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现代山西早熟夏大豆适宜种植密度,本试验以具有代表性的汾豆101为试验材料,设置密度处理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探索大豆品种相关性状的最优配置,明确山西早熟夏大豆及该品种最佳播种密度和范围。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底荚高呈增高趋势,茎粗、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下降趋势。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指数表现特征,而60.0万株/hm~2到71.25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为汾豆101的最佳种植密度范围,其产量表现为3 274.32~3 277.09 kg/hm~2。相关性分析表明,密度是优化大豆群体结构的重要措施,维持合理的种植密度,同时适当提高单株粒数,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该研究为山西早熟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菏豆28号、菏豆29号和菏豆33号大豆新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株高和底荚高逐渐升高,而主茎节数、茎粗和有效分枝数逐渐降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随密度增加都有所降低,而对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影响不大;随种植密度增加,各品种单产均先升高后降低,但达到最高产量时的密度有所区别,菏豆28号每公顷密度21. 0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460. 0 kg/hm~2,菏豆29号25. 5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480. 0 kg/hm~2,菏豆33号16. 5万株时产量最高,为4 386. 7 kg/hm~2。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行距和密度对大豆新品种‘合农7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明确不同行距下‘合农76’最佳密度。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行距,30 cm和45 cm;副区为密度,30、35、40、45、50万株/hm~2,用D1、D2、D3、D4、D5表示。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产量最高的密度处理为D2,即35万株/hm~2,且不倒伏;45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8.00万株/hm~2时,产量为3289.79 kg/hm~2;30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7.18万株/hm~2时,产量为3211.96 kg/hm~2;随着密度的增加,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和脂肪最高的处理为D1。综上所述,‘合农76’在45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8.00万株/hm~2,30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7.18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山西农业科学》2017,(4):572-574
为研究密度对糜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雁糜11号为材料,选取6个不同的播种密度(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主茎粗、主茎节数及主穗长等逐渐减小,而主穗质量、主穗粒质量、总穗质量、总粒质量及产量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播种密度60.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3 566.85 kg/hm~2,此密度为雁糜11号的最适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5.
不同土质下密度和化控对花生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7,(8):1279-1283
为探明不同土质下,花生高产适宜的密度和化控时期,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密度(18.0万、22.5万穴/hm~2)和化控(25,30,35,40 cm)对花生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壤土下,高密度比常规密度下主茎高、饱果率显著增加,总分枝数、单株生产力显著减少,单株结果数、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出仁率减少但不显著,二者产量差异不显著;化控处理均能显著提高花生产量,在25 cm处理时产量最高。沙土下,高密度比常规密度下主茎高显著增加,单株生产力显著减少,其他性状变化不显著,高密度产量显著高于常规密度;随化控株高增加,花生产量增加,仅在40 cm处理显著高于对照。综合分析,壤土在18.0万穴/hm~2,化控株高25 cm处理时产量最高,为6 532.20 kg/hm~2,沙土在22.5万穴/hm~2,化控株高40 cm处理时产量最高,为5 625.00 kg/hm~2。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宜定西地区种植的绿豆品种,开展了36份绿豆品种资源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有15个品种能正常成熟,其中有6个品种表现较好,产量居第1位的是JLPX02,其生育期102 d,株高65.0 cm,主茎分枝5.0个,单株荚数60.0个,荚长8.6 cm,株粒重26.02 g,百粒重6.53 g,折合产量3 000 kg/hm~2;品绿2011-06产量居第2位,其生育期100 d,株高57.5 cm,主茎分枝4.5个,单株荚数59个,荚长9.2 cm,株粒重21.25 g,百粒重5.41 g,折合产量2 590 kg/hm~2。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大豆品种洛豆1号的最佳播期和密度,充分发挥其高产优势,以洛豆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播期:5月28日、6月12日和6月27日,密度:13.5万株/hm2、16.5万株/hm2、19.5万株/hm2 和22.5万株/hm2)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洛豆1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播期与密度。结果表明,在现有播期和密度下,播期的变化对主茎节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影响不大。随着播期的推迟,株高、有效分枝数、总荚数、无效荚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底荚高、单株粒重、产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密度的变化对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无效荚数影响不大。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底荚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总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播期对洛豆1号产量的影响要比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大。洛豆1号高产栽培适宜播期为6月中下旬,适宜种植密度为16.5万~19.5万株/hm2,其中播期6月27日、密度16.5万株/hm2处理组合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播期密度互作对红小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晋西生态区连作地春播红小豆栽培技术,以红小豆新品种汾小豆2号为材料,采用3个播期(主区)和5个密度(副区)的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连作红小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播期下随播种密度的增加,红小豆株高呈增加趋势,而茎粗、主茎分枝、主茎节数均呈减少趋势,荚长和荚宽变化不大且没有规律。随着播期推迟,红小豆株高、茎粗、主茎分枝、主茎节数和荚长均以5月29日播期处理最高。相同播期下,随着密度增加红小豆产量构成因素除5月14日播种处理的百粒重外,其余产量构成因素均呈降低趋势。红小豆单株荚数、荚粒数、单株产量、百粒重均以5月29日播种的处理最高,且单株荚数、荚粒数和单株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播期处理。各作用因子对群体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播期×密度(F=2.304)>播期(F=0.93)>密度(F=0.51)。利用播期X1、密度X2与产量Y的回归方程:Y=16 575.6X1-74.9X2-1 504.1X12-1.6X<...  相似文献   

9.
半矮秆大豆北豆25窄行密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半矮秆大豆的产量潜力,探索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以半矮秆大豆新品种北豆25为材料,在45 cm垄作条件下,设30万株/hm2、36万株/hm2、42万株/hm2、48万株/hm24个密度,研究产量和密度关系。结果可以看出,百粒重、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小;随着密度增加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42万株/hm2和36万株/hm2产量与对照比较达到极显著水平,30万株/hm2和48万株/hm2条件下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着密度增加大豆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单峰曲线,42万株/hm2产量达到最高值,获得3 208.9 kg/hm2产量水平;结合产量与考种结果可以看出42万株/hm2为北豆25最佳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种植密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最佳种植密度。[方法]设置6万、9万、12万、15万株/hm24个种植密度,通过调查株高、单株荚数、主茎分枝数、单荚粒数及产量,研究种植密度对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生长的影响。[结果]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株高和单株荚数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密度为15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主茎分枝数和单荚粒数分别在种植密度为9万、12万株/hm2时出现最大值;产量刚开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为12万株/hm2时最高,为1255.6 kg/hm2,随后开始下降。[结论]太行山区鹦哥绿豆的最佳种植密度是12万~1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不同密度与施氮水平对绿豆的产量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晋绿豆9号在不同密度和施氮水平下的产量及产量性状,同时对绿豆栽培密度和施氮水平的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呈减少的趋势,单荚粒数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单株荚数和单荚粒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绿豆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密度与施氮量对绿豆百粒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密度与施氮量互作时,种植密度为15万株/hm~2、施氮量为150 kg/hm~2最适宜。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出晋北地区绿豆适宜的种植方式,以晋绿豆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绿豆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要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绿豆花荚期至鼓粒期必须要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合理的群体透光率,在密度18万株/hm~2等行(D3H1)、18万株/hm~2宽窄行(D3H2)以及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3种种植模式下,群体叶面积指数较高,群体光照分布较为合理,能够有效保证花荚生长的营养需要;绿豆的净光合速率(Pn)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等行距种植;不同处理间绿豆籽粒产量最高的是密度18万株/hm~2宽窄行(D3H2)种植模式(1 556.7 kg/hm~2),其产量较20.25万株/hm~2宽窄行(D4H2)和18万株/hm~2等行(D3H1)2种模式分别高38.4,41.0 kg/hm~2,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余5个处理;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和百粒质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宽窄行种植单株产量略高于同密度等行种植。综合比较叶面积指数、群体透光率、光合生理及产量相关指标,认为绿豆18万株/hm~2,宽窄行种植60 cm∶40 cm是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烟后种植不同密度的苦荞田间试验,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烟后苦荞产量及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的生育期影响不明显,对主茎节数、一级分枝、茎粗、千粒重等生物性状影响不显著,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差异均显著,表现出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性。不同种植密度产量差异极显著,种植密度为13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2 366.79 kg/hm~2;其次为150万株/hm~2,达2 133.44 kg/hm~2;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产量最低,仅为1 733.42 kg/hm~2;种植密度由135万株/hm~2增加到150万株/hm~2,产量呈有所降低的趋势。通过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在玉溪市生态环境条件下,烟后种植苦荞的最佳种植密度控制在135万~150万株/hm~2,烟后苦荞田间生长的综合生物性状较好,同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以郑单958玉米为试验品种,设置4万株/hm~2、5万株/hm~2、6万株/hm~2、7万株/hm~2、8万株/hm~2、9万株/hm~2等6个密度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958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先升后降,6万株/hm~2时达到最高产,为8 411.6 kg/hm~2;当种植密度在6万株/hm~2以上时,随着密度增加株高、穗位高、倒伏率及瘤黑粉病病株率呈增高趋势,茎粗呈减小趋势,为提高玉米产量及抗性,需合理控制其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5.
在庄浪县卧龙镇杨魏村魏生旺的责任田内进行了庄薯4号马铃薯不同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庄薯4号马铃薯主茎数和株高随密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茎粗、单株块茎数、单株产量和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综合分析,播种密度48 000穴/hm~2,综合经济性状最好,产量最高,为22 968.15 kg/hm~2,建议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6.
在榆中县进行西芹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西芹生育期、株高没有明显影响;但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西芹的单株重呈增加趋势,折合产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西芹的粗纤维含量减少,口感变差,品质下降。榆中县西芹最佳种植密度为111 165株/hm~2(按垄幅60 cm,垄面宽40 cm,垄沟宽20 cm起垄覆膜,每垄按行距30 cm、株距30 cm种2行),该密度下,西芹单株重达1.71kg,折合产量为159 675 kg/hm~2,产值达95 805元/hm~2。  相似文献   

17.
密度对豌豆苏豌2号农艺性状、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鲜食豌豆苏豌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5种密度对豌豆植株性状、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结荚高度增加,有效分枝和单株荚数减少,鲜荚变小,百粒重降低,商品性变差;主茎节数变幅较小。当密度为21万~57万株·hm-2时,产量(鲜荚和干籽)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密度48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之后,增加密度产量反而降低。当密度为39万株·hm-2时,各项农艺性状较好,鲜荚效益最高,为15 051元·hm-2。本试验采收鲜荚比收获干籽的经济效益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不同施肥量、密度、播期对鲜食大豆浙鲜豆5号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及倒伏性的影响研究,为重庆鲜食大豆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浙鲜豆5号为材料。其中施肥量设3个水平(0、225、450 kg/hm~2);播种密度设3个水平(25万、30万、35万株/hm~2);播期设3个水平(4月1、11、21日);分别测定各处理下产量、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百粒鲜重等指标。[结果]不同施肥量对株高、单株粒重有显著影响,主茎节数与有效分枝及鲜百粒重影响不显著;不同播种密度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有显著影响,株高、单株粒重、鲜百粒重影响不显著;不同播期对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单株粒数均有显著影响,对鲜百粒重影响不显著。不同施肥量与播种密度对品种倒伏性的影响类似,即随着肥料用量与密度的增大,倒伏越重,且苗期到成熟期逐步增加;不同播期对植株的倒伏性无显著影响。[结论]适当增施肥料与增加播种密度有利于鲜荚产量增加,前者是靠增加单株粒重来增产,后者是靠增加单位面积群体数量来增产,而播期推迟,鲜荚产量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甘肃省沿黄灌区、河西绿洲灌区和陇东雨养农业区的大豆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选用陇中黄601、陇中黄602、陇中黄603、汾豆78等4个大豆品种,在3个不同生态区设置4个氮肥水平和4个种植密度,测量株高、有效分枝数等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较大,随着氮肥的增加,大豆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和产量呈递增的趋势,综合比较得出不同生态区大豆最佳施氮量均为N 90 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折合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会宁县和甘州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6.67万株/hm~2,宁县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9.67万株/hm~2。对3个生态区的大豆产量分析表明,河西绿洲灌区的张掖市甘州区适合种植早熟品种陇中黄601,而沿黄灌区的会宁县和陇东雨养农业区的宁县适宜种植中晚熟品种陇中黄603。  相似文献   

20.
为在西藏机械化生产油菜,研究不同氮肥水平下密度对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品种藏油12号为试材,在常氮(285 kg/hm~2)和低氮(150 kg/hm~2)条件下,设置种植密度为30万、60万、90万、120万株/hm~2,分析氮肥水平与密度对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主茎长度和有效分枝数明显减小,株高略有降低,而分枝高度呈持续增加的趋势,且常氮处理的各株型指标高于低氮处理。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方面,随着密度的增大,单株产量减小,千粒质量持续增加,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油菜产量先增加后减小,常氮处理在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时各值达到最大,低氮处理在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时各值达到最大。因此,施氮量正常时(285 kg/hm~2),种植密度应控制在60万株/hm~2左右;施氮量较低时(150 kg/hm~2),种植密度应控制在90万~120万株/hm~2范围内,这有利于油菜农艺性状的发挥和籽粒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