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产养殖》2014,(10):36-36
<正>2014年9月16日,10万尾全人工繁育的刀鲚苗种在长江大桥以东水域放流。意味着刀鱼人工养殖技术的成熟,每年清明前上演的"天价刀鱼"有价无市窘境有望得到改善。历史上,长江刀鲚资源极其丰富,不过近年来,由于海洋污染及过渡捕捞等因素的影响,致使长江刀鲚产量逐年下降。2012年的清明前后,刀鲚渔获量40多吨,150 g左右规格的刀鲚市场售价高达每千克1万8千元。不过据了解,  相似文献   

2.
<正>长江刀鲚,俗称刀鱼,是长江三大名贵江鲜之一。多年来,受生态环境恶化、过度捕捞及涉江渉海工程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洄游性长江刀鲚资源急剧衰退,其价格一路飙升,近年大规格刀鲚已达每千克越万元的天价。从2007年起,江苏省泰州市积极探索长江刀鲚人工养殖技术,先后突破长江刀鲚苗种捕捞技术、运输技术、驯养技术、繁殖技术、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及商品刀鲚养成技术,为长江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长江刀鲚"离水即死"、人工繁育等技术难题的突破,现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新兴的名贵养殖鱼类。为了提高长江刀鲚鱼种培育效果,2019年本公司开展了活水养殖技术在刀鲚鱼种培育阶段的应用试验。试验选用3个相同标准的塘口,总面积22.5亩,试养时间112天,试验池平均增重倍数分别为21.38、23.42,分别比对照池高10.9%、12%;养殖成活率77.9%、78.2%,分  相似文献   

4.
长江刀鲚(Coilia nasus),俗称“江刀”,隶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鲚属(Coilia),属于江海洄游性鱼类,味道鲜美,被誉为“长江三鲜”之首。由于过度捕捞,刀鲚资源迅速减少,其价格水涨船高,最高时突破1万元/斤。为了保护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农业农村部﹝2018﹞5号文发布《关于调整长江流域专项捕捞管理制度的通告》: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凤鲚(凤尾鱼)、中华绒螯蟹(河蟹)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上述三种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由于其重要的生态效应和可观的经济价值,刀鲚开发性保护利用成为了热点,许多研究院所和养殖企业对刀鲚的人工繁育养殖技术进行了诸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出苗率及鱼苗成活率还很低,苗种品质差,限制了该品种的推广养殖。针对以上问题,作者从刀鲚的亲鱼培育、孵化和苗种培育阶段入手,采用生态仿生技术有效提高了苗种质量,现将主要技术关键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每尾100g以上的刀鱼,每公斤售价12000元,被誉为"长江三鲜"之首的长江刀鲚贵成了"天价鱼"。4月18日下午颁发的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和种质鉴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国内首次实现长江刀鲚的全人工繁育和人工养殖,有望让天价刀鱼回归民间。  相似文献   

6.
<正>刀鲚具有应激剧烈、“出水即死”的特点,存在亲本易应激死亡、苗种存活率低、养殖效益差等问题,其人工繁育技术一度成为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在中国水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刀鲚人工繁育与池塘养殖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十年禁捕”的政策背景下,刀鲚人工养殖也逐步成为极具经济价值的渔业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由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钢春副研究员、顾若波研究员等人发明的"一种刀鲚鱼种的运输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本发明涉及一种刀鲚天然鱼种或者人工繁育鱼种的运输方法,属于鱼类养殖  相似文献   

8.
刀鲚、鲥鱼、河豚鱼被称为"长江三鲜",提到"长江三鲜",就有让人垂涎欲滴的感觉,遗憾的是由于长江鲥鱼的灭绝,昔日的"长江三鲜"变成了如今的刀鲚、河豚鱼"二鲜"。但随着长江渔业资源的日渐衰退,"长江二鲜"的捕捞产量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大有步鲥鱼灭绝的后尘的趋势。令人欣慰的是在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河豚鱼的人工繁养殖技术获得突破,人工养殖河豚鱼技术日渐成熟,养殖产量已能满足消费的需求,人工繁殖的苗种还可进行增殖放流,野生河豚鱼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那么"三鲜"之首的刀鲚野生资源及人工繁养殖情况又是如何呢?相信这是众多"吃货"、水产养殖者非常关心的问题,由此本期我们邀请了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刀鲚种质资源与繁养技术研究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研究员、徐钢春、刘凯副研究员为我们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9.
正8月22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刀鲚种质资源与繁养创新团队发表了刀鲚卵巢发育不同步调控机理的研究成果。刀鲚享有"长江三鲜"之首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生殖洄游性鱼类。该物种的保护开发具有较大的生态价值、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刀鲚雌鱼群体卵巢发育呈现明显的不同步性,这严重困扰着刀鲚苗种规模化繁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刀鲚种质资源与繁养创新团队针对刀鲚卵巢发育群体不同步的问题,应  相似文献   

10.
<正>长江刀鱼学名刀鲚,又称长颌鲚(Coilia ectenes JS),隶属于鳀科(Engraulidae)、鲚属(Coilia),为江海洄游性、肉食性鱼类,肉味非常鲜美,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洄游路线改变等导致数量急剧减少。目前长江刀鱼的人工养殖正在兴起,由于受到各种病害的侵  相似文献   

11.
<正>日前,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与崇明县人民政府在崇明举办以"科技创新服务渔业、增殖放流造福万代"为主题的长江口刀鲚增殖放流活动,10万尾由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提供的全人工繁育的规格在6~8厘米的刀鲚苗种在长江大桥以东水域被实施放流,社会各界代表100余人共同见证了刀鲚游回长江的时刻。放流前,上海市渔政监督管理处按要求对刀鲚苗种进行  相似文献   

12.
长江刀鱼的驯养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et Seale)俗称刀鱼,也叫长颌鲚,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鲚属(Coilia)。刀鱼是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是一种中小型名贵的经济鱼类。由于环境、捕捞等诸多原因,目前资源衰退严重,个体低龄化,群体趋小化,产量逐年减少,由此带来了该品种市场高价位。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7月8日,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对《刀鲚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及养殖模式的研究》项目的刀鲚全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现场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汇报,并现场查验和随机抽测了人工繁  相似文献   

14.
长江河口区凤鲚、刀鲚、蟹苗、鳗苗和白虾等主要捕捞品种。凤鲚资源尚属稳定,应保护其越冬场、控制捕捞程度;刀鲚产量明显下降,应尽早建立长江口中华鲟幼鲟自然保护区。鳗苗资源已遭受严重破坏,其资源的恢复在于应严控捕捞强度;蟹苗近年资源下降,应对亲蟹、幼蟹实施全面禁捕3年,同时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为恢复长江口渔业资源应大幅度削减渔船数量,实施新的渔业生产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0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学科组科研人员通过人工调控,成功使人工养殖的达氏鲟在没有外源激素诱导下自由交配产卵,获得了自然交配繁育的后代。达氏鲟为国家一级保护鱼类,是长江中上游定居性鲟鱼类,水利建设、捕捞等人类活动导致其自然资源显著衰退。随着栖息地环境的不断恶化,2000年以后达氏鲟未监测到自然繁殖,目前长江中上游达氏鲟的自然种群也寥寥无几。所幸的是,通过人工驯养和繁育,达氏鲟的人工保种已成功  相似文献   

16.
安徽无为长江段刀鲚生殖洄游群体年龄结构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分析我国名贵鱼类长江刀鲚(Coilia ectenes)数量不断减少的趋势及原因,从而提出资源保护与恢复对策,2006年3~7月在安徽无为长江段,对捕捞刀鲚的渔具、渔法和刀鲚渔获量、种群年龄结构、平均体长、体重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86个网次共捕获刀鲚536尾、34.57 kg,最高网次捕获量仅0.85 kg;经抽样,对100尾刀鲚进行测定,体长为21.7~42.1 cm、体重为20~235 g;体长、体重相关式为W=0.0011L3.3312(R2=0.969);种群年龄组成中以2+龄和3+龄个体为主,也能捕获1+和4+龄个体,5+和6+龄个体较少;与1972年相比,捕获量由41.56 t降至2~3 t.分析认为,刀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水文条件的变化使刀鲚产卵场受到破坏,不断升高的市场价格引起对刀鲚的过度捕捞,而水质污染程度的日趋加重也不利刀鲚的生长繁殖.保护与恢复刀鲚资源的对策应该是建立刀鲚繁殖场保护制度,取缔网目5 cm以下的网具或禁捕2~3年.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浙江省海洋水产所承担的温州市科技局种子种苗项目"野生瓯江鲚属鱼类的资源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在洞头基地通过现场验收。温州市科技局、温州大学、市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等有关专家参加了现场验收会。会上,项目组详细汇报了项目在瓯江鲚属鱼类性腺发育、产卵时间规律、受精卵发育和鱼苗培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果。项目组已基本摸清了瓯  相似文献   

18.
《渔业现代化》2005,(2):59-59
长江刀鱼、又称刀鲚,其肉质细嫩、味鲜美、脂肪多,被誉为“长江三鲜”之一。由于过度捕捞及水体污染等因素,刀鱼已少得可怜、贵得惊人。上海水产大学与南通市海洋渔业局合作,“刀鲚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课题取得进展。刀鱼属产卵洄游型生物,性喜江中的洲滩缓流浅水带,并于4~10月在那里产卵。“江心洲”正是刀鱼的天然养殖基地。课题组2004年初采取了“纳苗养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关于保护长江口刀鲚资源的建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历史上长江刀鲚(Coilia ectenes)资源极其丰富,长江中下游最高年产量为1973年的3945t,其中仅长江口就达390t,此后年产量不断下降,1982年虽稍有回升,但仍不及1973年的二分之一;特别是1989年以后,刀鲚幼体受到鳗苗网、深水定置张网等有害渔具的过度捕捞,资源每况愈下,目前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为了保护长江刀鲚资源,我们对上海市崇明县1975年以来长江口刀鲚产量变化情况作一个简要的分析和回顾。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3月,位于蠡湖之畔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技术的创建与应用"成果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评审专家组认为该技术成功破解了刀鱼规模化养殖开口饵料少、人工授精率低等瓶颈,技术整体成熟性国内外最高。作为长江生态"晴雨表"的刀鱼,在20世纪70年代汛期捕捞量一度高达3 750 t,但至目前年产量已不足百吨。"该技术不仅保护了刀鱼这一珍稀物种,也有助于无锡等地刀鱼产业化开发,重塑鱼米之乡的梦想。"中心主任、项目领衔者徐跑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