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分离自黑龙江省16个市县的369个水稻立枯病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它们分别属于3个属9个种。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致病性相对较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其次;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腐霉菌(Pythium spp.)的致病性相对较弱;Fusarium commune不具致病性,说明其只是一种腐生菌,不引起水稻的立枯病。结合分离出现频率和致病性测定结果,确定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为黑龙江省水稻立枯病的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2.
兰州百合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明确引起兰州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对兰州百合枯萎病鳞茎及病田土壤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及土壤稀释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回接试验测定致病性,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分生孢子的大小等形态特征鉴定菌种.【结果】从病株鳞茎上分离得F1、F2、F3、F4共4种镰刀菌,分离频率依次为25%、15%、5%、5%,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镰刀菌F5.经过致病性分析,鳞片刺伤后接种,鳞片发病率达100%,病情指数(DI)分别为85.42、80.83、75.83、64.58、82.08;鳞片无刺伤接种,鳞片发病率分别为85.71%、47.62%、42.86%、19.05%、57.14%,病情指数分别为(DI)分别为53.57、22.62、21.43、9.52、25.00.鉴定结果为F1: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F2:茄病镰刀菌(Fusarium.solani)、F3:三线镰刀菌(Fusarium.tricinctum)、F4:烟草镰刀菌(Fusarium.tabacinum)、F5: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结论】尖孢镰刀菌、茄类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的致病能力较强,为兰州百合枯萎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观赏百合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从百合典型根腐病症状组织中分离到了4种镰刀菌。经过对其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F. solani)是引起观赏百合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其分离频率分别为73.33 % 和16.67 %;其它两种镰刀菌F3、F4没有致病性。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50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 %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 % 抗枯宁、多菌灵与甲基托布津复配剂(1 : 1)、多菌灵与代森锰锌复配剂(1 : 3)和甲基托布津与代森锰锌复配剂(1 : 3)6种药剂对百合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黄瓜根际镰刀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四川温江特殊生态条件下,从黄瓜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到镰刀菌23株.根据显微镜形态观察,确定它们分别属于3类镰刀菌菌株,其中尖孢镰刀菌占43.38 %,串珠镰刀菌占26.09 %,茄病镰刀菌占30.43 %.对其中6株进行黄瓜致病性验证测定,结果有2株病原菌株对蔬菜有明显致病性,4株表现非致病菌或弱毒株.镰刀菌病原菌分离率约为17 %.  相似文献   

5.
1986年~1990年从我省主要春小麦产区的酒泉、张掖、武威、兰州、临夏、白银、定西等地采集小麦根病标本2000余份,经室内常规分离和选择性分离,并经致病性测定表明:引起我省春麦区小麦根病的病原有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小麦生离蠕孢(Bipolaris tritici-cola);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丝核菌(Rhizoctonia sp);交链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等。其中根腐离蠕孢和全蚀病菌为主要病原,它们出现频率高且致病力强。本文还对各种病菌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种致病菌的主要特性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6.
西蒙得木枯萎病在我国是一种新发现的病害。该病在云南省几个西蒙得木试种区均有发生。经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其致病菌有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腐皮镰刀菌(F.solani(Mart.)Sacc.)、木贼镰刀菌(F.equiseti(Corda)Sacc.)和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 sheldon)。以尖孢镰刀菌分离频率最高,致病性最强,为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瓜类作物根茎部镰刀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山西省瓜类作物上镰刀菌的种类,自山西省不同地区采集了具有萎蔫症状和健康的瓜类作物标本,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其根茎部镰刀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共分离到353株镰刀菌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其分属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芬芳镰刀菌(F.redolens)、腐皮镰刀菌(F.solani)、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层生镰刀菌(F.proliferat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和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8个种,其中,尖孢镰刀菌为优势菌群,占镰刀菌总量的65.03%;并对这8个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内蒙古阴山沿麓地区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以2018—2019年采集的463份马铃薯枯萎病植株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力检测,利用形态学特征结合延伸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 1α, EF1α)测序结果明确病原菌种类及分类地位,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139株镰刀菌属真菌均能引起马铃薯枯萎病,这些镰刀菌分属于10个种,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64株、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30株、轮枝镰刀菌(F. verticilloides)10株、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12株、芬芳镰刀菌(F. redolens)4株、茄病镰刀菌(F. solani)6株、三线镰刀菌(F. tricinctum)7株、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um)2株、接骨木镰刀菌(F. sambucinum)3株、厚垣镰刀菌(F. chlamydosporum)1株,其中尖孢镰刀菌的分离率为46.0%,为优势分离菌株。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镰...  相似文献   

9.
<正>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有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燕麦镰刀菌〔F. avenaceum (Fr)Sacc〕、串珠镰刀菌(F. monili formeSheld)、黄色镰刀菌〔F. culmorum(W.G. Smith) Sacc〕等.我省的菌系种类经芜湖市卫生防疫站分离鉴定结果为:禾谷镰刀菌占90.8%、燕麦镰刀菌占3%、串珠镰刀菌占1.9%、黄色镰刀菌占0.1%. 我们于1977年和1978年对本省不同地区的菌株进行了致病性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于下. 一、1 77年的研究(一) 材料和方法试验用的禾谷镰刀菌株,由芜湖市卫生防疫站提供,共10个菌株,各菌株的采  相似文献   

10.
新疆阿勒泰地区大豆镰刀菌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2007和2008连续两年自新疆阿勒泰地区采集分离到的大量大豆镰刀菌根腐病分离物进行的种的鉴定,结果表明分离所得253个镰刀菌属菌株分属于5个种和1个变种,分别为尖孢镰刀菌、茄腐镰刀菌、禾谷镰刀菌、茄腐镰刀菌蓝色变种、燕麦镰刀菌和节状镰刀菌.各个种或变种所占的菌株比例分别为46.6;、24.1;、11.8;、9.8;、7.5;和0.8;.以黑河5号大豆品种为接种材料进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除节状镰刀菌无致病性外,其余4个种和1个变种对大豆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其中尖孢镰刀菌为大豆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中出现频率最大且致病性最强的优势致病种,茄腐镰刀菌次之.  相似文献   

11.
自东北三省蔬菜大棚内采集38株未嫁接黄瓜的枯萎病病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共获得376株镰孢菌,根据形态鉴定,确定属于6种镰孢菌,其中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占82.18%,木贼镰孢(F.equiseti)占9.31%,腐皮镰孢(F.solani)占4.52%,半裸镰孢(F.semitectum)占2.93%,串珠镰孢(F.moniliforme)和锐顶镰孢(F.acuminatum)分别只占0.53%。从辽宁省采集的8株长势弱的嫁接黄瓜植株根茎上分离到20株镰孢菌,分别为串珠镰孢(8株)、尖孢镰孢(7株)、半裸镰孢(4株)和木贼镰孢(1株)。  相似文献   

12.
调查了6个广亲和品种(WCVs)与4个测验种和7个籼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杂交F1、WCVs间杂交F1及F2的小穗育性.结果表明;6个WCVs与测验种IR36、南京11号、秋光、巴利拉杂交F1的小穗育性都在70%以上,表现亲和;而对7个TGMS的亲和性表现明显差异,不同组合F1的小穗育性为43.1%-88.6%.6个WCVs杂交的15个F1中,有14个F1的小穗育性在75%以上,表现正常,但其F2都分离出不同数量的少数半不育株.组合Varylava1312/轮回422F1的小穗育性为55.2%,F2群体中可育株与半不育株明显分离,表明这两个WCVs具有非等位的广亲和性基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内江师院校园草坪植物高羊茅(猎狗5号及法恩)植株以及种子进行带菌的检验。结果表明:校园高羊茅内生真菌主要分布在植株的叶鞘和茎秆中,检出率种子>茎秆>叶鞘;高羊茅两品种的种子带菌率依次为:猎狗5号(18.4%)>法恩(10.5%),远低于文献资料(80%)。  相似文献   

14.
以引进品种羊‘白萨福克’、‘邦德’、‘特克塞尔’和澳洲‘美利奴’为父本,‘甘肃高山细毛羊’为母本,开展杂交组合筛选试验,形成4种杂交组合(分别简称白萨甘细、邦甘细、特甘细和澳甘细),’甘肃高山细毛羊‘为对照组(简称甘高细).在2008~2011年,通过连续4年系统观测853只杂种羔羊和174只甘高细的生长结果、屠宰性能、肉品质和内脏器官指标.结果表明:特甘细的断奶体质量为28.27kg,比邦甘细、白萨甘细、澳甘细和甘高细分别高出2.46、3.29、5.76、4.66kg;特甘细的眼肌面积及GR值均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P<0.05),分别比甘高细提高16.49cm2和2.07mm;特甘细、白萨甘细和邦甘细的热胴体质量分别比甘高细提高37.44%、11.70%和21.87%;特甘细的全胃质量和小肠长度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组合(P<0.05).表明在祁连山高寒牧区放牧条件下,特克塞尔×甘肃高山细毛羊是生产奶羔的最优杂交组合,特克塞尔是生产奶羔的最优父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突破烟叶分级技术能力提升的瓶颈。[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法,对单叶快速定级的等级错误率及错误去向进行量化分析。[结果]等级错误率以B1L最高,达到79.6%,其次为等级X1F(66.2%)、B1F(63.9%)、X1L(62.1%)和C4L(60.2%)。等级X2F、X2L,B2L和C4L的错误去向分别为C3F(8.1%)、C3L(9.3%)、C2F(10.8%)和X2L(15.9%),属于部位易错等级;等级X3L和X4L的错误去向分别为X3F(12.1%)和X4F(19.6%),属于颜色易错等级。其中,等级B3F与B4F、B3L与B4L、C2F与C3F、C2L与C3L、X3F与X4F、B2K与B3K、GY1与GY2这7组等级互为易错,属于易混淆等级。[结论]该研究可为找准单叶快速定级疑难点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与土壤养分释放、土壤质量保持以及温室效应密切相关。揭示稻田生态系统在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机碳固存与矿化特征,旨在正确评价施肥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33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对红壤性水稻土土壤有机碳累积及矿化动力学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4年,选取其中5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施氮磷钾化肥处理(NPK),施70%化肥+30%有机肥处理(70F+30M),施50%化肥+50%有机肥处理(50F+50M),施30%化肥+70%有机肥处理(30F+70M),于 2017 年早稻种植前采集耕层 (0—20 cm) 土壤样品,采用室内培养方法,测定土壤碳矿化释放 CO2-C量和速率等,并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易矿化有机碳量(C1)和周转速率常数等。【结果】各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NPK处理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CK,较CK提高了27.32%。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70F+30M、50F+50M 和30F+70M)土壤有机碳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平均较NPK处理提高了31.31%,以50F+50M和30F+70M处理较为显著。各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在培养后的第1天达到峰值且差异显著,排序为50F+50M>30F+70M>70F+30M>NPK>CK,随后下降,11 d之后趋于稳定,稳定后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大小排序为:30F+70M>50F+50M>70F+30M>NPK≈CK。在整个培养期,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与培养时间呈对数曲线关系。培养35 d结束后,NPK处理较CK未能显著改变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P>0.05),70F+30M、50F+50M和30F+70M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分别较NPK提高了50.99%、70.85%和86.39%。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率(累积矿化量占有机碳总量的比率)变化范围为3%—4%,30F+70M处理显著高于NPK处理(P<0.05)。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以30F+70M处理最高,较NPK提高了1.19倍。不同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均未明显改变土壤有机碳周转速率及半周转期。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易矿化有机碳量(C1)、累积矿化量及累积矿化率均显著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投入碳量的影响,且呈现正相关关系。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土壤有机碳比值与所投入碳量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常数(k)与土壤有机碳及投入碳量均未呈现显著性相关性。【结论】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可有效提高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及促进有机碳的积累,并未显著改变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率,有利于红壤性水稻土的养分供应及固碳。  相似文献   

17.
以BMP4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方法,分析了小尾寒羊和无角陶赛特及其杂交F1代、F2代的BMP4基因的不同基因型频率,并对该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产羔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小尾寒羊BB、B+、++基因型频率分别是1.0%、29.7%、69.2%;无角陶赛特BB、B+、++型频率分别为0、80.8%、19.2%;陶寒F1代B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3%、39.4%、55.3%;陶寒F2代BB、B+、++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0%、95.0%。小尾寒羊的基因型++、B+、BB平均产羔数分别为(1.00±0.00)、(1.67±0.11)、(2.40±0.13),经χ2检验,差异极显著(P<0.01);陶寒F1代的基因型++、B+、BB平均产羔数分别为(2.00±0.00)、(2.45±0.53)、(2.00±0.00),经χ2检验,++、BB组与B+组的平均产羔数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B基因不能提高无角陶塞特母羊产羔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本土割手密血缘创新亲本材料的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割F1,F2,崖城71-374(F2)及其后代与国内外常用亲本配成的30个杂交组合为研究材料,分析其有性世代主要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母本、父本及选配方式的不同后代的主要性状均表现极显著差异(P<001),平均遗传力依次为:组合(896%)>父本(764%)>母本(706%);后代主要性状的遗传力大小顺序为锤度>有效茎>茎径>株高>蔗产量>糖产量;云割F197-105,云割F197-147,云割F203-7,云割F203-78,云割F180-189,云瑞05-458,云割F203-72等7个材料做父本的一般配合力优于优良亲本崖城71-374,可作为优良创新种质、亲本材料重点利用;云蔗99-155,云割F203-315,云蔗89-7,桂糖92-66,内江00-118可作为高糖亲本利用;德蔗93-88×云割F203-7,CP65-357×云割F180-189,粤糖93-159×云割F180-189可作为高产、高糖优良创新组合重点利用;CP65-357×云割F197-105,粤糖93-159×云割F197-147,云瑞05-344×云割F197-105,Q141×云割F197-105,云瑞05-189×云割F203-78,云瑞05-344×云瑞05-458,农林03-1×云割F197-105等可作为高生物量能源甘蔗育种优良创新组合重点利用。  相似文献   

19.
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红壤稻田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连续2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早晚稻平均产量比不施肥(CK)增产幅度为65.4%-71.5%(P<0.05),比施化肥(NPK)增产幅度为3.9%-7.8%(P<0.05),其中,以30F+70M处理产量最高,年产量达 12 346.90 kg?hm-2。高量有机肥配施处理与化肥处理、低量有机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差均呈逐步增加趋势。对土壤肥力的研究表明,长期不施肥会降低土壤肥力,长期平衡单施化肥(NPK)具有明显培肥地力的作用,有机无机肥配施培肥地力作用更明显。【结论】红壤稻田系统的增产和稳产性能均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最好,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稻田持续增产,有利于红壤稻田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20.
1992~1993在陕西省汉中、宝鸡、咸阳、安康、商洛、榆林等地区的25个县、62个乡调查玉米穗粒腐病,并采集病穗标样570份。霉坏籽粒占果穗面积1/3以上、发病严重的果穗占35.61%。对病穗标样分离鉴定结果,按出现频次计:Fusarium moniliforme占42.58%,F.graminearum 20.34%,依次还有Rhizopus nigricans(13.59%)、Penicillium sp(7.95%)、Trichothecium roseum(4.21%)、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2.37%)、Olpitrichumofricanum(1.91%)、F.brachygibbosum(1.15%)、Acremoniella verrucosa(1.07%)、Bipolariszeicola(0.92%)等。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出现频次占优势,是陕西省玉米穗粒腐病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