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充分利用被假眼小绿叶蝉等茶虫吸食为害过的茶树鲜叶,利用该种原料特有的香气,试验将其生产成红茶产品—“金龙美人茶”,确定的工艺为虫害原料→晒青→萎凋→揉捻→发酵(控温控湿)→造型→烘干,产品评分总分达96分,可开发利用.为无公害茶园茶青的充分利用,提高效益提供了—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迎合市场发展的需要,以福鼎大白茶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曲毫→曲毫→曲毫、包揉→曲毫→曲毫、包揉→包揉→曲毫以及包揉→包揉→包揉等4种造形工艺组合对颗粒形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包揉造形的颗粒形红茶的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含量、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茶黄素含量和茶红素含量分别比曲毫造形工艺高0.77%~4.57%、2.67%~5.33%、1.85%~4.70%、2.78%~6.16%、1.62%~1.89%和1.29%~2.04%,其茶褐素含量比曲毫造形工艺低0.41%~1.02%。感官审评表明,包揉造形为主的红茶外形颗粒紧结,滋味浓醇,甜香高长,汤色红明,优于以曲毫造形为主的产品。因此,综合评价颗粒形红茶的较优造形工艺组合为包揉→包揉→曲毫或包揉→包揉→包揉。  相似文献   

3.
为迎合市场发展的需要,以福鼎大白茶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曲毫→曲毫→曲毫、包揉→曲毫→曲毫、包揉→包揉→曲毫以及包揉→包揉→包揉等4种造形工艺组合对颗粒形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包揉造形的颗粒形红茶的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含量、茶多酚含量、儿茶素含量、茶黄素含量和茶红素含量分别比曲毫造形工艺高0.77%~4.57%、2.67%~5.33%、1.85%~4.70%、2.78%~6.16%、1.62%~1.89%和1.29%~2.04%,其茶褐素含量比曲毫造形工艺低0.41%~1.02%.感官审评表明,包揉造形为主的红茶外形颗粒紧结,滋味浓醇,甜香高长,汤色红明,优于以曲毫造形为主的产品.因此,综合评价颗粒形红茶的较优造形工艺组合为包揉→包揉→曲毫或包揉→包揉→包揉.  相似文献   

4.
卷曲形红茶外形酷似碧螺春,是在传统工夫红茶工艺的基础上,借鉴名优绿茶的做形技术,利用双锅曲毫炒干机使其条索卷紧呈螺状。其工艺流程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做形→干燥。一、鲜叶原料卷曲形红茶要求外形紧卷成螺状,颗粒重实,对鲜叶嫩度的要求较高。一般而言,鲜叶的嫩度越高,可塑性就越强,更有利于做形。可采摘无性系大叶良种或地方群体大叶良种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要求芽叶无病虫害且叶片老嫩程度一致。二、萎凋1.目的适当蒸发水分,降低细胞张力,使叶质柔软,韧性增强,便于揉捻成条;  相似文献   

5.
卷曲形红茶外形酷似碧螺春,是在传统工夫红茶工艺的基础上,借鉴名优绿茶的做形技术,利用双锅曲毫炒干机使其条索卷紧呈螺状。其工艺流程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做形→干燥。一、鲜叶原料卷曲形红茶要求外形紧卷成螺状,颗粒重实,对鲜叶嫩度的要求较高。一般而言,鲜叶的嫩度越高,可塑性就越强,更有利于做形。可采摘无性系大叶良种或地方群体大叶良种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要求芽叶无病虫害且叶片老嫩程度一致。二、萎凋1.目的适当蒸发水分,降低细胞张力,使叶质柔软,韧性增强,便于揉捻成条;  相似文献   

6.
旨为实现智能化控制红茶发酵适度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进行工夫红茶发酵叶茶汤吸光值与茶黄素含量相关性研究。在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460nm处定时对工夫红茶发酵叶茶汤的吸光值进行跟踪检测,结果发现在不同的茶树品种、同一茶树品种不同的生产季节,发酵叶茶汤的吸光值有从小→大→小的变化规律,与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红茶发酵茶黄素的变化规律相吻合;对相应的发酵叶样品干燥后进行茶黄素含量分析,检测数据表明,工夫红茶发酵叶茶汤的吸光值与其所含的茶黄素含量成高度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农技服务》2016,(10):139-140
红茶加工工艺为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成茶。其外形条索紧细或紧结、多锋苗,匀齐、洁净、色泽乌黑油润、金毫显;香气鲜嫩、甜香,滋味醇厚甘爽,汤色红艳明亮;叶底芽显和红匀亮。本文以"泰宁红茶"工艺进行分析,旨为红茶加温萎凋初制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正1.材料生牛奶、普洱茶、牛奶浓缩蛋白粉、白砂糖、红茶香精、直投式发酵剂Y450B、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明胶、琼脂。2.工艺流程生牛乳→茶汁浸提→调配→均质→杀菌→冷却接种→发酵→破乳冷却→成品。3.工艺要点(1)产品配料。生牛乳加入发酵剂Y450B进行产品发酵。(2)茶汁浸提。将20%生牛乳升温至85~90℃,并将普洱茶加入预热后牛乳  相似文献   

9.
利用广西橡胶研究所引种种植的茶树良种"金牡丹",分别试制成绿茶、红茶、乌龙茶产品。结果表明,该品种适合制作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茶叶产品,且3个茶叶产品在香气上均带有浓郁的花香,口感非常独特,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青睐。  相似文献   

10.
以桃源大叶一芽二叶为原料,对螺形红茶的造形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螺形红茶的合理的加工工艺为鲜叶→萎凋→揉捻→解块→发酵→初烘→曲毫→足干,其中鲜叶萎凋、揉捻、发酵、足干与传统参数一致,关键在初烘和曲毫工序上需要进行相对精确的控制,初烘技术参数为:温度130℃,时间8 min,含水量控制在52%左右;曲毫技术参数为:投叶量6 kg/锅,温度180℃,时间75 min。  相似文献   

11.
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加工金毫红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红茶的品质及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的综合效益,采用桂热2号鲜叶为原料,将轻晒青、轻摇青、分段干燥方法与红茶传统工艺进行整合,并对成品茶进行感官审评和生化检测,加工出形美质优的金毫红茶产品。  相似文献   

12.
1.材料与设备原料:牛肉、食盐、白糖、姜、白酒、大茴香、味精、速溶红茶粉等。设备:烤箱、夹层锅、滚揉机、真空封口机。2.配方以10千克鲜牛肉计:食盐250克,白糖500克,速溶红茶粉150克,姜25克,白酒35.7克,大茴香18克,味精30克,桂皮15克。3.加工步骤处理→腌制→滚揉→烘烤(脱水)切坯→涂布速溶茶粉→烘烤→包装。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乌龙头鲜叶为原料,参照一般红茶生产技术,通过对鲜叶切丝、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提香等工艺参数进行对比,初步确定乌龙头叶红茶加工的基本工艺为:摘叶→分拣→切叶→萎凋→揉捻→发酵→初干→绝干→提香九道工序,其工艺参数为:乌龙头鲜叶切成6~7 mm,38℃下经40~45 min和20~25 min2次萎凋,萎凋叶减重率达31%~34%时进行2次揉捻,当揉捻叶含水量为58%~62%时,在31℃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通风发酵8~10 h,在38~50℃下将发酵叶通风初干和微波绝干后,90下提香2 h,可得到成品率为24%~30%的品质优良、具有保健功能的乌龙头红茶。  相似文献   

14.
一、材料与设备原料:牛肉、食盐、白糖、姜、白酒、大茴香、味精、速溶红茶粉等。设备:烤箱、夹层锅、滚揉机、真空封口机。二、配方以鲜牛肉计算:食盐25克/公斤,白糖50克/公斤,速溶红茶粉15克/公斤,姜 2.5克/公斤,白酒3.57克/公斤,大茴香1.8克/公斤,味精3克/公斤,桂皮1.5克/公斤。三、加工步骤处理→腌制→滚揉→烘烤(脱水)切坯→涂布速溶茶粉→烧烤→  相似文献   

15.
以"龙井43"茶鲜叶为原料,通过兼气厌氧处理后加工成γ-氨基丁酸(GABA)红茶,并进行品质成分测定分析和感官评审。结果表明,经过厌氧处理后,产品红茶GABA含量显著提高,达到GABA茶标准,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提高;感官评审总分与对照红茶相当,表明本地品种龙井43适宜加工GABA红茶,且具有良好的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16.
广西农垦名优茶开发成就及其对产业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西农垦茶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迄今种植面积已超过2000hm^2,干茶总产量4000多t,总产值近2亿元。广西农垦茶叶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以大叶种为主的茶树品种结构发展到以福云6号、福鼎大毫、福鼎大白、金萱、翠玉、丹桂、黄金桂、金观音、乌牛早、白毫早等适制强、产量高、品质优、特点多的生产品种互补的种植结构,从而改变了原来只有红茶、绿茶相对单一的产品结构,为开发和生产名优茶奠定了充足的优质原料来源。  相似文献   

17.
酸乳是以牛乳(或马、羊乳)经过乳酸菌发酵而成的乳制品,口感好,助消化,易吸收,是人们喜爱的营养饮品。一、工艺流程原料配合→过滤及均质→杀菌→冷却→添加发酵剂→装瓶→发酵→冷藏→产品出厂。  相似文献   

18.
红茶“正山小种”红茶,俗称全发酵茶,武夷山桐木关大约在18世纪就创制小种红茶,学名“正山小种”,此则红茶中特色品种。闻名遐迩的武夷山(桐木)自然保护区,水源丰富、溪水洁净,既有滔滔大河,又有汩汩山涧,更有飞泻瀑布、晶莹清泉。这里的黄岗山,海拔2158米,有“华东屋脊”之称。山中有大小深浅各不相同的洞穴六千多个,常年多雾、日照短、土地湿润、肥沃,因此这里成了“鸟的乐园”、“蛇的王国”、“昆虫世界”、“绿色金库”,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全国五大自然保护区之一,1988年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  相似文献   

19.
本品是将板栗处理后制成板栗泥,再以奶粉、蛋白夹心而成的片状食品。其产品清香,工艺流程较简单。一、工艺流程选料→去皮→修整护色→预煮→磨浆→调配→制片→涂片夹心→烘制→切片→包装→成品  相似文献   

20.
根据单丛茶的品质特点和适制性,通过对红茶加工工艺的不断试验,研究出适合单丛茶品种的红茶制作工艺,突出单丛红茶“花香”、“蜜韵”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