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著名文人苏东坡喜欢饮茶,而且深入茶区,观察茶叶生产。因此,他在杭州做官时曾吟了“细雨足时茶户喜”的诗句。(见《广群芳谱—茶谱》)。意即细雨充足,是茶叶丰收预兆;茶叶丰收了,茶农收入增加,欢天喜地。苏东坡把“细雨足时”与“茶叶丰收”,“茶叶丰收”与“茶户喜悦”联系起来,道出了“细雨足时”对茶叶生产的重要作用。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这一诗句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相似文献   

2.
宜兴素有“茶的绿洲”之美称,茶叶资源丰富,生产历史悠久,是江苏省最大的产茶县,也是全国首批20个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之一,全市现有茶园面积7.5万亩,年产茶6300吨,年产值近2.5亿元,使茶农人均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茶产业是宜兴市山区的主要经济支柱,也是山区农民致富的基础产业,在农民增收、出口创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之年。为此,宜兴市紧紧围绕“茶业增效、茶农增收”为核心,进一步做好茶树良种推广、茶品牌推介、茶叶清洁化生产及茶叶质量…  相似文献   

3.
陶德臣 《中国茶叶》1994,16(6):29-31
近代中国外销茶生产、流通的基本环节为茶农——茶行——洋庄茶号——茶栈——洋行,存在着洋行、茶栈对洋庄茶号的削剥和茶号、茶行对茶农的剥削,下面分述各环节的主要活动及利润来源。 一、茶农种植茶树,制造毛茶 茶农是茶的主要种植者,大部分分布在山区。茶农经济属小商品生产,目的是出卖茶叶,换取生产资料。茶口十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二,一是山区适合种茶;二是受茶叶外销影响,种茶有利可图,二者结合推动着山区茶业的发展。清同治年间(1862~1874),武夷茶产销两旺,建瓯县洋口庄“靠茶度活者不少”,延建更是“茶山遍地,不知凡几矣”。浙江省分水县“山多田少,土地硗脊,民以薪炭茶漆为主”(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农业出版社1957年出版)。广东省鹤山情况雷同,由于“山地最适于茶树之栽培,故种植者较多。清道光间……该县无论土著客家,多以植茶为业”。清明时节茶区十分忙碌,“田家催耕急,山上采茶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省经济迅猛发展,茶叶产销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大批茶农外出珠三角发展;部分有制茶经验的茶农转农为商经营茶叶;国营茶场转制承包经营;外省茶叶大量涌入广东占领市场等,造成我省茶业的竞争力日渐趋下。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重新树立广东茶叶知名度,本人从多种茶类名优茶开发的角度,就如何提高茶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应变力,谈一点个人看法。一、我省名优茶的现状及竞争力浅析广东茶叶,历来是一个多种茶类的产茶大省,有许多地方名茶。最早在陆羽《茶经》中就有韶关产绿茶的记载;五十年代开始生产红茶;六十年代,英…  相似文献   

5.
浙江《茶叶》杂志自1979年复刊以来,成绩是大的,作用是好的,对我省茶叶生产、科研、教学、贸易的发展以至全国都有促进作用。在省级同类刊物中属领先水平。省内外读者反映:“《茶叶》内容丰富,有很好的针对性、可读性、适用性和收藏价值”。有的反映: “《茶叶》刊物是我们茶业改革、开放、进取、创新、茶农致富的无声“老师”。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赏。抓住“热点”、主攻“难点”是《茶叶》  相似文献   

6.
楼祥敏 《茶叶》2004,30(3):136-136
“中国茶叶之乡”嵊州市采取以点带面,推广“企业 基地 茶农”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03年全市建成无公害茶生产基地4000余公顷。仅此一项,茶农增收2000多万元,走出一条茶叶高产、质优、高效的路子。  相似文献   

7.
《茶世界》2011,(4)
普洱茶是我国独有的茶叶品种,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同时,普洱茶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发展普洱茶生产有利于云南茶叶结构调整和茶农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8.
茶叶的色、香、味要靠水来体现,故有“水为茶之母”之说。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而且差异非常明显。没有好水再好的茶都会“黯然失色”。因此如何选择好泡茶的水就成为茶叶品评中的要素之一。1茶叶与水的关系在历代古茶书中,有不少篇章和专著论及茶与水的关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就总结了煮茶用水的经验:“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茶,南方嘉木,口用之不可少者,品周有娉微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明代许次纾…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说:“谚,传言也”。我觉得这种概括还不足以全面说明谚语的特点。谚语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它不是一般的传言,而是通过一两句歌谣式朗朗上口的概括性语言,总结劳动者生产劳动经验和他们对生产、社会的认识。如“早烧霞,晚沤麻”、“六月连阴吃饱饭”……等等,是自然和生产经验的总结。又如“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多年的道路走成河”,是旧社会妇女生活道路的写照。谚语十分简炼,但包含的道理都相当深刻,且具有易讲、易记、便于交口相传的特点,所以,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茶谚中,可以看到许多有关茶的生产、种植、采集、制作的经验,它再好不过地说明文化发掘对生产、经济的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建德县茶农协会是1984年5月15日成立的,现在全县已有10个主要产茶乡成立了乡茶农协会。“茶协”以服务产销、致富茶农、发展茶叶生产为宗旨,立足改革,面向社会,既从事茶叶生产,又开展各种服务,为茶农解决产前、产中和产后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在疏理流通渠道,保护茶农利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茶协”成立以来,在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着重办了三件实事。  相似文献   

11.
乌龙茶风味独特,香高味醇,驰名中外,是我国茶叶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品格之所以“独特”,主要来自优良的品种和精湛的工艺。长期以来,广大茶农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至今形成一套灵活的“看青做青”的制茶技术。这些宝贵经验仅仅流传于民间,世代相袭,缺乏完整、有条理的技  相似文献   

12.
一日千里淳安是历史名茶——淳遂绿产地,远在唐朝就因“香高、味浓、色润、形壮”等特点而著称,我国优良茶树品种之一鸠坑大叶种就出在这里。境内新安江横贯,岗峦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着发展茶叶生产的优越条件。可是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地主残酷剥削茶衣,压底茶价,高抬租金,使广大茶农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一斤茶叶换斤盐,茶农生活苦黄莲,白天麻布当衣裤,晚上棕衣当被铺”就是那时茶农生活的写照。因此,茶叶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批茶园荒芜凋零。到解放前夕,全县茶叶年产量仅11,600担,比战前最高年产量40,554担,  相似文献   

13.
正看到《中国茶叶》2016年第四期上刊登的《茶叶种植管理非小事》一文,深有感触,在实际技术推广中,也觉得茶园管理是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在绿茶主产区,目前大多数茶园只采春茶,夏秋茶是不采的,夏秋茶综合利用率低,各地都在想方设法破解这一问题。农民是讲究实际的,没有效益就不会生产。茶农重视春茶生产,是因为春季名优绿茶品质好,价格高,有利润。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原始社会就开始采集和利用茶叶,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之说。据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出有芳药香茗。”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利用茶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西南地区是我国茶叶的发祥地,三国时期,茶进一步在江南地区推广,当时东吴的上层社会已经在饮茶了。《三国志》卷65《吴书二十·韦曜传》载,  相似文献   

15.
饮茶史话     
我国是茶的故乡。在远古时代 ,人们把茶叶当作一种药材 ,称为“荼”(《说文解字》)、为“”(《尔雅·释木》)。“茶”字出现较晚 ,始见于盛唐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茶的药用价值早为人们所认识。《诗经·谷风》 :“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神农食经》说 :“利小便 ,去痰热 ,止渴 ,令人少睡。荼茗久服 ,有力悦志。”东汉华陀《食论》也说 :“甘荼久食益意思。”茶作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 ,历来说法不一。据《华阳国志》记载 ,传说周武王伐纣后 ,巴蜀等西南小国曾将其所产茶叶作贡品献给周武王。茶作为饮料的正式记载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  相似文献   

16.
3月 2 2日 ,嵊州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明确提出把“启动中国茶叶城建设”作为市政府今年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这一消息通过市级新闻媒体的宣传 ,受到了广大茶农的一致拥护 ,并表示要把茶叶生产搞上去 ,实现茶叶增效、茶农增收的目标。嵊州市现有专业茶园面积 0 .8万公顷 ,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户 8.2万户 ,占全市总农户数的 3 6.6% ,2 0 0 2年全市茶叶总产量 2万吨 ,总产值 3 .6亿元 ,其中名优茶产量 0 .48万吨 ,产值 2 .8亿元。特别是该市在 1996年被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2 0 0 1年获得“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后…  相似文献   

17.
前言采茶,是茶叶生产过程中,花工最多的田间作业。一般采茶工占总工时的50%。我省七九年产干茶45万担,按每个采茶工日采鲜叶20斤计算,总共要花900万个采工,共需采茶工资1800万元(以400斤鲜叶做100斤干茶,每工按2元计算)。茶叶生产季节性很强,茶农说:“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如能及时采摘就能保证茶叶质量,提高经济价值,否则就  相似文献   

18.
《广东茶业》2003,(2):17-17
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专家刘年艳对我国茶叶生产现状作出如下分析: 一、生产主体以茶农为主,组织形式多样 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加工方式是我国茶叶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目前我国茶叶生产主体有:(1)一家一户的茶农;(2)茶商或茶叶大户;(3)委托加工基地;(4)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茶场。生产组织形式主要有五种类型:(1)农民+农民。表现为:一部分农民在家搞生产,一部分农民在外搞销售。通过亲戚关系维护着产、供、销产业链。(2)茶场(厂)+农户。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若干个茶农的茶园连片形成茶区,在茶区建立茶厂负责加工。茶厂按一定标准收购鲜叶,加工生产,负责销售。(3)市场+农户。在我国大型茶产区都存在或建有一定规模的茶市,也叫  相似文献   

19.
1994年传播媒体频频报道,茶叶王国浙江“出现茶叶危机”,湖南茶叶“市场冷冷清清”,江西茶叶“销售面临困境”……市场疲软,使茶叶生产步入困境,影响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新年伊始,本刊记者就如何分析市场走势、怎样渡过难关和做好当前茶事,访问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汪莘野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20.
台湾的地理、气候及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是世界有名的茶叶产区。相对大陆茶叶生产历史而言,台湾发展茶叶生产历史较短。1980年,台湾政府推出“还茶于农”的政策,茶叶加工由过去大型茶厂转为茶农自产自制方式,推行茶庄园、茶旅游等休闲式茶叶生产,提供游客休闲游憩。同时台湾利用发达的食品工业优势,对茶叶副产品及提取物等茶叶深加工产品进行开发应用,开发出一系列茶食品、茶用品,大大提高了茶资源利用率和茶叶附加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