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巍  王玉丰  赵斌 《土壤通报》2003,34(4):362-365
本文通过分析我省当前耕地质量与环境保障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探讨建设我省耕地质量及其环境预测预警监测体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评价系统、主要农作物平衡施肥技术体系模式,并提出我省整个耕地质量及其环境保障体系的各项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该文提出了一种采用拉力传感设备监测富营养化水体释放气体速率的测定方法,通过拉力传感设备全天候实时标定富营养水体释放气体质量数据,并采用服务器通过无线传感网络采集气体质量数据并标定每条气体质量数据的时间坐标。试验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能够检测出高温光照充足环境下水体近光层气体释放速率范围为57~539 g/(m2·h),低温无光照环境下气体释放范围为49~280 g/(m2·h),从而测定了富营养水体近光层释放气体量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和气体释放速率与环境光照及温度的相关性。同时,分时段气体释放速率为富营养化水体N2O、N2通量的测定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3.
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建设是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重要制度建设之一。本文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的流程,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的建设现状,并提出了加强预警体系建设的3方面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将风险预警引入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分必要。本文利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方法,对我国正在建设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国家层面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目前尚处于启动阶段,同时多省市正在进行各具特色的风险预警实践,陕西省运用HACCP体系对蔬菜农药残留风险实行过程管理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化、加强过程风险防控和引入双保险机制3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耕作侵蚀对农田坡地景观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作侵蚀是农田坡地景观一种重要的土壤侵蚀过程.随着农业生产实践的强化,耕作侵蚀对农业环境的不利影响已经引起了全球关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耕作侵蚀对坡地景观地形、土壤质量、土壤碳库及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土壤侵蚀严重的西部地区探讨了耕作侵蚀引起的坡地景观格局、能流、物流变化及其对水体的危害,分析了耕作侵蚀对坡地景观影响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我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基本框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概述了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建立标准体系、研制技术标准的客观需求,阐明了我国农业标准体系的基本构成和三维结构(包含领域、层级、环节)及其发展的基本态势,重点介绍了国外有机农业或有机农产品标准体系构建的情况,明确了我国生态农业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外有机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阐述了从生态农业模式入手,以整体系统为对象、以模式为核心、以配套技术标准为主体、以循序渐进为步骤、以与国际接轨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并提出以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模式技术标准为核心的包含基础层、共性层、个性层和细化层4层结构的我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及其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我国芒果标准制修订的现状及其标准体系,分析了目前存在芒果标准结构不合理、标龄老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低、质量安全标准技术水平较低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及时修订标准、加强芒果标准宣贯、加强国际标准跟踪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土壤侵蚀严重地影响了东北黑土区的土壤质量和粮食产量。利用GIS平台结合土壤侵蚀模型,以遥感数据、田间采样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为数据源,建立了侵蚀决策方案管理数字化地块图,实现了GIS支持下的土壤侵蚀预警和侵蚀防治信息化决策,可以根据不同地块的侵蚀程度,提供不同的治理措施决策建议,实现了田块尺度水土流失预警及水土保持决策的数字化管理,建立了侵蚀黑土农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信息化管理样板。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农产品产地环境类标准涉及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农业用水、农区空气以及农业投入品(农用污泥、农用粉煤灰、畜禽粪便等)等。本文介绍了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和完善现有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体系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瑞玲  陈印军 《土壤学报》2007,44(6):994-1002
在深刻剖析土壤污染物来源、深入理解土壤污染复杂性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地区的特殊性(城市郊区),构建了包括评价模型、预测模型、预警模型的农田生态环境质量预警体系,通过社会环境系统对土壤污染胁迫强度的变化间接反映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并运用此预警体系对郑州市郊区农田进行了动态预警实证研究,获得重要结果:(1)郑州市郊区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经历了“迅速恶化-达到相对最差-趋于好转”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了社会环境系统对土壤环境胁迫强度经历了“增大-最大-趋缓”的变化过程;(2)郑州市郊区农田生态环境总体上不容乐观,必须全面掌握和控制土壤污染的影响因素,减少外部环境对农田土壤环境的胁迫作用,做好土壤污染的预警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基于模糊积分模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是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该文对现有中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典型工程处理效果和运行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从经济、技术、环境3个方面筛选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分层模糊积分模型对15种现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最终筛选出三级塘生物生态强化处理技术、户用生态滤池、厌氧-(兼氧)-人工湿地、生物接触氧化-生态沟渠、一体化净化槽、厌氧-兼氧-好氧三级生物滤池、厌氧-土地处理、生态滤池-生态塘、厌氧-生物接触氧化-人工湿地、地埋式微动力氧化沟10种技术模式,推荐作为中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典型技术模式。该文对中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该文基于二次现代化理论,通过分析中国经济、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内涵、规律和特征,提出农村水利一次、二次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农村水利一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以基础设施为主,包括了旱涝保收面积、工程配套维护水平、农村饮水保障程度、减灾实际达标水平4个指标。农村水利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以质量效益和良治为主,共17个指标。以定量分析为主,对中国各省农村水利一次、二次现代化的水平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水利一次现代化水平随经济一次现代化水平增长而增长,但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现代化发展,如广东、天津、北京、上海经济一次现代化指数分别为84.0、94.0、95.0、97.0,农村水利一次现代化指数分别为74.4、85.0、88.0、96.5。经济发达省市农村水利二次现代化落后于国家经济二次现代化,如北京、上海、天津农村水利二次现代化指数分别为47.5、51.3、45.2,经济二次现代化指数分别为78.0、69.0、57.0。除经济发达省市北京、上海、天津外,其余省份农村水利二次现代化指数比经济二次现代化指数要高一些,路径有所偏离,发展趋势出现了差异。主要原因可能是:经济高速发展,导致水资源的过分消耗和环境污染,以致破坏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整个发展趋势尚未有效遏制。中国农村水利二次现代化道路的偏离,提醒人们要及时转变观念、实行与新型工业化相应的水利现代化道路,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效益,进行制度创新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平原水网区城郊循环农业圈层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循环理念和长三角平原水网地区自身特点,以协调农业生产、环境保育和社会发展关系,促进城郊农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建立了长三角平原水网区循环农业圈层发展模式。在系统调查分析和圈层建设基础上,对该模式进行了集成熟化,探索并突出了圈层搭建的主要技术环节和应用参数。本模式为以城乡为中心构建同心圆的圈层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包括城乡结合部为第1圈层的旱稻模式,以蚕桑、苗木、经济林等多年生农林产业及水产畜牧业为主的第2圈层的"种养加"模式,以及以优质高产粮油、蔬菜生产基地为主的第3圈层规模农业模式。研究显示,该模式中的循环生产链结具有良好农业生产应用前景,利用园林地稻田湿地系统接纳生活污水技术,预计长三角地区每年30多亿t农村生活污水将得以接纳,可极大地缓解地区水体环境负荷。该模式组装集成畜禽粪便分散式土地处理、农业秸秆基质化、蚯蚓堆肥等技术要点,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模式运行良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创新和治理路径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中核心问题之一。现有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研究大多是对乡村环境治理模式及多元治理模式中社会资本因素探讨,缺乏多元治理模式中环境治理失灵的实证研究。本研究首先基于利益相关理论,从政府、企业、城市、村民、环保组织、科研院校等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行为导向定性分析了农村环境目前现实困境,调研梳理出农村环境协同治理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其次为降低决策试验与实验室评估法(DEMATEL)模型中专家打分建立关联矩阵的主观性,引入灰数理论,基于Grey-DEMATEL定量识别影响泉州市农村环境协同治理的原因、结果和综合影响因素,以及研究因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地方保护主义、城市发展汲取农村资源是农村环境协同治理的根本制约因素,忽视农村环保技术有别、重视事前环保技术研发而忽视之后的应用和改进是起关键驱动作用的原因因素;城市污染企业为转嫁排污成本转入偏远农村、农村承载城市发展中一些污染转移是直接障碍因素,是短期内有效改善农村环境治理困境的结果因素;农村基本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有限是最活跃的影响因素,容易影响其他因素,也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是农村环境协同治理实施的核心因素。最后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综合影响程度分析结果,厘清农村环境治理行动中政府、企业、城市、村民、环保组织、科研院校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明确农村环境治理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提出泉州市农村环境协同治理的长短期和重点措施等建议,为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中创设利益均衡的农村环境多元协同治理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川中丘陵地区紫土小麦-玉米两熟种植模式下机播玉米生产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与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的瘠薄、黏性过大等问题,提高耕层土壤的播种条件、播种质量,达到作物高产的目的,设置秸秆还田旋耕(RTS)、秸秆还田免耕(NTS)、秸秆不还田旋耕(RT)、秸秆不还田免耕(NT)4个处理,研究麦秸还田与旋耕对川中丘区紫色黏土物理性状及机播夏玉米播种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麦秸还田显著增加了拔节期0~10 cm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免耕处理0~10 cm全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出苗率、播种均匀度和幼苗整齐度等指标。与免耕相比,旋耕处理降低了0~10 cm土壤容重、含水量,增加了毛管孔隙度,出苗率提高9.9%,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干重显著提高。麦秸还田条件下,旋耕处理较免耕处理0~10cm土壤容重降低2.0%~12.1%,出苗率、播种均匀度、每穴苗数、幼苗整齐度显著提高,其中出苗率增加17.9%。玉米出苗率与0~10 cm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播种均匀度与幼苗整齐度均与0~10 cm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可见,麦秸还田下旋耕处理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更有利于川中丘陵地区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机播玉米质量和幼苗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其驱动因素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精准把握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其驱动力,该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探究并明确县域尺度下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其驱动因素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各县域(市辖区)耕地系统整体安全警情较高。72个被评定县域中,有69个处于预警状态,处于轻警、中警和重警状态的分别有28、32和9个;2)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差异性和集聚性特征明显。西部警情最高,东部次之,南北轴带地区最低。正、负相关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鲜明的对比特征,正相关类型(高-高型和低-低型)县域以"组团"形式凸显,聚集性较强,负相关类型(高-低型和低-高型)县域较少且零星分散;3)地形及气候等自然因素和投入产出、水土资源配置等社会经济因素对研究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有着显著的影响,且回归系数空间差异明显。研究可为合理制定缓解区域耕地系统安全警情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农村饮水工程的水源主要来自坡地汇流、溪河、山塘水库及地下水等,水质与自然地质、水文以及气候条件息息相关。由于农村地区净水工艺和设备往往较为简易、落后,高浊度水是水厂制水过程中普遍存在且较难处理的主要问题之一,因而优化高浊度水的净水工艺是提升农村饮水工程水质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实验条件下研究高浊度水的应急制水技术,提出改进高浊度水净水方案,为福建省农村地区高浊度水处理设计应用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是当前广大学者和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粤北山区和平县热水镇的环境状况和公民环境意识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镇经济水平较低,暂无工业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不显著,但生活垃圾乱倒、乱堆现象相当普遍;能源利用方式原始,清洁能源利用率不高;化肥、农药等过量施用现象比较严重,造成的污染不容忽视.依据调查结果建议:找准切入点,加快启动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改水改厕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特色村的建设,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强农村环保教育,建立农村环保监测与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自然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是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自然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构建了自然村生产生活循环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建立评价方法。以河北邢台市山区某村为例,针对其生产生活废弃物产生特点,构建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该村农业废弃物以果木剪枝、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人畜粪尿等为主,通过构建以果木剪枝热解+炭基有机肥还田为纽带的循环利用模式,辅以污水处理利用技术,实现了废弃物能源化和就地肥料化利用。通过对该自然村循环利用模式进行实地评价验证,结果表明该自然村生产生活循环技术模式评分结果为优。该文为中国村镇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模式选择、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人地协调视角下农村居民点利用质量评价与提升策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农村居民点高质量利用是乡村振兴的一种具体表现,综合开展农村居民点质量评价、全面改善质量障碍要素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和优化农村要素配置的基础。该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从土地集约利用和人居环境品质相互协调的视角界定农村居民点利用质量内涵并构建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法、变异系数修正的弹性系数法和障碍度诊断模型,对农村居民点利用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中等偏高,人居环境品质和农村居民点利用综合质量则中等偏低。2)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类型表现为中等质量主导、高质量次之、低质量偏少,对应着从脱钩F弱型、脱钩T弱型、正向挂钩F强型、负向挂钩F弱型、正向挂钩T强型、负向挂钩T弱型、正向挂钩T-F同强型、负向挂钩T-F同弱型的村庄数量依次降低。3)平谷区农村居民点高质量利用的障碍要素主要体现在规模强度、空间布局、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4个维度,从高质量到低质量利用类型,障碍因素数量增多、作用程度逐渐增大。4)平谷区应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在"整体化、集约化、人本化和善治化"战略导向下,按照"高质量利用类适当优化、中等质量利用类同步调控、低质量利用类系统整治"策略,分类有序地推进农村居民点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