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2篇
  12篇
综合类   32篇
水产渔业   16篇
园艺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2010年8和12月在严东湖选择3个不同营养水平的位点进行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和水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严东湖1、2、3号点总叶绿素α含量夏季分别为4.22、3.13、127.96 mg/m3;冬季分别为2.32、7.82、44.95 mg/m3。夏季营养水平较低的严东湖1号点微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α所占比例较高,而在营养水平较高的严东湖2和3号点其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α所占比例较高;冬季各湖区均以小型浮游植物叶绿素α为主。叶绿素α与水质间相关关系分析表明,总叶绿素α与TN和TP显著正相关,小型浮游植物叶绿素α与各种形态氮元素以及总溶解性固体、电导率显著正相关,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α与总磷、无机磷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东湖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为今后东湖的水资源开发与水环境保护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2010年对武汉东湖4个主要子湖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每月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123种(绿藻58种,硅藻26种,蓝藻16种,裸藻14种,其他9种),4个子湖中蓝藻、绿藻和硅藻的数量之和占总数量的98%以上,为东湖的优势藻门;东湖不同子湖的Shannon-W iener多样性指数均在1~3,属中污水质,湖泊水质为牛巢湖〉汤菱湖〉郭郑湖〉后湖;CCA排序分析表明东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硝态氮和氨氮的影响,说明东湖是一个氮营养盐限制型湖泊;对比郭郑湖2010年与20世纪80年代的生物和理化指标,发现水体中硝态氮、氨氮含量和蓝绿藻的现存量都有显著提高。[结论]近年来,东湖从磷限制转变为氮限制型湖泊,富营养化正在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3.
氧调控下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磷脂脂肪酸(PLFAs)技术研究了氧调控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VCW)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不曝气IVCW基质表层以好氧微生物为优势种群,但绝大部分微生物都集中在0~20cm基质层,系统的净化空间受到限制;氧调控下微生物群落向基质纵深发展,表征好氧微生物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增加,曝气系统下行池表层各类群微生物的生物量为不曝气系统的2~6倍,表征微生物活性的PLFAs总不饱和度水平也明显升高;革兰氏阴性细菌成为曝气IVCW基质微生物群落的优势种群,群落具有更高的活性和专一性,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因此,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这种适应机制可以为优化湿地系统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底质是沉水植物扎根生长并稳定繁衍的基本条件,不同类型底质物化特性存在差异。为了探究沉水植物大规模引植过程中产生形态学顶端颠倒现象对其恢复生长的影响,通过室内水族缸模拟实验和杭州西湖茅家埠湖区原位盆栽实验,研究不同类型底质(湖泥、湖泥+沙子、沙子、黄土)和正反向扦插对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生长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底质类型对黑藻生物量积累、分蘖数等形态指标影响显著(P<0.05),湖泥中黑藻生长最佳,其增加生物量(6.27 g)、分蘖数(19.8枝)在4种底质中最大;其次为黄土(5.14 g和18.8枝),其能促进植株和根系伸长;叶绿素、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测定结果进一步印证以上结果。各种底质中,反向扦插处理的黑藻分蘖数和根数较正向扦插均有显著减少,尤其是黄土底质中,反向比正向扦插分别减少10.2枝和22.8根,生物量降低2.961 g,但不影响最终形态学上端的形成。西湖茅家埠原位实验表明,在含水率和营养较低的底质中,盆栽黑藻长势相对优于含水率和营养较高底质中的黑藻,且同一底质盆栽于原位时比异位时更有利于生物量积累。建议恢复沉水植被时可以适当改良底质,尤其是物理特性,种植时需区分植物形态学的上下端。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类型底质的浅水湖泊沉水植物群落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物膜-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城镇生活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以天然植物中空纤维作为填料的生物质-生物膜反应器(BBFR)串联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VCW)的组合工艺处理系统,研究了5种不同的运行工况,即不同的停留时间、水力及污染负荷条件下对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5种工况下组合系统的出水均能达到一级排放标准,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9.86%、93.5%和74.78%.各工况条件下因为装置控制参数和稳定程度的不同,各运行阶段下的净化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异.通过探讨BBFR和IVCW的最佳耦合模式,即系统处理效果达到最佳时的运行参数,实现了BBFR和IVCW二者间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氧化还原特征及其与微生物活性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力负荷为800 mm/d的运行条件下,研究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试系统不同功能层面的氧化还原特征、好氧微生物数量、基质的耗氧速率及氧化还原酶类活性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各功能层面的氧化还原电位、好氧微生物数量、耗氧速率表层最高,并且随着基质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除过氧化物酶外,氧化酶活性表现为表层高于中下层;而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等活性变化趋势则相反。同时,氧化还原电位与基质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耗氧速率等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氧化还原电位与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等氧化酶活性也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下行流池的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等还原酶类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促生剂在沉积物修复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态系统中沉积物是各类污染物质的汇集库,在外源污染陆续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亟需对内源污染特别是沉积物污染进行有效去除。在沉积物修复方法中,微生物促生剂技术由于具有安全环保、持续时间长、成本低等优点而受到重视。综述了微生物促生剂的概念及其修复沉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增加沉积物中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利用性使其可被生物降解,调整土著微生物的群落组成使其向有利于降解污染物的方向发展;并归纳了微生物促生剂的应用现状,除直接投加微生物促生剂外,还包括微生物促生剂配方研制、微生物促生剂缓释技术研发、微生物促生剂与其他方法的联合使用等,梳理了微生物促生剂应用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对微生物促生剂在沉积物修复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采用恒温摇床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源(处理1:尿素+乙酸钠;处理2:亚硝酸钠+乙酸钠;处理3:硝酸钾+乙酸钠;处理4:碳酸氢铵;处理5:硫酸铵+碳酸氢钠;处理6:磷酸二氢钾+碳酸氢钠)对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生物膜培养液pH值的影响,探讨了pH值变化过程中生物膜脱氢酶活性和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处理1、4以及5中培养液pH值先下降然后再上升,但下降和上升的幅度不同.处理2、3以及6中培养液pH值添加碳源前在7.30~7.40之间缓慢变化,添加碳源后均上升至9.00左右.在培养液pH值变化的过程中,生物膜脱氢酶活性和多糖含量也发生改变.处理1、2、3中生物膜脱氢酶活性均在pH值上升的过程中达到最高值,而处理4、5、6中脱氢酶活性随pH值的变化呈下降趋势.对于所设6个处理,除处理4中多糖含量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基本不变外,其余5个处理中多糖含量均在pH值上升过程中一直增加.  相似文献   
9.
2005年5月中旬至10月下旬,在水深为24cm的桶中,以水面下6、12、18cm等3个收割强度对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分别进行了连续4次收割实验,研究收割强度、收割频次对其生长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相近时,收割强度较高或收割频数增加将延长轮叶黑藻的恢复时间。以18cm强度收割第2次、第3次后,轮叶黑藻需近2个月的时间恢复;以12cm强度第3次收割后,需43d恢复;其余各次收割后,轮叶黑藻均在1个月内恢复。8月下旬,以18cm强度收割第3次后,普通枝条及匍匐枝的数目与总长明显减少,从而抑制了轮叶黑藻以匍匐枝和冬芽进行无性繁殖。其他各次收割均处于轮叶黑藻旺盛生长的季节,收割后,普通枝条和匍匐枝的数目和总长明显增加,将不会抑制植物的无性繁殖。各次收割后至少75%的新生枝条从基部萌生,这些枝条成为生长最为旺盛的部分。在各处理组中,轮叶黑藻干重的相对增长率随收割次数的增加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根冠比随着收割次数的增多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1病虫害防治1.1清园要把园内的枯枝、落叶、僵果、杂草认真清除,深埋或烧掉,以减少病虫害来源。1.2刮皮入冬后要把树干上的老皮,病斑彻底刮除,刮下的老皮要进行焚烧,以杜绝红蜘蛛、食心虫、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