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促进中国对美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对比2010-2012年与2000-2002年的中美农产品贸易数据,归纳分析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与美国的农产品贸易状况,并运用经济效率指数测算,比较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进出口经济效率。结论:中国对美国农产品进口的经济效率明显优于出口经济效率。进口经济效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农产品相对于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比较优势以及中国大幅削减进口关税并扩大进口配额,农产品出口经济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农产品贸易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以及对农业的高度补贴。建议:我国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加快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创新和质量提高,并大力整顿进出口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猪肉产业链各环节价格的传导机制,考察各价格传导方向及传导路径是否畅通,采用中国牧业信息网及商务部2004年1月—2014年3月的月度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猪肉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中国猪肉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价格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中的误差修正的强度为2.3%,对促使市场价格系统均衡影响较小,因此不能完全依靠市场供求系统的自发力量调节猪肉产业链中各种价格的系统均衡;猪肉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导不是完全通畅,有些环节存在1期或2期的传导时滞;猪肉产业链的价格传导表现为下游向上游传导、下游向中游传导以及中游向上游传导,是需求拉动型。应密切关注猪肉市场零售价格,以零售价格为信号,预测产业链各环节价格的近期走势,以利于养殖户和批发商准确把握市场信息,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收入损失。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对中国农产品消费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经历大规模高速的城镇化进程,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产品消费结构有明显变化,主粮消费量大幅度降低,副食和其他农产品消费量明显上升,这显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改善,健康意识有所提高。城镇化发展改善了中国农产品消费结构,未来中国农产品消费结构趋于科学、合理的大趋势将不变,但是速度会加快。  相似文献   
4.
有效识别优势农产品,科学划分产品出口阶段,把握产品的出口阶段性特征,对推动中国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1984—2016年农产品出口的RCA指数进行Kmeans聚类分析,从定量角度划分发展阶段,将中国农产品出口划分为改革开放初期、全面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期、国际接轨期和国际金融危机后期4个阶段;并利用RSCATSC四象限分析法及其动态图分析每阶段部分农产品变化情况。研究发现,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数量明显减少,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有以下特征:一是中国在这类农产品生产上具有自然环境优势;二是均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机械对劳动力替代水平较低。因此,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具有自然优势的农产品,并提升与中国地形特征相适应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糖进口国。中国食糖进口量的改变是否会引起国际食糖市场上食糖价格的波动,即中国的食糖贸易是否存在"大国效应",这一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以"进口贸易大国"和"进口贸易小国"模型为切入点,探讨中国食糖进口类型,然后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测度中国食糖进口量变化和国际市场食糖价格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结果发现中国食糖进口不存在"大国效应"。最后,对中国食糖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贸易和生产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的进程与农业生产具有密切相关。城镇化通过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迁移、耕地资源的整合与科技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带动,对农业生产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本论文基于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对中国的城镇化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定性分析城镇化可能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接下来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2004—2016年中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和贡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中国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达到53.7%,并且发现不同省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所在省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协调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促进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增加农业科研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建立耕地动态监管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马铃薯供求的影响因素及未来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被列为当今仅次于水稻、玉米和小麦的第四大粮食作物,随着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马铃薯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研究马铃薯供求市场情况,对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建立马铃薯局部均衡模型,分析我国马铃薯市场供给、需求以及进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马铃薯总产量和消费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关系。对2014—2025年我国马铃薯市场供求情况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我国马铃薯的产量、消费量和进出口量都呈上涨趋势,2025年我国马铃薯产量将达到14 063.8万t,消费量将达到14 134.47万t。  相似文献   
8.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减轻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扶贫在中国的实践开展广泛,但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扶贫机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阶段常见的七类扶贫实践,总结其特点与不足并建立扶贫机制框架,包括扶贫目标、扶贫参与者(包括扶贫的引导发起者与扶贫的对象)、扶贫的具体方式、扶贫监督与评估追溯。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扶贫精准度、扶贫效率和扶贫评估方面仍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扶贫制度和改进扶贫措施,在实践中丰富扶贫机制理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RCA指数和TSC指数在国际贸易优势农产品识别上的不足,提出RSCATSC四象限分析法,利用HS2012标准数据对2016年中国主要优势农产品进行了识别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前三类优势农产品分别是蚕丝、肉及水生动物制品、蔬菜水果,其中,蚕丝的RCA值为15.14,TSC值为0.94,创汇约3.41亿美元;肉及水生动物制品的RCA值为3.58,TSC值为0.95,创汇约32.96亿美元;蔬菜水果的RCA值为3.39,TSC值为0.54,出口创汇约150.93亿美元。总体上看,中国优势农产品具有机械替代程度低、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等特征。目前中国部分优势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为提高中国主要优势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优势,可从加大发展适宜中国自然环境的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发展不平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贸易总规模自2014年后开始下降。中国农产品出口以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高价值农产品为主,出口市场结构集中度较高,进口市场则比较分散。未来,国内农产品需求缺口短时间内无法弥补,农产品价格或将继续走强;中国贸易结构和特征优势短时间内不变,进出口结构将呈分散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