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满足水稻植质钵育秧盘成型需要,根据农艺要求设计出水稻植质钵育秧盘结构;根据水稻植质钵育秧盘的结构,设计研制出手动与自动一体化的水稻植质钵育秧盘成型机,该机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安全、一次性成型、占地面积小等特点;对其进行大量的试验和检测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达到水稻植质钵育秧盘的成型要求,水稻植质钵育秧盘成型合格率达到99.7%。为研制其他类型的成型机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旨在研制一种适用于植质钵育秧盘物料混合搅拌机,通过对秧盘物料的特性和所需运动形式分析,结合实践经验设计一种强制式单轴卧式双螺带搅拌装置。其能够实现秧盘物料的对流运动和扩散运动、实现配方物料宏观上的均匀混合,使混合后的物料达到秧盘压制后的性能要求。实践证明,物料经混合搅拌结束后,秧盘物料的搅拌效果与使用通用设备对比效果明显,解决了物料结团现象,从而使秧盘压制后的性能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3.
水稻植质钵育秧盘蒸汽干燥装置进出物料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蒸汽干燥装置进出物料系统是保证秧盘干燥质量及机械化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综合考虑实际生产和工作环境的前提下,设计出了适合秧盘蒸汽干燥的进排料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干燥车、轨道和液压升降车组成,根据设计要求及生产实际,确定出结构,并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了计算确定,为水稻秧盘干燥装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水稻机械化生产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2BYLS-320水稻秧盘联合播种机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了改进设计.对其工作速度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土面压实装置和垫盘等装置,同时对机器在工作中出现的影响到工作质量的工作部件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改进后的机器减少了操作人数和种土分离的作业量,提高了播种质量.  相似文献   

5.
毯式育秧盘与普通育秧盘的对比试验表明,毯式育秧盘比普通育秧盘秧苗素质好,增产4.4%。  相似文献   

6.
水稻可降解毯式秧盘是一种可在天然环境中降解的植质育秧盘,可代替普通塑料毯式秧盘,减少白色污染,实现了循环利用,并且节省苗床土。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可降解毯式秧盘对水稻有较明显增产作用,较普通塑料毯式秧盘增产14.6%。  相似文献   

7.
以植质钵育秧盘为基础,按照水稻植质钵育播种的要求,对外凸球形穴水稻植质钵育秧盘气吸式播种机进行设计和关键参数的分析,得出了吸种盘在试验中较优的结构参数组合,使农艺指标达到较佳。  相似文献   

8.
秧盘是插秧机的关键部件,在研制插秧机工作中常常要试制秧盘.采用传统开模制作方式成本高、周期长.将3D打印技术引入到秧盘的研制是增效降本的可行选择.根据秧盘外形尺寸和力学要求的特殊性,研究了低成本打印秧盘的技术问题.提出互锁式秧盘的拆分与组合装配方法,解决了普通小尺寸3D打印机可以打印大尺寸秧盘的难题.本研究亦可为特型构件拆分打印的相关问题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秸秆基质秧盘是一种绿色环保、有机无公害、易降解的新型秧盘,秸秆基质秧盘是以作物秸秆为原材料,经过粉碎、腐熟、压缩等操作制作而成,秸秆秧盘的出现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还田的秸秆还可进一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应对水稻苗床土取土难、取土破坏土壤等问题,探究基质秧盘在水稻育秧上的可行性,庆丰农场开展水稻秸秆秧盘代替苗床土试验,研究不同秧盘对水稻秧苗素质、生长发育、生育时期、产量的影响,检验秸秆秧盘在水稻育苗上的应用效果,为基质育秧盘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育秧取土破坏农田耕地植被、取土难,塑料秧盘成本高、污染环境,不利于农业的综合效益。本研究以秸秆秧盘作为新的育秧方式,与塑料秧盘育秧相对比找其优势,旨在阐明通过调研秸秆秧盘育秧产量形成特性,对比探讨秸秆秧盘方式下水稻增产的生理基础。结果表明,与塑料秧盘相比,秸秆秧盘具有节约用土和播种效率高等节约成本的优势。秸秆秧盘秧苗的苗高、叶片数、白根数、假茎宽和鲜重等各项数据均高于塑料秧盘,根系紧密。在采用秸秆秧盘时,两个水稻品种在分蘖中期、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和成熟期水稻分蘖数、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干物质积累能力显著提高是秸秆秧盘增产的关键生理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不同育苗方式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日本钵式盘、钵体毯式育苗盘和常规软盘在寒地水稻生产中的作用,研究以空育131、垦稻10和垦稻12为材料,探讨了日本钵式盘、钵体毯式育苗盘和常规软盘的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育苗方式的秧苗素质以日本钵式盘最优、钵体毯式育苗盘次之、常规软盘最差,产量也呈现相同趋势。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提高是日本钵式盘和钵体毯式育苗盘增产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产量和经济效益,钵体毯式育苗是目前最优的育苗方式。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水稻育秧过程中,播种设备采用人工逐盘供秧导致工人劳动强度大、易疲劳等问题,在448穴水稻钵盘育秧播种机研究基础上,设计一种机械式自动分盘装置。该装置通过托手承接钵盘、拨指分离钵盘、凸轮控制托手与拨指运动规律配合方式,可将成摞钵盘逐个自动分离并连续供给育秧播种设备,以人工逐摞供盘取代人工逐个供盘,大幅度降低人工供盘劳动强度。结果表明,在作业效率300~420盘·h-1,每次按每摞秧盘数目10~20盘供盘条件下,分盘成功率为100%,达到设计要求。为水稻钵盘育秧播种机自动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杂交稻低播种量下精准条播(precision drill sowing,PS)育秧提高机插群体均匀度和产量的效应,创建杂交稻毯苗稀播少本机插理论与技术.[方法]选用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在余杭区崇化村和富阳区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开展试验.以传统撒播(broadcast sowing,BS)育秧...  相似文献   

14.
水稻播种质量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种植主要分直播和机械插秧两种方式,根据播种质量检测技术的特点,从方法上可分为排种器性能的动态监测和育秧盘内播种情况的静态检测。直播方式的播种质量主要采用动态监测方法,机插秧种植方式播种质量主要采用静态检测方法。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水稻播种质量动态和静态检测的方法,讨论播种质量检测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水稻育秧播种质量检测处于人工检测阶段,劳动强度大,不能满足机械高速作业要求等问题,提出水稻机插秧种植方式的育秧播种质量检测研究的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圆盘式精密播种制钵机的钵盘定位精确、冲压机构和钵盘机构之间运动配合紧凑、易发生运动干涉等问题,在分析圆盘式精密播种制钵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精密播种制钵工序,对制钵机中的冲压机构和钵盘机构分别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两者的运动配合规律,推导出相应的位移方程,并在VB6.0平台上进行运动学仿真模拟,得到了避免机构运动发生干涉的条件和满足机构运动要求的设计参数,实现了圆盘式精密播种制钵机的精密播种和营养钵体制造功能.机构运动仿真表明:冲压制钵的时间在一个运动周期内所占的比例应小于58.4%,制钵机可以避免运动干涉,实现精密播种和制造营养钵.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水稻直播机存在结构复杂、笨重、造价高、机具下陷量大、能耗高、机具转弯半径大、开沟器容易堵塞、每穴粒数调整困难等问题,提出了水稻种绳直播技术并介绍了其基本原理,重点对种绳直播机的种绳播放装置及防堵装置进行了分析计算与结构设计,为水稻种绳直播机的研制开发及有效解决播种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赣南中低产田区双季稻机插适宜播种量。[方法]早晚稻各设置5个不同播种量处理,并以常规抛秧处理为对照,探讨赣南中低产区双季稻机插的适宜播种量。[结果]该区机插早稻播种量70g/盘(360盘/hm~2)、晚稻播种量60 g/盘(360盘/hm~2)时产量最高。机插早稻产量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显著正相关,机插晚稻与有效穗数显著正相关,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是提高该区机插稻产量的重要措施。[结论]该区双季稻机插存在适宜播种量,且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对薄盘直播漂浮育苗技术与常规漂浮育苗技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漂浮育苗技术相比,应用薄盘直播漂浮育苗技术从播种到出苗的时间缩短1 d,出苗率、播种后35 d烟苗各项生物学性状及进入4叶期烟苗比例、成苗期烟苗生物学性状均表现优异,且节省了近70%的育苗基质,大田苗降低成本300余元/hm2,生态效益显著,是一项很有推广价值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油菜浅耕直播机在作业过程中出现漏种、漏肥等问题,对湖南农业大学研制的2BYD6型油菜浅耕直播施肥联合播种机排种排肥系统进行了改进,将排种排肥动力系统由被动传动改为伺服电机主动驱动,电机转速同步机具前进速度,于种、肥箱下方与排种管末端设计并安装监控报警装置,对肥料箱底部进行了改进设计,同时增设覆土镇压装置。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播种机生产率提高15.4%,并能对非正常排种、排肥进行自动报警。  相似文献   

20.
2SB—6型水稻钵苗摆栽机传动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水稻钵苗摆栽机的传动系统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其传动系统的基本参数,从而得出水稻钵苗摆栽机在不同机车前进速度下的密度,株数,株距,并提供传动系统简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