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一开头就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大意是说,茶是我国南方最珍贵的常绿树。《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周武王伐纣后,地处中国西南的巴蜀之地的小国向武王进贡包括茶在内的许多珍品。"又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各种版本的茶书都较统一地认定,我国地处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是茶的原产地,随江河交通传人四川巴  相似文献   

2.
从1988年拙著《养生寿老茶话》起,余曾在多种著作(如《养生茶寿》、《中国茶疗》、《茶寿与茶疗》)中阐明一个重要观点:《神农本草经》中绝对未收茶!可是廿多年来的海内外有些茶学著作,仍然以讹传讹地写上《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对此,只有徒唤奈何!为此,愿在此诚恳地再做一次更加详尽的分析,希望能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 一般书刊多相沿地记为:茶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并提到有"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等功效,这完全是不认真治学的转抄之误.唐朝陆羽《茶经》中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并引有现已失传的《神农食经》的一句话:"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但他并没说茶曾载于《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3.
七、应用在茶史的研究上,每每要联系到我国上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神农氏”。关于茶叶的应用,溯源到最早是他;关于药用、饮用的孰先孰后问题,也因他而一般认为是先药用而后饮用。“神农尝百草”,这是流传甚广、影响极深的传说,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翔实的记载。例如:《史记·三皇本纪》:“神农以赭鞭鞭  相似文献   

4.
甬茶溯源     
郑明道 《中国茶叶》2011,33(3):29-29
茶叶,在汉代以前还没有一个正名,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中没有茶字,只有"荼"字,"从草从余声"。《诗经》"堇荼如饴,皆苦菜也"。《晏子春秋·神农食经》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说文解字》"茗荼芽也。"《尔雅·释木》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有着漫长饮茶史的国家。据文献记载,早在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我们的祖先即已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而以茶祛病健身。被后人奉为“茶神”的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正因此,数千年未,中华民族便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关于茶的采、制、煮、饮等相当完备的知识,出现了诸如唐·陆羽的《茶经》、宋·蔡襄的《茶录》、明·许次纤的《茶(?)》等权威性茶著,以及著名文人如晋·左思、张孟阳,唐·释皎然、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卢仝,宋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秦观、陆游等  相似文献   

6.
方健《中国茶书全集校证》存在将某些古籍的析出涉茶文字视作茶书的情况。本文认为古代就已被丛书收入的古籍析出涉茶文字应算茶书,但现代人从古籍析出的涉茶文字不应算茶书,因为会使古代茶书研究失去确定的范围,也易引起混乱。  相似文献   

7.
茶树和蜜蜂最早皆为野生,其历史可能与药用动、植物一样古远,大概在古代的采集和渔猎时期即开始利用,所以《神农本经》和《神农食经》已分别记载。陆羽,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茶经》,书中列举了我国名茶十余种。后汉之末,甘肃天水姜歧率先养蜂;而西晋张华在其《博物志》中首次记载养蜂技术。现在,全国已有茶园1500多万亩,产茶超过50万吨,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产量为第二位;拥有蜜蜂600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的茶文化研究从何时开始,古代研究者认为从神农氏开始,茶圣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主要是根据《神农本草》(成书时间是在东汉)的上述传说。陆羽所以作此结论,一是神农氏把茶从无数草木中鉴别、分离出来:二是初步知道茶具有解毒作用,这固然可以作为茶文  相似文献   

9.
商务印书馆新出的《茶典:四库全书茶书八种》是结集《四库全书》收录的八种茶书精华的一部著作。该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装帧精美,享2017年“中国最美的书”、2018年“世界最美的书”的美誉,是爱茶之人的圣经。  相似文献   

10.
正1月12日,由中国茶叶博物馆编著的《画说中国茶故事》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新书发布会,宣布正式出版发行。中国农业出版社领导、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出席了此次发布会。1月28日,"新春遇见茶"——中茶博戊戌雅集在国际交流厅举办。中茶博馆馆长吴晓力借此雅集之际,正式向公众发布中国茶叶博物馆2018年度全年茶文化主题活动和陈列展览项目策划预案。2月24日,中国茶叶博物馆与杭州植物园共同举办第五届"灵峰探梅茶会"。活动主创和执行以两家单位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神农与茶之间的关系,说法纷纷,争论较久。本文分析了神农与炎帝、《神农食经》《神农本草经》"神农得茶解毒"等众多与茶有关说法的渊源,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考证,认为神农与茶的联系是《茶经》的附会,"神农得茶解毒"是近人的杜撰,在如今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应予以指出和纠正。  相似文献   

12.
自古皇帝善茶道吕维新(江西省上饶茶厂·上饶·334000)茶和宗教、墨客早有结缘。然而考证历史和茶结缘最早的还是皇帝。《茶经·七之事》,说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最早饮用茶,这当然是传说。但这一章引述了如下三则史料,倒是有史为证的:《吴志·韦曜传》:...  相似文献   

13.
薛德炳 《茶叶通讯》2014,41(4):52-54
近读2013《中国茶叶》3~6期关于《神农本草经》的考证结论:出自汉或后编辑的《神农本草经》中未收录"茶",仅有荼,苦菜,列菜部;且没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的记录;"神农得荼"的传说首见于康熙二十四年(1717年)刊印陈元龙编《格致镜原·饮食类·茶》:《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陈氏所引《本草》可能是宋以后的版本,信证度不高。  相似文献   

14.
<正>没有茶树,也就无所谓茶叶、无所谓茶文化。茶文化之源,不是陆羽之《茶经》,不是唐人饮茶之习俗,而是神农氏尝百草发现第一棵茶树之传说。《神农本草经》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茶经》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先民古老的传说虽然有夸张虚构之处,但"学者们对传说特质的认知有两个侧重,一是作为标志物的客观的  相似文献   

15.
饮茶有益健康,世人皆知,也是古今医学所肯定的共识,目前更引起世界的关注。我国早在秦汉《神农本草)}已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唐《本草拾遗》记载“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明《本草纲目》述茶“苦、甘、微寒、无毒”;明《雷公炮制药性解})称茶人心、肝、脾、肺、’肾五经。一般认为甘味多补而苦味多泻,可见茶是攻补兼备的良药,而茶一味能归经遍及五脏,反映茶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近年,据《中国茶经》统计九十二种古籍,茶的传统功效有二十四项,再加上对现代疾病如心血管病、放射损伤、肿…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唐代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由此而把茶叶作为药用,继而  相似文献   

17.
中国茶谚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数千年的茶叶历史,茶农们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这些茶叶生产经验,汇成为两宗宝贵的道产:一宗是茶书,一宗是茶谚。何为“谚”,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谚,传言也。”茶谚,是我国历代茶农以精炼生动的简单语言,交口相传,世代相袭,用以传授茶叶生产经验的一种谚语。茶谚,也是农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谚起源较早,在唐·陆羽《茶经》中便有不少,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叶卷上、叶舒次”、“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茶谚的特点是它产生于  相似文献   

18.
《茶世界》2017,(2)
<正>我爱茶,但喝的茶都舍近求远了,直到家住六安的好友B君给我送来几盒六安茶时,我才发现六安茶的好。爱茶也爱介绍茶的书籍,陆羽的三卷《茶经》被我翻烂不说,就是明代高濓的《饮馔服食笺》,不少章节我也能背。等品过六安茶,我才知道《红楼梦》中贾母"我不吃六安茶"的原因。B君告诉我,六安茶炒制时须十分专注,稍有不慎,过火则苦。贾母当时可能饮过没有炒制好的六安茶,以致让六安茶蒙上百年奇冤。想想看,高濓早在《饮馔服食笺》中,就已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人角山荣著的《茶的世界史》(一九八○年出版),引述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入茶叶的统计数字如下表: 书中引用一段《英国百科全书》茶的条  相似文献   

20.
<正>我爱茶,但喝的茶都舍近求远了,直到家住六安的好友B君送来几盒六安茶时,我才发现六安茶的好。爱茶也爱介绍茶的书籍。陆羽的《茶经》三卷被我翻烂不说,就是明代高(?)的《饮馔服食笺》不少章节我也能背。品过六安茶,我才知道《红楼梦》中贾母"不吃六安茶"的原因。B君告诉我,六安茶炒制时须十分专注,稍有不慎,过火则苦。贾母当时可能饮过没有炒制好的六安茶,以致让六安茶蒙上百年奇冤。想想看,高濂早在《饮馔服食笺》中,就已经说得非常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