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栽培方式对粳型巨胚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粳型巨胚稻新品系西巨胚1号为试验对象,以常规粳稻合系22-2作对照,采用淹水、旱种和垄畦等三种栽培方式进行种植,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粳型巨胚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巨胚稻的穗粒数和有效穗受栽培方式的影响较大,与产量的相关性大,采用垄畦栽培可以获得比淹水和旱作都高的产量;栽培方式对巨胚稻米的外观形状、糙米率、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等影响不大,但对垩白粒率和垩白面积影响较大。因此,在巨胚稻生产过程中建议采用垄畦栽培以获得最大产量和最优品质。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双行起垄高产栽培技术是以深松、起垄、深施肥和双行合理密植等技术组装集成的马铃薯综合栽培措施。近年来,我县引进该项技术种植马铃薯,取得了较高的效益,比常规畦作栽培增产15%以上,合格薯商品率提  相似文献   

3.
栽培方式对粳型巨胚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粳型巨胚稻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用粳型巨胚稻新品系‘西巨胚1号’为试验对象,以常规粳稻‘合系22-2’作对照。采用淹水、旱种和垄畦3种栽培方式进行种植,大田的移栽规格为(20+14) cm × 14 cm宽窄行双行种植,每穴种2苗,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详细记载生育进程;于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每个处理取4穴测定其叶面积和干物质重;成熟后,每处理取10穴考种测其产量性状,全小区收割计产。结果表明,3种栽培方式中,垄畦栽培下巨胚稻植株的分蘖增多,茎叶干物质积累较多,有利于构建早期高产群体;生育后期延长了叶片的寿命,提高了干物质运转率,有效穗和穗粒数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了稻谷产量。因此,在巨胚稻生产中建议采用垄畦栽培以提高物质积累和运转和获得最大产量。  相似文献   

4.
玉米的丰产垄栽培是晋西北丘陵旱地区在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过程中的一种改进种植形式。这种形式适用于早平地小于15°的旱坡地沿等高线起垄覆盖。这种形式的基本耕作方法是在秋深翻春耙耪蓄水保墒的基础上,以100厘米一带,在作畦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明了利用"起垄机"在平地上先后开两沟(种植沟和畦沟),能自动成畦的茶园快速整地方法的原理,并作了效益分析,即在平地上先用带有旋耕机刀片的"起垄机"开种植沟(平行线间距150cm)施饼肥,再在两种植沟中间开畦沟,开畦沟的土自动向两边分开覆盖种植沟中的饼肥,自动成畦,并留下约10cm浅沟,等待茶苗移栽,达到快速整地的效果,省工省时,快速高效。  相似文献   

6.
密度、栽植方式与施氮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南方稻区冬种马铃薯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于2007--2008年在抚市镇进行了密度、栽植方式与施氮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高产栽培的各因素中,密度对产量影响最大,每畦种植行数次之,而氮肥用量影响较小,最优组合是密度种植4000穴/667m^2,采用垄栽,每畦种二行;氮肥每施纯氮10kg/667m^2。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马铃薯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进行了不同起垄高度及单双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是双垄种植、垄高30cm,其次是双垄种植、垄高20cm,最低是单垄种植、垄高30cm;起垄高度间差异不显著,单双垄种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双垄栽培产量高。  相似文献   

8.
1整地做畦一般每667m^2施腐熟农家肥5000kg(采取普遍撒施)、硫酸钾复合肥50kg、硝酸磷肥20kg、过磷酸钙30妇(采取沟施)。如果地下害虫较多.整地施肥时可在田间撒施杀虫剂以防治地下害虫。增施磷钾肥能增加单瓜种子数.提高种子的产量和千粒重。瓜田做畦方式:单向种植采用高垄平畦,即中间高、两侧略低的龟背形,畦的两侧开沟.有利于浇灌和排水:双向种植采用高垄平畦或者新疆的开大沟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花生品种"阜花17号"为材料,在辽西风沙半干旱区设置4种花生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坐畦双行覆膜种植模式的LIA、干物质积累等生理性状表现相对较好,能显著提高花生产量。其次是垄上双行单粒交错裸地种植模式。因此,坐畦双行覆膜种植与垄上双行单粒交错是较好的裸地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1.整地施肥栽培甜瓜应选择含有机质丰富,土壤疏松,通气良好的砂壤土。每亩施有机肥3500~5000千克,三元复合肥50~70千克(将一半三元复合肥施于垄底),深翻耙平、整细后实行大小垄高畦地膜覆盖栽培,大垄行距80厘米,小垄行距40厘米,垄高10厘米。  相似文献   

11.
栽培方式对夏直播花生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探讨麦后夏直播花生的适宜栽培方式及其作用效果,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依据。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夏直播花生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花生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法,可矮化株高,主茎高度较地膜覆盖的减少15.7%,防止徒长和倒伏;促进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开花数、有效果针数;促进荚果发育,单株结果数较其他处理增加0.8~2.0个,公斤果数减少23.8~66.5个;显著增加干物质向荚果中分配的比例,经济系数提高0.08~0.17,荚果产量提高5.5%~29.2%。地膜覆盖的植株生育状况和产量优于露地栽培的,秸秆还田的优于不还田的。研究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花生夏直播高产保护性栽培法是取得夏直播花生高产的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2.
马超  李晓慧  班甜甜  梁蝶 《作物杂志》2021,37(5):166-22
为明确有机栽培与常规栽培蔬菜的营养品质差异,以大白菜、生菜和黄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质盆栽分析对比2种栽培方式下蔬菜营养物质(蛋白质、可溶性糖、总氨基酸)、维生素原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类黄酮)、风味物质(单宁、苹果酸、酒石酸)、矿质元素(Fe、Zn、Mn)以及硝酸盐与农药残留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有机栽培蔬菜的蛋白质、可溶性糖、氨基酸、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类黄酮、苹果酸、Fe和Zn等有益营养物质的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蔬菜,相反,有机栽培蔬菜的单宁、Mn及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常规栽培蔬菜,且3种常规栽培蔬菜中均检测到农药残留,其中大白菜和生菜的农药残留大大超过限量标准。由此可见,采用有机栽培方式种植的蔬菜不仅有益营养物质显著优于常规栽培蔬菜,而且其有害物明显低于常规栽培蔬菜。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丰富南方冬季亚麻纤维与种子兼收的栽培理论与技术和促进南方冬季油纤兼用亚麻产业提供理论与生产实践指导。研究亚麻播种期、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等关键措施对亚麻原茎和种子产量的影响,探讨了洞庭湖区亚麻原茎与种子兼收的抗倒伏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早播免耕不施肥处理抗倒伏效果最好,较轻级(0~4级)倒伏率总和为18.33%,最高级(5级)倒伏率为零,原茎产量和种子产量为最高,依次分别达到8375.77 kg/hm2和804.46 kg/hm2,同时,试验总结出了亚麻抗倒伏、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为洞庭湖地区油纤兼用亚麻大面积种植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4.
活动式植物无土栽培盘的研究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无土栽培技术的日趋成熟及其运用推广的日益扩大,简要分析当前中国无土栽培技术特点和存在的缺陷,针对性地研究设计出一种可活动的植物无土栽培盘。对这种活动式植物无土栽培盘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细致研究,并全面阐述其创新点。最后选取3种叶用蔬菜与常规无土栽培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生菜、空心菜、西洋菜其成活率分别提高了9.3℅、9.7℅和8.9℅,其栽种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的栽培盘,既提高了间苗期的成活率,又降低了育苗期的材料成本,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绿芦笋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绿芦笋具有极高的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在国际市场十分畅销。近年来,中国绿芦笋栽培发展很快,但栽培技术尚有待提高。从品种、育苗技术、田间管理、设施栽培、病虫害防治、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等方面综述了中国绿芦笋的栽培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通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实现高产、优质和高效益,是中国绿芦笋生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物栽培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栽培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直接服务于作物生产的科学。简要回顾了我国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历史,指出作物栽培在人类发展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明确作物栽培科学的涵义及其理论体系,强调了新世纪下发展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并针对当前作物栽培科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为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开拓许多新领域,新世纪下作物栽培科学必将与时俱进,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较快,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调查发现,目前江苏稻渔综合种养以稻虾为主,与单纯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文章结合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苏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盆栽和地栽牡丹叶片与花芽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盆栽与地栽牡丹体内7种矿质元素含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为盆栽牡丹和地栽牡丹的平衡营养、合理施肥与高效优质栽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牡丹品种‘洛阳红’为试材,通过盆栽和地栽2种栽培方式,在不同日期(5—11月)采集样品,测定和比较2种栽培方式下牡丹叶片和花芽中7种矿质元素(氮、磷、钾、铁、锰、锌和铜)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矿质元素间相关性。结果表明,牡丹叶片和花芽中每一种大量元素(氮、磷、钾)在2种栽培方式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叶片中大量元素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氮、钾、磷,而花芽中大量元素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氮、磷、钾。牡丹叶片和花芽中微量元素(铁、锰、锌、铜)在2种栽培方式下变化趋势有一定差异。地栽牡丹叶片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排序为Fe>Mn>Zn>Cu,而盆栽牡丹叶片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排序均为Fe>Zn>Mn>Cu,2种栽培方式下花芽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排序均与盆栽牡丹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一致。2种栽培方式下,牡丹叶片中矿质元素间相关性差异较大,然而氮和磷间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以上水平,牡丹花芽中矿质元素间相关性也有一定差异,然而氮和磷、氮和钾间相关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9.
摘 要:以中作59为供试品种,研究了解膜、黑膜、白膜三种水稻种膜栽培方式与传统水稻栽培比较,对水稻产量、生育性状、光合特性、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膜栽培的产量以黑膜和白膜较高,解膜次之,比对照可以提高产量7.7%-24.0%,缩短生育期5-7天,地上部光合积累量增加;种膜栽培对稻米品质影响不显著。水稻种膜栽培可以节水、省工,还具有减少杂草、病虫害、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对比设计对麻花艽仿生栽培方式和常规栽培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青海麻花艽适生地区采用仿生栽培方式种植麻花艽更接近麻花艽的野生环境。麻花艽的出苗期、第二年返青期均早于常规栽培方式;出苗密度、返青率、单株叶片数、叶长、单株鲜重、根鲜重等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方式;龙胆苦苷含量与常规栽培没有显著差异。仿生栽培方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量少于常规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