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鉴定在广东、海南和云南三省橡胶树苗圃病害调查时发现的引发橡胶树叶枯新病害——毛色二孢叶斑病的致病菌。【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从苗圃采集到的8份橡胶叶褐斑病病叶进行分离,获得10株病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系统学(r DNA-ITS和EF1-α基因的PCR扩增、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该病原菌的菌落特征、显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相一致,且该菌与其他作物可可毛色二胞菌株聚在系统发育树的1个分支上。【结论】经鉴定该橡胶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菌(L.theobromae),这是首次在中国橡胶树上发现由该病菌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鉴定引起新疆石河子地区石竹叶斑病的病原,为石竹叶斑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集典型石竹叶斑病发病叶片利用常规组织法分离和纯化,选取8个代表性菌株,采用菌丝块贴接法和喷雾法测定致病性;应用病菌形态学和rDNA-ITS区、组蛋白3和β-微管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建立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 经形态学鉴定其分生孢子与Alternaria nobilis相似;供试菌株rDNA-ITS区和β-微管蛋白序列与已报道的石竹链格孢(A. nobilis)同源性高达99.0%以上,rDNA-ITS区和β-微管蛋白序列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8个代表菌株均与A. dianthi处于同一分支上,与其它链格孢亲缘关系较远。【结论】 引起石河子地区石竹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石竹链格孢Alternaria nobilis。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引起喀什地区核桃叶斑病的病原,有效防控该病害的扩展和蔓延,为病害的进一步防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对病原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从喀什叶城和莎车两个县的8个核桃园中采集典型的核桃叶斑病标本,经分离培养纯化及接种试验,确定了喀什地区核桃生产园叶斑病的病原.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培养观察和测定,并采用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ITS1F-ITS4)进行PCR扩增并测序,获得序列登录GenBank进行比对分析.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确定引起核桃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结论]喀什地区核桃叶斑病主要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ies) Keissle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分离可拮抗樱桃叶斑病菌的细菌菌株,为樱桃叶斑病防治提供生防资源。【方法】利用稀释平板法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分离可培养细菌,以平板对峙法测定分离菌株对樱桃叶斑病菌杨柳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alicis)、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ria)和细极链格孢菌(A. tenuissima)的拮抗效果,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基于16S rDNA、GyrA和Gyr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拮抗菌株对靶标病原菌菌丝形态和孢子萌发的影响,选用樱桃离体叶片培养测定其对樱桃叶斑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结果】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660株细菌,有10株细菌对供试靶标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效果,其中有4株细菌(QH-588、QH-668、QH-667和QH-664)的发酵液对靶标病原菌的抑制率超过50.00%,经鉴定,菌株QH-588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菌株QH-664、QH-667和QH-668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通过显微观察发现,萎缩芽孢杆菌菌株QH-588可明显抑制靶标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生防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菌株QH-588发酵液在樱桃离体叶片上对靶标病原菌具有预防和防治作用。【结论】萎缩芽孢杆菌菌株QH-588具有防治樱桃叶斑病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疆北部沿天山主要种植区马铃薯病害种类以及病原菌的种类,采集奇台农场、尼勒克县实验站、巴里坤石人子村等地区的感病植株与块茎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结合显微形态观察、柯赫氏法则、16S rDNA及ITS鉴定方法,分离鉴定引起马铃薯病害的病原菌。【结果】病原菌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actis)、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细级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白地霉(Galactomyces candidum),分别引起青枯病、枯萎病、干腐病、早疫病、黑斑病、赤星病、白地霉干腐病,其中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致病性较强。【结论】新疆马铃薯主产区的病害有枯萎病、干腐病、早疫病,并且青枯病、白地霉干腐病、赤星病、黑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引起新疆奇台窖藏马铃薯发生病害的病原种类,为新疆马铃薯窖藏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3月采集新疆奇台农场3个大窖病薯(大西洋品种)块茎。采用组织分离法、结合显微形态观察和柯赫氏法则、结合16S rDNA、ITS等鉴定方法,分离得到马铃薯窖藏病害的病原菌。【结果】从病薯中总计分离出12株菌株,其中致病菌有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虱状赤霉(Gibberella pulicaris)、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结论】 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虱状赤霉(Gibberella pulicaris)的致病性较强;由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引起的马铃薯病害在国内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引起甜叶菊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2018年7月从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甜叶菊生产基地采集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4种病原真菌分离物,观察分离物的菌落形态及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利用MEGA 7软件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简称NJ)基于病原菌的rDNA-ITS、GAPDH、CHS-1区序列和GenBank中相关病原菌的相应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因此,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甜叶菊生产基地甜叶菊叶斑病的致病菌鉴定结果为炭疽菌和链格孢菌。目前为止,我国关于甜叶菊病害病原物鉴定方面的报道还很少,本研究首次报道并分离鉴定由炭疽菌引起的甜叶菊叶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油后免膜直播棉苗期病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及鉴定引起苗期病害发生的病原种类,为该模式下苗期病害的针对性防控奠定基础。【方法】 结合气象数据及死苗发生规律,调查分析气象条件对苗期病害的影响;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利用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 。【结果】 2016和2019年直播后首次降雨到开始出现死苗的时间分别为8和9 d,持续时间17和16 d,2年2次发病高峰期的前1周均出现1次强降雨;分离病原共获得53个菌株,其中,T9、M1、M52、M53等21个菌株属于镰刀菌属,占分离到菌株总数的39.6%,链格孢属菌株17株,包括T5、M9等,占总数的32.1%,曲霉属11株,如M17等,占总数的20.7%,丝核菌属如M1-15和附球菌属分别为3和1株,占分离菌株的5.7%和1.9%。【结论】 降水量为影响油后免膜直播模式下棉花苗期病害发生的最重要因子之一,病害主要在距播种后第1次降雨1周左右的时间开始发生,且强降雨后1周为发病高峰期,做好苗期病害防控。分离到的病原菌中以镰刀菌属、链格孢属和曲霉属为主,其次为丝核菌属和附球菌属。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铅锌矿区植物内生真菌的分布特点和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传统组织块培养法对四川汉源铅锌矿区6种常见植物进行内生真菌分离,根据菌落形态特征挑选了27株代表菌株,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指纹图谱分析技术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在RAPD分析的基础上测定了8株代表菌株的rDNA-ITS序列,利用MEGA 4.0构建了供试菌株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从6种植物的300个组织块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186株,内生真菌的分离频率在0.430.85之间,平均为0.62,所有植物茎内生真菌的分离频率最高,叶部次之,根部最低。RAPD分析表明,在76%的相似性水平处,27株供试菌株被分为8个遗传群。系统发育表明,这8个代表菌株分别分布于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漆斑菌属(Myrothecium),格孢腔菌属(Pleosporales),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8个系统发育分支。【结论】铅锌矿区植物内生真菌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鲜食玉米小型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食玉米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丝状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明确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可以为鲜食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福州、莆田、漳州、南平和宁德5个地区采集的玉米病叶上典型的小型病斑(病斑长度5mm)进行病菌分离和纯化,结果共获得103株单孢分离菌株。初步形态学观察后选取其中的8株代表性菌株进行鉴定,发现有5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小斑病菌的形态特征相似;而另3个菌株的形态特征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形态特征极其相似。8个菌株接种感病玉米品种后出现了与田间相似的叶斑病症状。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8个供试菌株中有5个菌株鉴定为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2个菌株为玉米新月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1个菌株为画眉草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eragrostidis。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福建省鲜食玉米叶斑病的病原菌为B.maydis、C.lunata和C.eragrostidis。其中C.eragrostidis引起玉米叶斑病在福建省属首次报道。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菌株对8个不同玉米品种的毒力表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引起甜叶菊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分析MeJA在甜叶菊响应链格孢菌过程中的作用,为甜叶菊褐斑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取自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甜叶菊生产基地的发病甜叶菊植株的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培养,观察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大小和病原菌的致病性。采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进行致病性测定。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7个致病菌株ST1-ST7的r DNA-ITS区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和测序,并利用MEGA 7软件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基于病原菌的r DNA-ITS序列和Gen Bank中相关链格孢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利用台盼蓝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链格孢菌分生孢子在甜叶菊叶片上的萌发状态及侵入叶片的方式。通过向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外源添加MeJA分析其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对甜叶菊离体叶片饲喂MeJA并接种链格孢菌,观察叶片对链格孢菌的抗性;采用q PCR方法分析JA通路相关基因在甜叶菊叶片接种链格孢菌前后的表达情况。【结果】从甜叶菊发病叶片上共分离到7个菌株,所有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呈近圆形等径辐射生长,气生菌丝较为发达,初期为白色,后期逐渐变为不同程度的灰黑色,分生孢子单生或成链,多为近球形、倒棒状或倒梨形,大小为(20.5—45.5)×(6.5—16.0)μm。将所分离得到的菌株接种于甜叶菊离体叶片上,发现7个菌株对甜叶菊叶片致病程度存在一定差异,ST2、ST3和ST7 3个菌株侵染叶片后病斑扩展速度快,致病力较强。3个致病力较强的菌株的r DNA-ITS序列长度分别为569、570和570 bp,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ST2、ST3与菌株KY814634.1、DQ491089.1等(Alternaria alternata、Alternaria sp.,链格孢)的相似度达到99%—100%,ST7与菌株HQ402558.1(Alternaria tenuissima,细极链格孢)的相似度达到99%。对接种细极链格孢ST7分生孢子的甜叶菊叶片台盼蓝染色后的观察结果发现,分生孢子可以从孢子的头部、侧面、尾部多个位置萌发,从叶片的气孔和表皮细胞间隙侵入叶片表皮细胞内。外源施加浓度高于200μmol·L~(-1)的MeJA能有效抑制细极链格孢菌丝的生长;甜叶菊离体叶片饲喂100μmol·L~(-1)的MeJA后接种细极链格孢,病斑面积明显小于对照,表明MeJA可增强甜叶菊对细极链格孢的抗性;JA通路相关基因LOX3和JAR1在甜叶菊接种细极链格孢后上调表达,JAZ1和JAZ4反之下调表达,表明JA通路参与甜叶菊对细极链格孢的响应。【结论】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甜叶菊生产基地甜叶菊褐斑病的致病菌为链格孢菌。细极链格孢菌丝可以从叶片的气孔以及表皮细胞间隙侵入表皮细胞。外源施加MeJA能够有效增强甜叶菊叶片对细极链格孢的抗性,在甜叶菊褐斑病的防治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甘肃省定西市芹菜叶斑病的病原,开展了病原菌分离、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初步筛选了该病原菌的生防菌。确定病原菌Q1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该菌菌丝体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玉米粉和硝酸钾,最适pH为7.5,最适温度为25℃;该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光照有利于菌丝体生长,但对孢子萌发无影响;菌丝体和孢子的致死温度均为55℃处理10min。采用对峙法测定了蜡样芽胞杆菌(4-2-1)、贝莱斯芽孢杆菌(F3A)、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9-2-1)、解淀粉芽孢杆菌(SL1)及荧光假单胞菌(YG)5种生防细菌菌株对芹菜叶斑病菌Q1的拮抗效果,结果表明这5株生防菌对Q1菌株均具有拮抗作用,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的抑菌率最高,达到69.80%。首次明确了定西市芹菜叶斑病是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引起的,解淀粉芽孢杆菌(SL1)具有生防潜力,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芹菜链格孢叶斑类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山木通病叶上分离叶斑病病原菌并鉴定,结果表明山木通叶斑病的病原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sp.)、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链格孢(Alternaria sp.),根据柯氏法则此3种真菌均为叶斑病的致病菌,混合致病性最高可达100%。通过室内平板的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对叶斑病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对镰刀菌有较强拮抗性的细菌有6株,对尖镰孢菌有拮抗性的细菌有8株,对链格孢菌As1、As2这2株真菌分别有11、7株细菌对其有较强拮抗作用,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何洁  梁霜  张国俊  赵致  李忠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8):2124-2132
【目的】明确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并探究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活性,以期为太子参叶斑病田间药剂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组织分离法对具有典型叶斑病症状的太子参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结合形态学观察及多基因(ITS、tef1、LSU、SSU、GAPDH和rpb2)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常见杀菌剂(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30%苯甲丙环唑乳油)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引起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aria tenuissima),菌株编号为TZSYB1。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6种杀菌剂对菌株TZSYB1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30%苯甲丙环唑乳油的抑制活性最强,对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10.81 μg/mL;其次为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和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EC50分别为21.31和27.31 μg/mL。【结论】引起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可选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进一步开展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引起贵州兴义芒果畸形病的病原菌种类,为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典型的芒果畸形病株花序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化菌株,通过离体接种和活体接种方法进行分离菌株的致病性测定、采用形态学结合r DNA-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分离真菌菌株MGXJB-1在离体条件下能侵染芒果果实,形成褐色的水渍状圆形病斑,在活体条件下能侵染芒果花序并引起畸形病害,根据培养特征和显微形态学特征结合r DNA-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鉴定该菌株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结论】贵州兴义芒果畸形病的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是国内首次报道腐皮镰刀菌(F.solani)能够引起芒果畸形病害。  相似文献   

16.
豫南茶树叶部真菌病害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豫南茶园茶树叶部主要真菌病害进行了调查,对病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研究表明,豫南茶树常见叶部真菌病害有8种。其中,茶云纹叶枯病、茶芽枯病、茶树轮斑病、茶炭疽病等病害发生普遍,对茶树危害较重,是当地茶树叶部主要病害。茶赤叶斑病、茶双毛壳孢叶斑病、茶链格孢叶斑病为河南省茶园新发现病害。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刺盘孢菌(Collectotrichum camelliae)、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theae,P.versicolor)、双毛壳孢菌(Discosia theae)、盘长孢菌(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gemmiphliae,P.theicola,P.theae folia)、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黑腐菌(Guignardia camelliae)等为豫南茶树叶部病害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7.
瓯柑褐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鉴定温州和丽水地区所发生的柑橘病害类型,本研究从当地多个果园进行采样,检查和分离培养获得大量的链格孢菌株(Alternaria)。致病性试验证明这些链格孢菌中大部分能够引起类似褐斑症状。对其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培养性状的观察,并扩增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G)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分析,确定该病害的病原为交链格孢菌(A.alternata(Fr.)Keissler),该病害系柑橘褐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石河子地区棉花苗期叶斑病病原菌种类。【方法】棉花苗期,采集石河子地区典型叶斑病样120个,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共得到105个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菌株,选取其中15个代表性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常规形态学鉴定及组蛋白3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结果】供试15个代表性菌株均具有致病性。形态学测定,可将其鉴定为A.alternata和A.tenuissima两类;基于组蛋白3基因序列分析,前一类与A.alternata(AF404620、KF997067和KR866858)相似性达99%,后一类与A.tenuissima(KT384348)相似性达99%以上。【结论】2016年引起石河子地区棉花苗期叶斑病的病原菌为A.alternata和A.tenuissima。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疆红枣缩果病和枣果黑斑病两种病害的主要致病菌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产生的主要毒素种类,以及栆果黑斑病病果中的毒素种类和含量,为红枣加工和食用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10株链格孢菌产生的毒素种类及含量,并对枣果黑斑病不同严重度发病枣果和人工接种果实中毒素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10株交链格孢供试菌株可产生4种毒素,分别为链格孢酚(alternariol,AOH)、交链格孢酚单甲醚(alternariol monomethyl ether,AME)、交链孢烯(altenuene,ALT)和细交链格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A)。TeA、ALT、AME和AOH在不同病级发病枣果和人工培养条件下均有检出,其中TeA检出含量最高,范围为3.1×103~5.5×103mg/kg;AME、AOH和ALT的含量范围分别为7.2×102~6.4×102mg/kg,1.2~3.8×102mg/kg和0.09~5.08 mg/kg。人工接种链格孢菌后,无伤、有伤枣果内均检测到大量TeA。不止在发病枣果中检测到了毒素,无伤接种未发病枣果亦发现大量毒素,且未接种健康枣果中亦有少量链格孢霉毒素。【结论】新疆红枣枣缩果病和枣果黑斑病病原菌两种病害的主要致病菌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均可产生链格孢霉毒素,且产毒量高,危害严重,影响了新疆红枣的产量及商品价值,患病枣果无法安全食用。在红枣鲜食加工和风险评估中应引起关注和重视,并在红枣种植和贮存期间减少病原菌侵染,以避免更多的污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江西省南昌市郊区莴笋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种类,筛选出能有效防治该病害的生防菌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莴笋链格孢叶斑病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选择代表性菌株WS1作为供试菌株进行孢子悬浮液刺伤接种,再对接种发病的病斑进行病原菌再分离,以完成柯赫氏法则验证,最后对分离所得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采用真核生物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rDNA-ITS以及过敏原基因Alt a1分别对病原菌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使用BLAST软件,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并利用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以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8种常见市售生防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结果】共分离获得23个培养性状一致的链格孢菌株,其对莴笋叶片均具有致病性。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中间灰褐色,边缘白色,菌丝体茂密呈绒状,后期正面中央颜色加深成暗青褐色,背面呈黑褐色,菌落平均生长速度10.86 mm/d。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或椭圆形,淡褐色至褐色,具0~6个横隔、0~3个纵隔和0~2个斜隔,孢身大小14.60~40.09μm×6.61~14.44μm。短喙柱状或锥形,淡褐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