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云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坝区地类面积调查核定成果,首次测算了云南省山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进而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开发利用潜力3个方面分析了云南省山区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为合理利用全省山区土地资源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
山区村域土地利用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项研究旨在利用山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进行景观生态设计,达到资源持续利用和繁荣山区经济的目的。该文指出了山区土地利用管理模式的原则,分析了山区土地利用管理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和土地制度因素。在黄安坨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获取7个典型土壤样点,分析土壤中的有机质、全N、全P、速效钾、速效磷、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等。根据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遥感影像图和土壤样点数据4个图层提供的信息和野外调查的结果,对黄安坨村进行景观生态规划,把研究区分成4个区域:农田区域、经济林牧草地区域、林地保护区域、居民点区域,根据区域特点,阐述了每个区域的的土地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2000、2005、2010、2015年4期云南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字高程数据为基础,从地形梯度视域出发,筛选构建了地形起伏度、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等为主的方法,揭示了云南山区土地利用梯度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静态分布看,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的地形梯度视域下分布特征明显。从动态变化看,2000~2015年各地形梯度区耕地、林地、草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6个地类中耕地与建设用地空间竞争最为激烈。未来应结合土地利用梯度时空分布规律,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以保障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促进山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2000、2005、2010、2015年4期云南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字高程数据为基础,从地形梯度视域出发,筛选构建了地形起伏度、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等为主的方法,揭示了云南山区土地利用梯度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静态分布看,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的地形梯度视域下分布特征明显。从动态变化看,2000~2015年各地形梯度区耕地、林地、草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6个地类中耕地与建设用地空间竞争最为激烈。未来应结合土地利用梯度时空分布规律,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以保障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促进山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系统研究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引起的碳排放强度变化特点,可为喀斯特地区政府建立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和制定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典型的喀斯特山区黔南州为研究对象,以2009—2019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取直接碳排放系数法和间接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不同地类的碳排放系数及碳排放量,运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林地为黔南州主要地类,10年间,林地面积增加最多,面积增幅为25.24%,其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从2009年的56.60%提升到2019年的70.89%;园地面积增速最快,增长2.24倍;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猛,10年间面积增长89.53%;草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幅达87.72%;耕地面积减少亦较大,减幅为26.47%。10年间黔南州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地类发生转移变化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33.63%,草地、耕地、未利用地是主要转移地类,耕地、林地转移到建设用地和转移到园地面积均较大。10年间碳排放量净增加235.93万t,建设用地碳排放系数从2009年的3.254 3 kg/(m2·a)增加到2019年...  相似文献   

6.
彭红  田淑芳 《吉林农业》2011,(5):72-73,75
浅山区是深山区与城市平原区连接的重要区域,研究浅山区土地利用现状,有利于浅山区和城区的和谐发展。本文采用RapidEye数据,对研究区遥感数据,建立了各种用地类型的提取规则,采取决策树分类方法对北京市浅山区土地利用信息进行了计算机自动提取。  相似文献   

7.
彭枫 《农技服务》2011,28(7):1025-1026
在贵州丘陵山区修文县小箐乡大坝村土地整理项目土地利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土地整治确定的目标,分析土地整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即土地整治影响土地利用条件、影响土地利用程度、影响土地利用效果等,结果表明:土地整治有利于耕地保护、土地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应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相似文献   

8.
菲律宾山区土地持续利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化所郑建初浙江省环保所刘健菲律宾山区的土壤持续利用矛盾远比平原地区突出,由于人口压力、森林乱伐、不合理的耕作手段等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民贫穷等严重问题,菲律宾将生态持续土地利用的重点放在了山区。在...  相似文献   

9.
为合理利用喀斯特山区的土地,选取贵州省贵阳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预测不同情境下2020年贵阳市土地利用情况并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贵阳市在2000—2010年年间,草地、耕地、林地均有向居民工矿用地转移的趋势,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增加202.53 km2,耕地面积减少了452.90 km2,ESV呈上升趋势,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借助Logistic-CA-Markov模型模拟出贵阳市2010年土地利用格局,得到其Kappa系数约为0.78,说明模拟的效果较好,经济快速发展情境下的贵阳市2020年居民工矿用地较自然情境下的面积增加更多,林地、草地、耕地均有所减少,在空间上主要以城区为中心扩展;基于预测结果评估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ESV,2010—2020年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服务价值均有所下降,情境Ⅱ中ESV下降了87.93千万元,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喀斯特山区都市的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严峻。  相似文献   

10.
选取重庆市5个国土整治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为案例,研究了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特征和相关复垦 技术,结果发现:案例村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水平表现相对集约,格局上,从丘陵到山地由小聚居向大分散过渡, 并随海拔上升呈现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趋势.通过土地复垦技术、地力提升技术、基础设施配套技术、乡村景观建 设技术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的集成,整村推进优化了案例村农村居民点景观系统,并在村域农业产业培育中, 推动了丘陵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了山区土地利用转型和生态恢复.研究认为,丘陵山区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开展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尊重地块空间异质性,发展农业生物多样化,优化村域土地利用,改造了自然村落的弊端,实 现了乡村景观重塑,给当地创造了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动态度的时间分异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倩  刘学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638-2640
基于1997-2007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甘肃省从1997-2007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表明:(1)在这10年间,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较大,其中耕地面积由于退耕还林还草而减少,林地面积变化最大,园地变化最活跃,居民点及交通用地也有较快增长,而未利用地也出现了增长;(2)从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来看,2002-2003年土地利用最为活跃,2006-2007年最不活跃;(3)1997-2007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与单一动态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园地、林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与综合动态度呈正相关,并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耕地、牧草地与综合动态度呈负相关,耕地达到极显著水平,牧草地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市场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及其对土地资源配置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缺陷对构建农村土地市场的影响,提出了改革的思路,从土地征用、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宅基地流转、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4个方面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农村土地市场。  相似文献   

13.
类淑霞  郝晋珉  双文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86-21190
[目的]对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方法]首先对大同市中心城区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然后根据《大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目标年的城市规模和扩展模式,将新增城市用地和弹性空间用地进行空间布局,确定大同市2020年城市发展边界。[结果]大同市评价区域内适宜建设用地较少,面积66.18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10.40%;较适宜建设地区面积为117.51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18.47%;一般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149.49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23.49%;不可建设用地分布面积较小(89.31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14.04%。新增建设用地中,适宜和较适宜级别的用地占73.58%,没有不适宜级别的用地;有条件建设区中,适宜和较适宜级别的用地占66.85%,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合理。[结论]该研究城市用地空间扩展和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GIS支持下的闽侯县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福建省闽侯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通过对未利用土地质量的分析,就未利用土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为该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闽侯县未利用土地中,宜耕、宜园、宜林和不适宜利用的土地面积分别占58.21%、13.19%、26.56%和2.04%.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宁夏月牙湖生态移民区2010年与2012年2期卫星影像数据,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并且与实地土地利用调查资料相结合,对该生态移民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10-2012年,由于生态移民过程中对移民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规划调整,移民区天然草地、沙地面积明显减少,而耕地、林地面积明显增加,生态移民对改善当地土地利用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依据2009—2015年江苏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运用土地利用相关指标测算模型,从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2个角度找出江苏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以来土地利用演化的规律,并利用指数平滑法对"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二调"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与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江苏省地级市中,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相对变化率最高的均为苏州市,其城市扩展规模亟需控制;2016—2020年江苏省耕地面积将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建设用地面积会继续增长,但耕地减少速度逐渐放缓,城市无序扩张将得到相应控制,建设用地面积增速也将放缓。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潮白河区域2001—2017年耕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使众多非首都核心功能逐渐疏解至津冀两地,三地接壤的潮白河区域逐渐成为协同发展的缩影,土地利用的协同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京津冀潮白河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和空间基尼系数方法,分析耕地在2001-2017年的时空演变特征。数量结构上,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表现出耕地持续减少、城镇用地持续增加的趋势,耕地总面积减少3.77万hm2,耕地变化面积占变化总面积的32.61%;空间格局上,区域耕地由2001年各地均匀分布的格局逐渐转变成沿潮白河东南方向耕地面积较大、西北方向耕地呈小块分布的零散格局。耕地变化活跃区主要分布在通州区、顺义区及周边地势较平缓地区,且耕地与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水域的转化过程较为显著。研究区耕地空间集聚水平整体偏低,破碎化严重,2001-2013年耕地的空间基尼系数由0.000 68波动上升至0.004 14,2017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研究区耕地的空间基尼系数快速减少至0.001 04。综上,潮白河区域在2001-2017年耕地利用变化特征显著,空间分异性较明显,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18.
李家兵  刁承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85-2686,2723
分析了永川市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论证了城市化水平提高和耕地面积减少的相关性,找出城市化发展使耕地减少的原因,并对永川市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好地保护耕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明光市测土配方施肥和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的基础上,运用GIS建立明光市耕地资源数据库。针对明光市三大耕地类型区(平原潮土耕地类型区、稻田耕地类型区、山地丘陵耕地类型区)特点,分别建立其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在GIS的支持下,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等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成功地实现了耕地地力自动化、定量化评价。评价获取了明光市各耕地地力等级面积及其分布信息,经实地调查分析符合当地实际,表明运用该技术方法对耕地地力评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在对新疆孔雀河流域1973年(MSS)、1990年(TM)、1999年(ETM)3个时期遥感数据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得到了研究区3个时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的基础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构成比重、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73~1999年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结构的重心,由草地、林地、盐碱地,转向草地、耕地、盐碱地,草地始终是研究区内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革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林地、水域、盐碱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戈壁、沼泽面积减少幅度相对较小,沙地、裸岩石砾地的面积基本不变;区内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变化及其相互转化程度非常剧烈;区内土地利用程度逐年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处于发展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