一是玉米果穗秃尖、秃尾;二是果穗缺行少粒,穗轴弯曲;三是整穗结籽很少,呈"花棒"甚至呈空棒。通过几年实践摸索,现分析总结出制种玉米结实性差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提高籼型杂交水稻制种异交结实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提高籼型杂交水稻异交结实率,以珍汕97A,优IA,明恢77为材料,研究了影响异交结实的主要因子和提高异交结实率的有效技术。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制种异交结实由柱头外露结实和非外露结实构成,柱头外露率与异交结实率呈极显著相关(r=0.9667);异交栽培的空壳90%以上是没有授粉受精造成的,80%以上的受精颖花能发育正常而结实;母本孕穗后期(第7-8期)适量施用氮肥能有效提高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机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制种的花期调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期相遇是杂交水稻提高异交结实率、保证产量的前提和重要条件。从抽穗杨花期的选择和安排、花期相遇标准、播差期的确定和安排、花期的预测及调节等方面介绍了杂交水稻制种的花期调控技术,以期指导杂交水稻制种工作。  相似文献   

9.
李清泉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8):146-146,198
玉米杂交制种结实不良严重影响了北方旱区玉米杂交制种产量.本文分析了玉米杂交制种结实不良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杂交稻制种产量主要受制于异交结实率高低,亦是某个杂交组合能否推广的成败所在.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PGR),可明显提高异交结实率,是解决杂交稻制种产量不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试验旨在探索杂粳制种中的PGR应用技术和前景.  相似文献   

11.
玉米杂交制种花期不遇在生产上经常发生,找出花期不育的原因,做好花期预测与调节,是技术提高制种产量,创造更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在生产中杂交玉米制种纯度和产量低的现状,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能够提高杂交玉米制种纯度和结实率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来提高制种产量和纯度,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玉米杂交制种成败的关键在于父、母本花期相遇情况,而花期是否相遇,往往与气候及土壤温、湿度等因素分不开,如果花期预测不准确或调节方法不当,势必造成花期相遇不理想,制种产量下降,因此准确预测花期及采取相应措施调节花期是玉米制种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机插制种不育系的穗部结实特性,探究机插制种模式杂交水稻种子产量较低的原因,为提高杂交水稻机插制种异交结实率及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雅恢2115×宜香1A、成恢727×蜀21A为材料,于2020—2021年在崇州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机插和人工移栽2种方式;抽穗开花时通过调查恢复系和不育系的抽穗情况来判断花遇状态,成熟期考察不育系穗部结实情况,统计分析2种栽插方式下不育系各行、各穗位及不同枝梗结实特性。【结果】(1)以人工移栽花期相遇设置播栽期情况下,2个组合机插恢复系和不育系花期偏移分别为3—4 d和6—8 d,花遇指数介于33.33%—55.56%,花遇程度较差;人工移栽恢复系和不育系花期完全重合,花遇指数为100%。(2)不同栽插方式整体结实率表现为机插<人工移栽,与人工移栽相比,机插结实率降低33.45%。(3)不育系第1—6行穗部结实率呈逐渐降低趋势,同行不育系花期相遇程度高的处理结实率更高。(4)不育系穗上部授粉姿态好,叶片和穗对花粉的遮挡作用小;正常授粉条件下,不育系穗位结实率均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而空粒率则为下部>中部>上...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制种母本异交结实率的高低,制种的母本是异花授粉,母本颖壳对花粉有一定遮挡,使母本柱头难以接受到父本的花粉而影响受精结实。柱头外露,颖花在开花当天及其后的3天内都具有较强的受精能力,有花粉供给时,柱头外露率在60%以上则结实率一般不低于60%。因此,提高母本柱头外露率是杂交稻制种高产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6.
黄福亮 《农业与技术》2014,(1):19-19,21
杂交水稻的研发成功,成功解决了我国吃饭问题。对杂交水稻的制种构成产量因素与技术研究,是提高制种产量的前提。为了进一步推广杂交水稻制种,通过实验示范推广工作经验总结,认为有效母本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对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关系密切,可进行增粒、增穗、增加异交结实率提高产量。在技术实施上应对叶差、母本时差科学合理安排播差期,培育状秧、插足基本苗,科学肥水管理,巧用"920",及时赶粉,实行病虫综防等措施,提高异交结实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17.
在海南陵水博Ⅱ优235杂交制种试验田,选用钱江生化与上海18厂生产的不同赤霉素进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赤霉素对解决不育系抽穗包颈,促进穗粒外露,改善父母本异交姿态均表现出良好的作用,在包颈穗率和包颈长度这2个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异交结实和制种产量方面有显著差异。其中喷施QJ8、QJ9赤霉素处理的异交结实率和产量最高。说明赤霉素不仅能解除制种母本卡颈,改良异交姿态,还能提高母本异交结实能力。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不同生态区域、热量条件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早、中、晚熟制种品种,形成区域化杂交玉米制种总结出杂交玉米优质、高产制种技术,使杂交玉米制种产量达5250—6750kg/hm^2。  相似文献   

19.
玉米杂交制种过程中,父母本花期是否完全相遇,是玉米杂交制种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制种产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玉米杂交制种生产过程中,往往因错期不当或受气候条件、栽培管理以及病虫害等因素影响,造成母本吐丝与父本抽雄散粉在时间或空间上相遇不良或不能相遇,制种因而达不到预期产量目标,甚至制种失败,从而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研究探讨花期预测方法和花期调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产量水平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为利用穗部性状选育高产玉米品种提供参考.[方法]对广西近5年(2008~2012年)普通玉米区域试验中的159个普通玉米的穗部性状与产量建立多元相关模型,利用DP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当产量小于6750.00 kg/ha时,秃尖长、穗长和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作用较大;当产量介于6750.00~7500.00 kg/ha时,穗长、百粒重和秃尖长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作用较大;当产量大于7500.00 kg/ha时,穗粗、秃尖长和穗长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作用较大.[结论]要实现广西生态区一年两季玉米杂交组合平均产量大于7500.00 kg/ha的目标,应在提高结实性的基础上注重穗粗(大于5 cm)、穗长(大于19 cm)和粒重(百粒重大于32 g)等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