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探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状况,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于5―7月在长江中游宜昌江段对产漂流性卵鱼类进行监测,期间共采集鱼卵12209粒。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27种鱼类,隶属于2目、4科。其中鲤科鱼类种类数最多,占77%;其次是鳅科,占15%;平鳍鳅科和银鱼科最少,均为4%。鉴定出的27种鱼类中,产漂流性卵鱼类有22种。2014年和2015年长江中游宜昌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分别为79.1×10~8粒和70.9×10~8粒,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分别为5.65×10~8粒和6.13×10~8粒。监测期间共出现7次产卵高峰(2014年4次,2015年3次),集中在6月初及6月中下旬。四大家鱼产卵量日变化与长江流量日变化关联性较强。2014年宜昌断面采集的四大家鱼鱼卵来自采样点上游的葛洲坝下(坝下–庙咀)、宜昌(胭脂坝–云池)和白洋(白洋镇–关州)三处产卵江段,2015年的四大家鱼鱼卵则来自葛洲坝下(坝下–庙咀)、宜昌(胭脂坝–红花套)两个产卵场。和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中游宜昌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位置略有下移,规模呈减少趋势。建议继续科学适宜地开展生态调度和增殖放流,满足长江中游鱼类繁殖需求。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蓄水运行对下游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群聚动态的影响,基于2016-2020年宜宾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数据,探究其资源种群结构与年际变化趋势。使用半圆弶网采集漂流性卵,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并计算鱼卵丰度。结果表明,宜宾江段共计采集鱼卵20种,主要优势种为吻鮈(Rhinogobio typus)和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估算出鱼卵年均径流量为15.07×106粒,其中漂流性卵为9.89×106粒,年际间总体呈增加趋势;推算采样点以上分布有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3处;从多样性指数和相似度指数看,宜宾江段鱼卵种类组成结构较为稳定,年际间变化不大。尽管受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发的影响,宜宾江段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但以小型鱼类为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等长距离洄游性鱼类鱼卵没有监测到。建议继续加强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鱼类的增殖放流;针对产漂流性卵小型鱼类的生态需求,开展...  相似文献   

3.
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作为许多肉食性鱼类重要的饵料来源,长期以来缺乏对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特别是重要产卵场资源量变动、早期发育方面的研究。为探究寡鳞飘鱼早期资源量在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后的变化情况,并了解其早期发育状况,于2011-2015年的每年5月5日至7月10日在长江上游江津断面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的同时,对采集到的鱼卵早期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5年,寡鳞飘鱼卵苗总径流量分别为2.964×10~8粒(尾)、2.759×10~8粒(尾)、1.335×10~8粒(尾)、1.758×10~8粒(尾)、3.926×10~8粒(尾);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后,江津断面寡鳞飘鱼卵苗总径流量和卵苗日均密度均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产卵量占采样期间总产卵量的比例(相对多度)也呈波动上升趋势,已成为蓄水后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干流江段产卵规模最大的产漂流性卵鱼类;根据鱼类早期发育结果,寡鳞飘鱼的平均卵膜径为(5.44±0.05)mm,平均卵径为(1.61±0.03)mm,初孵仔鱼平均全长(5.07±0.07)mm。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水电开发对流域鱼类资源的影响,遏制生物多样性衰退的趋势,2009-2015年5-7月对乌江下游干流漂流性鱼卵进行阶段性调查,初步分析银盘电站蓄水前后产漂流性卵鱼类的自然繁殖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卵12种,包括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中华金沙鳅(Jinsha sinensis)、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吻鮈(Rhinogobio typus)、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蛇鮈(Saurogobio dabryi)、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铜鱼(Coreius heterodon)、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漂流性鱼卵年资源量为1 012.99万~18 673.97万粒,鱼类产卵场自上而下分布有彭水、高谷、江口(杨家沱)、武隆(石鼻子)、土坎(桃子沟)、羊角共6处。银盘电站蓄水后,乌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的自然繁殖较蓄水前发生了显著变化。种类组成中,典型的流水生境繁殖类群减少,缓静水生境繁殖类群增加;产卵规模显著下降,以长鳍吻鮈、铜鱼、圆筒吻鮈、中华金沙鳅的减少尤为显著;产卵场减少并逐步往坝下压缩,数量由6处减少至3处,长度由35 km减少至18 km,位于银盘库区的彭水、高谷产卵场消失,江口产卵场规模显著缩小。产漂流性卵鱼类的大规模产卵都在涨水时发生,不同种类产卵对水文条件的要求有所差异,大坝建设引起的栖息地萎缩和水文情势改变是导致乌江下游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建议采用水库生态调度补偿措施,通过合理下泄生态流量,加大脉冲流量和流水江段长度来满足重要鱼类的繁殖和早期发育需求,并结合人工增殖放流、鱼类基础监测和生态学研究等综合手段,强化乌江下游鱼类资源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于2017―2019年每年4―7月在宜宾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宜宾江段有鱼类22种,隶属于3目5科,以鲤科(Cyprinidae)鱼类为主,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特有鱼类6种。不同鱼类繁殖时间具有明显的年内和年间差异,但均在6月进入繁殖盛期。2017―2019年,鱼卵总径流量分别为12.10×106、70.42×106和35.77×106粒,鱼苗总径流量分别为30.95×106、41.47×106和39.44×106尾,其中,特有鱼类3年累计总卵径流量为15.91×106粒。经推算,在宜宾江段分布着多个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规模较大的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周坝、桃子湾和华龙码头3处。吻 (Rhinogobio typus)产卵场从东岳庙至向家坝坝下均有分布,3年累计产卵量最大达40.93×106粒,且吻 产卵场有向下游迁移的趋势。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马铭溪码头和桃子湾。CCA分析结果显示,水位、水温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卵密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和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在水温和流量较高时产卵;草鱼和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繁殖条件相近,与水位、流量和流速相关性较高;吻 和铜鱼(Coreius heterokon)产卵受溶解氧和透明度变化的影响较大。虽然受到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宜宾江段作为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多种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近年来,资源量呈上升趋势缓慢恢复。建议加强该江段早期资源研究,开展生境保护与修复,落实好“十年禁渔”,以促进资源恢复。  相似文献   

6.
探究三峡库区丰都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评估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对鱼类早期资源的影响,可为三峡库区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5-7月,在三峡库区丰都江段利用圆锥网在左岸、江心和右岸进行鱼卵、鱼苗逐日取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7426粒、鱼苗15461尾,隶属于5目、10科、40种(鱼卵16种,仔鱼36种),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9种。估算通过丰都断面的卵苗径流量为290.55×108粒(尾),其中鱼卵89.84×108粒,鱼苗200.71×108尾;四大家的卵苗总径流量为2.24×108粒(尾),其中鱼卵0.95×108粒,鱼苗1.29×108尾。调查期间出现3次产卵高峰,集中在5月下旬和6月下旬。各类仔鱼数量呈现出不同的时间动态,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吻鰕虎鱼属(Rhinogobius sp.)、鲤(Cyprinus carpio)主要出现在5月,四大家鱼以及宜昌鳅鮀(Gobiobotia filifer)主要出现在6月。研究表明,三峡库区靠近库尾段的鱼类早期资源丰富,库尾江段仍存在四大家鱼产卵场。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长江上游鱼类早期资源在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后的变化情况,2011—2015年每年5月5日—7月10日在长江上游江津断面,通过定点连续采样监测对宜昌鳅鮀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1—2015年累计335 d的调查中,宜昌鳅鮀(Gobiobotia filifer)鱼卵出现天数为135 d,共采集到鱼卵1 492粒,估算出采样期间江津断面宜昌鳅鱼卵径流量分别为7.18×10~7粒、5.54×10~7粒、2.62×10~7粒、9.85×10~7粒和14.11×10~7粒,是长江上游主要的产漂流性卵鱼类之一。通过Pearson Correlation对宜昌鳅鱼卵密度与水文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宜昌鳅鮀鱼卵日均密度与透明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水位、流量、电导率、流速则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蓄水前后,宜昌鳅鮀的早期资源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相对多度则出现了明显的上升,由4.64%增长到了11.05%。  相似文献   

8.
汉江中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汉江中下游江段的水文变化特点与鱼类早期资源分布状况,2009年6~8月在沙洋断面开展了汉江中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汉江沙洋站以上可监测到的152.28km干流江段中共有3个产卵场,产卵场总长度为42.12km,占江段总长的27.7%。产卵总量为56601.9万粒,产漂流性卵鱼类约有21种,其中拟尖头鲌、蛇鮈、双斑副沙鳅、翘嘴鲌、吻鮈、赤眼鳟等为优势种。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次数和产卵量与江水的流速、温度、透明度、涨落水持续时间等多个因素都有一定的关联。近5年来,汉江中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产卵场的位置也有所改变。本研究旨在为水利开发与水生态环境以及鱼类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水电开发对流域鱼类资源的影响,遏制生物多样性衰退的趋势,2009-2015年5-7月对乌江下游干流漂流性鱼卵进行阶段性调查,初步分析银盘电站蓄水前后产漂流性卵鱼类的自然繁殖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卵12种,包括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中华金沙鳅(Jinsha sinensis)、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吻鮈(Rhinogobio typus)、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蛇鮈(Saurogobio dabryi)、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铜鱼(Coreius heterodon)、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漂流性鱼卵年资源量为1012.99万~18673.97万粒,鱼类产卵场自上而下分布有彭水、高谷、江口(杨家沱)、武隆(石鼻子)、土坎(桃子沟)、羊角6处。银盘电站蓄水后,乌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的自然繁殖较蓄水前发生了显著变化。种类组成中,典型的流水生境繁殖类群减少,缓静水生境繁殖类群增加;产卵规模显著下降,以长鳍吻鮈、铜鱼、圆筒吻鮈、中华金沙鳅的减少尤为显著;产卵场减少并逐步往坝下压缩,数量由6处减少到3处,长度由35 km减少到18 km,位于银盘库区的彭水、高谷产卵场消失,江口产卵场规模显著减少。产漂流性卵鱼类的大规模产卵都在涨水时发生,不同种类产卵对水文条件的要求有所差异,大坝建设引起的栖息地萎缩和水文情势改变是导致乌江下游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建议采用水库生态调度补偿措施,通过合理下泄生态流量,加大脉冲流量和流水江段长度来满足重要鱼类的繁殖和早期发育需求,并结合人工增殖放流、鱼类基础监测和生态学研究等综合手段,强化乌江下游鱼类资源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1-2012年6-7月赤水河赤水市江段鱼类早期资源昼夜24 h连续采样情况,对该江段鱼卵漂流密度的昼夜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7个昼夜共采集银( Squalidus argentatus)、宜昌鳅( Gobiobotia filifer)、鳜( Siniperca chuatsi)、寡鳞飘鱼( Pseudolaubuca engraulis)、犁头鳅( Lepturichthys fimbriata)、四川华吸鳅( 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长薄鳅( Leptobotia elongata)、中华沙鳅( Botia superciliaris)、紫薄鳅( Leptobotia taeniops)和花斑副沙鳅( Parabotia fasciata)10种鱼类的卵粒9099枚。结果显示,这些鱼卵漂流密度的昼夜变化特征不尽一致,其中银、四川华吸鳅、紫薄鳅和花斑副沙鳅夜间的漂流密度显著大于白天(Mann-Whitney U-tests, P<0.05),宜昌鳅和犁头鳅白天的漂流密度显著大于夜间(Mann-Whitney U-tests, P<0.05),而中华沙鳅和长薄鳅的漂流密度昼夜差异不显著( Mann-Whitney U-tests, P>0.05)。根据采集鱼卵所处发育期和孵化水温推算可知,银、宜昌鳅、长薄鳅、紫薄鳅、中华沙鳅和花斑副沙鳅的繁殖活动集中在白天时段,而犁头鳅和四川华吸鳅的繁殖活动主要发生在夜间时段。繁殖时间的昼夜分化可能是导致鱼卵漂流密度昼夜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汉江中下游江段的水文变化特点与鱼类早期资源分布状况,2009年6~8月在沙洋断面开展了汉江中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汉江沙洋站以上可监测到的152.28km干流江段中共有3个产卵场,产卵场总长度为42.12km,占江段总长的27.7%。产卵总量为56601.9万粒,产漂流性卵鱼类约有21种...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松花江下游富锦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和产卵场位置,于2016-2018年6-7月对富锦江段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8916粒,仔鱼31232尾.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鱼卵和仔鱼共计3目7科33种,其中包括产漂流性卵和浮性卵鱼类12种.2016-2018年调查期间,估算通过富锦断面的鱼卵径流...  相似文献   

13.
中华沙鳅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金沙江攀枝花段共采集了160尾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对其繁殖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沙鳅的绝对怀卵量最大为10 681粒,平均为6 780粒;相对怀卵量最大为443粒/g,平均为269粒/g.中华沙鳅性比接近1:1,产漂流性卵,产卵类型为一次性产出,繁殖高峰期为5~6月.为保护我国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应加强对中华沙鳅繁殖种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十年禁渔背景下大宁河鱼类早期资源变化状况,2020和2021年5-7月在大宁河龙溪断面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龙溪江段产浮性卵鱼类1种、漂流性卵鱼类4种、粘沉性卵鱼类19种;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和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的产卵规模相对较大,其卵占比分别达48%和30%以上;2020年的鱼类卵苗资源量和种类都少于2021年。RDA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张氏?(Hemiculter tchangi)鱼卵漂流密度与水温变化呈现一定相关性,适宜水温促使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is)、张氏?(Hemiculter tchangi)产卵;随着流速和流量增加,多鳞白甲鱼(Scaphesthes macrolepis)和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卵漂流密度均相应增加;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峨眉后平鳅(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产卵期间江水酸碱度相对较低。十年禁渔的实施对大宁河鱼类资源的恢复可能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08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金沙江攀枝花段共采集了160尾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对其繁殖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沙鳅的绝对怀卵量最大为10681粒,平均为6780粒;相对怀卵量最大为443粒/g,平均为269粒/g。中华沙鳅性比接近1∶1,产漂流性卵,产卵类型为一次性产出,繁殖高峰期为5~6月。为保护我国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应加强对中华沙鳅繁殖种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郁江中游金陵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3—9月在郁江金陵江段开展了漂流性鱼卵、仔稚鱼补充群体定点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共有鱼卵、仔稚鱼21种(类),隶属4目8科。优势种为鲳(Hemiculter leucisculus)(22.2%)、鳅虎鱼(Gobiidae)(15.0%)、逕属(Hemibarbus)(14.4%)、银逗(Squalidus argentatus)(7.2%)和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5.5%)。每年流经金陵断面的卵苗总量平均为1.29×108尾,以产黏性卵和沉性卵鱼类仔稚鱼为主,产漂流性卵鱼类仔稚鱼占卵苗总量的22.3%,未采集到四大家鱼鱼卵和仔稚鱼。卵苗发生在5—8月,以6月为盛期,月平均卵苗密度达0.041 4 ind·m–3。鱼卵密度、仔稚鱼总密度与径流量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n=270),径流量与鲳、银逗、逕属仔稚鱼密度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n=270)。与历史资料对比,郁江鱼类产卵场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四大家鱼产卵场基本消失,仅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鲮(Cirrhinus molitorella)、银逗等小型产漂流卵鱼类还能成功补充,但资源量较小。径流量的年际波动是影响郁江中游早期资源补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周向峰  李君轶  杜浩  盖帅帅  方冬冬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23,47(2):029307-029307
为了解长江上游江安段鱼类繁殖状况,于2022年4—5月在该江段采用底层采卵网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鱼卵使用解剖镜观察分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至少有20种鱼类在江安段繁殖,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1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种。监测期间,S1和S2位点出现4次产卵高峰,S3位点出现5次产卵高峰,估算通过江安段的鱼卵总径流量为3.94×108粒。冗余分析显示,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流速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类产卵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江安段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鱼类早期资源规模较大,但多样性较为贫乏,长江鲟、胭脂鱼以及岩原鲤并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同时,流量的增减对鱼类的自然繁殖活动有刺激作用。建议继续科学适宜地开展增殖放流,并开展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生态调度研究,以满足长江上游鱼类繁殖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长江上游鱼类早期资源在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后的变化情况,2011—2015年每年5月5日—7月10日在长江上游江津断面,通过定点连续采样监测对宜昌鳅早期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011—2015年累计335 d的调查中,宜昌鳅(Gobiobotia filifer)鱼卵出现天数为135 d,共采集到鱼卵1492粒,估算出采样期间江津断面宜昌鳅鱼卵径流量分别为7.18×107粒、5.54×107粒、2.62×107粒、9.85×107粒和14.11×107粒,是长江上游主要的产漂流性卵鱼类之一.通过Pearson Correlation对宜昌鳅鱼卵密度与水文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宜昌鳅鱼卵日均密度与透明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水位、 流量、 电导率、 流速则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蓄水前后,宜昌鳅的早期资源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相对多度则出现了明显的上升,由4.64%增长到了11.05%.  相似文献   

19.
对赣江鱼类早期资源的调查,可为赣江鱼类资源保护以及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5-7月,在赣江丰城段使用圆锥网采集鱼卵和弶网采集仔鱼,对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产卵规模和产卵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11215粒,仔鱼12645尾,隶属于4目、8科、36种,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24种.估算调查期间通过丰城段卵苗径流量为66.66×10^8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63.84×10^8 粒,鱼苗径流量2.82×10^8 尾;“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为0.11×10^8 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0.07×10^8 粒,鱼苗径流量0.04×10^8 尾.调查期间出现3次产卵高峰,集中在6 月上、中旬.各类群鱼卵数量呈现出不同的时间动态,银鮈(Squalidusargentatus)产卵高峰期主要出现在5月,银鲴(Xenocyprisargentea)、鳊(Parabramispekinensis)、赤眼鳟(Squaliobarbuscurriculus)以及“四大家鱼”则主要出现在6月.研究表明,峡江水利枢纽运行后,邻近峡江水利枢纽的巴邱“四大家鱼”产卵场消失,但其下游的仁和、新干产卵场保存较完整,在离坝较远的大洋洲镇江段新调查到一处“四大家鱼”产卵场.建议开展生态调度及增殖放流活动,以保护赣江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三峡水库开展试验性生态调度后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本研究于2018年、2019年的5—7月对该江段卵苗种类组成、资源量、产卵场及生态水文指标开展了调查,共鉴定出鱼类7目14科54种(属),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26种。仔鱼组成以贝氏䱗()(占15.2%)、沙鳅属(粒、324.2×108尾;2019年分别为35.9×108粒、1140.7×108尾。监利江段成为鳊()等鱼类的重要产卵场。生态调度对监利江段贝氏䱗、鳊、银鮈等鱼类的自然繁殖有明显促进作用。产卵量与涨水持续时间、流量累积涨幅呈正相关。监利江段涨水持续时间4 d及以上,流量累积涨幅3500 m3/s及以上时,产卵量可占当年调查期间鱼卵总规模的8.4%以上。建议继续开展并优化生态调度,加强对监利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