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牧区是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草原牧区牧民的生计收入来源主要靠畜牧业的发展,而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地位亦十分重要。内蒙古自治区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部分地区牧民超载过牧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成效。本文利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4个牧业旗的222份牧户的有效样本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牧户草地经营面积与超载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牧户草场经营面积与牧户超载率呈负向相关关系,牧户养殖超载率越高,说明牧户所占有草原处于超载过牧状态的比例越高,不利于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草场经营面积对超载率的影响系数为-0.003 0,说明草场经营面积每减少100 hm2,超载率就增加30%。草场超载过牧的主体是中小规模牧户。  相似文献   

2.
草地资源的持续退化使黄河源地区畜牧业生产受到威胁.合理的草地经营模式是减缓草地退化的关键,联户放牧已成为牧民普遍认可的草地经营方式之一.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对4个典型乡镇160户牧户进行调查,分析单户放牧和联户放牧两种草地经营模式家庭情况和草地管理的差异,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影响草地经营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联户经营模式在研究区更为普遍,联户经营模式在草地质量和管理情况上均表现出一定优势.2)人均收入、户主年龄对牧户选择联户放牧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家庭草场质量等级和家庭草场面积则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引入社区管理、开展合作社、引导劳动力转移将有助于联户草地经营模式的规范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岷县牦牛属草原性牦牛,岷县草场多属高山草甸草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以牛羊为主放牧型草食畜发展很快,牧场超载过牧,草场退化、荒漠化、沙化现象严重,近年虽然实施了退耕还草还牧,维护草原生态平衡战略,但草场整体呈现退化趋势。因此,牧场的科学、  相似文献   

4.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草原面积广阔,牧草资源比较丰富,但是近年来草场"三化"严重,可利用草原面积减少,草地生产水平降低,草原生态遭到破坏。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随意开垦和非法占用草原;草原利用不合理,严重超载过牧;对草原建设投入不足,补偿不够。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提高对草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草业建设投入;增强《草原法》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做到依法治草;加强草原建设,对草地实行多渠道投入;采取有效手段和多种机制,恢复草地植被。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锡林郭勒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发展地区,当地农牧民群众主要以放牧养殖为主,家畜在生长发育阶段对优质牧草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但在长期放牧养殖模式下,由于过量放牧、超载放牧,草场生产能力显著变差,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草原荒漠化,沙漠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为了更好地实现对草场的针对性保护,国家制定的草地休牧禁牧等制度,但在该项制度...  相似文献   

6.
西藏是我国传统的五大牧区之一,拥有各类天然草地12.3亿亩,仅次于新疆,可利用草地面积8.25亿亩。如今,西藏草场退化问题十分突出。单位面积生产的畜产品质量低,部分地区经营粗放,生产方式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超载过牧,鼠害、虫害、草害(毒草)猖獗,加快了草场的退化、沙化和荒漠化趋势。要解决以上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农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7.
朱京炜 《现代农业》2006,(12):86-87
北方典型草原区由于土壤抗蚀能力低,侵蚀外营力大,在超载放牧的情况下,极易产生侵蚀。致使草场退化沙化面积不断扩展,生态环境恶化,不但造成当地畜牧业发展缓慢,而且使京津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该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强化管理,提高治理效率,采用围栏封育、划区轮牧、草场改良、建立草场防护林网及人工草地、发展草原节水灌溉等有效措施,以实现草原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若尔盖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尔盖县地处全国五大牧区的川西北高原,有天然草场121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978万亩,是四川省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县之一。在长期传统放牧畜牧业经营方式下,由于对草地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科学的管理,片面追求牲畜存栏数,超载过牧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草地退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频繁,畜牧业经济效益低下。实施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执行科技兴牧,教育先行;强化畜牧业生产基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大力促进畜牧业产业化,走商品化生产发展道路的方针。推行高效集约化经营的畜牧业生产模式,发展具有高原特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畜产品生产,在实现畜牧业向高效益产业转变的基础上顺利地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草地资源保护,从而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甘南州天然草地退化及生态保护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南州天然草地环境资源破坏严重,“三化”现象加剧,而牧区严重超载过牧和人为砍挖、环境气候影响,鼠害是该地区天然草地严重退化的原因。只有加快草场建设,落实“草畜双承包制”等手段才能逐步实现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和良性循环,为畜牧业生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生态长廊。在长期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下,对草地缺乏合理利用和管理,天然草原超载过牧,工程建设和矿藏开采占用草原、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现象普遍存在,加剧了草地“三化”面积扩大趋势。当前,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草原工作的战略重点已经由经济目标为主,转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并重,生态优先”上来,只有采取因地制宜的对策,才能保持经济发展和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草场牧户单元现状的形成与草场管理方式改变、牧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草场自然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草场牧户单元的生态化设计应该综合考虑牧民生产生活与草原环境的关系,尽量减少对草原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体现节约性、适应性的生态特征,继承草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营造适合定牧之后牧民居住的可持续草原人居环境空间,最终实现草原牧区人、草、畜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2.
草地资源是畜牧业生产和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共和县草地资源受超载放牧、鼠害严重、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草地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完善基础设施,是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锡林郭勒白音锡勒草场的现状进行调研,发现草原牧户高度分散、公共建筑缺失、基础设施薄弱是牧区人居现状的主要特点,草场牧户单元的现状分布呈现出梯度性、分散集聚性、动态迁移性的态势,导致了公共设施普遍较为分散、滞后.该文运用中心地理论学说对草原牧区的人居环境现状进行研究,并对草场公共设施的合理配置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4.
胡志强  宋孝玉  覃琳  刘辉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19):3862-3874
【目的】保护中国高寒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指导草原牧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草畜平衡的角度为制定高寒荒漠草原牧区合理的放牧管理政策及实现牧草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季节性轮牧的特点和牲畜生产节律,考虑了草地资源的时空隔离和牲畜数量的动态变化,对暖季、冷季两个草场放牧时间段进行细化,在现有合理载畜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载畜量最大为目标,以动态草畜平衡为约束条件,以转场时间和出栏率为优化参数,建立了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并选取青海省乌兰县牧区作为高寒荒漠草原季节性牧区的典型代表,利用遗传算法寻优,确定乌兰县牧区丰、平、枯3种降水情景下最优放牧条件,进行草畜平衡优化模拟计算和动态草畜平衡分析,并与优化前进行对比。【结果】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对牧区不同降水情景的模拟结果均较好。以未利用饲草量最低为依据,确定乌兰县牧区丰、平、枯3种降水情景下最优放牧条件分别为11月1日转场,出栏率43.4%、11月3日转场,出栏率38.2%和11月3日转场,出栏率36.7%,最优合理载畜量分别为109.92、96.14和83.64万标准羊单位,较优化前合理载畜量分别提高了11.75%、10.44%和10.43%;优化前后乌兰县牧区丰水年的合理载畜量分别为98.38和109.92万标准羊单位,比枯水年的75.74和83.64万标准羊单位的适宜承载量高30%,可见除牲畜出栏率和转场时间外,降水量也是影响牧区合理载畜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牧区产草过程与牲畜动态需草过程的分析,进行乌兰县牧区平水年动态草畜平衡计算后发现,优化前冷季牧场可利用饲草不能被完全利用,放牧过程存在不合理之处,剩余草量超过6 130万kg,而优化后可利用饲草未充分利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牧草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对于乌兰县整个牧区而言,调整放牧转场时间和牲畜出栏率是改良放牧制度的可靠方式;利用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对牧区放牧过程进行优化,可以在保证牧区全年合理载畜量较高的同时,能够实现季节性轮牧区动态草畜平衡。【结论】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对高寒荒漠草原季节性牧区的适用性较好,对轮牧区放牧管理过程调控和草畜平衡优化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放牧-管理优化模型可有效调控牧区载畜量,其优化结果可为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提供参考,因此可将该模型用于优化单个牧户或牧场的放牧过程,得到单个牧户或牧场的最优放牧条件,从而制定相应的放牧制度,对单个牧户或牧场的生产实践工作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原因探析--以正蓝旗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正蓝旗一些重要的气候因子(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百分率、潜在蒸散、潜在蒸散率、辐射干燥度)及经济因子(总人口、牧区人口、农区人口、城镇人口、中小学在校生占总人口比例、山羊头数、绵羊头数、大型家畜头数、农区耕地面积、牧区耕地面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可灌溉耕地面积、粮食作物单产、经济作物单产)在近40年中的变化做了深入分析,发现正蓝旗的人口和牲畜数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并达到了显著水平。过度放牧及人口的急剧增加是导致正蓝旗乃至浑善达克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增温也是重要的诱因之一。据此提出:应加大农业投入、发展复合式农业,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变当地饲养牲畜方式、推广舍饲;实行农牧互补,以阻止浑善达克地区荒漠化的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6.
德钦县草地利用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青  罗胜红  任健  马向丽 《农技服务》2012,29(6):750-751,753
介绍了德钦县草地利用现状,分析了造成草地退化的原因,针对这些因素,从草地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等方面提出德钦县草地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牧民的角度,采用问卷形式,对西部少数民族牧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牧区草畜矛盾尖锐、草地退化普遍,牧民生产设施薄弱、生产技能缺乏、生产方式传统,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治安、村容较差,民主意识不强是牧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经济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生产投入不足、牧民素质不高和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是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西北牧区退牧还草工程生态补偿依据与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西北牧区退牧还草补偿标准的不合理性,依据草地承载力理论和草畜动态平衡原理,采用西北牧区草地资源数据,结合草地生态经济系统中单位草地的净初级生产量和载畜量,确定退牧区不同草地类型禁(休)牧饲料粮、围栏、补播的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9.
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是有效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巩固草原生态建设成果、提高牧民收入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以锡林郭勒盟为例,阐述了禁牧舍饲项目和生态恢复禁牧区项目中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践,剖析了我国现行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存在缺乏长效机制、政策制定不尽合理以及补偿资金投入不足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我国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措施:①科学合理制定补偿办法;②多渠道增加草原生态补偿资金投入;③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后的退化草原植被群落特征,研究退化草原生态环境恢复情况,为乌鲁木齐市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市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的天然草地为对象,对不同恢复年限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的植被长势变化及植物群落平均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等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退化草地在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1)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后,恢复5 a后较恢复1 a,恢复8 a较恢复5 a草原植物长势明显变好。(2)禁牧区不同草地类型的植被盖度、高度和生物量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草畜平衡区不同草地类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恢复8 a时出现下降趋势,这可能与2018年乌鲁木齐市降雨量较低有关。【结论】通过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乌鲁木齐市草地退化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和改善,在政策实施8 a后草地植被恢复较好,但不同草地类型的变化有所差异,需继续加强草地资源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