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目的]研究卷烟产品抽吸前后重金属元素的迁移量和迁移规律,为降低卷烟产品危害性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微波消解与酸液萃取两种前处理方法对卷烟产品抽吸后灰分、主流烟气总粒相物(TPM)和滤嘴进行处理,对比两种方法下重金属元素的检测结果.[结果]发现微波消解法对TPM中重金属的测定结果优于酸液萃取法,而灰分和滤嘴中的结果则不及后者.考察卷烟产品抽吸前后重金属迁移规律,发现大部分随侧流烟气逸出,介于66.89%~95.48%,Hg元素则基本全部随侧流烟气逸出.除Hg元素外,其他重金属元素在灰分、TPM和滤嘴中都有所迁移.Cr、Ni、As与Se元素大部分残留在灰分中,其次为TPM,滤嘴截留最少,而Cd和Pb元素则滤嘴截留量最高,TPM次之,灰分中含量最少.在重点关注的TPM中,重金属迁移率一般低于5%,部分元素迁移率介于5%~10%.[结论]卷烟产品中重金属绝大部分随侧流烟气逸出、残余在灰分中或被滤嘴截留,而迁移至主流烟气中的量极低.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卷烟抽吸过程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规律、转移率和转移量,采用微波消解前处理烟叶样品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ICP-MS)检测了 4个处理有代表性的烤烟 C3F等级烟叶样品燃吸后 Pb,Cr,Cu,As,Cd,Hg等 6种重金属元素在灰分、滤嘴、其他 (烟蒂和侧流烟气)、主流烟气气相及粒相中的转移率及残留量。结果表明:汞在主流烟气气相中能被检测出,其余5种重金属元素未被检测到;6种重金属元素在烟支燃吸过程中大部分均转移至灰分、其他 (烟蒂和侧流烟气)中,只有少量转移至主流烟气粒相 (转移率低于 3.5%)和滤嘴 (转移率低于 8.5%)中;就主流烟气粒相中残留量趋势为:高浓度处理〉中等浓度处理〉低浓度处理〉空白对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卷烟产品抽吸前后重金属元素的迁移量和迁移规律,为降低卷烟产品危害性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微波消解与酸液萃取2种前处理方法对卷烟产品抽吸后灰分、主流烟气总粒相物(TPM)和滤嘴进行处理,对比2种方法下重金属元素的检测结果。[结果]试验发现,微波消解法对TPM中重金属的测定结果优于酸液萃取法,而灰分和滤嘴中的结果则不及后者。考察卷烟产品抽吸前后重金属迁移规律,发现大部分随侧流烟气逸出,介于66.89%~95.48%,Hg元素则基本全部随侧流烟气逸出。除Hg元素外,其他重金属元素在灰分、TPM和滤嘴中都有所迁移。Cr、Ni、As与Se元素大部分残留在灰分中,其次为TPM,滤嘴截留最少,而Cd和Pb元素则滤嘴截留量最高,TPM次之,灰分中含量最少。在重点关注的TPM中,重金属迁移率一般低于5%,部分元素迁移率介于5%~10%。[结论]卷烟产品中重金属绝大部分随侧流烟气逸出、残余在灰分中或被滤嘴截留,而迁移至主流烟气中的量极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卷烟产品抽吸前后重金属元素的迁移量和迁移规律,为降低卷烟产品危害性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微波消解与酸液萃取两种前处理方法对卷烟产品抽吸后灰分、主流烟气总粒相物(TPM)和滤嘴进行处理,对比两种方法下重金属元素的检测结果。[结果]发现微波消解法对TPM中重金属的测定结果优于酸液萃取法,而灰分和滤嘴中的结果则不及后者。考察卷烟产品抽吸前后重金属迁移规律,发现大部分随侧流烟气逸出,介于66.89%~95.48%,Hg元素则基本全部随侧流烟气逸出。除Hg元素外,其他重金属元素在灰分、TPM和滤嘴中都有所迁移。Cr、Ni、As与Se元素大部分残留在灰分中,其次为TPM,滤嘴截留最少,而Cd和Pb元素则滤嘴截留量最高,TPM次之,灰分中含量最少。在重点关注的TPM中,重金属迁移率一般低于5%,部分元素迁移率介于5%~10%。[结论]卷烟产品中重金属绝大部分随侧流烟气逸出、残余在灰分中或被滤嘴截留,而迁移至主流烟气中的量极低。  相似文献   

5.
原子荧光法测定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汞·砷·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原子荧光法测定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汞、砷、铅。结果表明,卷烟主流烟气用剑桥滤片捕集,用2%盐酸超声波浸取滤片上捕集的汞、砷、铅,然后用原子荧光法测定,方法相对标准偏差为2.8%~3.2%,标准回收率为91%~95%。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地研究对比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烟丝、卷烟、卷烟主流烟气中的转移情况。[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氯菊酯、氟氯氰菊酯和顺式氯氰菊酯)从烟丝到卷烟再到卷烟主流烟气的转移率情况,并建立转移模型。[结果]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3种杀虫剂从烟丝到卷烟的过程中转移率较高,在99%以上;而从烟丝或卷烟转移到卷烟主流烟气的比例很低,在0~9.78%,平均转移率最高的是氟氯氰菊酯,其次是顺式氯氰菊酯,转移率最小的是氯菊酯。经过8个验证样品对所建立的转移模型的验证试验表明,通过转移模型所计算出来的含量结果与通过试验方法得到的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对偏差均在10%以下,表明所建立的转移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论]研究可为烟叶生产中杀虫剂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议(ICP—MS)建立卷烟主流烟气中4种重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微波消解对卷烟样品进行前处理,以Ge、In、Bi为内标,利用动态反应池(DRC)技术消除ArC离子对Cr的干扰,再采用ICP—MS快速测定卷烟主流烟气中Cr、Ni、Cd、Pb。[结果]试验得出,所测元素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检出限为0.014-0.046p,g/L,定量限为0.041~0.147μg/L,加标回收率在92.0%~113.0%。[结论]该方法准确度高、检出限低、简单快速,适合卷烟主流烟气中Cr、Ni、Cd、Pb4种元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间接测定卷烟主流烟气中氮氧化物(NOx)的方法。[方法]将NOx用氢氧化钠(NaOH)溶液吸收定量生成亚硝酸根(NO2-),在酸性条件下与过氧化氢(H2O2)反应,其产物与鲁米诺发生很强的化学发光反应,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仪根据化学发光强度测定卷烟主流烟气中的NO。含量。[结果]建立了一种新的卷烟主流烟气中的NOx鲁米诺一过氧化氢化学发光分析体系:H2O2浓度1.0×10^-3g/ml,硫酸浓度0.01mol/L,氢氧化钠浓度0.10mol/L溶液配制发光液,鲁米诺浓度为1.0×10^-3mol/L。方法的检出限为1.2×10^-5g/L,相对标准偏差〈3.00%。样品分析结果表明,烤烟型卷烟NOx含量普遍较混合型低,与烤烟型卷烟舍亚硝酸盐较低的规律比较吻合。[结论]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适用于卷烟主流烟气中的NOx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丁香酚在主流烟气中的迁移率,指导烟用香精的配制和添加用量。[方法]通过考察捕集方式、色谱条件对丁香酚的影响,建立了通过内标法定量的方法,测定主流烟气中丁香酚占烟丝中喷洒的丁香酚的质量百分比,从而测定丁香酚精油在主流烟气中的迁移率。[结果]跟空白样品对照发现,丁香酚能通过滤棒随主流烟气溢出,其在主流烟气中的迁移率为8.23%。目标物在1~400μg/m L的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 8。以卷烟样品为分析对象,进行精密度试验,计算6次平行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34%,在含有目标物的玻璃纤维滤片中加入低、中、高3个水平的标准溶液进行加标回收率试验,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6.7%、99.8%、100.7%,说明该方法回收率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烟草香精香料配制过程中精准地确定丁香酚的加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连芬燕  李斌  黄朝章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7):4074-4078
利用热电偶测温装置考察不同滤嘴通风度对卷烟燃烧锥温度的影响,进而探索不同通风度滤嘴对卷烟主流烟气中有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燃吸时随着滤嘴通风度0~31.04%范围内,烟支燃烧高温区体积呈下降趋势;随着卷烟滤嘴通风度的增加,卷烟主流烟气中的7种有害成分释放量均呈下降趋势,与滤嘴通风度呈线性负相关;通过增加卷烟的滤嘴通风度可减少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的绝对释放量,但不能起到选择性降低有害成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卷烟烟气中多环芳烃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自制吸收装置及高效吸收液对烟气中有机成分进行充分吸收,采用溶液吸收法对样品进行富集采集,最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高分离和高定性等优点对卷烟烟气中的成分进行全谱分析。结果表明:卷烟烟气中所含20多种物质,浓度较大为7种,多数为对人体伤害较大和致癌的有机物质。  相似文献   

12.
分别测定38种具代表性卷烟烟丝中总烟碱、游离态烟碱、结合态烟碱的含量和烟气总粒相物pH,通过简单相关性和内在关联性分析方法,研究卷烟烟丝中烟碱不同形态与烟气总粒相物pH的关联性。简单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游离烟碱含量与卷烟烟气总粒相物pH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6,游离烟碱和总烟碱之比与卷烟烟气总粒相物pH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84。内在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总烟碱含量对烟气总粒相物pH影响显著(P=0.016)。  相似文献   

13.
人参生命源卷烟烟气中人参皂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JJZ-Ⅱ型自动吸烟机模拟人吸烟的频率和次数,用剑桥滤片截留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总粒相物,采用RP-HPLX法检测人参生命源卷烟滤嘴和滤片中人参皂苷的含量。结果表明:滤嘴中人参皂苷Rg1和Re的含量分别是3.99,4.30μg/g,滤片中人参皂苷Rg1和Re的含量分别是2.28,2.15μg/g。添加人参提取物并不会导致卷烟烟气焦油和一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相反卷烟的吸食舒适度略有改善。该检测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作为人参卷烟烟气的有效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纳米材料的快速发展为卷烟减害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按照滤嘴添加纳米材料的种类,综述了现阶段主要的几类纳米材料(碳基纳米材料、贵金属纳米材料、氧化物纳米材料、纳米矿物材料)在降低卷烟烟气有害成分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并探讨了纳米材料在卷烟滤嘴减害应用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不同吸附材料滤嘴对卷烟烟气成分过滤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5种不同颗粒吸附材料制作的复合滤嘴对不同牌号卷烟烟气中某些成分的过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吸附材料对卷烟烟气中总粒相物的过滤效果表现为麦饭石〉麦饭石+提纯膨润土+膨化蛭石〉提纯膨润土〉活性炭,麦饭石与活性炭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对烟气中烟碱的过滤效果是提纯膨润土〉膨化珍珠岩〉麦饭石〉提纯膨润土+膨化蛭石,与活性炭相比差异极显著;焦油的过滤效果以麦饭石最好,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3种材料制作的滤嘴对不同牌号卷烟烟气中某些成分的过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滤材对卷烟烟气总冷凝物的过滤效果表现为复合滤嘴>醋酸纤维滤嘴>聚丙烯滤嘴;对烟碱的过滤效率表现为复合滤嘴的截留效果最好,聚丙烯滤嘴次之,醋酸纤维滤嘴最差;对焦油的过滤效率表现为复合滤嘴显著高于另外2种滤嘴,而聚丙烯滤嘴与醋酸纤维滤嘴的截留效果无明显的差别;3种滤嘴对抽吸口数多少的排序为复合滤嘴>醋酸纤维滤嘴>聚丙稀滤嘴  相似文献   

17.
以卷烟烟气总粒相物(TPM)为材料,以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为靶细胞,通过调节专管酰胺酶-2(TG2)的表达及活性研究TG2基因在卷烟烟气致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TG2在恶性转化的支气管上皮细胞中表达下调,并且TG2的表达及活性的改变对细胞的凋亡、增殖、周期等产生影响.这说明,TG2可能通过调控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8.
在优化卷烟烟气试样前处理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分离一质谱检测一选择离子监测模式方法(GC/MS SIM)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卷烟烟气中15种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各多环芳烃在20~1000μg/L范围内有线性关系,且苯并[k]荧蒽的最低检测限达到0.32μg/L,远低于文献值.并利用该方法对国产卷烟样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采用黄原胶变性淀粉造粒法对茶叶粉末进行包埋固定化,将制成的茶叶包埋颗粒填装到卷烟过滤腔中制得茶叶包埋颗粒过滤器。使用该过滤器抽吸卷烟,进行感官质量评价,并对烟气总粒相物(TPM)、烟碱、焦油含量及烟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样(不加茶叶的黄原胶淀粉颗粒)相比,卷烟烟气总粒相物和焦油量降低;烟气中主要致香成分明显增加,柔和烟气及增加烟气浓度的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接装有茶叶含量为30%、50%、70%包埋颗粒过滤器的卷烟样品烟气中主要致香成分总量分别增加了31·15%、14·93%、33·99%,有害物质总量分别减少了5·28%、22·51%、14·87%。造粒法茶叶包埋颗粒的制作工艺简便易行,将其应用于卷烟可有效降低卷烟刺激性,增加香气量,显著改善卷烟的吸食品质,并赋予卷烟独特的茶香风格。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卷烟辅材接装纸透气度变化对不同规格卷烟感官质量和烟气化学成分的影响,以相同烟丝制备的不同接装纸透气度的常规、中支及细支卷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接装纸透气度变化对3种规格卷烟的物理指标、感官质量、烟气指标、烟气化学成分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接装纸透气度同卷烟吸阻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同卷烟的总通风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影响程度均随烟支圆周的降低而变大;2)接装纸透气度对常规和中支的感官影响均比细支卷烟显著,随接装纸透气度增加,常规和中支的感官质量总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对于细支烟,感官质量总分呈先上升又略有下降的趋势;3)接装纸透气度与卷烟的单口焦油、单口CO及单口烟碱释放量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对单口焦油、单口CO的影响程度常规及中支大于细支卷烟,对单口烟碱的影响程度中支及细支大于常规卷烟;4)每克烟丝所释放的烟气化学成分,总量上由大到小为中支卷烟,细支卷烟,常规卷烟.其中,酮类、醛类质量分数细支明显高于常规及中支,酚类质量分数细支明显低于常规及中支,烯类、酯类、呋喃类及醇类质量分数细支与中支卷烟相当,高于常规,氮杂环类、酸类质量分数细支与常规相当,低于中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