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对橡胶树胶胞炭疽菌生长速率、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为橡胶树炭疽病防治提供新途径.[方法]以橡胶树胶胞炭疽菌RC169为供试菌株,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等常规植物病理学方法测定浓度为50.00、25.00、12.50、6.24、3.12和0g/L的乙烯利处理对RC169菌丝生长的影响,以及浓度为0、0.2、0.4、0.8、1.6和3.2 g/L的乙烯利处理对RC 169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等的影响.[结果]参试梯度浓度(50.00、25.00、12.50、6.24、3.12和0g/L)乙烯利对RC169生长的抑菌率分别为98.6%、88.1%、34.7%、25.0%、8.1%和0,相应回归方程为y=2.9157x+1.9585,R2=0.9518;参试梯度浓度(0、0.2、0.4、0.8、1.6和3.2 g/L)乙烯利下RC169孢子萌发率分别为92.20%、36.70%、20.60%、12.30%、2.63%和0,相应线性回归方程为:y=-1.3945x+7.0663,R2=0.6803,RC 169附着胞形成率分别为90.50%、5.37%、3.13%、1.10%、0和0,对应线性回归方程为:y=-1.7383x+6.7965,R2=0.8493.[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乙烯利对橡胶树胶胞炭疽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乙烯利浓度的升高,其抑制作用随之增强.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炭疽菌属的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及形态等受孢子龄、叶汁种类和孢子悬液浓度影响的情况.结果表明,5 d菌龄的孢子以水配成3.4×105个·mL-1左右的孢子悬液,在25℃光照下培养12 h,附着胞的形态特征稳定,较适宜孢子萌发与附着孢形态的观察.对附着胞形态观察发现,11种炭疽菌产生的附着胞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胶孢炭疽菌的12个菌株中,除寄生于雷公藤的炭疽菌外,其余11个菌株的附着孢形态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流行学方法研究了芸薹链格孢菌的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结果表明:一般浸入水中2h后就有少量孢子萌发,10 h孢子萌发率可达90%以上;孢子萌发时各个细胞均可萌发形成芽管,向不同方向伸长,形成附着胞,20 h附着胞形成率可达50%以上;花粉和叶面物质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孢子抗干燥能力较弱,萌发孢子只须经4h干燥即可完全丧失存活能力;芸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温度范围均为10~25℃,15℃为孢子萌发及附着孢形成的最适温度,温度达40℃后孢子不再萌发.  相似文献   

4.
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培养液离体培养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观察其萌发过程,结果显示,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萌发可以产生单极芽管和双极芽管,而且芽管顶端膨大可形成附着胞,附着胞形态以球形和棍棒状为主;不同培养液中,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率不同,其中0.1%的菜青虫体壁浸出液(CL)培养液中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最高,分别达到79.01%和18.69%。不同基质对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也不同,蝉翅较适合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CgCDA3基因在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生长及侵染致病过程中的功能,从C. gloeosporioides基因组中克隆CgCDA3基因,首先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利用基因同源重组的方法获得CgCDA3基因缺失突变体(△cda3),最后分析了△cda3的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和侵染致病性变化。结果表明,CgCDA3基因ORF全长1 470 bp,编码含48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含有一个聚多糖去乙酰化酶保守结构域。CgCDA3蛋白与已知的西瓜炭疽菌(C. orbiculare)、禾生炭疽菌(C. graminicda)和睡莲炭疽菌(C. nymphaeae)的CDA蛋白同源性较高,同源性分别为63%、60%和80%。CgCDA3基因缺失突变体同野生型相比,生长及产孢正常,但表现为孢子萌发能力下降,附着胞形成率降低,同时侵染芒果的致病性也显著减弱。推测CgCDA3基因参与调控胶孢炭疽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等形态生长和建成过程,从而对其致病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表现炭疽病症状的采后香蕉果实中分离到4个炭疽病菌菌株.通过观察这4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和致病性,发现4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但菌株X4的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和致病力明显高于其他3个菌株.采用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并结合ITS序列分析技术,鉴定菌株)“为芭蕉炭疽菌(Co...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研究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混配对橡胶树炭疽病菌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橡胶炭疽病菌的联合作用表现为拮抗性、加和性及增效性3种不同作用,不同的炭疽病菌株对同种配比的药剂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戊唑醇与苯醚甲环唑以1∶3混配对胶孢炭疽菌RC178的增效最明显;1∶3和2∶5混配时,对尖孢炭疽菌RC169增效最佳;2∶5混配时,对胶孢炭疽菌RC227增效最优。  相似文献   

8.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Corda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对农林生产危害很大。炭疽菌能产生特殊的侵染结构附着胞穿透寄主组织,附着胞的形成对炭疽菌确立侵染非常关键。综述了炭疽菌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的附着、附着胞的形成、附着胞对环境影响因素的应答和附着胞的穿透。影响炭疽菌附着胞形态发育的因素很多,其中硬质疏水表面在短时间内通常是有利于附着胞的形成。并简要概述了炭疽菌附着胞的基因克隆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9.
炭疽菌附着胞在离体条件下具高度抗逆性,对多种消毒剂、田间常用杀菌剂以及高温、冰冻都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对柑桔叶片定点接种炭疽菌,只在叶片表面形成大量附着胞,而未观察到角质层下菌丝。只有当寄主受伤或哀老后,附着胞才萌发侵染寄主引起发病。因此,柑桔叶片上炭疽菌的潜伏结构是附着胞,而非角质层下菌丝。  相似文献   

10.
对引起柱花草炭疽病的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的孢子萌发最佳碳源为葡萄糖,4种氮源处理的孢子萌发效果接近且差异不显著;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与氮源分别为蔗糖和NaNO3。pH值为3~8时,孢子与菌丝都能萌发和生长,pH值为6时孢子萌发率最高,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8。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3种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柱花草炭疽病是热带牧草柱花草的主要病害,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的T-DNA插入突变技术,可使炭疽病菌基因组上被插入部位的基因丧失功能,是研究柱花草炭疽病菌致病机理的重要方法.在先前优化根癌农杆菌介导柱花草炭疽病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4 616个转化子的突变体库,从中随机选取部分突变体,对其T-DNA插入拷贝数、遗传稳定性、生长速度、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得转化子多为单拷贝,能稳定遗传.一些转化子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率与野生型相比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高效、低毒、无公害的防治柑橘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咪鲜胺、唑醚·代森联、甲基硫菌灵和丙森锌对柑橘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室内测定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柑橘炭疽病菌菌丝抑制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81,258,0066,497,1 55515和23798 μg·mL-1,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咪鲜胺和唑醚·代森联对该病孢子萌发EC50分别为093,1434,447和529 μg·mL-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咪鲜胺、丙森锌和唑醚·代森联在试验剂量下对炭疽病的防效在95%以上。综合室内外试验结果得知,嘧菌酯、咪鲜胺、丙森锌和唑醚·代森联是防治柑橘炭疽病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兜兰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行室内防治药剂筛选,为兜兰炭疽病的大田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兜兰炭疽病标本,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兜兰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室内温度、光照控制和培养基中不同pH、碳源、氮源的差异试验确定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条件等生物学特性;选用12种杀菌剂进行兜兰炭疽病病原菌室内药效试验,并对筛选出效果理想的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获得的兜兰炭疽病病原菌的无性态为半知菌类黑盘孢目刺盘孢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9~36℃,最适温度27℃;产孢温度12~36℃,最适温度30℃.胶孢炭疽菌菌丝在55℃下处理20 min死亡,孢子在50℃下处理30 min或55℃下处理20 min死亡.菌丝生长和产孢的pH为2~13,最适为pH 8;分生孢子萌发的pH为2~12,最适为pH 7.连续光照有利于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产孢及分生孢子萌发.培养基中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丝生长、产孢及分生孢子萌发具有显著影响(P<0.05).500 mg/L的恶霉灵、硫磺·甲硫灵、福·福锌和咪鲜胺锰盐4种杀菌剂对胶孢炭疽菌菌丝抑制率和产孢抑制率均达100.00%,其中咪鲜胺锰盐的毒力最强、反应灵敏度最高,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0.09 mg/L.[结论]引起兜兰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咪鲜胺锰盐、硫磺·甲硫灵、恶霉灵和福·福锌4种杀菌剂可在室内有效防治兜兰炭疽病,其中以500 mg/L咪鲜胺锰盐的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山楂叶悬钩子炭蛆病的防治方法,采用不同碳氮源对山楂叶悬钩子炭疽病病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碳源对菌丝生长影响的培养基首选蔗糖、葡萄糖,其次为乳糖、D-果糖;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影响的培养基首选蛋白胨;不同碳源对孢子萌发率影响首选葡萄糖、麦芽糖,其次为乳糖;不同氮源对孢子萌发率影响首选蛋白胨、甘氨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广西杉木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为杉木抗病育种及杉木炭疽病的防治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广西河池、百色、桂林、柳州、贺州和南宁市杉木种子园及林地炭疽病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和单孢分离法获得杉木炭疽病病原菌菌株,通过形态特征结合病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几丁质合成酶(CHS1)、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微管蛋白(TUB2)和肌动蛋白(ACT)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对获得的炭疽病菌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平板培养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从杉木炭疽病样品中共分离获得60株炭疽菌属真菌,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差异。通过形态学结合病原菌多位点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广西杉木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核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和山茶炭疽菌(C. camelliae)。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C. fructicola和C. camelliae菌丝生长及产孢最适温度分别为28和25℃;光照对C. fructicola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但有利于C. camealliae菌丝生长,黑暗有利于2种病原菌产孢;pH 4时最适宜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pH 4最适宜C. fructicola产孢,pH 5最适宜C. camealliae产孢;2种病原菌对D-麦芽糖利用最好,乳糖和D-山梨醇最有利于C. fructicola产孢,可溶性淀粉和阿拉伯糖最有利于C. camelliae产孢;蛋白胨和酵母粉均有利于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酵母粉有利于C. fructicolaz产孢,酵母粉和牛肉膏有利于C. camelliae产孢。【结论】广西杉木炭疽病病原为核果炭疽菌(C. fructicola)和山茶炭疽菌(C. camelliae)。温度、pH和碳氮源对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影响明显,光照对2种病原的影响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6种杀菌剂对兰花枯萎病菌抑制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兰花枯萎病的有效药剂,采用菌落直径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并比较了6种杀菌剂对兰花枯萎病菌的室内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新型杀菌剂啶菌恶唑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高,同时对病菌孢子萌发也有较高活性;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活性较高,但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活性最低;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腐霉利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该药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有限,其EC90值明显低于啶菌恶唑和苯醚甲环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啶氧菌酯在离体条件下对菌丝的抑制活性较低,但其对孢子萌发有较高活性;有机硫杀菌剂代森锰锌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最高,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很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甲基托布津对孢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很低。试验结果可以为兰花枯萎病的田间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溴菌腈·多菌灵混剂对柑橘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分别以孢子萌发法与菌丝生长法测定了5种配比的溴菌腈与多菌灵混配剂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各种配比的混配剂都有增效作用,其中以溴菌腈∶多菌灵为3∶4的混配制剂增效作用最显著,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法的共毒系数分别为268.7、293.4.田间防治试验,按溴菌腈∶多菌灵为3∶4制成的35%溴菌腈·多菌灵混剂WP药后7-21d防治效果达81.6%-91.4%,比25%溴菌腈WP和50%多菌灵WP的防治效果分别提高10%和20%-30%.  相似文献   

18.
枇杷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碳源、氮源和光照对枇杷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35℃,最适28℃;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5℃;在pH 3~10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为pH 6,分生孢子萌发最适为pH 5;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较好,相对湿度小于85;时不能萌发.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影响.在供试的5种碳源中,菌丝生长速率以甘露醇、乳糖为最快;在供试的5种氮源中,菌丝生长速率以胱氨酸、尿素、甘氨酸为最快.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或55℃、5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