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试验用50个稻褐鞘病菌株与5个Xanthomonas campestris致病变种(pv.campestris,pv.translucens.pv.oryzae,pv.oryzicola和pv.citri)的对照菌株,测定其生理生化性状所得的结果基本上是相同的.4个稻褐鞘病菌菌株和5个对照菌株的DNA G+C含量测定栩近。4个稻褐鞘病菌菌株与5个对照菌株以及对照菌株之间DNA—DNA杂交率低,而稻褐鞘病菌菌株之间杂交率却很高。因而认为稻褐鞘病菌为Xanthomonas cempestris的一个新致病变种,命名为X.campestris.pv.brunneiveginae nov.pv.Luo,Liao et Chen.  相似文献   

2.
在山东省滨州市和泰安市田间调查,发现香椿上一种新的细菌病害。从采集的病叶上分离到15个细菌菌株,选出其中6个菌株,在自然条件下人工伤口接种香椿,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从接种发病的病叶上又重新分离到与接种菌株相同的病原细菌,供试6个细菌菌株均为该病的致病菌。经染色反应、生理生化测定及菌体形态和培养性状等比较分析,确认香椿细菌性叶斑病致病菌为油菜黄单胞菌楝树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azadirachtae(Desai.Gandhi.Pateletkotas thane 1966)Dye 1978]。  相似文献   

3.
陈长法  杜琦 《植物检疫》1993,7(4):273-275
国外许多学者对小麦基腐病菌Pseudocercosprella herpotrichoides 的致病分化现象作了大量的研究,并据其对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冰草等幼苗的致病性及其培养性状(如菌丝色泽、生长速度、菌落形态、孢子产孢能力)、生化特性(酶活性)等方面的差异,将该病原菌分为3个致病型和一个未确定致病型,即小麦型(W-型)、黑麦型(R-型)、冰草型  相似文献   

4.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病原细菌 Pseudomonas oryzicola Klement 的寄主范围较广,除为害水稻外,尚能侵染陆稻、小麦、谷子、高粱等四种禾本科作物及30余种禾本科野生杂草。在自然条件下被 P.oryzicola 侵染的野生禾本科植物有:无芒野稗、野稗、钿画眉草、水稗草、稻稗、菵草、狗尾草、东北鹅冠草、雀麦一种、偃麦草、拂子茅草、匐茎剪股颖、披礆草、垂披礆草、无芒雀麦草及荻草等16种。经人工接种而感病的禾本科植物有:知风草、沼早熟禾、看麦娘一种、老芒麦、雀麦、早熟禾、长芒野稗、紫羊茅、短穗看麦娘、稗子、长叶草、萎酸草及小糖草等13种。在稻田周围的大多数禾本科杂草,都轻重不同的感染了水稻细菌性褐斑病。而且发病早于水稻,这些野生杂草寄主上的病原是水稻初次侵染来源之一。试验结果证明,血清玻片凝聚反应是鉴定永稻细菌性褐斑病寄主范围简便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2003年以来, 在我国北京?辽宁和山东等地的黄瓜上发现了一种重要细菌病害—黄瓜细菌性茎枯萎病, 对黄瓜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从发病的黄瓜叶片?茎部和果实上分离的菌株接种到黄瓜后, 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经过多位点序列分型和BOX-PCR技术, 以及LOPAT?GATTa和Ayers碳源利用试验等, 确定该病害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流泪致病变种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以黄瓜细菌性茎枯萎病菌A2为供试菌株,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丁香假单胞菌流泪致病变种 P.syringae pv. lachrymans pslb8为对照菌株, 对其进行不同温度下致病力?体内和体外生长能力测定, 结果表明:20℃条件下, A2菌株的致病力?体内和体外生长能力均强于pslb8菌株, 相对低温的条件更有利于黄瓜细菌性茎枯萎病病原菌的侵染和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豆薯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安徽滁州的豆薯叶片上发现一种由细菌侵染引起角斑症状的病害,从角斑上分离到具有致病性的非荧光的杆状细菌,菌株的表型特征、细菌学特征、LOPAT试验和生理生化试验表明该细菌与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van Hall)相似,BIOLOG系统鉴定结果与丁香假单胞菌豌豆致病变种(P.syringae pv.pisi)相近,接种试验表明豆薯菌株能侵染大豆、菜豆和眉豆,但对豌豆的致病性差;在豇豆、绿豆和蚕豆上不表现症状。结果表明豆薯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新病害,病原菌属于丁香假单胞菌群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命名为P.syringae pv.pachyrhizus nov.  相似文献   

7.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与寄主范围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瓜角斑病近年在我国北方数省危害甚重,迫切要求开展防治研究。为了对此病进行准确诊断和明确其寄主范围,作者于1985—86年在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等地的黄瓜病株上,分离到10个细菌菌株。经过致病性测定以及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形态学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反应鉴定,确定这10个细菌菌株为黄瓜角斑病病原菌,即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 (Smith and Bryan) Young,Dye and Wilkie,1978]。人工接种试验证明,该病菌除侵染黄瓜外,还能中度侵染葫芦以及轻度侵染甜瓜,西葫芦和丝瓜.  相似文献   

8.
水稻基腐病细菌和玉米茎腐病细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水稻基腐病细菌(18个菌株)、玉米茎腐病细菌和菊欧氏杆菌的6个致病变种的标准菌株及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的两个致病变种(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和E.c.pv.atroseptica)进行了58项生化试验的比较。结果水稻菌株在生化性状上与玉米菌株十分相似,最接近菊欧氏杆菌玉米致病变种(E.chrysanthemi pv.zeae),但水稻基腐病细菌在兰色素产生,丙二酸、酒石酸钠利用,产氨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项上与玉米致病变种不同。在致病性比较中,水稻菌株比玉米菌株致病力强,寄主范围广。可能是一个独特的致病变种。全细胞蛋白聚丙烯酰胺圆盘电泳的研究表明水稻菌株的蛋白电泳带数与玉米菌株相同,均为16条,但电泳带的迁移率互不相同。血清学研究表明水稻基腐病细菌和玉米致病变种没有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9.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8~1999年在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等地的大棚番茄上发现一种番茄病害,并从其病叶、病茎杆上分离得到了23个细菌菌株。接种番茄幼苗上,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此病原细菌。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G+C mol%等鉴定,确认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Okabe)Young,Dye&Wilkie)。该病菌引起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叶斑病)。病菌除侵染番茄外,尚能侵染茄子、辣椒、龙葵、白花曼陀罗和毛曼陀罗。该病害尚属我国大陆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在温室用95个西藏大麦条锈病菌菌株接种35个小麦品种的苗期,用20个小麦条锈病菌菌株接种72个大麦品种的苗期,并用条锈病菌两个类型有代表性毒性的菌株接种西藏重要大、小麦品种的成株期,结果大麦条锈病菌不能侵染绝大多数参试小麦品种。小麦条锈病菌不能侵染绝大多数参试大麦品种。表明二者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大田观察结果也表明条锈病菌两个类型在西藏的发生与流行是独立的。因此,作者赞同将二类型区分为不同专化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Bacterial leaf streaks of wheat and barley in Kerman province (Iran) were found to be distinct in etiology. The barley strains were limited in host range and could only infect barley. The wheat strains were pathogenic to barley, wheat, rye, triticale, Bromus spp., Agropyron spp., Elymus junceus, Lolium multiflorum , and Phalaris tuberosa , but not Dactylis glomerata, Cynodon dactylon, Phleum pratense , and oat. Based on host reactions and electrophoretic patterns of cell proteins, the barley and wheat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as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hordei and pv. cerealis ,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采用平板溶菌法,测定了新抗生素B—3543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溶菌作用,结果表明其生产菌的分生孢子、菌丝块及抗生素对不同菌系不同菌龄的水稻白叶枯病菌均有很强的溶菌作用,所产生的溶菌圈在一定时间内不断扩大.孢子法所测溶菌圈到14天,直径可达23—35mm;菌块法所测溶菌圈到7天,直径可达30—34.9mm;管碟法所测溶菌圈到4天,直径可达32—34.7mm;纸片法所测溶菌圈到3天,直径可达16.3mm。在此基础上又采用透射电镜对溶菌过程作了显微观察,从细胞形态学角度研究了溶菌作用方式.试验结果表明该素是使细菌细胞壁破裂而导致溶菌,溶菌过程为:①原生质凝结.②细胞壁破裂和原生质外溢。③细胞解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反向遗传学方法和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了十字花科黑腐病菌中被注释的应急反应相关基因spoT_(Xcc)与Ⅲ型分泌系统(T3SS)基因的调控关系。基于自杀质粒pK18mob同源整合方法构建了十字花科黑腐病菌spoT_(Xcc)基因(XC_0956)的非极性整合突变体,检测了突变体的多种表型,发现spoT_(Xcc)突变体延迟了在非寄主植物辣椒ECW-10R上引发的过敏反应(HR)。利用GUS(β-葡糖苷酸酶)活性检测、原位组织染色和半定量RT-PCR的方法,发现T3SS相关基因在spoT_(Xcc)基因的非极性整合突变体中表达量降低,表明十字花科黑腐病菌中被注释的应急反应相关基因spoT_(Xcc)显著正调控T3SS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从樱花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大白菜黑腐病菌具有强拮抗作用的细菌ZF7。根据生物学特征、16S rDNA 序列分析、Biolog及生理生化分析,菌株ZF7被鉴定为水生拉恩氏菌Rahnella aquatilis。利用平板对峙法和双层培养法,证明菌株ZF7具有较广的抑菌谱,对5种病原真菌和5种病原细菌具有明显拮抗效果。而且,该菌能在大白菜根际土壤以及白菜根部稳定定殖。采用盆栽试验对菌株ZF7进行促生防病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对大白菜具有显著的促生效果。灌根菌量为20 mL/株时,菌株ZF7对大白菜株高和根长的促生率分别达56.47%、54.74%,对地上部重量及根重的促生率分别达233.84%和164.71%。同时,菌株ZF7对大白菜黑腐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可达88.80%,高出中生菌素的防治效果26.76%。综上分析,菌株ZF7生防性状优良,具有一定的田间应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5.
 从樱花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大白菜黑腐病菌具有强拮抗作用的细菌ZF7。根据生物学特征、16S rDNA 序列分析、Biolog及生理生化分析,菌株ZF7被鉴定为水生拉恩氏菌Rahnella aquatilis。利用平板对峙法和双层培养法,证明菌株ZF7具有较广的抑菌谱,对5种病原真菌和5种病原细菌具有明显拮抗效果。而且,该菌能在大白菜根际土壤以及白菜根部稳定定殖。采用盆栽试验对菌株ZF7进行促生防病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对大白菜具有显著的促生效果。灌根菌量为20 mL/株时,菌株ZF7对大白菜株高和根长的促生率分别达56.47%、54.74%,对地上部重量及根重的促生率分别达233.84%和164.71%。同时,菌株ZF7对大白菜黑腐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可达88.80%,高出中生菌素的防治效果26.76%。综上分析,菌株ZF7生防性状优良,具有一定的田间应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6.
 经水稻白叶枯病原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菌株K-s-6-6免疫的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筛选和克隆化,获得3株稳定分泌抗该病原细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k1,K2和K31。分泌抗体稳定性试验、封闭试验、染色体数计数、交叉反应试验等表明具有株特异性;抗体分属IgG3和IgG26亚类;腹水抗体滴度在1:104左右。初步用于检测白叶枯病菌菌株,病叶和病种证明特异性高,匀质均一,在理论和生产上都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15年春季在昆明市区绿化带种植的中华常春藤上发现一种由细菌侵染而引起的病害,称为中华常春藤细菌性叶斑病。通过发病症状、菌落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Biolog分析,16S rDNA序列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序列分析比较,对昆明地区的常春藤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分离病原菌接种中华常春藤叶片完成科赫法则验证,发病初期在叶片表面形成带有黄色叶晕的不规则褐色斑点,后期叶片边缘形成倒V字型坏死并起皱。将菌株CCT1和CCT6测序结果与现有的黄单胞菌菌株的16S rDNA序列和核糖体DNA的ITS序列构建进化树,结果均显示病原菌与野油菜黄单胞菌的序列相似度最大,属于同一支。研究确定该病原菌为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这是中国首次报道由X. campestris 引起的中华常春藤叶斑病。  相似文献   

18.
 山西晉中一带麦田边生有大量碱草(Elymus chinense),严重感染条锈病。接种試驗証明小麦条銹菌与碱草条銹菌在致病力方面有显著差异。碱草对14个小麦条銹菌种均抵抗,碱草条銹菌虽能侵染小麦,但13个小麦推广品种对所有5个碱草菌种都表現抵抗。田間調查結果亦示明碱草条銹菌虽能侵染小麦,但麦叶仅产生抗性的枯斑及形成极少量的夏孢子堆,并証实其不能在小麦上继續繁殖。不同小麦的种对碱草条锈菌亦均免疫或高度抵抗。小麦条銹菌能侵染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等11种禾草,其中旱雀麦(Bromus tectorum)及西伯利亚碱草,(Elymus sibiricus)高度感染。碱草条銹菌較小麦条銹菌能适应更高的气温,在25℃仍能正常侵染碱草且产生大量孢子堆,其夏孢子(28.94μ×22.41μ)亦显著較小麦条銹菌的夏孢子(26.10 μ×19.48μ)为大,因此是条銹菌(Puccinia glumarum)的一个較为特殊的生理小种(YIE)。西伯利亚碱草(Elymus sibiricus)、山大麦及麦穗草(Agropyron spp.)的条銹菌均能正常侵染小麦,但尚未发現其大量感染条銹病的羣落。  相似文献   

19.
 为发现绿色安全的水稻白叶枯病天然生物防治微生物,本研究从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65株放线菌。利用共培养法和牛津杯法,筛选获得了5株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的放线菌,其中拮抗能力最强的是Sl-10菌株,发酵液抑菌圈直径为62.1 mm ± 1.5 mm。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Sl-10菌株为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Sl-10菌株发酵液对大豆斑点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烟草野火病菌(P. syringae pv. tabaci)、油菜黑腐病菌(X.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大豆斑疹病菌(X. axonopodis pv. glycines)、水稻条斑病菌(X. oryzae pv. oryzicola)、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和番茄叶斑病菌(P. syringae pv. tomato)7种植物病原细菌均有拮抗作用。Sl-10菌株发酵液具有较好的耐光、耐酸碱和热稳定性。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Sl-10菌株可抑制Xoo的蛋白质合成。4个品种水稻(甬优15、湘两优900、嘉丰2号和甬优1540)喷施Sl-10菌株发酵液,水稻白叶枯病的病斑抑制率达到82.27%~91.78%。研究结果显示,淡紫灰链霉菌Sl-10菌株具有较好的水稻白叶枯病生物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