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通过对我市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所用的品种类型作材料,分析了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在700kg/667m2超高产栽培中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互间的影响表现,指出在700kg/667m2高产栽培中条件下,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重来实现的。大穗型品种超过35万穗/667m2因穗粒数剧烈下降而穗粒重表现明显下限趋势,中穗型品种超过45万穗/667m2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明显下降,穗粒重也表现出大幅度降低。但在各品种适宜的群体穗数范围内,中穗型品种穗粒重最稳定。在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中,中穗型品种小麦为首选品种,其次是多穗型品种,在栽培中确保合理群体穗数,主攻穗粒重。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不同穗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以多穗型、中穗型和大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不同密度对产量结构的调查、分析和探讨及其有关性状的研究,找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证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数,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穗粒数。并提出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并对今后黄淮北片麦区小麦高产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性状的影响。[方法]以泰山28、中育9398和新麦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2种穗型冬小麦穗重、小穗数、小穗密度、穗粒数、千粒重和穗长的影响。[结果]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穗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中间型冬小麦品种的单穗重和穗粒数高于多穗型品种,而其千粒重低于多穗型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冬小麦的穗粒数和单穗重呈下降趋势。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中间型冬小麦品种更易于提高单穗重。[结论]该研究可为冬小麦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淮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2000~2008年在小麦生产中积累的大量试验、示范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可知:一定数量的穗数是高产的最重要基础,穗数受栽培条件的影响最大,粒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而提高单位面积总粒数和千粒重是实现小麦增产的关键,因而要把提高群体成穗率和千粒重作为争取小麦高产的核心来抓。  相似文献   

5.
密度、氮肥基追比例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烟农19和兰考矮早8为材料,研究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对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提高有利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而穗粒数与千粒重随播种密度的加大而减小。氮肥基追比例增加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的千粒重间均呈正相关.而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的穗粒数间呈负相关,适当氮肥基追比例增加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未达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不同穗型超高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选择思路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通过对我省现有小麦超高产材料进行分析表明 ,小麦由高产 (666 7m2 产量 50 0kg左右 )到超高产(666 7m2 产量大于 60 0kg)主要是因穗数的增加。在超高产大穗型品种中 ,对产量起首位作用的是穗数 ,而多穗型品种起首位作用的则是穗粒数。在超高产材料的选育中 ,大穗型材料应该重视多穗性的选择 ,而多穗型材料则应该注重大穗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多穗型冬小麦高产群体叶面积质量与产量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多穗型冬小麦品种烟农 1 9为试材 ,通过 2 0 0 1~2 0 0 2年连续 2a试验 ,研究多穗型小麦高产群体叶面积的质量特性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进一步提高多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必须在群体数量适宜的基础上优化群体质量 ,即在形成适宜群体及群体叶面积的前提下 ,提高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 ,争取穗大粒多 ,使产量三要素在高水平上协调发展 ,同步提高。并指出优化小麦群体质量 (叶与产量三要素)的关键技术是适宜的基本苗数 ,合理利用分蘖和改进肥料运筹  相似文献   

8.
密度、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烟农19和兰考矮早8为材料,研究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对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提高有利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而穗粒数与千粒重随播种密度的加大而减小。氮肥基追比例增加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的千粒重间均呈正相关,而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的穗粒数间呈负相关,氮肥基追比例增加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未达显著差异水平。烟农19以中密度、氮肥基追比例5:5处理产量最高,兰考矮早8以高密度、氮肥基追比例7:3处理产量最高。根据密度、氮肥基追比例组合与产量结果建立二元回归模型,烟农19的氮肥基追比例5:5最佳,优化密度为328.4×104 hm-2基本苗,其优化产量可达8 725.3 kg.hm-2,兰考矮早8的氮肥基追比例7:3最佳,优化密度为421.2×104 hm-2基本苗,其优化产量可达7 441.1 kg.hm-2。  相似文献   

9.
大穗型高产小麦群体的光照特征和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大,大穗型品种的群体成穗数有所增加,但单株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降低。使得种植密度过高时产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高密度下麦苗素质变差,叶面积指数过大,群体光环境亚化,光合能力降低,衰老进程加快。  相似文献   

10.
气象条件和栽培因素对高产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年份的温、光、水对高产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探明了影响小麦冻害、最高群体及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主要气象因子与次要因子;提出了最佳播期、适期上限、适期下限播种的冬前主茎叶龄数;确定了冬前不同主茎叶龄数与播种期、播种量的关系;明确了在中、上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公顷产量为7 500.0~9 000.0 kg的施肥量,氮肥基施、冬前和拔节期追施的比例;制定了冬前肥水的积温指标和拔节肥水的生物学指标。研究成果可作为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 11个春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 ,稀植栽培处理条件下 ,研究了旗叶与穗部两个性状 ,并进行了产量效应析。结果表明 ,稀植处理延长了旗叶功能期 (0 .7~ 2 .4 d) ,增加了旗叶长、宽和叶面积 ,显著程度因品种而异 ;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随稀植处理密度的降低 ,呈增长趋势 ,稀植对穗粒数与穗粒重的影响远大于对千粒重的影响 ;根据稀植效应分析 ,将供试品种分为 3种类型 ,一类为耐稀植型 ,包括东农 12 2、东农 12 4、龙麦 2 6、东农 12 5 ;一类为稀植型 ,包括东农 12 3、龙麦 15、东农 97- 4 0 5 6、龙麦 2 0、龙麦 2 9及克丰 6号 ;另一类为非稀植型 ,仅龙辐 10号属此类型。  相似文献   

12.
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确定冬小麦不同品种(系)的最佳种植密度,以小偃22、普冰176和32-62-6-2为材料,采用5个不同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偃22、普冰176和32-62-6-2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315、420、420万/hm2.3个冬小麦品种(系)的产量之间差异明显,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随密度的变化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千粒质量在相邻密度间差异较小.3个冬小麦品种(系)的三值产价随密度的增加,穗值产价呈下降的趋势,而粒值产价呈增加的趋势,重值产价总体上也呈增加趋势.因此,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因品种特性的差异,对密度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其侧重穗、粒、质量范围,使穗、粒、质量得到协调发展,从而获得最佳产量.此外,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钾肥对不同粒型冬小麦穗粒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砂姜黑土区 ,施钾肥能促进各粒型冬小麦的幼穗发育 ,增加穗粒数 ,提高 SOD酶活性、自由水含量和茎秆充实度 ,同时能有效地降低 MDA和叶片束缚水含量 ,延缓衰老 ,促进可溶性糖的转化与淀粉的积累。其中 ,施钾对小粒型品种温 2 540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氮肥用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深入了解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变化规律,为小麦高产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5~2006年,以大穗型小麦品种矮早8和多穗型品种周麦18为供试品种,设3个氮素水平,分别为180、2403、00 kg/hm2,研究了2种不同穗型的小麦品种籽粒结实粒数、小穗粒重、小穗单粒重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供试品种在3个不同氮肥水平下小穗粒重、结实粒数随穗位的上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中下部小穗粒重、结实粒数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中上部与上部小穗;平均单粒重随氮肥水平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小穗单粒重最大的穗位低于小穗粒重最大的穗位。对于大穗型品种,小穗粒重和结实粒数表现出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对于多穗型品种,小穗粒重表现出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小穗结实粒数的影响呈现出不明显的趋势。增施氮肥对提高大穗型品种小穗粒重、结实粒数的效应更明显。[结论]籽粒在穗部的位置决定了小麦穗部籽粒结实与物质积累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些研究结果对于量化小麦穗部籽粒产量的调控途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沟播与覆膜对寒地冬小麦品种越冬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沟播对冬小麦越冬率以及小区产量的影响因品种而不同,CA9088品种沟播的越冬率和产量均比平均增加1倍以上。覆膜可促进冬小麦早返青,延长穗分化时间,增加主穗小穗数,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和容重,是提高寒地冬小麦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高产田鲁麦22号产量构成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6年对鲁麦22号小麦亩产550kg以上的20块高产田进行了分析。该品种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7**、0.9767**和0.8651**;三因素间偏相关关系分析,亩穗数与穗粒数间有微弱的正相关,但与千粒重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穗粒数与千粒重间有显著的正相关。通径分析,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净作用分别为0.7343、-0.0529和-0.1641。表明亩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是该品种的主攻方向。通常亩产600kg的适宜产量构成为30.86~31.98万穗/亩、44.8~46.8粒/穗、千粒重48.9~51.5g  相似文献   

17.
拔节期阶段性干旱对小麦茎蘖成穗与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黄淮海地区自然降水季节分布不均、阶段性干旱频发导致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探索拔节期阶段性干旱对冬小麦主茎和分蘖成穗与结实的影响,可为该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于2017—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在室外遮雨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以小麦品种山农29和衡0628为试验材料,在拔节后0—10 d期间设置5个水分处理:充分供水(CK,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75%—8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42.2—46.7 mm);拔节后0—5 d轻度干旱(T1,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7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33.4—37.8 mm)、重度干旱(T2,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5%—5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15.6—20.1 mm);拔节后0—10 d轻度干旱(T3,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7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33.4—37.83 mm)、重度干旱(T4,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5%—50%,土壤有效含水量为15.6—20.1mm),测定了茎蘖幼穗发育进程及茎蘖成穗和结实性状等指标。【结果】在拔节后0—10 d期间不同程度干旱对小麦主茎成穗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和干旱程度的加大,低位蘖(Ⅲ和Ⅰp)成穗率迅速下降,而高位蘖(Ⅱp和Ⅰ1)成穗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拔节后0—5 d轻度或重度干旱,高位蘖成穗率均较高,单位面积成穗数与CK无显著差异;拔节后0—10 d轻度干旱,高位蘖成穗率虽与CK相近,但由于低位蘖(Ⅲ、Ⅰp)成穗率下降幅度较大,导致单位面积成穗数显著降低,山农29和衡0628单位面积穗数下降幅度分别为4.94%—5.06%和6.77%—8.33%;拔节后0—10 d重度干旱,Ⅱ蘖以上分蘖成穗率均下降,山农29和衡0628单位面积成穗数下降幅度分别为10.97%—11.52%和15.00%—15.55%。拔节后0—5 d轻度干旱,2个品种主茎和各蘖位分蘖的结实性、单穗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与CK无显著差异。拔节后0—5 d重度干旱,2个品种各中位蘖的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均显著减少,主茎和高位蘖受影响不明显;山农29各茎蘖单粒重不受影响而单穗产量显著降低;衡0628各茎蘖单粒重和单穗产量显著降低;山农29和衡0628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均显著降低,分别比CK减少5.14%—5.46%和5.45%—6.24%。拔节后0—10 d轻度和重度干旱,2个品种茎蘖的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单粒重、单穗产量和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均显著降低,且以中位蘖下降幅度较大;重度干旱处理各茎蘖的穗粒数和单穗产量及单位面积籽粒产量显著低于轻度干旱处理。山农29和衡0628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在T3处理下分别比CK减少12.87%—13.30%和15.52%—16.59%;在T4处理下分别比CK减少23.18%—25.92%和26.05%—31.22%。【结论】拔节后短时间轻度干旱(拔节后0—5 d保持土壤相对含水量65%—70%,土壤有效水含量33.4—37.8 mm)对小麦成穗和结实无显著影响;干旱时间过长、程度过大则会大幅度降低低位蘖(Ⅲ和Ⅰp)成穗率、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单粒重和单穗产量,导致单位面积籽粒产量显著下降。在拔节后5 d干旱或拔节后10 d轻度干旱条件下,高位蘖(Ⅱp和Ⅰ1)成穗率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干旱造成的损失,这可能与低位分蘖受旱后成穗率降低,群体变小,动摇分蘖分配的营养增多、生存空间增大有关,为生产中通过合理措施调控,实现小麦稳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山农29对拔节期阶段性干旱的抗性高于衡0628。  相似文献   

18.
以2010-2013年湖北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利用产量变异系数和高稳系数法对漯麦6010稳产性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结构三要素中,以穗粒数和千粒重最为稳定,其变异系数较小;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千粒重次之,穗粒数与产量呈负相关;穗数与穗粒数呈正相关,千粒重与穗数、穗粒数均呈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5 3、0.268 2、-0.103 2,且直接通径穗粒数最大,千粒重次之。  相似文献   

19.
小麦叶片性状和粒数叶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 1 0个小麦品种 (系 )的叶片性状和粒数叶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叶面积与产量因素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与穗粒数、穗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主穗粒数 /旗叶面积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与各产量因素相关不密切 ,可作为高产育种的重要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