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黄勇 《农业工程》2017,7(5):95-97
土地整治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利民工程。分析新形势下土地整治工程发展趋势,对指导土地整治工程,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有重要意义。在阐述土地整治发展历程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准备工作不充分、规划设计及项目施工不尽合理以及监管不力等不足;进一步提出从加强监管、加大宣传和加大后期管护力度3个方面出发,提高土地整治工程综合效益。最后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得出土地整治工程主要向多元化发展,“土地整治+扶贫”等已成为趋势,“大而强、小而精”的土地整治成为今后两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我国土地整治提出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和安排.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改革,我国土地整治在提升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实现全面的农业现代化、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工业化、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土地整治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易程程  艾东 《农业工程》2017,7(4):113-119
近几年,一些村集体开始有意愿投入土地整治中,并规避政府主导的方式,以自主筹资并主导整治的整治行为出现。村集体是土地整治密切的主体,针对村集体的主导整治行为,以北京市丰台区C镇Z村为例,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传统政府主导下土地整治模式,对Z村土地复垦案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角色、权责和利益3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说明村集体主导下的土地整治模式下存在的冲突,并以此为村集体主导的土地整治模式发展提出明晰利益相关者政府与村集体的定位,减少利益相关者对土地的依赖等相关的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为科学全面评估土地整治项目成效,论文以江苏省15个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从资金投入、过程管理、工程实施、综合效益4个方面入手构建了"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级土地整治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ANP-FCE法(网络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土地整治成效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土地整治项目成效显著,评价结果优秀,与实际情况相符;但仍存在实施进展拖沓,建后管护弱化,忽视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建议从制定农田生态建设长期专项计划和工程后期管护长效机制入手,完善土地整治标准化管理体系。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模型可为类似地区土地整治项目成效综合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国内外土地整治概念及内容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新时期土地整治的基本内涵和工作需求。通过分析遥感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梳理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的发展脉络,归纳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现状,进而给出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相关技术及应用的发展趋势。分别从土地资源调查与保护、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农用地整治、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整治及生态化土地整治等不同土地整治类型和潜力测算与风险评估、规划设计、施工监管及验收评价等土地整治项目过程等角度,对多年来遥感技术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阐述,最后在总结技术优势与局限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攻关难点和发展方向,为土地整治遥感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土地开发整理就是我国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就必须要对土地整理规划重视,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公众参与,保障群众权益,做好各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不断探索,积极完善并创新土地开发整理,促进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就当前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对策,以期为我国今后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李河 《南方农机》2023,(18):54-56+104
笔者以陕北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态修复背景下陕北地区的土地整治研究,着重分析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内在关系、差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未来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显示:生态修复是改善生态环境脆弱性,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土地整治是优化国土空间,建设乡村生态文明的有效方法,两者在实施目的和措施等方面相一致,两者在多元化发展理念上具有相互借鉴意义,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相互支撑。基于此,建议从生态空间修复、农业空间修复和人居环境修复等角度实施土地整治,要切实保护原生动植物的生态栖息地,做好原有耕地的农田整治修复、统一规划建设转变为复垦耕地或其他用地,在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下差别化土地整治可以满足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求。同时未来还应加强制度顶层设计、资金管理及工程实践应用研究,推动相关生态修复技术成果转化,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以重庆市为例的丘陵山区大力开展宜机化土地整治行动,并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目前关于丘陵山区宜机化土地整治的相关研究仅着眼于其可行性探讨,鲜少涉及土地整治效益的评价。基于此,本文通过引入级别特征值及建立评价标准分值函数,提出能够适应重庆丘陵山区宜机化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改进层次(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并对重庆部分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效益评价。结果表明,重庆丘陵山区宜机化土地整治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且各项效益具有一定的协同提升作用,但各指标层次仍具有一定差异。在项目区中,重庆璧山区经济效益得分80.36,明显高于永川区75.39和石柱县65.81;而重庆永川区社会效益得分75.25,显著高于璧山区74.21和石柱县66.45;石柱县生态效益75.51的得分最为突出。本文研究为科学衡量宜机化土地整治工作的必要性和进一步完善宜机化土地整治项目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土流失治理途径的研究是水保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文在肯定历史水土保持技术措施的基础上 ,提出了后续技术服务、农户庭园治理、产业开发等措施 ,把水土整治土地类型划分为“高值土地整治 ,保护土地整治和后续利用土地整治”三大系统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陶春 《农业工程》2016,6(5):88-91
在西南喀斯特高原区耕地资源匮乏的背景下,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再利用工作,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毕节试验区作为西南喀斯特非试点农村宅基地复垦区域,近年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使得城镇用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缓和试验区城镇土地供需矛盾,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探索破解城镇用地难题,从试验区实际出发分析试验区农村土地利用状况,提出试验区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复垦的操作思路。对可能面对的无政策支持、组织部门不完善及具体操作中的困难3方面的问题,提出尽量结合试验区特殊区情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立省市县3级联动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及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更新数据库系统等对策。最终预测了试验区乃至非试点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彭玮  张美艳  曹俊锋 《农业工程》2017,7(2):155-156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世界农业发展新形势下的必经之路,倡导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已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技术投入不足、产业结构化程度低、管理不规范等缺陷,为加快我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发展进程,建议可从依靠科技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法律法规以及注重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宁维晶 《农业工程》2017,7(3):85-86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很多人为了农业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农业的保护,对生态农业进行大量的破坏,应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升级,为生态农业带来更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科学化管理,使经济效益与自然效益更好地结合,以促进生态农业的高效运用,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策研究,展开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陶庆华  李颖 《农业工程》2018,8(12):129-131
阐述了我国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模式内涵及发展现状,针对经营方式落后和特色不显著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系统规划、创新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以及提高经营水平等建议,以求促进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安海文 《农业工程》2018,8(6):100-102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也逐渐提高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为更加合理地利用我国土地资源,最终促进我国综合发展,人们将重点放在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上。除此之外,由于我国所实施的土地管理政策主要为土地资源管理,因而土地利用转型的提出积极地影响到我国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鉴于此,对土地利用转型及土地资源管理概念进行简要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对彼此的影响,同时探讨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5.
聂鹏程  董涛  吴迪  何勇 《农业工程》2017,7(5):25-30
要发展智慧农业,实现高产、优质、安全地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科学的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技术建立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的规范化管理体系。该文以农业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分别介绍了农业物联网在车载式监控系统、基于CFD冷链车厢温度监控现代物流、设施农业、果园种植业和水产养殖方面的相关应用推广。应用效果表明:物联网技术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资源的消耗,并能够有效降低和合理应用水、肥和药。农业物联网技术对精细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及很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建立政策保障和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以循环经济理念优化生态农业产业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高曦  薛雄志 《农业工程》2017,7(2):96-101
流域综合治理是当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流域面源污染问题。探索中国流域水污染治理新模式,找到解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新路径迫在眉睫。国家在2012年底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给乡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乡村自然环境的改善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以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过芸溪流域为研究案例,基于该流域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该流域“美丽乡村”建设对水质改善,尤其是改善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与流域综合治理有效整合的关系,探讨其结合的可行性与保障措施。研究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可以“百姓富,生态美”为总体原则,变流域周边的生态环境资源为发展之本,在保护流域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村民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耕地质量自然等分布特征,整体把握云南省耕地质量情况,为区域内耕地统一规划及耕地占补平衡等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云南省年度更新评价成果数据,运用面积加权平均法、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2015年度全省及各州(市)耕地自然等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省耕地自然等别中等偏低,导致耕地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建设占用及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该研究为区域内耕地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芳 《农业工程》2018,8(4):135-137
科学化和标准化是管理现代农业科研档案文献资料的前提,有利于传播及总结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最大程度发挥农业科学信息数据库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阐述了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科学管理农业科技文献资料的内涵,深入分析农业科技文献资料领域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建议,旨在加大我国农业科技文献资料的利用率,推进农业科技文献资料信息化建设,为农业科研单位文献资料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