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0 毫秒
1.
基于1994—2013年我国不同区域人均农产品虚拟水消费数据,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农产品虚拟水消费的敛散性。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农产品虚拟水消费水平呈现出σ收敛,并且在农产品虚拟水消费上呈现显著的β收敛;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农产品虚拟水消费的收敛性检验均没有通过,呈现出发散的趋势,说明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农产品虚拟水消费逐渐拉开距离,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会促进不同区域农产品虚拟水消费差异的缩小,但是由于不同区域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会不利于各区域甚至全国的农产品虚拟水消费收敛。  相似文献   

2.
李圣军 《农业展望》2010,6(7):43-46
目前,中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特点主要是横向组织化水平、纵向一体化水平较低,主渠道是经由批发市场进入农贸市场。从生产、运销及消费等三个流通环节出发,打造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主要有“源头延伸、中间扩散和终端逆推”三种模式。未来,在消费者需求推动下,中国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将呈现“冷链化、信息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4~2023)》发布,报告围绕当前及今后10年我国农产品生产、消费、市场走势进行了信息发布与预测。报告指出,未来10年中国主要的农产品产量将会稳中有升,其中稻谷、小麦、食糖和蔬菜产量将会呈现稳健增长的态势,水产品、牛羊肉、饲料、玉米、油料和禽蛋仍将呈现快速的增长状态,奶类将会以3.5%的年均增长率成为主要农产品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品。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乡居民水果产品消费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水果产品消费在总量增长的同时,人均消费量呈现显著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等特征。文章基于1978~2007年水果产品消费的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消费习惯、价格对水果产品消费的影响较大,其中,城市化率的提高、消费习惯的改变将显著地推动中国居民水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加大宣传、鼓励城乡居民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等一系列有助于推动中国水果产品消费增长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农产品消费在城乡消费二元结构中已处于重要位置,并且其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为提升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意识,促进消费行为,笔者采用交叉统计描述和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烟台市城乡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消费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城乡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认知程度主要受消费者年龄、学历、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同时,对农产品的安全认知程度显著影响安全农产品的消费意愿;虽然多数调查者表示出较强的购买意愿,但绝大多数人只愿意为安全农产品支付高于普通农产品10%的价格。研究结果对探索城乡消费一体化,尤其对解决城乡农产品消费二元结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供需基本平衡。总体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供应充足;二是消费低位增长;三是价格总体低位运行;四是国内外价格倒挂明显;五是库存充裕。展望未来,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发展,农产品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预计2017年农产品市场运行基础良好,价格将保持小幅上涨态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稻米供需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多年来,中国稻谷生产总量的波动上升以及占粮食总产比重的下降,主要是稻谷种植面积及其占粮食种植面积比重的波动下降和单产不断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稻谷生产总量中粳稻比例不断上升、籼稻比例逐年下降,生产集中度大大提高、优势区域渐趋明显。近年来中国口粮消费在下降,而稻米在口粮消费中比重在上升;稻米总量消费在下降,而粳稻总量消费在上升;农村稻米消费量在下降,而城镇稻米消费量在上升;稻米人均消费量在下降,而稻米消费人口和区域在上升。中国稻谷主产区集中而消费区域分散、南方生产消费籼米而北方生产消费粳米的特征,使得国内贸易呈现“北粳南运、中籼东输、中籼南下、南籼北运”、国际贸易呈现“进口以籼米为主,出口以粳米为主,进口以南方为主,出口以东北为主”的交错格局。展望不久将来,中国稻米供求关系仍将呈现紧平衡状态,并由稻米净出口国转变为稻米净进口国。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2):131-132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得出,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出口和规模经济是促进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城市化水平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水平提高4.26个单位;其次是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每增加一个单位,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水平提高1.1个单位;出口和规模经济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水平均呈现正相关关系;产品交易费用、交通条件、外商直接投资和研发支出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水平均呈现负相关关系。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存在一定的集聚现象,但是集聚水平并不高。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中国对非洲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规律,基于UNCOMTRADE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法、引力模型,对其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非洲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稳定区域;中国对非洲全域及其五大子区域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多元化指数及均衡度指数呈现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贸易出口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弱的正相关关系,西部非洲的贝宁、多哥和加纳三国成为主要的高—高集聚区;GDP总量越高、与中国首都距离越远、人均耕地面积差异越大的非洲国家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具有越强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2000—2013年,中国鸡蛋消费量处于上升趋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鸡蛋消费存在明显差距。对鸡蛋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鸡蛋消费量与鸡蛋消费习惯、替代品猪肉的价格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鸡蛋价格、居民收入和城镇化对鸡蛋消费的影响不显著。未来中国鸡蛋消费量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城乡之间消费差距将缩小,而区域之间消费差距将扩大。  相似文献   

11.
2003—2012年,南非农产品的总体比较优势高于中国;中国和南非两国农产品之间存在着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互补性。南非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具有贸易增长空间的品种有水产品、水果、谷物、烟、酒、饮料及醋;中国对南非出口的农产品中具有贸易增长空间的仅棉麻和水产品两种。随着中国和南非两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两国具有贸易增长空间的农产品贸易量将持续走高,中国和南非的农产品贸易增长趋势将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12.
李亮科  马骥 《农业展望》2013,(12):60-63,71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q-国农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出口市场与产品品种集中度过高,常被农产品进口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范围内,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给中国农产品制造出多种障碍,使中国农产品出口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的国际贸易背景,不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变化的新形势下,中国应该努力提高国内农产品生产力水平,增强国内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国家谈判能力,为农产品出口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相似文献   

13.
翁鸣 《农业展望》2014,(1):61-65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2003-2012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从403.6亿美元增至1739.4亿美元,增长330.97%,农产品贸易由顺差25亿美元变为逆差489.4亿美元,逆差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的是进出口金额与数量的变化方向不一致。201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增长对世界农产品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3%和6.6%,表明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产品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为4.9%,中国进口、出口增长率将分别控制在10%和7%以内,中国农产品贸易大进大出的局面将有所改变,呈现稳步发展、适度增长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笔者针对中国农村农产品滞销的现状,从分析滞销的原因入手,从乡镇一级政府的视角,探讨了农村农产品变“滞销”为“畅销”的解决方案,构建了为农村农产品流通服务的“三中心模型”。该模型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供中国广大农村乡镇一级的政府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产品贸易平衡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瑜 《农业展望》2013,9(5):60-64
21世纪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2012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277.8亿美元增长到1740.5亿美元,年均增速18.2%。耕地和水资源不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农产品贸易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自2004年开始出现逆差且呈扩大之势,2012年逆差额达到489.2亿美元,是2004年的10倍。其中,既有国内供需矛盾、结构性调剂、主动开放市场和利用国外市场资源的原因,也有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和国际贸易壁垒的因素。展望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将不断扩大,逆差将成为常态但增速有望放缓,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控也将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状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对中国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确保中国农产品在保障全国人民的食品安全和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有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对中国农产品消费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经历大规模高速的城镇化进程,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产品消费结构有明显变化,主粮消费量大幅度降低,副食和其他农产品消费量明显上升,这显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改善,健康意识有所提高。城镇化发展改善了中国农产品消费结构,未来中国农产品消费结构趋于科学、合理的大趋势将不变,但是速度会加快。  相似文献   

18.
稻鱼共生系统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志  陈菁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9):162-164
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面源污染面广、量大、不易控制。稻鱼共生系统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突出的生态、经济等多方面价值,已被确定为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总结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阐述稻鱼共生系统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中的作用,提出在稻田养鱼的基础上优化稻田种养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刘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790-12791
对传统中国农业发展研究中的“人口论”和“制度论”进行了分析,认为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尽管有人口压力,传统中国的农业技术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没有农业以外部门的科学技术的突破与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长期陷在“高水平的陷阱”中。因此,笔者认为,在解释传统中国农业技术发展滞后的社会原因时,应注意“传统”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分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生产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来提高农业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对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研究意义.作者搜集整理了1989-2009年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的文章,着重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增长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4种:生产函数法、增长核算指数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和随机前沿法.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演变特征表现为:技术进步是主要源泉,省际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逐渐扩大.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农村制度变迁等.最后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评估各种因素对省际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