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以人参须为原料,通过浸提、调配等工艺制得人参饮料。结果表明,人参须浸提的最佳条件为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60 min,料液比1∶20;人参饮料调配的最佳配方为浸提液20%,白砂糖10%,柠檬酸0.2%。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人参饮料加工过程中人参单体皂苷的含量进行测定,人参皂苷Rd变化较大,降低34.69%;人参皂苷Rb2和Rb3次之;Re和Rb1的含量变化较小,分别为6.21%和1.36%。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农田人参皂苷积累规律,确定农田栽参适宜采收期。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Waters BEH-C18柱(2.1 mm×50 mm,1.7μm)分析柱,流动相为乙腈-0.4%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 L/min,柱温35℃,检测波长为203 nm。结果标明:9月21日采收5年生人参平均单支重量77.88 g;9月21日采收6年生人参皂苷Rg1、Re、Rf、Rb1、Ro、Rc、Rb2、Rb3和Rd含量分别为0.78%、0.48%、0.24%、1.32%、0.54%、0.71、0.76%、0.15%和0.35%;9种人参皂苷含量为5.34%。人参有效成分积累最大值出现在9月21日采收的5年生人参。总之本研究为农田栽参适宜采收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段英姿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2):217-222
以引种到唐山的北柴胡为样本,研究其不同部位总皂苷和皂苷a、d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引种柴胡的最适采收期。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不同采收期柴胡总皂苷及皂苷a、d的含量。根茎叶中均含有皂苷,整个生长期内皂苷含量呈上下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部位不同采收期均存在明显差异,根中高于茎和叶,茎中含量最少;根中皂苷d含量均高于皂苷a;总皂苷和皂苷a、d含量在种植第1年10月含量最高,第2年9月含量最低,皂苷a、d含量第2年8月含量次高。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柴胡总皂苷及皂苷a、d方法可行,效果良好。确定了引种柴胡最适采收时期,为引种柴胡药材的采收及生产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新品种西洋参进行质量评价,研究新品种‘中农洋参2号’与对照品种不同部位中主要皂苷含量差异。利用超高压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了样品中主要人参皂苷含量。结果表明:‘中农洋参2号’主根中Re、Ro、Rb1,须根中Re、Ro、Rb1、Rb3显著高于对照品种,须根中Rc显著低于对照品种,芦头中Ro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以上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之本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首次明确‘中农洋参2号’与对照品种不同部位主要人参皂苷含量差异,为新品种‘中农洋参2号’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三七皂苷积累的时空动态特征,总结了三七同一器官在不同生长年限和同一生长年限不同器官的总皂苷含量和皂苷单体的种类和含量的变化、差异规律,并简要归纳了二年生三七根状茎皂苷含量的组织差异和三年生根状茎皂苷含量的月变化属性,指出了三七皂苷积累的时间动态特征主要在于同一器官皂苷的种类及其含量随生长年限而变、皂苷积累的空间动态特征主要在于处于相同生长年限的不同器官的皂苷种类和含量不完全相同。本文可为三七器官采收期的科学确定和三七器官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中总皂苷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比色法测定了北京地区栽培不同年限的45个紫花苜蓿品种茎、叶中总皂苷的含量。结果表明,各品种苜蓿叶片中的皂苷含量均高于茎,在不同品种之间存在明显差异。4年生植株中皂苷含量最高的品种“Vernal”为1.174%,最低的品种“Empress”为0.606%;3年生植株中最高的品种“WL442”为1.141%,最低的品种“农保”为0.788%;2年生植株中最高的品种“胜利者”为1.293%,最低的品种“全能”为0.722%。综合比较,含量最低品种与最高的品种相差2.13倍。栽培年限对紫花苜蓿皂苷含量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黑参粉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白砂糖、菌粉发酵制成一款新型酸乳。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黑参酸乳的工艺条件,进一步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和Box-Benhnken试验进行工艺优化,确定黑参酸乳的优化工艺,最后对成品进行营养指标、微生物及人参皂苷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黑参酸乳的优化工艺为:黑参粉7.2 g,白砂糖34.9 g,菌粉1.0 g,牛乳300 mL,于41℃发酵10 h。该工艺所得酸乳成品口感细腻,具有黑参特有的色泽、滋味和气味。与普通酸乳相比,黑参酸乳的营养价值有所增加且含有人参皂苷等活性成分,其中Rf、Rb3、Rg3、Rh2和Rd含量分别为0.03、0.39、2.50、0.07、0.95 mg/g。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滇重楼’地上部分的有效利用,在武定、云龙和马关3个‘滇重楼’主产县,从8月到11月逐月采取地上茎叶估测产量,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茎叶中重楼皂苷Ⅰ、Ⅱ、Ⅵ、Ⅶ、PA及H的含量,分析各种成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上茎叶干物质产量约900.0 kg/hm2,其总皂苷含量与地下根茎相当,可以入药;地上茎叶总皂苷主要成分是重楼皂苷Ⅱ和重楼皂苷Ⅶ,不含重楼皂苷H和重楼皂苷PA,也与地下根茎皂苷组成相近,可取得同样的药效;地上茎叶入药,新增产值2.7万元/hm2;开花植株地上茎叶皂苷含量比未开花植株高;果皮重楼皂苷的含量较高。‘滇重楼’地上茎叶可入药,可显著提高种植效益,促进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参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作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田间栽培和植物生长室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Pn)在尚未形成生殖器官的一年生人参叶片完全展开后即达最大值,此后缓慢下降;2~6年生人参叶片完全展开后达第1个高峰,开花期略有下降,绿果期出现第2高峰,此后持续下降。去掉花蕾的人参植株叶片在对照植株的绿果期没有出现第2高峰,但在红果期和黄叶期净光合速率下降缓慢。弱光(10%透光荫棚)和适宜光(30%透光荫棚)下人参叶片绿果期后Pn下降缓慢,强光(50%透光荫棚)下下降较快,过早出现变黄早衰。强光和高温可使植株生育期缩短、叶片早衰、Pn快速下降,而弱光和低温使植株生育期延长,Pn下降时间推迟。叶片表观量子效率(AQY)、气孔导度(Gs)和蒸腾作用(Tr)自展叶期至绿果期变化不大,红果期和黄叶期持续下降。胞间CO2浓度(Ci)在展叶期至绿果期较低,红果期和黄叶期持续增加,说明生育后期Pn下降是由非气孔限制因子引起。叶片Pn与比叶重呈负相关,推测叶片光合产物的积累和消耗与Pn的生育期变化有关。绿果期Ci最低,同时水分利用效率(WUE)较高,是人参叶片光合作用对水分需求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0.
党参茎叶总皂苷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优选党参茎叶中党参总皂苷的提取工艺条件,并分析其抗氧化性活性,为党参茎叶皂苷类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以党参茎叶为材料,总皂苷的提取率为指标,研究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4个工艺参数对总皂苷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乙醇回流提取的最佳工艺。在乙醇浓度70%,液料比25 mL/g,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90 min的条件下党参茎叶总皂苷提取率达4.12%。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发现,党参茎叶总皂苷浓度与抗氧化活性呈正比,总皂苷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86.92%、55.37和82.21%,其IC50分别为0.37、0.78和0.44 mg/mL。通过简单的乙醇回流提取便可得到具有很好抗氧化效果的茎叶总皂苷,如将其继续开发为保健产品或食品添加剂,不仅可减少资源的浪费还可延伸党参产品的产业链,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同居群芦竹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阐明芦竹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与居群的关系以及与生长发育时期的关系,从而为开发利用芦竹资源提供依据,分别采用酸碱洗涤法和Klason法测定了8个居群芦竹成熟期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并测定了芦竹2个居群在不同生长期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结果表明:(1)芦竹同一居群不同部位的纤维素与木质素含量由高到低均为:秆>枝>叶;(2)8个居群芦竹纤维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浙江嵊州芦竹>南京市郊西解芦竹>湖南衡阳芦竹>浙江慈溪芦竹>江苏阜宁芦竹>湖南凤凰芦竹>贵州铜仁芦竹>云南洱源芦竹;纤维素含量最高的是采自浙江嵊州的样品,为49.2%;(3)8个居群芦竹木质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湖南凤凰芦竹>贵州铜仁芦竹>云南洱源芦竹>浙江嵊州芦竹>南京西解芦竹>湖南衡阳芦竹>江苏阜宁芦竹>浙江慈溪芦竹,木质素含量最高的是采自湖南凤凰县的样品,为27.7%。(4)随着生长期的延长,芦竹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生长期2~6个月时增长快,此后6个月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西洋参(PanaxquinquefoliumL.)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在防御病原菌侵染中的作用,建立了西洋参根中3种酚酸(p-香豆酸、阿魏酸、苯甲酸)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并根据测定数据及前期研究结果,设计酚酸和皂苷提取物的实验浓度。选取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茄病镰刀菌(Fusarium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毁灭柱孢菌(Cylindrocarpondestructans)4株西洋参病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酚酸和皂苷提取物对菌丝生长的作用。测定结果表明,3年生西洋参根内p-香豆酸、阿魏酸、苯甲酸的含量分别为(1.37±0.07)、(2.80±0.04)、(6.07±0.24)mg/kg,此浓度下的3种酚酸对4株病原菌无明显作用。皂苷提取物浓度在对应根内浓度的范围下(4~40mg/mL),对立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毁灭柱孢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当浓度达到40mg/mL时,对立枯丝核菌、茄病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毁灭柱孢菌的抑制作用分别达到100%、83%、77%、58%(P<0.05)。由此推论,在西洋参抵御病原菌侵染中,所含的皂苷类成分是重要的化学防御物质。  相似文献   

13.
茄子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茄子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鲜重变化及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质、氨基酸、茄红素、Vc的含量变化,并对门茄和对茄商品成熟果实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其可溶性固形物、蛋白质、氨基酸、Vc含量都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茄红素含量呈现先由高到低、后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门茄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均高于对茄。  相似文献   

14.
PEG干旱胁迫对红三叶抗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快速比较红三叶(Trifolium pretense)植株抗旱性,采用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对4个野生红三叶材料和1个红三叶品种进行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不同水分胁迫对各材料叶片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EG干旱胁迫处理下,巫溪红三叶叶片含水量降幅较低,20% PEG处理下与对照相比下降幅度为28.49%,叶片电导率均最低,为对照的2.78倍,MDA含量增幅较小,为对照的2.84倍,叶片细胞膜系统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而红三叶06-4叶片含水量降幅最大,在强度渗透胁迫下与对照相比下降幅度为35.32%,叶片电导率在20% PEG处理时为对照5.01倍,MDA含量增幅最大,为对照的4.24倍,其忍耐干旱的性能相对较弱。渗透胁迫下各品种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当PEG浓度为20%时,巫溪红三叶脯氨酸含量急剧上升,为对照的30.84倍。红三叶各材料的SOD活性在轻度干旱胁迫时均提高,胁迫程度增强时SOD活性下降。PEG胁迫导致红三叶各材料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细胞膜透性增大、MDA含量上升、脯氨酸含量增加而SOD活性下降,但4个材料和1个红三叶品种对应指标的变化幅度存在差异,巫溪红三叶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而‘红三叶06-4’抗旱性较弱。  相似文献   

15.
‘沙糖桔’结果树的营养需求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田和山坡2个类型土壤种植的已结果的‘沙糖桔’果园,采集叶片、树体和果实样品,测定其不同生育期的元素含量,分析2种种植类型的‘沙糖桔’营养元素含量季节性动态变化和各元素需求比例,提出适合当地‘沙糖桔’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施肥配方。结果表明:(1)P在开花期需求最高,K在开花期至幼果期需求最高;Ca和Cu在开花期最低,之后逐渐升高,成熟期达到最高;而Mg、Zn、Fe、Mn、B需求量均为开花期稍低,但是各生育期需求较为稳定。(2)水田种植的沙糖桔树体中大量元素N、P、K和中量元素Ca、Mg含量普遍高于山坡种植的;前者微量元素Cu、Zn、B含量低于后者,而微量元素Fe、Mn含量有相反的趋势。(3)根据多个果园的数据分析,生产1 t的‘沙糖桔’果,需N 1.242 kg、P 0.138 kg、K 1.366 kg、Ca 0.476 kg、Mg 0.126 kg、Fe 0.72 g、Mn 0.97 g、Cu 2.47 g、Zn 1.58 g、B 1.34 g;根据肥料利用率和柑桔类果树的氮磷钾施肥比例,推算生产1 t‘沙糖桔’时全年应施N 12.95~15.11 kg,P2O5 7.77~9.1 kg,K2O 12.95~15.11 kg。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人参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茎中几种氧化还原酶的活力变化。以5年生人参茎为供试材料,采用中性磷酸缓冲溶液提取粗酶液。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力。结果表明,在展叶期、开花期和结果期4种氧化还原酶活力都出现峰值,并以结果期最高;果后参根生长期之后4种酶活力处于较低水平,且变化都比较平缓。人参茎中4种氧化还原酶的活力变化与茎的生长,花和果实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锌胁迫对三种柑橘砧木的生理特性和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锌胁迫对柑橘砧木生长的影响,本文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测定了不同锌浓度如0 mg?L-1(锌缺乏)、0.005 mg?L-1(锌低量)、0.05 mg?L-1(锌适量)、0.5mg?L-1(锌过量)条件下枳壳、酸橙与红橘的相关生理指标及不同部位锌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锌胁迫显著抑制了枳壳及酸橙的生长,而对红橘生长的影响较小。2)与锌适量处理相比,锌缺乏和锌低量处理时枳壳、酸橙根系POD活性均明显降低,各锌处理间红橘根系CAT活性无显著性差异;锌胁迫下三者叶片与根系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适量锌处理,不同锌处理下枳壳叶片MDA及其根系脯氨酸含量均相对低于酸橙与红橘。3)随着锌处理浓度的升高,三者根、茎、叶的锌含量均趋上升,且根系锌含量显著较高。锌过量处理下三者的叶/根、叶/茎、茎/根比均显著低于其他锌处理。可见,三种柑橘砧木对锌胁迫的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水分胁迫对花生不同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花生不同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库—源—流”间的变化动态,以‘花育20号’和‘花育27号’花生品种为试材,采用控制条件下的防雨棚池栽方法,研究了花生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在花生叶片、茎、根和荚果等器官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干旱胁迫使花生叶片、茎和根中可溶性总糖含量和淀粉均明显升高,但荚果中可溶性糖含量却明显降低。无论何生育时期受到干旱胁迫均使得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峰值提前15天左右出现,“源”物质输出提前但输出量降低,叶片提前衰老。生育前期干旱胁迫使滞留在荚果中的NSC含量增加,结荚期后干旱胁迫反而利于荚果中NSC的转化。全生育期水分适宜处理叶片中NSC含量相对较低且变化较小。由此表明,干旱胁迫降低了NSC由源至库的运输和转化,使荚果“库”容量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