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又称鳜鱼暴发性传染病,是以脾肾坏死、肿大,鳃、肝失血变白,肝出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疫病,其病原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2013—2016年扬州市水产生产技术指导站与扬州市江都区水生动物预防控制中心协作,对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进行了流行性病学调查、病原检测、疫苗免疫等研究和生产试验工作。试  相似文献   

2.
<正>传染性脾肾坏死病(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ISKN)俗名鳜暴发性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淡水养殖鳜的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可引起暴发性死亡。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为虹彩病毒,目前称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是鳜鱼重大疫病病原,该病毒引发的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Infection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能导致养殖生产巨大经济损失。为满足水产疫病预防与诊断需求,该文将一种集DNA快速提取与PCR快速扩增为一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与试剂盒提取DNA法和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检测方法(SC/T7211-2011)中PCR方法进行比较,旨在为基层水产一线水生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提供一种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鳜鱼是我国重要名特优鱼类之一,随着人们对名贵水产品需求不断增加,鳜鱼养殖业不断发展。自1994年起,宝应县开始试验养殖鳜鱼,发展至今鳜鱼养殖面积已近2 000亩,年产量约3 000吨。近年来,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在宝应鳜鱼养殖区频发,给鳜鱼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近几年本地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及有效防控经验,现将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控要点进行整理归纳,旨在帮助养殖户及时判断,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正>鳜鱼暴发性病毒传染病是一种以脾、肾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病毒性疾病,其主要病原是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该病可引起鳜集中爆发性死亡,死亡率高达90%,给鳜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特效药物或治疗措施,本文介绍了在实际生产中如何防治此病。  相似文献   

6.
<正>一、近年来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发生现状近年来,水产养殖动植物的各种暴发性病害时有发生、受到各种病害的危害也日益严重,水产养殖动植物每年由病害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为数百亿元以上。对养殖鱼类危害严重的主要疾病有:草鱼出血病、疱疹病毒病、鲤春病毒血症、传染性脾肾坏死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虹彩病毒病等病毒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链球菌病、爱德华菌病、烂鳃病、赤皮病、打印病、水霉病等细菌、真菌病;刺激隐核虫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等寄生虫病等。  相似文献   

7.
<正>虹鳟原产于北美太平洋沿岸,1959年引入我国,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但近年来由于养殖密度增大、健康养殖意识缺乏,再加上抗生素和化学药品的滥用等原因,使得养殖病害频发,给虹鳟养殖行业带来重大损失。其中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IHN)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死亡率高、传染性强,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申报的鱼的疫病。2008年11月农业部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IHN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8.
<正>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鳜鱼单独精养易发生鲫鱼鳃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鳜脾传染性肾坏死病等暴发性病害,为减少这两个品种在高密度单养池中养殖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死亡,提高池塘主养品种的成活率,2014年,我们将异育银鲫"中科3号"两龄鱼种和鳜鱼当年鱼种混养,并对放养模式、健康养殖技术进行了探索试验,利用两个品种的不同苗种放养时间和不同饲(饵)料品种,在成鱼养殖池中合理降低两个养殖品种的苗种放养数量,有效控制了异育银鲫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鳜鱼养殖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病害频发,尤其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暴发,不仅直接导致鳜鱼养殖户严重亏损,而且因病害过度用药,给鳜鱼养殖带来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因此,目前鳜鱼产业发展已遇到瓶颈。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研究团队利用天然湖泊和长江水系中野生翘嘴鳜构建基础群体,通过翘嘴鳜与斑鳜杂交及雌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由弹状病毒引起的鱼类急性、全身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鳟和太平洋大马哈鱼鱼苗和种负,病鱼表现为狂游和造血器官坏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申报的动物疫病,为我国的二类疫病.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鳜鱼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的成功,鳜鱼的人工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同时病害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中病毒病流行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且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控制措施,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世纪90年代广东地区的养殖鳜鱼就发生了大面积暴发性流行病,何建国等将其命名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证实了该病毒属于虹彩病毒,并被确定为虹彩病毒的一个新属——细胞肿大病毒属的  相似文献   

12.
正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在农业农村部《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被列为二类疫病。2010年7月~2012年5月,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在青海省互助县、门源县和循化县鲑鳟鱼养殖场相继暴发,为了有效预防传染源的传播和蔓延,切断传播途径,确保青海省鲑鳟鱼养殖产业绿色健康发展,从2012年起青海省开始全面推广和实施鲑鳟鱼养殖生物安全管理技术。2014年开始,又在农  相似文献   

13.
正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鲑科鱼类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原是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该病毒属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粒外弹状病毒属(Novirhabdovirus)。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IHN列为必须申报的鱼类疫病。2008年11月农业部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IHN被  相似文献   

14.
<正>鲑鳟鱼是北京市主要渔业养殖品种之一,并形成"怀柔虹鳟一条沟"知名旅游和餐饮品牌,在养殖户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鲑鳟鱼疫病频频发生,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还危及食品安全。本文作者在近几年对北京鲑鳟鱼病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几种病毒病和细菌病的病原、临床症状、流行情况、检测诊断、防控措施做一总结。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一种重要的冷水鱼病毒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申报的动物疫病;2008年11月农业部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IHN  相似文献   

15.
正笋壳鱼暴发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的病原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自从1997年首次从鳜鱼上发现报道ISKNV以来,该病已经在中国大部分的地方被确诊,同时在笋壳鱼、乌鳢、加州鲈等鱼类上都发现了该病,对我国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主要分析评估ISKNV在笋壳鱼上感染暴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在江苏省常州市经济开发区(原武进区)横山桥镇鳜鱼主产区大面积暴发,鳜鱼发病率达95%以上,病死率达80%以上,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确保鳜鱼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武进区水产站经过近3年的积极探索,总结出一些防控关键措施,使  相似文献   

17.
正鳜鱼又名桂花鱼、季花鱼等,是淡水鱼类中的名贵鱼类,肉质纯白细嫩,味道鲜美可口。鳜鱼在我国养殖已有三十几年历史,养殖主要品种有大眼鳜、翘嘴鳜、斑鳜等,其中以翘嘴鳜养殖最为普遍,养殖效果最好。近年,鳜鱼养殖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养殖水源污染严重以及病害频发。在广东地区,自从1993年以来,每年5~10月都有鳜鱼疾病流行;其中1996~1998年间爆发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鳜鱼养殖业的正常发  相似文献   

18.
鳜鱼脾肾坏死病毒(ISKNV)是引起养殖鳜鱼大量死亡的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经研究证实其为虹彩病毒科中的一种.概括了近年国内外有关鳜鱼脾肾坏死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病毒功能基因及调控的相关研究,同时介绍了目前采用的几种特异的病毒检测方法,并指出其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9.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本文运用风险分析理论,从危害确定(流行地区、传播方式和传染源、临床症状和潜伏期、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等)、传入概率、社会经济危害、风险管理(产地选择、时间限制、预防免疫、实验室检疫等)和风险交流(主要为检疫系统评价)等角度切入,建立了进境鱼传播IHN的风险分析模型。风险分析结果:从IHN流行地区进口一尾鲑传入IHN的概率为4.2×10-3。  相似文献   

20.
<正>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会使鲤科鱼暴发鲤春病毒血症。该病传染性极强、死亡率极高,发现病鱼就要对其进行及时识别和扑杀(Ahne W等,2002)。鲤春病毒血症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一旦发现则必须向有关部门申报的疾病,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孙翰昌等,2020)。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鲤春病毒血症诊断规程,规定了鲤春病毒血症的采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