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后灌服丙二醇防控奶牛产后能量负平衡在一些规模化奶牛场已得到了应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奶牛产后灌服保健技术,本试验研究了产后灌服丙二醇与钙磷镁合剂+复方口服补液盐对奶牛四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娩后第18天的测定结果表明,试验Ⅰ组(灌服丙二醇)和试验Ⅱ组(灌服钙磷镁合剂+复方口服补液盐)的血酮(β-羟丁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与灌服丙二醇相比,灌服钙磷镁合剂+复方口服补液盐不仅在预防奶牛隐性酮病方面效果显著,在预防产后低血钙症方面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早在1954年丙二醇就被用来治疗酮病,且一直沿用至今[1]。近几年,丙二醇在缓解奶牛产后能量负平衡、防治脂肪肝、预防酮病发生、提高繁殖性能、改善奶牛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功效已被研究所证明[2-3]。同时研究证明,日粮中添加丙二醇有显著提高奶牛泌乳性能的作用。因此,产后灌服丙二醇及在饲料中添加丙二醇的做法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得到了应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完善奶牛产后保健技术,  相似文献   

3.
随着奶牛生产水平的提高,隐性酮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给奶牛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目前,针对该病缺乏有效、实用的预防为主的药物。因此,本试验采用组方药物-"酮病制剂1号"防治隐性酮病,通过血液一些指标的变化,研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该药防治奶牛隐性酮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随机选210头中国荷斯坦成年母牛检测,应用同分发检测尿酮,检测出49头发生隐形酮病,发病率为23.33%,将患隐性酮病母牛随机选出20头,分成2组,每组10头,分别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找出不同胎次、日产奶量、生产周期、膘情和患其他疾病与奶牛隐性酮病的发生关系,结果表明:1~6胎母牛隐性酮病的发病率在17.50%~33.33%之间,以6胎母牛发病率最高为33.33%;泌乳期母牛隐性酮病主要发生在围产后期(33.33%)和泌乳盛期(33.35%),说明随着泌乳期的推移隐性酮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母牛日产奶量在26~33.5kg的母牛隐性酮病发病率为30.23%,说明泌乳期母牛隐性酮病的发病率随着日产奶量增加而上升;膘情上等的母牛发病率仅为11.76%,中下等的高达46.67%,说明随着母牛膘情下降隐性酮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有其他疾病的母牛母牛隐性酮病的平均发病率34.61%高于群体的发病率(23.33%)。两组治疗治愈率分别为90%和80%,试验1组治愈率比试验2组高10%,试验1组和试验2组母牛治愈后单头平均日产奶量分别比治疗前增加7.10kg和5.05kg,提高了36.32%和23.79%。  相似文献   

5.
探讨奶牛隐性型乳房炎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发病情况,对大肠杆菌型奶牛隐性乳房炎和奶牛酮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与奶牛酮病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正>早在1954年丙二醇就被用来治疗酮病,且一直沿用至今[1]。近几年,丙二醇在缓解奶牛产后能量负平衡、防治脂肪肝、预防酮病发生、提高繁殖性能、改善奶牛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功效已被研究所证明[2-3]。同时研究证明,日粮中添加丙二醇有显著提高奶牛泌乳性能的作用。因此,产后灌服丙二醇及在饲料中添加丙二醇的做法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得到了应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完善奶牛产后保健技术,进  相似文献   

7.
奶牛隐性酮病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选取40头荷斯坦奶牛,其中高产奶牛20头,中产奶牛10头,低产奶牛10头,通过对乳中酮体检测进行奶牛隐性酮病的监测与分析。试验采用酮粉法等4种方法和水杨醛比色法分别定性和定量检测酮体,采用氧弹式热量计测定日粮能量。结果表明,高产奶牛酮病发生率较高,酮粉法判定泌乳奶牛隐性酮病具有敏感、准确的特点,奶牛隐性酮病与日粮能量水平、泌乳时间均存在较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6和-0.764。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黑龙江省规模化奶牛场隐性酮病的多年研究进行小结,根据奶牛隐性酮病的发病特点,并结合国内外的文献,概述了黑龙江省奶牛隐性酮病的发生情况、病因学、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检测及防治方面的研究状况,提出一些问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
奶牛隐性酮病是由能量负平衡引起的高产奶牛常见病,对泌乳量、乳品质均有不良影响.试验采用"酮病制剂1号"防治奶牛隐性酮病,旨在对试验奶牛泌乳量及其乳汁成分进行研究,阐明该药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奶牛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为1.1%~9.2%,如果将隐性酮病(亚临床型酮病)也计算在内,奶牛酮病发生率将高达12.0%~34.0%[1]。奶牛酮病主要发生在围产后期和产奶高峰期,从而严重影响了最高产奶日的产奶量,也严重影响了泌乳高峰期的维持时间,严重制约了奶牛养殖效益提升。为了探索一种操作简单、实用、安全、有效的奶牛隐性酮病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丙二醇对奶牛健康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丙二醇(PG)对奶牛酮病、脂肪肝、采食量、产奶和繁殖率的影响,及其可能对奶牛造成的毒副作用,为丙二醇在奶牛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取莱阳市201头成年母牛检测,采用同种方法检测尿酮,经检测发现,42头奶牛隐性酮病发病率20.9%。从42头病牛中随机选出20头,划分为2组,每组各10头,分别采用不同药物治疗,观察不同胎次、日产奶量、生产周期、膘情与奶牛隐性酮病的关系,得出最佳试验结果,以此为依据科学选用检测治疗方法,提高高产奶牛隐性酮病的检测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奶牛隐性酮病是由能量负平衡引起的高产奶牛常见病,对泌乳量、乳品质均有不良影响.试验采用"酮病制剂1号"防治奶牛隐性酮病,旨在对试验奶牛泌乳量及其乳汁成分进行研究,阐明该药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据报道,奶牛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为1.1%~9.2%,如果将隐性酮病(亚临床型酮病)也计算在内,奶牛酮病发生率将高达12.0%~34.0%[1]。奶牛酮病主要发生在围产后期和产奶高峰期,从而严重影响了最高产奶日的产奶量,也严重影响了泌乳高峰期的维持时间,严重制约了奶牛养殖效益提升。为了探索一种操作简单、实用、安全、有效的奶牛隐性酮病治疗新方法,笔者研究设计了利用灌服制剂  相似文献   

15.
临床型和隐性型酮病是奶牛怀孕后期和泌乳初期的常见病之一。在我国,临床型酮病被称为醋酮血病和毒血症。近来,隐性型酮病愈来愈引起专家们的重视。不管哪种类型的酮病发病多,它都与高产奶牛的饲养特点有关。例如,醋酮血病是在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相当缺乏,日粮中蛋白质过剩和总营养价值过高才会发生,而在日粮中蛋白质过量负荷,总营养价值过高以及日粮中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相当短缺时则易  相似文献   

16.
产生乳汁是剧烈的代谢消耗,对泌乳早期高产奶牛常造成能量负平衡。大量的脂肪分解常导致肝酮生成作用增加。据报导,高产牛群中约半数母牛陷入酮病界限。由于血液中的低糖常伴随高酮,故酮病治疗着重于直接补给葡萄糖,口服葡萄糖前体如丙二醇,或用糖皮质激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过瘤胃脂肪和过瘤胃葡萄糖对奶牛隐性酮病的防治效果,选取24头试验奶牛,分为4组,每组6头。其中Ⅰ、Ⅱ、Ⅲ组均为隐性酮病组,Ⅳ组为健康对照组。Ⅰ组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200 g/(d.头),Ⅱ组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葡萄糖200 g/(d.头),Ⅲ组为隐性酮病对照组,Ⅳ组为健康对照组,Ⅲ和Ⅳ组均饲喂基础日粮。结果表明,Ⅰ组奶牛血浆β-羟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糖含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试验后第15天显著升高(P<0.05)。Ⅱ组血浆β-羟丁酸呈现下降趋势,血糖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添加过瘤胃脂肪和过瘤胃葡萄糖能对防治奶牛隐性酮病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奶牛隐性酮病发生率与乳脂率及乳中体细胞数和β-羟丁酸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本试验选取泌乳天数小于30d的奶牛,从产后7d开始检测奶牛隐性酮病,每周检测1次,连测4次,同时测定乳脂率和乳中体细胞数、β-羟丁酸含量,试验期为2年。结果显示,泌乳天数小于30d内,奶牛患有隐性酮病比例与乳脂率、乳中体细胞数和β-羟丁酸含量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奶牛酮病的防治LeanIJetal大多数研究者发现临床酮病和隐性酮病两者都与降低产奶量有关。Lucey等(1986)发现大约在酮病发作前2周产奶量就开始下降,并且肯定带来的损失约为70千克牛奶。Deluyker(1989)发现酮病母牛的峰值产奶量下降...  相似文献   

20.
奶牛饲料中添加丙二醇可减少肝脏脂肪的沉积,改善奶牛的繁殖性能,并且可有效预防奶牛酮病。如果添加量超出合理范围将会发生丙二醇慢性中毒。2016年12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院接收2头病牛,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血常规及血液中葡萄糖、游离脂肪酸、β-羟丁酸等一系列检测结果后确诊为丙二醇慢性中毒。本文对丙二醇慢性中毒临床症状、血液指标、生化指标及丙二醇对奶牛机体的副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