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经作者等深入研究,发现湖北省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不是牛巴贝斯虫Babesiabovis与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而是一新种——东方巴贝斯虫Babesiaorientalissp.nov.。病牛红细胞中的虫体呈梨形(单梨形多于双梨形)、椭圆形、指环形、边虫形及杆状。以梨形虫体居多,病的初期其长度均小于红细胞半径,其平均大小为2.2×1.3μm,双梨形虫体尖端相连多排列成钝角或一字形,位于红细胞偏中央处。病的后期(出现虫血症后5~6d)及体外培养72h,有少部份(1~2%)虫体直径大于红细胞半径。新种的传播者为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haemaphysaloideshaemaphysaloides经卵传递(由第二代成蜱传给健康牛)。在成蜱的血淋巴中的虫样体(裂殖子)呈圆锥状、一端钝圆、尾部直而尖,不形成钩。新种对黄牛不能感染致病,只能使水牛致病。以199培养基加黄牛血清进行体外培养(微气静相培养技术)不能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2.
利用从牛巴贝斯虫病症区采集的镰形扇头蜱叮咬和皮下接种液氨保存的含虫血两种方法,感染去脾和未去脾犊牛,证实了牛巴贝斯虫可以感染水牛犊并使去脾水牛犊发病,但不能使未去脾水牛犊发病。连续注射氢化泼尼松可收提高去脾水牛犊的红细胞染虫率。本试验还详细观察和探讨了水牛巴贝斯虫病的临床症状、虫体在病牛血液中的消长规律、血液学变化及病理解剖学变化。  相似文献   

3.
应用冷冻血清对1株采自自然感染的水牛牛巴贝斯虫进行了长达72d的体外连续培养,共继代20次,培养72h红细胞染虫率最高达14.1%,平均为8%~10%。培养20d和30d的牛巴贝斯虫经液氮保存复苏后,接种于去脾水牛犊均引发了严重的牛巴贝斯虫病,从而说明已建立了水牛牛巴贝斯虫的体外连续培养,且经培养后的牛巴贝斯虫致病力没有改变。本试验利用6头份的冷冻健康水牛血清同时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并非所有的健康水牛血清均适合于体外培养牛巴贝斯虫。这一发现对建立水牛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和研究水牛牛巴贝斯虫病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巴贝斯虫病水牛血清钙镁浓度变化与染虫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水牛巴贝斯虫病非疫区购买的无任何血液原虫寄生的健康水牛犊2头,人工摘除脾脏后,用从疫区采集的饥饿镰形扇头蜱叮咬感染,观察巴贝斯虫的消长与血清钙、镁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二者关系密切,其中钙离子浓度与红细胞染虫率呈负相关,镁离子浓度与红细胞染虫率呈正相关,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水牛巴贝斯虫病及在体内外研究巴贝斯虫的生长繁殖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非流行区选购无蜱和无血液原虫寄生的健康水牛4头,其中3头运至流行区放牧,并让蜱上身叮咬以自然感染巴贝斯焦虫病。在此3头水牛身上最早发现的蜱经鉴定为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 haemaphysaloides Supino。另一头则在实验室内用采自流行区水牛身上同一种蜱人工感染。所有试验动物在蜱上身后第9~12天出现持续性发热(达40.8℃~41.8℃)和虫血症。血液抹片中虫体经鉴定为牛巴贝斯焦虫Babesia bovis和双芽巴贝斯焦虫B·bigemina,均为混合感染。在3头自然感染水牛中,有2头出现贫血。腹泻、黄疸和血红蛋白尿,这2头牛用贝尼尔治疗后痊愈。另一头未用药而自愈。人工感染水中亦用贝尼尔治疗而痊愈。由本试验得出结论:镰形扇头蜱是湖北省水牛巴贝斯焦虫病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6.
牛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属(Babesia)的多种寄生虫寄生于牛红细胞内所引起的血液原虫病。我国已报道的牛巴贝斯虫有3个种: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牛巴贝斯虫(B.bovis)和卵形巴贝斯虫(B.ovata)。前2个种流行广泛,传播媒介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危害较大;后1个种只在河南局部地区发现,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危害较小。  相似文献   

7.
在牛巴贝斯虫(Babesiabovis)的培养中,使用不同含量人血清(A型RH阳性)和牛血清混合物,如:20%+20%(培养液Ⅰ)、30%+10%(Ⅱ)、40%+0%(Ⅲ)、0+40%(Ⅳ)以及199培养液。牛巴贝斯虫稳定株接种给小犊牛,在染虫率6%时使用。培养液每隔24小时更换一次。每间隔24小时培养液的颜色白鲜红变为深咖啡色,红细胞染虫率的增加在24-28小时内最大。同时也观察到红细胞染虫率在1:2稀释明显高于1:1稀释。在培养液Ⅰ中,50%牛血清被人血清替代,红细胞染虫率增加最高,然而,该寄生虫不能进一步培养或保存。在微气静相培养中,50%被替代是最佳选择。该结果也表明牛巴贝斯虫在。牛血清混合物微气静相培养系统中至少能增殖48小时,这也与巴贝斯虫属人畜共患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将含水牛牛巴贝斯虫的压积红细胞与等量的16%二甲基亚砚阿氏液混合后分装于冷冻管内,于液氮中保存。保存26d,78d,142d和149d后,在38℃温水中复苏,经皮下,静脉和静脉皮下同时感染摘腺小牛获得成功。水牛感染后,外周血液出现虫体时间短的为5d,其余的为8d和9k。血液涂片中发现典型的牛巴贝斯虫,最高染虫率为15%。由低温保存的含虫血与新鲜虫血和蜱感染一样使水牛发病,出现高温稽留,贫血,黄疸和  相似文献   

9.
牛巴贝斯虫病的诊断进展概况周金林,沈杰(中国农科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牛巴贝斯虫病(BSbeSIOSIS)是由巴贝斯虫(Babes!asPP.)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动物原虫病。目前,已经报道的牛巴贝斯虫有8种[‘’,但被公认的只有...  相似文献   

10.
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研究采用微气静相培养技术,对一株采自人工感染的去脾脏水牛犊的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进行了80天的连续体外培养·继代26次,累积增殖6.51×10~((?))倍;累积稀释2.19×10~(35)倍。培养24小时红细胞的染虫率为2.63±0.50%;48小时为7.18±1.39%;72小时为20.78±4 52%。最高红细胞染虫率达33.50%。体外培养的牛巴贝斯虫与采自病牛血液内的牛巴贝斯虫形态一致,说明已建立了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 对影响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的几种因素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液pH值显著地影响虫体的繁殖,最适的体外连续培养的pH为7.2;合适的血清浓度为40%;血清灭活后,支持牛巴贝斯虫生长繁殖的能力明显降低;脱纤血分离的血清和自然凝固血析出的血清用于培养的效果相同;RPMI-1640和TCM-199培养液支持牛巴贝斯虫生长繁殖的能力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1986年从病牛身上摘下饱血雌蜱,经实验室饲养,孵化为第二代成蜱,人工越冬。于1987年将上述蜱100只接种于已去脾23天的一岁龄健康水牛,以后每天从该牛身上取蜱查其唾液腺。结果在吸血期间,始终查到梨形虫体,其平均大小为1.3×0.68微米。接种后第4天,牛血中开始出现巴贝斯虫,至第19天,红细胞感染率高达9.6%,单梨形虫体大小为0.84~2.64×0.42~1.22微米,双梨形虫体大小为0.64~1.64×0.37~0.97微米,以后逐渐下阵。该牛出现体温升高)41.6℃)、严重贫血(血红蛋白量2克,红细胞压积14%,红细胞总数177万/毫米~3)、黄疸及精神萎顿等症状。上述结果表明,该牛感染了巴贝斯虫病,由此证实镰形扇头蜱是经卵传递巴贝斯虫,其感染阶段是成蜱。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丝氨酸蛋白酶保守性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以镰形扇头蜱半饱血雌蜱c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得到SP30基因的保守区,通过5’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和3’RACE技术得到全长基因。将该基因连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经IPTG诱导纯化得到重组蛋白。以镰形扇头蜱卵、幼蜱、若蜱、成蜱各发育阶段的cDNA为模板进行Real-timePCR实验。结果显示,SP30基因全长1194 bp,开放阅读框长900 bp,编码299个氨基酸,预计蛋白分子质量30 kDa。Real-time 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四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估镰形扇头蜱肌钙蛋白I(TroponinI,TnI)作为候选疫苗分子的潜力,应用肌钙蛋白I重组蛋白进行了抗蜱免疫实验。将重组蛋白按常规方法免疫新西兰兔,三次免疫后分别用若蜱、成蜱进行攻虫实验,观察其免疫保护效果。结果发现蜱的吸血行为受到一定的影响,与对照相比,若蜱和成蜱吸附率、饱血率、饱血体重和死亡率有显著差异,而在饱血时间上差异不显著,说明TnI基因的重组表达产物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克隆镰形扇头蜱肌钙蛋白Ⅰ(TnI)的cDNA并进行表达及鉴定。方法用RT-PCR方法从镰形扇头蜱总RNA中克隆编码肌钙蛋白Ⅰ的cDNA片段,将该cDNA连接到pET-32a( )表达载体,并转入宿主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获得镰形扇头蜱的eDNA,并在大肠杆菌中以包含体的形式高效表达,Westem blot分析表明,抗TnI重组蛋白兔血清可以识别蜱体内的TnI,并在22 kDa和36 kDa之间有两条带。结论蜱体内可能同时存在两个大小不等的TnI,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采取科学合理的编校方法是降低编校差错率、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手段。文中结合诸多高校学报采取“编校合一”校对工作的实际,提出可以通过改进其编校工作流程,采取自校、交叉校和当期责任编辑负责制的方式,在“三校制”的基础上,更好地改进编校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