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沟渠沉积物对水中N的迁移转化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有无植物生长的两种沟渠沉积物在干涸期和输水期对N的吸附、硝化和反硝化效应进行试验研究,探讨了植物(芦苇)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由于沉积物O2含量、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变化,吸附、硝化/反硝化强度在干洞期及输水期均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沟渠的干湿变化不利于沉积物对N的去除,在沟渠输水时,芦苇的生长对沉积物N的迁移转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以草海-湿地农田沟渠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针对沟渠系统对氮磷的截留效用、沟渠沉积物对氮磷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农田沟渠系统对TP和TN的截留率分别为66.7%~79.7%和66.0%~76.4%,对NH4+-N的截留率最高,为82.8%~89.3%.沟渠沉积物与太湖、滇池沉积物相比较而言,沉积物对PO43--P和NH4+-N吸附平衡时间较长.盐度、[SO42-]和[NO3-]对PO43--P和NH4+-N的吸附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Ca2+]对两者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别:Ca2+对PO43--P的吸附在低浓度下抑制,在高浓度下有促进作用;对NH4+-N的吸附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当[Ca2+]浓度为5 mg· L-1时吸附量最小.  相似文献   

3.
农业源头沟渠沉积物氮磷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通过吸附实验,研究了杭嘉湖流域某源头沟渠中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特征,以揭示氮、磷迁移转化机制.结果表明,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是一个复合动力学过程,包括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2个阶段,主要吸附过程发生在0~5 h之内,吸速率在0~1 h较大,氨氮最大吸附速率为160mg·kg-1·h-1,磷酸盐最大吸附速率为300mg·kg-1·h-1.实验浓度范围内(氨氮0~50 mg·L-1,磷酸盐0~20 mg·L-1)沟渠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等温线均呈良好线性变化.沉积物中固定态氨氮含量为9.81 mg·kg-1,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为0.046 mg·L-1,与同流域内湖泊河流相比均较低.说明氮、磷在农田沟渠中的迁移转化较快,与河流湖泊相比,氮、磷并未大量累积在沉积物中.  相似文献   

4.
选定因素下湿地基质中氨氮释放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型静态实验,研究了成熟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基质在不同影响因素正交组合条件下氨氮的释放速率和变化.在控制温度T、pH值、溶氧(DO)及有机质(COD)的情况下,监测氨氮的释放速率.结果表明,氨氮的释放速率和变化受温度影响最大,一定范围内(15~35℃)温度越高,释放速率越大;溶氧对氨氮的释放无显著影响;基质本身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因而较低COD浓度不构成氨氮释放的限制因素;湿地基质对pH值有很强的缓冲能力,进水pH值基本不影响氨氮的释放.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13个表层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并分析了沉积物理化性质对氨氮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主要在前2h内完成,之后逐渐达到吸附平衡;用多个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模拟,除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外,其他模型拟合的效果都较好;②用Henry方程能很好地模拟低浓度条件下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变化较大,为0.60 ̄2.77mg·L-1;③用Langmuir模型对吸附热力学的实验结果进行拟合,达到显著水平,沉积物对氨氮的最大吸附量为294.11~1466.67mg·kg-1;④沉积物对氨氮的最大吸附量Q_(max)取决于沉积物对氨氮的总最大吸附量Qd Qmax,而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X0则取决于沉积物对氨氮的本底吸附量Qd;⑤Qmax和Qd Qmax与沉积物的OM和CEC呈正相关关系,与总氮、总磷和小于0.01mm的粒度分布均呈较差的负相关关系;X0和Qd与沉积物OM、CEC、总氮、总磷和小于0.01mm的粒度分布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碱度及Do对亚硝化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赛军  颜智勇  郑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340-13342,13349
[目的】研究碱度和DO浓度对亚硝酸盐积累及半硝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的立方形SBR反应器,反应器温度控制在28~33℃,进水氨氮浓度控制在80~110mg/L,研究碱度和DO2个因素对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结果]水体中适当的碱度有益于亚硝酸盐的形成。低DO有利于亚硝酸盐的积累,但不利于氨氮的转化。当DO〈0.5mg/L时,氨氮去除率不高,仅50%左右,适合于半硝化反应,但亚硝酸盐积累率很高,最高可达99%;当DO〉1.5mg/L时,亚硝酸盐的积累率逐渐降低;DO在0.5~1.5mg/L时,氨氮的去除率和亚硝酸盐积累率都很高,适合于进行亚硝化反应。[结论]在温度为28~33℃和进水氨氮浓度一定的情况下,控制碱度和DO能使亚硝酸盐在反应器内得到很好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改性竹炭对氨氮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硝酸对竹炭进行改性,以提高其吸附能力.研究竹炭投加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pH等因素对改性竹炭吸附氨氮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竹炭吸附氨氮的机理.实验表明:竹炭的表面化学性质和表面结构特性分别影响其化学吸附能力和物理吸附能力.改性竹炭相对于未改性竹炭,其表面酸性含氧官能团量G、比表面积S、孔比容积Vp明显增大,氨氮的最高吸附去除率由20.1%提高至82.2%,吸附平衡时间由未改性时的6 h缩短至4 h.氨氮在竹炭上的吸附等温方程可与Freundlich模型较好拟合.竹炭投加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pH 等因素对改性竹炭吸附能力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AAO工艺反硝化生物滤池中氨氮去除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水解酸化-缺氧-好氧(AAO)工艺处理氨氮的方法。[方法]介绍了生物脱氮技术-反硝化脱氮技术,并分析了监测水温、pH、DO、SS、停留时间等因素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了最佳试验条件。[结果]厌氧池中需投加甲醇来补充反硝化菌进行同化代谢时需要的碳源;厌氧池中反硝化菌以pH 6.5~8.0为最佳;污水处理厂的温度对反硝化菌无太大影响;反硝化停留时间以8 h为宜。[结论]为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氨氮能达到新的排放标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天然蛭石对污水中氨氮吸附去除率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研究了蛭石对污水中氨氮的吸附容量及水中pH、温度、浓度、蛭石用量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蛭石的饱和吸附量为20.83mg/g,pH在2.0~6.0范围内时,蛭石吸附量随pH值升高而增大.而在pH6.0~9.0范围内随pH升高而降低;温度在10~35℃范围内对氨氮吸附具有负影响;氨氮初始浓度在小于50mg/L时.其去除率随着蛭石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为蛭石作为一种新型填料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生物炭固定化硝化菌去除水样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稻壳生物炭为载体,将硝化菌固定在稻壳生物炭上,考察氨氮浓度、pH和温度对氨氮去除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固定化硝化菌剂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将硝化菌固定在生物炭上,既保留了生物炭对水体中氨氮的吸附性能,又可以充分发挥微生物的高效降解作用。常温条件下,对于初始氨氮浓度≤300mg/L的水样,调节水样pH为7.5,控制水样溶解氧浓度为1.5mg/L左右,稻壳生物炭固定化硝化菌剂对氨氮去除率可达85%。  相似文献   

11.
入沟流量对蟠桃沟灌和蓄水坑灌灌水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三工河流域典型灌溉条件下,进行不同入沟流量的田间灌水技术试验,以灌水均匀度(Ed)和灌水效率(Ea)为指标对蟠桃沟灌和蓄水坑灌的灌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沟灌条件下入沟流量对Ed、Ea的影响较大,总体而言,Ed、Ea随入沟流量的增加而增高,在相近条件下宜采用较大的入沟流量;蓄水坑灌条件下两种入沟流量的Ed和Ea差异较小,表明入沟流量不是影响蓄水坑灌灌水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土壤、地形等灌溉条件较差地区,蓄水坑灌法是适宜于果树的地面灌溉技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以采用DE型氧化沟工艺的乌鲁木齐某污水处理厂为例,在选用聚合硫酸铁实施化学除磷的基础上,对DE型氧化沟处理污染物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影响DE型氧化沟对BOD5、COD的去除效果,平均水温为15.9℃的3、4月份去除率分别为91.8%和86.6%;而平均水温上升到21.5℃的5、6月份BOD5、COD的去除率上升至96.5%和90.0%。由于聚合硫酸铁的作用,SS去除不受温度的限制,达到92.0%的良好去除效果。DE型氧化沟对TN、NH3-N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出水均值分别为19.65和4.91 mg/L。DE型氧化沟对TP的去除效果不佳,在添加聚合硫酸铁实施化学除磷的情况下,出水TP均值也仅为1.2 mg/L。  相似文献   

13.
张训中 《油气储运》2000,19(5):53-55
长输油气管道在敷设或大修时常因地质状况或天气情况的影响造成开挖管沟出现回淤、积水、坍塌等现象。介绍了用普通明沟和集水井以及射流泵轻型井点两种降水方法,可有效排除沟内积水,保证管道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并根据东北地区的具体气候条件,提出了金针菇地沟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水生植物的氮磷积累规律,以贵州某生态沟渠中4种优势水生植物(菖蒲、黄菖蒲、水葱、美人蕉)为试验对象,研究各植物生物量及不同器官氮、磷积累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生长时期的推进,4种植物生物量逐渐增加,尤其是夏季过后地上部生物量增加明显,秋季达最大值,至冬季后又逐步降低。4种植物总氮、总磷含量差异明显,菖蒲总氮与总磷含量最高,分别为41.26g/kg和11.22g/kg,美人蕉最低,分别为21.22g/kg和7.14g/kg;随着时间的推移,4种植物的地上部分(茎叶)和地下部分(根)氮、磷积累量均逐步增加,至秋季达最大值;10月是多数水生植物生物量和体内氮、磷含量最高的时段,可通过收割去除这部分氮、磷;4种植物中,菖蒲的氮、磷回收量最大(氮10.79kg、磷2.34kg),美人蕉最少(氮0.32kg、磷0.11kg),通过收割4种优势植物,2km河段总共可回收氮22.87kg和磷4.98kg。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该研究旨在使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人工湿地出水更加满足养殖水质要求。[方法]在长×宽×深为150m×0.5m×0.6m的养殖池塘排水沟内借助固着藻类反应器原理设计构建了生态沟渠,研究了生态沟渠对人工湿地出水溶氧恢复状况及深度净化效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湿地出水溶氧经过生态沟渠后显著提高至4.41~7.91mg/L,pH值显著提高(P<0.05)。在150m长度范围内,生态沟渠水中溶氧量随着沟渠长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的趋势(P<0.05)。生态沟渠对人工湿地出水中NH4+-N、IMn和PO43--P等具有进一步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19.46%、13.38%和31.09%,对总大肠菌群的去除率范围在12.5%~78.13%。[结论]基于固着藻类反应器的生态沟渠能使人工湿地出水溶氧低的状况得到改善,N、P等物质得到进一步去除,可以作为与人工湿地配套的水回用系统。  相似文献   

17.
在新建沟坝地引进推广马铃薯种植,并施以化学除草与化学调控,进而对马铃薯主茎数与产量的关系做了一定的探讨。试验表明,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处理,杂草株防效达到95%以上;在初花期采取化学调控,产量可提高39.27%,淀粉含量提高11.21%,并且验证了主茎数与产量具有正相关性的结论。化学除草与化学调控并用,对新建沟坝地马铃薯种植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折腰沟管道悬索式跨越结构静态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云新  张宏 《油气储运》2003,22(12):25-27
在考虑自重、风载等载荷的作用下,对马惠宁输油管道折腰沟管道跨越结构的原设计状况进行了分析,在考虑沟坡坍塌、悬索及抗风索锈蚀和松弛等情况下,对结构的位移、应力等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对结构的静力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并给出了目前该管道跨越结构安全状况的评估结论,以及对该结构的维修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模型植物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在模拟生态沟渠中当布设位置(沟壁和沟底)、生理特征(高度和叶片形状)和布设密度变化时植物对水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底和沟壁同时布设植物时阻水作用最显著,沟底植物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植物布设密度越大阻水作用越强,水葫芦型叶片的阻水作用大于水草型叶片,植物高度越高阻水作用越强;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布设密度的阻水作用最显著,叶片形状次之,植物高度最小。本研究结果为生态沟渠中植物种类选择和空间布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小试,研究了氧化沟膜生物反应器对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与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4h,曝气/停曝时间为90min/30min等试验条件下,氧化沟膜生物反应器对城市污水中的DOC,CODc,,NH4-N,T—N和T—P等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5%,90%,95%,80%和50%;氧化沟膜生物反应器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当进水CODCr由265mg/L增加到1000mg/L时,出水CODCr仍能维持在100mg/L以下;在停运30d后,这种膜生物反应器去除有机物的性能在2d内可恢复,去除氨氮的性能在8d内可恢复;在3种膜清洗方法中,化学清洗效果最好,水力清洗效果次之,曝气清洗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